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及译文
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文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原文与翻译
原文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诗后两句请细说一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后两句请细说一下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后半句“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处。
这句诗的含义是,因为站在最高处,所以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
它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自信,也体现了他的远大志向和追求。
这句诗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具有远见卓识,能够超越常人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
它也提醒人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里,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压力。
然而,真正的强者却能够超越这些困难,勇敢地面对挑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敢地向前迈进,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身处最高层并不一定是指物质上的高度,而更多地是指精神上的高度。
一个人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内心的强大,才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不被外界的浮云所遮蔽,始终保持清晰的视野。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才能够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职场中,许多人都会面临各种竞争和挑战。
只有那些敢于追求梦想,敢于挑战自我,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站在最高层。
他们不会被短期的困难和挫折所击倒,而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取得成功。
正如马云所说:“不要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
”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敢于迈出第一步,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站在最高层。
在人际关系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有些人因为畏惧浮云的遮挡,放弃了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导致关系的僵化和疏远。
而那些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却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解决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和开放的姿态去面对他人,不被表面的浮云所遮蔽,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亲情。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畏浮云遮望眼更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而只有那些敢于追求真理,不畏困难和挑战的人,才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成长和进步。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够不被外界的浮云所遮蔽,看清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一种勇敢面对挑战,坚持追求梦想的精神。
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才能够超越困难,站在人生的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 王安⽯潜⼼研究经学,著书⽴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编整理的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登飞来峰 王安⽯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
注释: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得名。
【千寻】古以⼋尺为⼀寻,形容⾼。
【不畏】反⽤李⽩《登⾦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之蔽贤”句。
译⽂: 飞来峰上耸⽴着⾼⾼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已站在最⾼层的地⽅。
赏析⼀: ⼭是⾼耸的,塔是⾼耸的,⼭顶上的塔更是⾼⾼耸⽴的。
飞来峰和它上⾯的宝塔总共多⾼?不知道。
诗⼈只告诉我们,单是塔⾝就是⼋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还讲了⼀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势吧! 宝塔虽⾼,却不是⾼不可上。
转眼间,诗⼈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条⼈⽣哲理:在社会⽣活和思想修养⽅⾯,不也是站得⾼才能看得远吗?!在诗⼈,这是雄⼼勃勃的⾃勉;对读者,这是引⼈向上的启⽰。
赏析⼆: 王安⽯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也是⼤诗⼈和散⽂⼤师。
他在北宋⽂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法都有很⾼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诗。
这⼀年王安⽯三⼗岁。
第⼀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尺是⼀寻,千寻塔是极⾔塔⾼。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含义:我不怕云遮住我遥远的地平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之巅,心胸宽广。
出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原诗: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 5释义: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我不怕云遮住我遥远的地平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之巅,目光高远,胸怀宽广。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扩展资料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诗人成就:王安石的散文苍劲有力,凝练不凡,多以书、表、注、序等形式出现。
,阐述政治主张和主张,为改革创新服务。
这些文章针对当前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
长的横铺而不单,短的折叠而不无味。
王安石的政论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
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用词简洁明快,但对他苍劲有力的文笔无害。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
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
表面意思是,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内含: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报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小知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
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
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时间:2018-01-06 10:00:34 | 作者:学霸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人们忙忙碌碌,不知不觉中已经被碎片化的生活俘虏,或是毫无目的地活着,如行尸走肉,亦或是看似充实,但因碎片化而搅乱了生活节奏。
但是既然我们都已身处其中,就必须做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态度。
狄更斯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在我们身处的时代,信息科技进步伴随着生活碎片化。
我们在碎片化的生活里沉浮,更重要的是要看清现实,不能因碎片化而碎片化。
我们要问自己,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你,难道就这样将人生的理想束之高阁吗?每当在夜深人静是如此想到,不,我要把人生理想放在白云深处,只要登上最高处即可触手可得。
在这碎片化的生活中,应该“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即使生活都被碎片化充斥,总有一高处,登上后,下有芸芸众生,上有人生理想。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尽管每时每刻都很忙碌,但每次静下心来,都要反思自己,我每天做了什么,不求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只愿做了值得付出时间的事。
告诉自己“我可以很忙碌,但绝不能忘记心中理想。
”我坚信,只要每件事都能朝着目标前进,何愁没有走上云端,登上高楼的一刻?从此以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坚定人生理想后的模样了。
即使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有多忙碌,为了理想,再忙碌都是值得做下去的,因为我有足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碎片化的生活不仅使我们忙碌,还使我们充实。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样的生活中,唯有努力奋斗、不断前进,才能达到理想之境界,从此不再被碎片化的生活所束缚,而有新的视角,除却巫山不是云。
等内心静却,游目骋怀时,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当你真正放慢脚步,不再被碎片化生活所烦扰时,却发现理想就在人间,不在高处。
你需要不畏浮云,追逐心中理想,似乎这就是生活的考验。
眼前之情愈发明朗,而理想之境就在彼岸之上。
我想起商人与农夫的故事,商人拼命工作,最终和农夫一样是为了享受生活,中间的过程像绕了个圈子,生活和与你开了一个玩笑。
这就像现在的人们,想在碎片化生活中忙碌到最后可以不再忙碌,可是哪里才是尽头?又能有几人会不受外界环境纷扰,放慢心中脚步,就已俯仰众生,身处理想之境界了。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生活中,我只想说,莫被忙碌遮了眼,只需处身最高处便可傲世济世,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陌上花开,君子何不缓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