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泊船瓜洲》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登飞来峰》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⑴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⑴闻:听闻,听说。
⑴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⑴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⑴眼:视线。
⑴缘:因为。
⑴最高层:最高处。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王安石十大经典名句

王安石十大经典名句一、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出自宋代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
义:合理的方法。
意思是: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没有一定的物资财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财富,没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出自王安石《登飞来峰》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三、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天下就会安定太平。
此言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实现天下安定的根本途径。
四、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专:工作稳定。
杂:不稳定。
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而在反复多变随意调遣中消磨掉。
五、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
出自宋·王安石《乞改科条制》。
一,统一。
上面的人道德标准统一了,下面的人就有了学习的榜样,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
此言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对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性。
六、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出自宋·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君亭咏竹》。
怜,爱。
直节,指竹。
自许,自我期许。
此以竹的形象自喻,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更具风操节义的人格追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七、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宋代王安石诗《元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也将旧的桃符换上了新的。
形容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现在常用后句说明除旧布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八、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出自宋·王安石《三不欺》。
仁,仁爱。
政,政令、法令。
此言治国理政要“仁爱”、“智慧”、“严法”三管齐下,使老百姓或感恩戴德而不忍心相欺,或敬畏其洞若观火的智慧而不敢相欺,或慑于法令政令的威严而不敢相欺。
九、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有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的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抒情、议论做铺垫。
第三、四句,景、情、理三者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
抒情:不畏险阻。
说理:登高望远。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品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
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5.把“闻说鸡鸣见日升”里的“闻说”改为“亲历”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
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6.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8.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较异同。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选(A)比较: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同点: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选(B)比较: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同点:⑴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⑵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诗词阅读题)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阅读练习二:【阅读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的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抒情、议论做铺垫。
第三、四句,景、情、理三者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
抒情:不畏险阻。
说理:登高望远。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品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
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5.把“闻说鸡鸣见日升”里的“闻说”改为“亲历”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
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6.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8.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较异同。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选(A)比较: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同点: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选(B)比较: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同点:⑴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⑵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理解性+重点句)专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理解性+重点句)专练一、情景默写1.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难题阻挡,但陆游用诗句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发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填写)(6)《陋室铭》一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古诗文默写。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3.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赏月饮酒,借月传情,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形成了“月亮情结”。
请写出两句你最喜欢的与明月有关的诗句。
【示例】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古诗文名句默写。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竹里馆》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榆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二、重点名句默写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②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高中优秀作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高中优秀作文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诗警醒了不少清官名士。
如今,我们做人做事仍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齐白石老人听多了赞誉,听多了夸奖,也飘飘然了。
被那些“赞誉”的浮云遮住了自己的眼,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导致实力大不如前。
幸得他幡然改良不再去注重那些不实之词。
不畏浮云遮望眼,眼要明心要静。
似林逋先生般,对待别人的称赞不放在心上,安静的做着自己“梅妻鹤子”清静淡雅的先生;似宋荣子般,“举世誉而不加劝,举世非而不加沮。
”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被浮云所遮眼,不忘自己的初心,让自己的眼是明的,心是静的,是清澈的。
林逋先生的心是干净的,不被世间腐朽之气所沾染的;宋荣子的心境是淡泊的,外界的一切因素都不能干扰他。
不畏浮云遮望眼,眼要明心要静。
不畏浮云遮望眼,请勿在意浮华名誉。
浮华名誉,那是你攀登时的累赘,一个被用烂了的故事,可是它还在用,不为什么,只是它的美德确实应该被人人口耳相传。
居里夫人将奖章给女儿做玩具,视其如粪土,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而她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她的不畏名利遮望眼吧。
不畏浮云遮望眼,遮了,便毁了。
似郭敬明,这么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将“下班”写成“下半”,等等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犯了再犯。
《咬文嚼字》主编谈及这一现象时,用了四个字“遍地荆棘”。
郭敬明成名后,出现的这些错误,大抵是因为他被“浮云”遮住了眼,被虚荣名誉蒙上了心头,才会出现这些本可以防止的低级错误。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件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快乐,一间住着痛苦,人不能笑的太响,否那么会惊醒隔壁的痛苦。
和中国古代“盈满那么亏”有着异曲同工只之意。
这都告诫我们,不要被一些无谓的东西阻挡住你的前进的脚步。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要被荣华富贵缠身,不要被功名利禄蒙蔽双眼,不要让你的内心充满骄傲自满。
不畏浮云遮望眼,但求身居更高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