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洪武时期人口迁徙探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10历史文化遗产班徐浩(31)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不同地区多民族聚居形成的过程,已经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不那么清晰。但是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还是或多或少的依托历次的人口迁徙而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历朝历代人口迁徙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变迁。本文试图通过明朝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来阐述人口思想对于统治阶级的影响,进而进一步探视人口的迁徙。

关键词:人口迁徙;人口思想;洪武时期

人类从迁徙到定居经历了蛮长的过程。人口迁徙自古有之,但是人口思想却是后来产生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大致包括增加人口数量、小国寡民、加强对人民的教化、重男轻女、加强人口的调查和管理、掌握人口数量是治国之本等等。如管仲、孔子、商鞅、孟子等都提出过增加人口数量的言语,老子则觉得小国寡民更好。同时,从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后,统治者意志下的大规模移民使得人口思想开始出现在移民戍边上。如王符(约公元85—163年)就提出:“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即反对放弃边地,保卫边防的思想。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王朝建立初期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以统治者意志为主导的人口迁徙可能受到前朝人口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明朝初期人口的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一、明朝以前的人口迁徙

(1)、从早期城市发展窥视人口迁徙的秘密

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伴随着不断迁徙而前进的,在迁徙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增长和消亡。种族的延续壮大,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标志着迁徙的成功。而那些掩映在沉寂中的废墟也许只是这个迁徙过程的一个部分,众多遗留的痕迹勾勒出了一幅断断续续的迁徙画面。而最后呈现在历史面前的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人的活动总会在大地上留下一些痕迹,而作为规模相对较大的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会伴随着聚落、城市的发展而有所表现。现有的考古实物充分证明,中国最早的城市至少不晚于“龙山文化”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至夏代前期,其间经历约千年之久。①早期城市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国家和文明史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之前和之后历史的变迁则或多或少在迁徙中伴随着增长和消亡。

人类历史上长期的游牧迁徙历史即使到了夏朝也有所保留。启建立国家以后,仍然有着打猎的原始生活习惯;商朝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迁徙的记载。从夏商早期城市功能与设施之简单,多少可以看到当时游牧迁徙的影子。所以奴隶制国家都城迁徙频繁之秘密即在此:那时的都城只是国家统治者和部落首领、贵族、军队集会、聚会、聚居、宗教仪式活动、生活的地方,设施简单。因而以部落为活动单位的人口迁徙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而且这时期的人口迁徙似乎并不附生多少人口思想。

(2)、明朝以前历代人口迁徙

随着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开始,以国家意志为主因的人口迁徙就屡见不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

①引自《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编中国城市演变史之早期城市的起源

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①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余万。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于上党武乡(山西长治市北),后散布在太行山一带。氐族原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住在武都(甘肃成县)一带。魏蜀争汉中,曹操先后徙武都氐人于天水、扶风和京兆。原居甘肃、青海间的羌族,大部分被迁往陕西。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②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有70多万人。其中流寓在江苏的有26万,安徽有17万,湖北约6万,江西、湖南各1万。另外还有一部分迁移往交、广地区。北方流民的南下,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③

隋大业六年(610年),隋军攻占台湾。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初,因隋末动乱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争不断,造成西起关中,东至青(山东益都)、齐(山东济南),南及荆(湖北江陵)、郢(湖北钟祥),北亘卫、滑(河南滑县),千里

①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

②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4页

③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6—8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