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人口与人口迁移的问题一直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以及人口的迁移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现象,回顾历史沿革,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人口数量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变迁可谓是波澜壮阔。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有人类聚居的痕迹。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古代初期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大约在数百万到一千万之间。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逐渐增加。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人。
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迅速膨胀。
据史书记载,秦代全国人口估计在2000万人以上,相比之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据说已超过4000多万。
这一切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口的过剩。
人口过剩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土地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等。
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促使了人口的迁移。
二、人口的迁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现象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种类型。
内迁主要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往另一个地区,而外迁则是指人口离开中国境内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1. 内迁内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农民的迁徙。
由于人口过剩和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常常导致大量农民南迁,南方成为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其次是官员和士人的流动。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才子出身的士人和优秀的官员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晋升和升迁的机会。
他们为了争取更好的官职机会,常常迁徙到希望有更多机会的地方,如首都洛阳、长安等地。
此外,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流动也对人口迁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活动的发展和经济交流加强使得商人和手工业者经常需求新市场,他们也因此迁往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古代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其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和迁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方式,并对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口数量变化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巨大的波动。
最早的人口统计数据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6000万。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口数量经历了多轮的增长、衰退和再增长。
1.1 增长阶段在古代,农业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每单位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了顶峰,据统计,唐朝时人口已超过5000万,而宋朝时人口更是接近1亿。
1.2 衰退阶段然而,除了增长阶段,中国古代也经历了一些导致人口减少的因素。
例如,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人口的死亡率会大幅上升,导致人口数量减少。
同时,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和瘟疫也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明清时期的长江流域,由于洪水和瘟疫的影响,人口减少了大约1/3。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方式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其原因主要有经济、政治、战争等多个方面,而迁移的方式也有多样性。
2.1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常造成人口迁移。
在中国古代,一些地区因为自然资源的丰富、商业贸易发达等因素,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至此。
比如,唐朝的长安和宋朝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了当时繁荣的都城,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
2.2 政治原因政治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朝廷的政策和统治者的行为经常会影响到人口分布和流动。
例如,在唐朝时期,唐玄宗的“擢贤任能”政策吸引了大批人才移民至长安,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3 战争原因战争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古代,战乱频繁,人口常常被迫逃离战区或邻近地区。
例如,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频繁战乱,许多人口迁移到了南方,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大幅增加。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民族的融合,使得人口和人口迁移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之巨大令人瞩目。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口常常呈现出“亿万”这样的数量级。
例如,在汉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6,000万左右。
这样的人口规模对其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也是其他古代国家难以比拟的。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富庶的地区往往吸引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例如,江南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古代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
无数来自其它地区的人们迁移到江南谋求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2. 战争和灾害战争和灾害经常成为人们迁移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发生,导致大量人口迁移。
例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时,许多居民迁移到南方以躲避战乱。
此外,天灾也是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
例如,著名的黄河洪水频发,许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增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发展。
各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也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影响。
通过人口迁徙,资源和劳动力得以更为合理地配置。
人们从贫瘠的地区迁移到富庶的地方,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与人口迁移是一个深受学者关注的话题。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不同的人口变迁和迁移现象,这些变迁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人口成长与稳定在古代,中国的人口经历了几个明显的增长和稳定阶段。
尽管历史记录相对有限,但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轨迹。
首先是中国古代人口的成长阶段。
根据历史记载,尤其是《史记》等古代史书的记载,中国古代的人口在秦汉时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统治者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同时,战争的平息和稳定的政治局势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在社会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人口增长受到了抑制。
例如,在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和政治混乱,人口增长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战争和动荡的环境导致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进而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迁移和变迁除了人口的增长和稳定,中国古代还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变迁现象。
这些迁移和变迁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内部迁移在古代,中国的内部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农村迁移到城市和人口迁移到边疆地区。
农村迁移到城市现象主要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农民纷纷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人口迁移到边疆地区主要是由于政府的控制和统治需要。
历史上,中国的中央政府常常将人口迁移到边疆地区以巩固疆土,对抗敌对势力。
这种人口迁移现象在明清时期尤为明显,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外部迁移中国古代也发生了一些外部迁移现象,即中国人口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例如,宋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促使了中国人口的迁移到东南亚各国,对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亦有外来人口迁移到中国。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经历了多次变动和迁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中国古代的人口现状、迁徙原因和影响。
一、人口现状中国古代人口的数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估计,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古代的人口逐渐增长。
战国时期,人口数量迅速膨胀,达到数千万的规模。
随后的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增加,达到了近千万到两千万之间。
然而,人口的增长并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有所不同。
以中原地区为例,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相对稠密。
而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和自然环境恶劣,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因此,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迁徙原因人口迁徙是中国古代人口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分布和迁徙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气候变化、水文演变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
在中国古代,由于气候变迁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人口不得不迁移到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人口迁徙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粮食生产能力的不足、战乱和经济衰退等因素,会导致人口大规模的迁徙。
另外,政府的行政安排、税收政策和土地制度等也会对人口迁徙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人口迁徙的影响人口迁徙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影响人口迁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口的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繁荣。
同时,人口迁徙也带来了劳动力的调配,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人口迁徙还为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经济的一体化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徙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徙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口的规模和人口迁徙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的人口发展和人口迁徙,探讨中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一、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口众多是其特点之一。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口逐渐增长。
在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夏朝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几十万人。
随着历史的进展,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迅速膨胀。
中国古代人口的估计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完整而精确的统计数据。
但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人口在秦汉时期达到了一个巨大的规模。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当时中国各地的人口数量,如“泰山太守239,030人”、“琅琊太守363,116人”等。
这些数字显示了秦汉时期中国的人口密度之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外族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唐代是中国古代人口又一次高峰期,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中国的人口达到了大约五千万之多。
然而,在宋代以后,由于战乱和天灾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现象十分普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经济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或战乱的影响,人口无法生存。
这就导致了人口向资源丰富或相对安全的地区迁徙。
比如,黄河流域的水灾频繁,导致了大量人口向长江流域迁徙。
2. 政治原因: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使得上层贵族对土地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导致了农民的土地被剥夺,无法生存。
因此,一些农民不得不选择流离失所,向他地迁徙。
3. 文化原因:古代中国有许多崇尚文风的人群,他们就寻求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会选择到文化中心地区迁徙。
所以,像洛阳、长安、扬州等地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详解

2、隋唐时期周边民族的内迁,分为前后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初至安史之乱爆发,主要是 周边民族自边区向中原沿边地区迁移,主 要有东突厥、铁勒、吐谷浑、党项等。
第二阶段:始于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
一方面,原先迁居中原沿边地区的周边民 族成员,深入到黄河中下游等中原腹心地 区。 另一方面,西北的吐蕃、东北的契丹等族 趁唐朝边备空虚,自边疆进入中原沿边, 吐蕃甚至深入关中盆地。
由此人口数量很快超过了二亿,至 1850年(道光三十年),全国人口达到 4.46亿这一空前的数字。 这是中国封建时代人口达到的最高峰。
1912年内务部统计全国人口为4.058亿, 1936年内政部统计为4.791亿。 1953年公布的数字为583603417人(不含台湾 等岛),这是我国数千年第一次最精确的 人口统计数字。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 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 长的态势。
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第一方面,表现为汉族居住地区和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
第二个方面,汉族居住区内部南方 和北方的差异。
第一: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 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分界线: 今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东 缘——云贵高原边缘
(约有400万北方移民定居在南方)
迁入地
唐后期五代的北方移民遍布南方各地, 其中,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 江西、四川等省市吸收了最大量的移 民,是移民的主要迁入区域,福建则 是唐末移民的重要迁入区。
第三次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持续约一个半世纪。
规模:远远超过前面的两次。 移民数量极多,仅在绍兴和议签订以前的 10余年中,便有约500万左右的北方人口迁 入并定居在南方,大约占北方人口的1/3。
人教版历史高三年级《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
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
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
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
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
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
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
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
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2、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
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
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
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
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
(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影响人口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
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
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
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
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也与高产作物甘薯、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密切关系。
(3)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变化休戚相关。
社会环境中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等,对人口变化有较大影响。
纵观中国历史上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
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残。
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
翻开史书,屡有“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人相食啖”的记载。
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
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迁徙。
迁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
反之,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增殖人口。
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环境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就政策而言,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
只要政府将农民与土地结合,轻徭薄赋,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于人口增殖。
如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摊丁入亩的实施,对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人身依附加强,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其中有饥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隐匿人口现象。
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变化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
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虽然历代的人口统计或残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人口资料,成为我们了解中国人口历史变迁概貌的重要依据。
人口变动的途径有两条:一条自然增加,另一条,则是迁移。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移的史实第一、秦汉时期人口从东向西迁移,如秦始皇命令12万户富豪迁咸阳(60万人),汉高祖迁大量人民到长安。
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第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如少数民族内迁(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
),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第三、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向南迁移。
第四、明清人口从国内向海外迁移。
如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到东南亚;大量华工向美洲的输人。
第五、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如秦朝时汉族人民向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的迁移;唐朝时向藏族地区、南诏地区等地区迁移;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
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
明清时期内地人口向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经验教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
人类社会迄今已存在三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类所获得的是第一代生产力,其基本特征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基础。
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了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劳动者为体力型。
整个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基本上属于这种第一代的生产力。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此,中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
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1)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
(2)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
(3)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
不仅如此,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力强大的象征。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般说来是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同步的。
如汉初汉高祖为恢复经济,一面号召流离的劳动力回到生产上,一面鼓励生育,人口和劳动力开始有了增殖,此时社会经济也开始得到初步恢复。
惠帝、文帝、景帝时,人口增殖的速度也相应加快,并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
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消极后果。
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清代前期我国人口为什么急剧增长?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为什么清康熙以后,我国人口会这样迅速增长呢?首先,是因为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的发展,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平均亩产由两宋时的100公斤提高到125公斤;而且,清朝最后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了云南、内蒙、西北和东北,使全国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
同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人头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全部按土地多少纳税,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长期隐瞒不报的户口陆续报了上来。
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后,还使城镇居民全部免除了人头税,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再加上清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从而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