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下一句

合集下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文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原文与翻译
原文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概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这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正是告诉人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道路上,不要被外在的干扰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立场,坚持走自己的路。

二、解析1. 不畏浮云:浮云在此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干扰和诱惑。

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困难,而那些干扰和困难就好比浮云一样,时而挡住阳光,阻碍视线。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些干扰所迷惑,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 遮望眼:望眼在此可以理解为展望未来的眼光。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被眼前的困难所迷惑,失去了对未来的展望和信心,从而陷入困顿和迷茫之中。

然而,我们要明白,任何一阵风都不可能阻挡我们的前进。

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保持信心,就一定能冲破一切阻碍,看到眼前的一片光明。

3. 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山中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忠于自己的初心,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自己,就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人生感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理性看待外在的各种困难和干扰,不被它们所左右。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初心,不畏浮云,就一定能够沐浴在阳光下,抵达心灵的彼岸。

四、实例分析1. 李白《赠汪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不畏困难,不受外在干扰的心态,也正是体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 乔布斯:“留意时刻保持饥渴,留意时刻保持愤怒,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乔布斯在这段话中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对成功的渴望和对不公平的愤怒,才能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取得成功。

五、结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是一句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箴言,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脚踏实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息。

形容不断发展壮大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形容不断发展壮大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形容不断发展壮大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浮云遮望眼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浮云遮望眼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登飞来峰》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玡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李.白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著名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最高层居住并享受地位和权力的也表示了他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心态。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理解和个人见解。

这首诗的题目和首句"不畏浮云遮望眼"意味着作者不畏其他事物的干扰,坚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浮云象征俗世的繁杂和纷扰,作者用"遮望眼"来表达对于世俗之物的无所顾忌。

接下来的"只缘身在最高层"意味着作者身处最顶尖的地位和权力位置上。

这里的"只缘"暗示着作者对于地位和权力的兴趣仅仅来自于自己的本性和天赋,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回报。

在第三句中,作者用"别有人间千万户"来描述身居高位的人们,暗示他们和普通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千万户"暗示了这种差异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以及人们被分隔开的现实。

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身居高位者之间的孤独和隔绝的反思。

接下来的两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则提醒人们地位的特殊性和诅咒的隐患。

其中"当局者迷"表达的是身处其中的人如果陷入困境就会由于过分接近事物而难以抉择,失去客观性。

而"旁观者清"则暗示了旁观者相对公正和理性的优势。

最后的两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破空壳"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虚无和流动性。

黄花堆积表示权力的衰落和人们对于权力的不再崇尚,"憔悴损"则表达了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代价。

作者进一步质问这种权力追逐的意义,以及现在有谁愿意来捧场和追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最高层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思绪,表达了作者对于地位和权力的独特看法。

虽然作者身处高位,却并不为世俗的干扰所动摇,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超脱的心态。

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诗句

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诗句

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诗句
1、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下一句
答案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鉴赏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不畏浮云遮望眼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不畏浮云遮望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