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元化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 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
食用菌与农业循环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 就业机会。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优化食用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
通过研发新型培养基质、改进栽培工艺等手段,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 质,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食用菌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
推动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条,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食用菌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相当于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
地位。
食用菌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和产 量提高,通过提供天然的有机肥 料和生物防治,改善土壤环境和
抑制病虫害发生。
食用菌的栽培可以与农作物轮作 或间作,形成良好的轮作制度,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
1 2 3
循环农业模式
研究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循环农业模式,如“畜沼-菌”、“稻-菇-鸭”等,实现农业废弃物的 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高效利用资源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利用 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和肥料 吸收率等。
推广先进技术
加强农业循环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环 保意识和技能水平。
食用菌与农业循环
目录
• 食用菌概述 • 农业循环的概念与实践 • 食用菌在农业循环中的作用 • 食用菌与农业循环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食用菌概述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食用菌是指可食用的真菌,具有 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分类
食用菌根据其形态和生长环境可 分为多种,如香菇、平菇、金针 菇等。
现状
目前,全球食用菌产量逐年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 同时,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生产效益。
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

龙源期刊网 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作者:来源:《农家科技》2011年第10期循环利用资源是食用菌产业的最大特点。
食用菌可将农作物秸秆、桑树枝条等农林副产品分解并转化为健康食品——菌物蛋白,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的重要载体。
食用菌循环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间循环的载体作用。
将麦稻、畜牧、水果、蚕桑等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稻草、牛粪、桑果枝条等种养业副产品资源转化为食用菌产品;二是从菌糠或菌渣的进一步多层次综合利用角度,经适当处理可再用于生产食用菌,也可将蘑菇泥(栽培蘑菇后的废料)、菌糠等作有机肥还田,发展芦笋、铁皮石斛等高效经济作物,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1.食物链能量传递模式。
①奶牛一蘑菇一牧草种养模式。
牛粪栽培蘑菇,蘑菇废料种植牧草,牧草饲养奶牛的循环生态种养模式。
②稻草一蘑菇一芦笋模式。
水稻种植后产生稻草,再以稻草为原料生产蘑菇,栽培蘑菇后的废料(蘑菇泥)作有机肥种植芦笋。
③蚕桑一黑木耳(或香菇或秀珍菇)模式。
养蚕后修剪下的桑枝,粉碎后用于栽培黑木耳、秀珍菇等食用菌,菌糠再还田。
④果枝(如葡萄枝)-黑木耳(或秀珍菇、香菇)模式。
⑤棉籽壳栽培金针菇。
2.时空循环农作制度创新模式。
①菇稻轮作模式。
水稻-香菇/黑木耳/蘑菇。
菇稻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的新型栽培模式,主要有香菇、黑木耳、蘑菇与水稻轮作3种模式。
食用菌与水稻轮作新模式,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提高了种植效益,已经成为食用菌主产区的高效生产模式。
②菌菜间套模式。
如芋艿/大豆+竹荪模式。
③金针菇-秀珍菇轮作模式。
④高温蘑菇、双孢蘑菇模式。
2024年食用菌产业发展总结汇报

2024年食用菌产业发展总结汇报
2024年,食用菌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以下是对2024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总结汇报:
一、产业规模扩大:
2024年,食用菌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我国食用菌的年产量达到了 X 万吨,相比去年增长了 X%。
这主要得益于行业不断增加的投资和技术的进步。
二、品种丰富多样:
2024年,新品种的食用菌不断涌现。
在今年推出的新品种中,有X种是经过生物技术改良而成的,具有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种类的选择,提升了食用菌消费市场的活力。
三、产品质量提升:
2024年,食用菌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各个生产企业在加强质量管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加大对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
这不仅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四、绿色生产模式:
2024年,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推广了绿色生产模式。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有机种植、无公害种植、无土栽培等环保生产方式,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国际市场开拓:
2024年,我国食用菌产业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通过参加国际食品展览会、举办海外推广活动等方式,我国食用菌产品逐渐
打开了更多的出口渠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同时,也继续拓展进口市场,引进更多国外优质食用菌品种。
综上所述,2024年食用菌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食用菌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味道独特的食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2024年,食用菌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产业规模、市场需求、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展望食用菌行业的前景。
首先,2024年中国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的食用菌总产量达到了500万吨,较2024年增长了10%。
食用菌产业不仅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种植,在城市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生产。
目前,中国的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其次,市场需求逐渐增长。
饮食观念的改变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使得食用菌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食用菌不仅可以当作主食或者副食,还可以制作成各种菜肴和加工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食用菌作为营养食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一种美容养颜的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需求。
再次,食用菌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2024年,不少企业开始研发和推出一些新品种的食用菌,如黑木耳、松茸、香菇等。
这些新品种除了丰富了市场供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对食用菌的兴趣。
同时,一些企业也在产品加工和包装方面下功夫,推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食用菌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利性的需求。
然而,食用菌行业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供需失衡问题比较严重。
尽管食用菌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市场上仍然存在供应过剩的情况。
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地区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过大,导致市场上的价格下跌,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此外,一些食用菌企业也存在产品质量不达标的问题,使得消费者对于食用菌的信任度降低。
另外,食用菌行业的发展还受到一些环境污染的影响。
由于食用菌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所以土壤质量对于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会引起一些安全和品质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于食用菌的疑虑。
综上所述,2024年食用菌行业在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供需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食用菌栽培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结合

食用菌栽培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结合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材,也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将食用菌栽培与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栽培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结合,并介绍相关的优势和应用。
一、食用菌栽培的意义与背景食用菌栽培作为一种重要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食用菌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此外,食用菌栽培对农业资源的要求相对较低,不受地域限制,对土地和水源的依赖性小,因此适合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发展。
二、食用菌栽培与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及应用1. 资源高效利用:食用菌可以利用农业和农村生活废弃物作为基质进行栽培,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与转化。
例如,农作物秸秆、饲料残渣等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底材,充分发挥了这些废弃物的价值,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 农业链条衔接:食用菌栽培与农业生产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了产业链的闭环,实现了农产品的多元化利用。
农作物产出的废弃物可以用于食用菌栽培,而食用菌产生的菌渣、废菌包等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的生产,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3. 增加农民收入:食用菌的栽培相对简单,对种植技术的要求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一项适合农民参与的产业。
参与食用菌的栽培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 构建生态农业: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此外,食用菌栽培一般选择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进行,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农药的使用,为生态农业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三、食用菌栽培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案例1. 食用菌与农作物的联合种植:在某地,农民将食用菌与水稻进行了联合种植。
农作物收获后,秸秆作为底材用于食用菌的栽培,而食用菌产生的废渣则用于农田的有机改良,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
浙江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和产品 , 进一步提升产 品档 次和品牌美誉
度, 以 质 量 提 升 带 动 产 业 发 展 和 市 场 开 发。
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 , 满足不断变 化 的市场需求。
“ 义化拓 菌” 战略 。围绕 “ 美 丽 乡村 ”
“ 科技兴菌 ” 战略 。依靠科技创 品牌 、
增实 力, 加强 关键 技 术研 发攻 关 和集 成转 化、 推 广应 用 ,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 、 消
标 准 及 管 理 控 制标 准 为 主 的 食 用 菌 产 业 标准体系 , 形 成拥 有 自主知 识 产 权 的菌 种
观念 、 方 针策略 、 市场调 查 、 价格预警 、 市
场信息等方面建设 , 及 时 解 与把 握 食用
菌 市场变化动态 , 提高生产组织 与市 场调
控 能力 ; 同时大 力开拓 国际市场 , 走 外 延 拓 展 与内涵 提 高 相 结 合 的路 子 , 不 断 拓 展
同树立 可持续发展 观 , 以生产 集约化 、 经 营产 、 化 、 菌种优 良化 、 质量标 准化 、 功能
多厄化 、 销 售 品牌 化 、 资源循环化 、 服 务社
4 2
建没, 利用食用菌生产的悠久历 史和丰富
的 文化 优 势 , 以打 造农 业 文 化 与 农 业 文明
化 和吸收步伐 ; 加 大规划统 筹 、 项 目整合
择, 对 于促进 食 菌市 场的持续 开拓 、 资 源 的持续供 给 、 效益的持续提升和环境的 持续保护 , 实现 域经济与生态环境 的协
发展 , 建 没生态浙 江 ,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现实意 义。 笔 者认 为 , 发 展 浙 江 食 用 菌 产 业 要 牢
阜平县农业创新驿站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式探究

阜平县农业创新驿站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式探究作者:于晴万忠原贾若琦王梓诺雷雨鑫张润清赵雄伟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5期摘要在调研河北省阜平县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上,从农业创新驿站发展成效角度出发,探索农业创新驿站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式,并以具有代表性的硒鸽、博嘉、瑞博梨、嘉鑫食用菌农业创新驿站为例,深入分析该模式面临的挑战并总结驿站在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成效。
以助力阜平县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产业振兴、科技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创新驿站;衔接模式;河北省阜平县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15.070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试点县[1]。
阜平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推动特色产业绿色、健康、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惠农富农政策出台及政策扶持力度的增大,阜平县农业产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指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阜平县特色农业产业已形成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布局,后发优势明显。
通过驿站进一步的技术支撑、人才引进、资金支持和品牌打造,阜平县实现全面脱贫,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增长特点。
因此,结合前期治理经验,推进农业创新驿站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能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推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农业创新驿站的建立与发展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四个农业”发展要求,实现科教兴农,河北省深入推进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
在此背景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采取了“六个一”机制,即通过确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拿出专项经费,组建高层次专家团队,明确产业承接平台,开展科技研发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打造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发展、群众受益的产业发展新模式[3]。
2024年食用菌栽培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食用菌栽培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食用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药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等多种优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食用菌市场迅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前食用菌栽培市场的发展现状。
食用菌品种和消费需求食用菌主要包括香菇、蘑菇、平菇等多种品种。
不同品种的食用菌在生长条件、食味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香菇是食用菌市场的主流品种,其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一些新兴的食用菌品种如猴头菇、银耳菇等也开始受到消费者关注。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进步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食用菌栽培主要采用土壤培养方式,但此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壤污染、病虫害易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逐渐引入了无土栽培技术,如木屑、稻壳、秸秆等作为菌床材料,改善了栽培环境。
此外,还出现了新的栽培技术,如液体培养、固体发酵等,使得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食用菌栽培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规模的扩大食用菌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餐饮的追求,食用菌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食材,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另外,食用菌作为一种产品多元化的农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餐饮、保健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创新的推动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人们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高产、高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食用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建设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知名食用菌品牌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市场份额。
随着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的提升,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产能逐渐过剩,导致了市场上的价格下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多元化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食用菌是典型的循环农业,一方面利用农林业产生的废弃物生产食用菌,为人类提供可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一方面其培养基废料又可用作有机肥料、饲料及生物质能源等,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成为构建生态循环型现代农业的典型行业。
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推进形成“废弃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大融合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及《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按照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近年来,中国食用菌协会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全国食用菌产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加快开发农林废弃物等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积极鼓励和支持食用菌农业生产者采用节能、节水、节药的先进种植方式,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糠等废弃料的回收及再利用机制,大力提升菌糠利用科技水平,并通过建立“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引导各地方借鉴示范区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初步形成了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在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中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克服传统粗放经营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污染和损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我国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上食用菌资源最丰富、品种最多、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最大和从业人员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可行性,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积极把食用菌列为主导产品,政策上大力倾斜,人力财力物力上积极扶持,使食用菌生产品种和生产方式日趋多样,出现了特色品种家庭作坊式栽培、优势品种区域化种植、大宗品种工厂化规模生产的多元化现代农业栽培模式。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关要求,近年来,各省市县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菇农、科研院所等食用菌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提高,各地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积极探索食用菌产业循环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东宁县是我国的黑木耳生产大县,年产黑木耳15亿袋,干品总量6.2万吨,年产菌糠40万吨,其中直接还田5万吨、加工成有机肥2万吨,加工成活性炭产品3.0万吨,其他作为燃料供热;灵宝县利用果树修剪枝条发展食用菌,08年开始实施发展1000万袋香菇暨万吨生物菌肥项目,形成“果-菌-肥-果”一套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后,每年可消化废弃果树剪枝4000万斤,节约木材35万立方,菌袋废弃物全部生产生物菌肥,施用于果园,实现废物零排放。
每亩可为果农节约投资300-500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二、我国食用菌循环利用模式特点根据各地的农业生产和自然地理条件,我国在食用菌生产中出现了多种循环模式,包括:果、桑树剪枝—香菇—市场销售——菌糠废料—平菇、杏鲍菇、金针菇;果、桑树剪枝、农作物下脚料—香菇、平菇等—市场销售—菌糠废料—饲料——畜禽、水产;林业下脚料—香菇、木耳、灵芝—市场销售—菌糠废料—有机肥;农作物下脚料(棉籽壳、玉米芯)—平菇、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市场销售—菌糠废料—有机肥;果、桑树剪枝、农作物下脚料—香菇、平菇等—市场销售—菌糠废料—沼气—肥料—果园、农田、林地;果、桑树剪枝、农作物下脚料—香菇、平菇等—市场销售—废菌棒—无土栽培基质—花卉、苗圃;果、桑树剪枝、农作物下脚料—香菇、平菇等—市场销售—菌糠废料—燃料—供热取暖。
分析各地经验,重点是抓住了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最大限度抓好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再利用。
1、最大限度地抓好农林废弃物再利用据调查,我国食用菌产业年平均消耗已占全国秸秆总量的8%。
各主产基地的秸秆组成结构随着本地农业产业结构有较大变化,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的地区主要利用稻草类秸秆为主,以林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主要利用林木类资源为主。
各地根据自身农业结构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把农、林、牧废弃物利用到食用菌的生产中,不但解决了当地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还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使食用菌生产成为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据统计,河南省稻草、小麦类秸秆消耗量最大,约为318万吨,占全部菌料用量的66%,麦麸、棉籽壳类秸秆消耗59万吨,占菌料的15%,林业的木屑消耗53万吨,占菌料的13.5%,各种粪便占3%;浙江淳安县利用生猪养殖中的发酵垫料废渣栽培鸡腿菇和大球盖菇3万袋,产值10万余元;江苏金坛市食用菌生产全年利用稻草秸秆达8万吨,使10多万亩稻草转化成1.46万吨鲜蘑菇产品,蘑菇栽培产值达1.01亿元,菇农获利5000万元。
2、最大限度地开发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再利用随着食用菌产量逐年增加,废弃物不断产生,主要是每年约产生2000万吨菌糠废料。
经分析显示,菌糠的主要成分是食用菌的菌丝残体和经食用菌分解后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菌糠废料中含有动植物生长所需的粗蛋白、磷、钾、镁、钙、硫、硼、锌、铜、铁、锰等营养元素,是一种养分齐全、利用价值较高的资源。
为此,各地科研和生产部门采取了多种开发利用方式。
主要有:(1)用作二次栽培配料通过一定手段的配料处理,经过科学测算按照一定比例添入新的栽培袋中,使其成为可持续利用的食用菌生产原材料,不但节约成本,还可以达到菌糠的循环使用。
(2)用作饲料用稻草、麦秆、玉米芯等纤维材料为培养基生产食用菌获得的菌糠,原料中50%粗纤维和20%木质素被降解,而粗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2%提高到6%~7%,脂肪含量比种菌前增加1~5倍,且易于粉碎、气味芳香、适口性好。
此外,菌糠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糖及铁、钙、锌、镁等微量元素。
菌糠中还含有一些食用菌生长代谢产物,目前菌糠饲料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推广使用。
虽然饲喂效果有差异,但经过适当处理、科学配方,可全部或部分代替统糠、麦麸或精料制成配合饲料、饵料或其添加剂,用于畜禽和鱼类等动物的饲养。
(3)用作有机肥从土壤肥料学的角度看,食用菌菌糠中含多种营养元素和大量矿物质,其中氮、磷、钾等基础养分含量高于一般有机肥。
农用地中施用由食用菌菌渣制作的绿肥,可显著改善农作物碳氮比,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从而达到使农作物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目的。
(4)发酵生产沼气1400万吨的废料未进行有效处理,随意堆放或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
分析原因,主要有四:1、缺乏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伴随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废弃物处理难等问题,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而政府有关部门尚未意识到此类问题,没有将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布局中,更没有建立相应的食用菌废料循环利用体制,这也导致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不能得以有效推广。
2、缺乏对食用菌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我国大多数菇农在食用菌循环利用方面意识淡薄。
食用菌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广大菇农积极参与。
尽管我国部分主产基地县对食用菌废料处理比例在90%以上,依然有大量的菌糠处理方式盲目且滞后,甚至未经处理直接废弃,使当地的资源与环境蒙受了双重损失。
造成此种被动局面很大的成因就在于基层农户循环意识淡薄,未能突破传统菌渣处理观念的束缚。
3、科技人才缺乏及循环模式不规范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和程序进行食用菌生产和管理,完全可以做到利用农林废弃物,洁净环境,无废弃物产生,使食用菌产业成为真正的生态循环型农业。
但是,由于基层科技人才培养滞后,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仍不成熟,还存在诸如菌糠配料比例、废料前期处理等难点,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严重阻碍了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利用模式无统一的科学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也是食用菌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难题。
4、集约化程度不高集约化生产已成为食用菌转型升级的方向,集约程度不够必然导致食用菌循环利用效率降低。
而产业规划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引导、栽培规模小且分散等都可以导致产业链条运转不流畅、食用菌废料处理规模化程度偏低,远远不能实现现代农业所能带来的规模与科技效益。
四、加快我国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建议1、加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和综合利用指导的协调统一政府应采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以“堵”和“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落实。
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秸秆禁烧的监督检查和焚烧期间大气环境监测,并将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和禁烧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馈。
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要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推广目前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力度,帮助农民改变耕地方式,加快农机改造步伐,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重视对基层菇农的宣传与教育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实施者是广大菇农,传统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占我国食用菌生产的80%。
只有当菇农真正理解了食用菌废料再利用工作的意义和循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他们才能自觉落实到行动当中。
因此,对菇农意识的培养,首先应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机构,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开展食用菌循环经济工作的宣传活动来增强农户的循环经济理念;其次,可通过栽培大户试点等方式,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来增强栽培农户对食用菌循环利用的信心,使其主动加入到工作队伍中来。
3、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循环模式的规范化目前食用菌产业中秸秆和菌糠的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各食用菌产地的主要原材料和成分配比各不相同,容易使生产受到原料品质及其他因素影响,并且还有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
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培养食用菌循环利用技术人才,加强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使其利用更加稳定且容易被广大菇农接受。
各地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增加科研方面的投入,定期组织培训班学习最新的循环利用技术及理念,培养大批本土食用菌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有必要将循环模式制订统一的标准,使其简单化、固定化、规范化,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建议食用菌科研机构及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紧密结合栽培户的科技需求,集中力量深入第一线,务实求真,因地制宜总结出科学可行的模式并予以推广应用。
4、产业园区规划和龙头企业扶持科学规划食用菌产业园区可有效整合现有地力、人力、财力、智力等资源,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握区域食用菌产业及菌糠处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能有效地弱化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推进区域食用菌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注重内培外引,加大对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食用菌龙头企业集食用菌生产、深加工、废弃物处理等为一体,在食用菌生产废物的处理上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集约化处理食用菌菌糠,有效地降低了处理成本,提高了食用菌成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