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循环农业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是市场需求扩大而生产供给不足。
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增加,生态循环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限制以及生态循环农业专业人才的不足,导致生产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是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
生态循环农业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
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员与农民的合作不够密切,政府政策对于生态循环农业的扶持不够力度,都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是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循环农业的推广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农田改造、农业机械设备的更新、农民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目前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生态循环农业的推广速度较慢。
针对以上现状,采取以下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加大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鼓励农民转变为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培训支持,同时加强政府与科研机构、农民之间的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循环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提高其产出能力。
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展览会等渠道,提高公众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增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进一步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与其他行业的紧密合作,比如与工业部门的合作,进行农产品加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与旅游行业的合作,开展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目前,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推广面较窄。
虽然生态循环农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但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方面,部分农民对于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接受度不高,缺乏对于生态循环农业的了解和认同;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如投入成本高、技术培训不到位、市场需求不足等。
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链还不完善,主要是由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农民的收益较低,不利于生态循环农业的长期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于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和参与度,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观念和技术能力,鼓励农民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中来。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参与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完善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增强农民的发展信心。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和效益,推动农业向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完善产业链和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发展。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生态循环农业是近年来农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指的是一种以生态原理为基础,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循环农业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目前我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推动其发展。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大量的农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矛盾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需要转变生产模式来保护生态环境。
4.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并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有条件开展和推广生态循环农业,而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1.缺乏科学技术支持生态循环农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发和应用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
2.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有效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规范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农民意识观念不够传统的农民观念还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他们在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缺乏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和理解,缺乏转变发展思路的积极性。
4.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改造、设施建设、科研投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计划在2020年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一、种植结构单一河南省的农业生产以单一种植结构为主,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为主要作物。
种植结构单一,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单一利用,耕地退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推广适宜环境条件下的特色农作物,并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
二、现代化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协调河南省农村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此外,河南省的自然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变。
如何寻找适应性强的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培育农村区域的制造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用技能。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支持,使农业生产更加顺利。
三、水资源短缺河南省位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缺乏。
国家“千村万塘”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针对河南省,可以建造农村集体水源工程和地下水补给工程,适当调整灌溉制度,建立灌溉循环制度。
此外,加强节水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缓解河南省的水资源问题。
四、生物多样性缺乏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维护和保护,采用多元化种植和规范化管理技术,保护本地植物和动物。
同时,加强农民多元化收入的培育,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等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河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更好的农业经济和环境效益,政府和农民必须共同努力,整合资源,推广技术,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注重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农业产业链条。
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建议

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建议【摘要】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一直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现状分析中,我们看到辽宁省农业绿色化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土壤污染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包括加大绿色农业投入、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等。
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也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强调了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的重要性,加强绿色农业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辽宁省农业才能迈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问题、挑战、建议、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农业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
1. 引言1.1 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建议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题之一。
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进行技术创新,并加强绿色农业意识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够推动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现状分析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分析如下:一、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辽宁省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种植面积大,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但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种植和养殖方式,容易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作物病虫害增多。
二、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为了追求高产,农民普遍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致使土壤污染严重,水质受到影响。
化肥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设备老化严重,生产效率低下。
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方式滞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农业面临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加剧了辽宁省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极端天气频发,农作物受灾情况较为严重。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河南省生态农业现状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口优势。
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河南省的生态农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田土壤退化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肥力流失严重,土壤污染也较为普遍。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严重,不仅造成了粮食品质下降,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许多农田存在缺水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了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在当前形势下,河南省急需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种种问题,推动农业由传统向绿色、有机转变。
1.2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河南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农民增收增加保障。
河南省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加强生态农业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水质量和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发展生态农业也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河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实施生态农业政策,推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意识培养,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对于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逐渐受到污染,水质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产中过度放牧、过度疏伐和乱砍滥伐等现象也导致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恶化。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近年来,受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转型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发展农业生态经济,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阶段,中国对农村建设已经逐步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
因此,需采用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证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引导农业经济能够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使中国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循环发展。
1.2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科学处理农业废弃物,使其能够经过提取过滤等方式处理后继续利用,废弃物经过处理排放后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发展生态农业时,农业种植可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2.1耕地面积日渐减少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耕地面积逐渐下降,水资源、能源相对不足,且各个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中国耕地面积逐渐下降;另外,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无法保障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2生活废弃物污染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
在處理废弃物时,相关部门投入资金和技术不足,导致大量废弃物例如塑料包装、废弃电子产品、电池等不经任何处理排入自然环境当中。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等。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大量使用,土壤被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得农田土壤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健康,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2.水体污染养殖业的发展使得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大量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使得地下水和河流水体受到了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3.空气污染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烧毁、化肥挥发和农药喷洒等活动都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和氨气等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推进绿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提倡循环利用养殖废料和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政府还应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废弃农药和化肥的回收处理系统,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对废弃物的处理应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避免污染环境。
3.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等方式,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鼓励农业企业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莘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基本情况。
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20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1154个行政村,1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总面积1416km2,其中耕地面积9.2万hm2(13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99hm2(1.49亩),是聊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区)。
1.2自然生态条件。
莘县地理位置是北纬35°25′~36°46′,东经115°20′~115°44′。
气候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晾爽,雨热同期。
年平均日照约为2231.1h,年平均辐射量1.177×107kJ/m2,光热资源比较丰富。
年平均气温14.03℃,无霜期天数历年平均215d,年降雨量455.2mm 左右。
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1.3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莘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农业产业优势,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抓特色,上规模,提档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特色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整体格局呈现蓄势待发、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莘县农业以粮食、瓜菜、食用菌、畜禽养殖和林果等产业为主,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雄厚扎实,尤其是瓜菜菌产业十分发达,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莘县农业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全县区域范围内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化肥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
莘县常年使用化肥总量约为7.56万t,平均每亩使用化肥约60kg,有效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每年有近5万t化肥对土壤或地下水造成污染,连年积累进而造成农产品化肥残留超标。
近几年,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有效的遏制了化肥污染的上升趋势。
1.3.2农药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
莘县大田作物农药使用主要以杀虫药、除草剂为主,设施蔬菜农药使用以杀菌剂为主。
莘县常年小麦、玉米播种面积之和为190万亩,蔬菜常年播种面积100万亩,是用药的主体,每年使用农药超510t。
近年来,通过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化肥减量增效和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等技术,实现了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呈逐年下降趋势的转变。
1.3.3农膜使用及污染防治情况。
莘县是“中国蔬菜第一县”“全国优秀食用菌生产基地县”,露地蔬菜和花生种植面积较大,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
由此带来较严重的白色污染,地膜覆盖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根源。
由于超薄地膜使用面广,而地膜回收利用困难,回收率低;回收手段落后,人工捡拾,费时费力;回收加工利润小,再加工的体系薄弱,从而造成耕地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作物产量。
自2015年以来,莘县示范推广了标准地膜、降解地膜等技术,并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地膜进行农业清洁生产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莘县地膜回收率,改善了白色污染较严重的状况。
1.3.4畜禽粪污污染及治理情况。
莘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国小肉食鸡之乡”。
畜禽生产方式转变明显较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迅速,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0多个,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50多个。
随着畜禽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养殖区周围的农田、村庄等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近几年来,莘县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力度,通过沼气建设和种养一体化模式的推广,有效的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的粪污污染问题。
目前,莘县以养殖企业畜禽粪污为沼气发酵原料,在养殖企业建设1000m3大型沼气工程7处、100~300m3小型沼气25处,种养一体化模式的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近百家,有效的改善了养殖企业的周边环境,开辟了养殖企业粪污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
1.3.5农作物秸秆焚烧与乱堆乱放问题治理情况。
通过大力推广秸秆就地还田技术、秸秆作基料种植食用菌技术,莘县基本解决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焚烧与乱堆乱放问题。
但是蔬菜秸秆的综合利用仍是农业废弃物治理的短板,尤其是温室蔬菜换茬季节,在秸秆的收购、储存、运输环节中,蔬菜秸秆占用闲散宅基、沟渠路边的乱堆乱放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来,通过示范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蔬菜秸秆还田技术,蔬菜秸秆乱堆乱放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2莘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不完善的原因及分析
2.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识和认知程度不到位。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受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财政目前还是“吃饭”财政,在政策和资金导向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更是急功近利。
各级政府虽然对生态循环农业重视程度较高,但仅仅是思想上高度认识,行动上还缺乏进一步的广泛认知,遇到问题缺乏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2.2目前农业经营主体的组成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现阶段,农业生产主体主要还是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零散农户,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还在培育发展过程中,占农业生产比重较少。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增加了难度。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培育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3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新旧动能转换速度较慢。
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业态转换替代传统农业速度慢、时间长、效益也不好,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落后的生产设施难以适应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限制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以莘县蔬菜产业为例,目前全县仍有50%以上的温室设施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已不能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适应生态栽培、绿色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发展。
2.4从事农事的知识型劳动力不足,缺乏农村后备人才。
据调查统计,全县18~65岁农村劳动力50.8万人,全年实际从事农事活动的时间每年60d以上的劳动力17.5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4.5%,其中妇女劳动力11.2万人。
另外,65岁以上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有12万人左右。
据调查,在18~65岁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占42.5%,小学文化程度占35.8%,未上学或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8%,远不能满足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
3今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度。
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切实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放在解决“三农”
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
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破解养殖业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蔬菜生产、新农村建设和农作物秸秆禁烧等“三农”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触及到“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和关键环节。
只要解决了发展生态农业问题,目前“三农”工作中的许多棘手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3.2加速土地流转,扶持种养大户,培育规模化生产。
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把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做实做牢,为加速土地流转工作夯实基础;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形式扶持种养大户,培育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3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差异化、精准化培训,采取示范引导、集中授课、
田间课堂等方式,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4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在植保方面,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等技术;在施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提升等技术;在农膜使用上,推广使用标准地膜、降解地膜,落实农膜回收利用措施;在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上,大力推行种养一体化,推广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三沼”综合利用等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巩固秸秆就地还田取得的成效,大力推广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着力抓好高温积肥、生物菌沤制有机肥、秸秆快速腐熟、果园深埋及秸秆覆盖培肥保墒等传统技术的应用;在食用菌栽培生产中,推广菌渣菇渣还田技术或生产有机肥模式。
通过以上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