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成因规律性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南迁的历程、原因、影响和启示我国历史上曾进行过三次人口迁移,这三次大迁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人口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这种变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动。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这一片地区。

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战乱、移民支边和自然灾害等,但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为逃避战乱地区而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下面分别对三次人口南迁情况进行介绍:1、两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第一次人口南迁高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特别是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和西晋的“永嘉之乱”,黄河流域战火连绵,长时间的战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灾难,严重的破坏了人们经济生产,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不得举族南迁,对于第一次的南迁描述,史称“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第二次人口南迁高峰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国力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达到鼎盛,在这段鼎盛时期内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事制度——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盛行的募兵制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变为私人武装,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节度使,致使唐朝的军事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形成条件,“安史之乱”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被迫南迁,对于战乱后的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乱时期——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在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安定,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不及“靖康之乱”后的人口迁移规模。

中国古代的人口、民族关系史专题

中国古代的人口、民族关系史专题

中国古代的人口、民族关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人口问题人口是形成国家和民族的主体。

人力,是小农经济的主体;人丁,是封建国家各种义务(捐税、徭役等)的具体的承担者。

人口的多寡往往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乱、国力的盛衰状况。

1、古代人口的增殖情况西汉:人口大量增加;唐朝:唐玄宗时期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3倍;清朝前期:人口统计数字增长到3.6亿。

人口增长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增长,统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经济发展,人口自然增殖;二是人口迁移。

综观古代历史的我国人口,其发展趋势呈现周期性的规律,人口增长的频率和王朝盛衰、更替一致。

一般来说,在某一王朝初期,人口往往增长很快;到了王朝中叶,人口最盛,而增长势头渐缓并趋于停滞;朝代更替、动荡、战乱之后,人口往往锐减。

需要指出的是:人丁是封建国家各种义务的具体承担者,古代统计人口的标准主要是“户”或“丁口”,这不能准确反映古代的人口数量;由于封建统治的特权,官僚地主不纳赋税,所以,封建社会中存在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如清实行“摊丁入亩”之后,人口激增,这里就包含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的现象;同时,人口迁移、统治区域的变化也是影响古代人口统计的重要因素。

2、古代人口的迁徙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到江南;唐朝时期内地居民向藏族地区、南诏地区迁移;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有以下轨迹:第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如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向南迁移。

热点专题:历史视角下的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课件]

热点专题:历史视角下的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课件]
)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 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据毛奕琳《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问题8: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 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其一,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态势; 其二,中国人口、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
问题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1)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 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由政治(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
规模 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
材料八: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口迁移呈现出相对开放的 态势。这阶段的人口迁移体现了国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化的过渡性, 迁移规模增加,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中国人口、经济状况 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区域人口迁移流动调整的新格局,并由此对城乡社会发 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城市病”、农村“空巢”现象及迁移人口贫困化、权益 保护与社会融入等城乡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古代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研究

古代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研究

古代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研究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虽然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统计方法或技术,但通过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文献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古代人口的信息。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人口普查系统。

然而,通过对古墓、遗址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口的一些指标。

例如,在考古学领域,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古代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通过对墓葬的规模、类型和数量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人口相对状况。

此外,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研究,也可以推测出古代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分布。

古代人口的迁移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类的迁移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古代人们也不例外。

古代人口的迁移可以是自愿的,例如由于自然灾害或经济原因而迁徙到其他地区或国家。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也可以是被迫的,例如因战争、奴隶制或政治压力而导致人们被迫迁徙。

古代人口的迁移可以通过历史记录和考古发现来研究。

例如,通过研究古代贸易路线和交通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商业活动和迁徙情况。

此外,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城市的多样化和多元文化交流,这些都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研究古代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人口状况,还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通过对古代贸易和人口迁移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贸易网络。

另外,通过对古代人口迁移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然而,古代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古代的人口统计数据不像现代化的数据那样准确和全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古代的人口迁移往往没有现代化的记录和证据,很难进行准确的研究。

尽管如此,古代人口统计与人口迁移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意义。

通过对古代人口状况和迁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提供基础。

专题一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专题一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0万人比1910年 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 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
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 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 激增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 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 重大意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 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 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 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 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 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 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 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 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 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 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 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
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 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 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 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 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清代对台湾的移民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古代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和迁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方式,并对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口数量变化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巨大的波动。

最早的人口统计数据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6000万。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口数量经历了多轮的增长、衰退和再增长。

1.1 增长阶段在古代,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每单位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了顶峰,据统计,唐朝时人口已超过5000万,而宋朝时人口更是接近1亿。

1.2 衰退阶段然而,除了增长阶段,中国古代也经历了一些导致人口减少的因素。

例如,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人口的死亡率会大幅上升,导致人口数量减少。

同时,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和瘟疫也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明清时期的长江流域,由于洪水和瘟疫的影响,人口减少了大约1/3。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方式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其原因主要有经济、政治、战争等多个方面,而迁移的方式也有多样性。

2.1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常造成人口迁移。

在中国古代,一些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的丰富、商业贸易发达等因素,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至此。

比如,唐朝的长安和宋朝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了当时繁荣的都城,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

2.2 政治原因政治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朝廷的政策和统治者的行为经常会影响到人口分布和流动。

例如,在唐朝时期,唐玄宗的“擢贤任能”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移民至长安,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3 战争原因战争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古代,战乱频繁,人口常常被迫逃离战区或邻近地区。

例如,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频繁战乱,许多人口迁移到了南方,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大幅增加。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民族的融合,使得人口和人口迁移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之巨大令人瞩目。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口常常呈现出“亿万”这样的数量级。

例如,在汉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6,000万左右。

这样的人口规模对其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也是其他古代国家难以比拟的。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富庶的地区往往吸引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例如,江南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古代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

无数来自其它地区的人们迁移到江南谋求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2. 战争和灾害战争和灾害经常成为人们迁移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发生,导致大量人口迁移。

例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时,许多居民迁移到南方以躲避战乱。

此外,天灾也是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

例如,著名的黄河洪水频发,许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增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发展。

各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也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影响。

通过人口迁徙,资源和劳动力得以更为合理地配置。

人们从贫瘠的地区迁移到富庶的地方,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南移的过程怎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
3、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 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什么区别?
1、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 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 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 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 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 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 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 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 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 “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 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 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 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 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 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 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 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 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 “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 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 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 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 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 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 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 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 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 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 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 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 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这 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 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此形 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 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 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 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 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 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
(2)概况:
①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
秦代和西汉 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 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 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 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 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第二类 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 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温么?什么 是小农经济?它有什么特点,怎样评价?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除了上述特 点外,还有哪些?
第二讲 中国人口迁移
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 们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 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 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 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 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 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 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 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 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 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 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 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 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 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 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 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 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 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 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 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 直至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 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 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 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 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 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 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 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 夫
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 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 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 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 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 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清的代著对名台人湾物的也移很民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