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方案

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方案

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方案第1章引言 (5)1.1 生态循环农业概述 (5)1.2 农业生态循环利用的意义 (5)1.3 方案设计原则与目标 (6)第2章农业资源评估 (6)2.1 土地资源评估 (6)2.1.1 土地物理特性评估 (6)2.1.2 土壤肥力状况评估 (7)2.1.3 土地利用现状评估 (7)2.2 水资源评估 (7)2.2.1 水资源量评估 (7)2.2.2 水资源分布评估 (7)2.2.3 水质状况评估 (7)2.3 生物资源评估 (7)2.3.1 作物资源评估 (7)2.3.2 畜牧资源评估 (8)2.3.3 渔业资源评估 (8)2.4 气候资源评估 (8)2.4.1 温度资源评估 (8)2.4.2 降水资源评估 (8)2.4.3 光照资源评估 (8)第3章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8)3.1 秸秆利用技术 (8)3.1.1 秸秆还田技术 (8)3.1.2 秸秆饲料化技术 (8)3.1.3 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 (8)3.2 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8)3.2.1 固液分离技术 (8)3.2.2 厌氧消化技术 (9)3.2.3 有机肥生产技术 (9)3.3 农膜回收与处理 (9)3.3.1 农膜回收技术 (9)3.3.2 农膜再生利用技术 (9)3.3.3 生物降解农膜研发 (9)3.4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9)3.4.1 生物质发电技术 (9)3.4.2 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 (9)3.4.3 生物油、生物气生产技术 (9)第4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设计 (9)4.1 种养结合模式 (9)4.1.1 粮食作物与养殖业结合 (9)4.1.2 经济作物与养殖业结合 (10)4.2 产业链延伸模式 (10)4.2.1 农产品加工 (10)4.2.2 农业废弃物利用 (10)4.3 生态农业园区模式 (10)4.3.1 园区规划 (10)4.3.2 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 (10)4.4 区域性循环农业模式 (11)4.4.1 产业布局 (11)4.4.2 资源利用与保护 (11)4.4.3 政策支持与推广 (11)第5章土壤管理与保护 (11)5.1 土壤质量评价 (11)5.1.1 土壤物理性质评价:分析土壤质地、孔隙度、容重等指标,了解土壤的通气、透水功能。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解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生态循环农业是近年来农业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指的是一种以生态原理为基础,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循环农业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目前我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推动其发展。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1.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大量的农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矛盾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需要转变生产模式来保护生态环境。

4.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并不平衡,一些发达地区有条件开展和推广生态循环农业,而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1.缺乏科学技术支持生态循环农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发和应用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

2.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有效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规范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农民意识观念不够传统的农民观念还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他们在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缺乏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和理解,缺乏转变发展思路的积极性。

4.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改造、设施建设、科研投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

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更是当下的热门话题。

下面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循环、节约、再利用的方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减少浪费,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

这对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开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可以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同时,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实践中,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需要依托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和参与度。

另外,加强科技创新也是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

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此外,科技还可以开发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

此外,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也是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重要环节。

农民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因此,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除此之外,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也是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

在实践中,循环经济往往依托于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发展。

因此,在推进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不同产业间的协作,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

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

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
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成功案例有:
1. 山东济宁生态农业园:通过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

园区包括农业示范区、花木园林区、滨水景观区、休闲度假区等。

2. 浙江安吉生态农业: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模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 江苏泰州生态农业示范园:集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园区内有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果蔬种植等项目。

4. 福建南平生态农业:以“猪-沼-果”为主体模式,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 安徽宿州生态农业示范园:以“猪-沼-果”为主体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园区内有果蔬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项目。

这些案例都是小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成功实践,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自然的本质是循环。

循环农业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在中国农村,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有循环农业的实践。

当前,循环农业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一、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功能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有整合种植、养殖、加工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

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可有效缓解该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

典型:鱼-桑-鸡模式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

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三、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该模式可实现秸秆资源化逐级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使秸秆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解决秸秆任意丢弃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清洁能源、有机肥料和生物基料。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并通过有机肥料和天然措施来增强土壤肥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一种通过在农田中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病虫害问题的模式。

当一种作物种植结束后,农田会暂时休耕一段时间,以让土壤恢复营养和有机物。

此外,轮作休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传播,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虫害偏好。

3.生态循环畜牧:生态循环畜牧模式强调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使畜禽与农田有机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田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同时,农田秸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或垫料。

4.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所有副产品充分利用,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比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农田秸秆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建筑材料,果皮和谷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等。

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5.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田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堤坝、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农村植树造林、构筑沼气池和建设绿色屋顶等措施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以上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通过实施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如何在农业中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如何在农业中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如何在农业中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循环农业旨在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那么,如何在农业中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要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至关重要。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因素,科学规划种植、养殖区域,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在山地丘陵地区,可以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

通过合理的布局,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展生态种植是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重要环节。

在种植过程中,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

有机肥料可以来自于农业废弃物的堆肥处理,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

通过堆肥发酵,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生态养殖也是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畜禽粪便的处理和利用。

可以采用沼气池发酵、堆肥等方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有机肥料等资源。

同时,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避免过度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林下养殖、稻田养殖等,实现养殖与种植的有机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关键。

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方案

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方案

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生态循环农业概述 (3)1.2 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重要性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2章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构建 (4)2.1 农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4)2.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选择 (4)2.3 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设计 (5)第3章土壤管理与保护 (5)3.1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 (5)3.1.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5)3.1.2 土壤质量监测 (6)3.2 有机肥施用技术 (6)3.2.1 有机肥种类及选择 (6)3.2.2 施用技术 (6)3.3 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6)3.3.1 工程措施 (6)3.3.2 农业技术措施 (7)3.3.3 生态措施 (7)第四章水资源高效利用 (7)4.1 农业水资源供需分析 (7)4.1.1 水资源概况 (7)4.1.2 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7)4.1.3 水资源利用效率 (7)4.2 节水灌溉技术 (7)4.2.1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7)4.2.2 常见节水灌溉技术 (8)4.2.3 节水灌溉技术优化 (8)4.3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循环利用 (8)4.3.1 水土保持措施 (8)4.3.2 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8)4.3.3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协同 (8)第5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8)5.1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8)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8)5.1.2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8)5.2 农药与化肥减施技术 (9)5.2.1 农药减施技术 (9)5.2.2 化肥减施技术 (9)5.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5.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9)5.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9)第6章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 (9)6.1 生态循环种植技术 (9)6.1.1 间作套种技术 (9)6.1.2 精准施肥技术 (9)6.1.3 生态调控技术 (10)6.2 生态循环养殖技术 (10)6.2.1 精准饲养技术 (10)6.2.2 生态养殖模式 (10)6.2.3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0)6.3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 (10)6.3.1 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 (10)6.3.2 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0)6.3.3 农膜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 (10)6.3.4 农业副产物利用技术 (10)第7章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 (10)7.1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10)7.1.1 加工技术创新 (11)7.1.2 流通体系优化 (11)7.1.3 品牌建设与推广 (11)7.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11)7.2.1 休闲农业发展 (11)7.2.2 乡村旅游规划 (11)7.2.3 产业融合发展 (11)7.3 农村电商与农产品营销 (11)7.3.1 电商平台建设 (11)7.3.2 农产品网络营销 (11)7.3.3 电商人才培训 (11)第8章农业生态循环政策与管理 (12)8.1 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 (12)8.1.1 政策体系构建 (12)8.1.2 政策工具选择 (12)8.2 农业生态循环项目管理 (13)8.2.1 项目立项与审批 (13)8.2.2 项目实施与监管 (13)8.2.3 项目评估与调整 (13)8.3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3)8.3.1 补偿原则 (13)8.3.2 补偿标准 (13)8.3.3 补偿方式 (13)8.3.4 补偿资金来源与管理 (13)第9章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案例研究 (13)9.1 国内外典型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分析 (13)9.1.1 国内典型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13)9.1.2 国外典型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14)9.2 成功案例经验总结 (14)9.2.1 科技创新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4)9.2.2 政策扶持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有力保障 (14)9.2.3 社会参与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 (14)9.3 我国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启示 (14)9.3.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水平 (14)9.3.2 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15)9.3.3 加强社会合作,形成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合力 (15)9.3.4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15)第10章农业生态循环发展路径与展望 (15)10.1 农业生态循环发展路径设计 (15)10.1.1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15)10.1.2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0.1.3 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15)10.2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6)10.2.1 面临的挑战 (16)10.2.2 应对策略 (16)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第1章引言1.1 生态循环农业概述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农业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一、前言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二、定义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在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上,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只有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三、作用
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三、遵循原则:
(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四)是“可控化”,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布局接口,形成循环链,使上一级废弃物成为下一级生产环节的原料,周而复始,有序循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有效防控有害物质或不利因素进入循环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四、几种常见的生态循环模式
1. 猪-沼-菜(果)模式:饲料喂猪,猪粪入池,沼渣做底肥种菜(果树),沼液做追肥。

2.猪-沼-鱼模式:饲料喂猪,猪粪入池,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后喂鱼,沼渣作池塘基肥,沼液作追肥。

3.“生物链”模式:饲料养鸡(喂猪),鸡粪(猪粪尿)进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沼液、沼渣喂鱼,鱼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

4.鱼-桑-鸡模式: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

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

5.鸡-猪-鱼模式: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

6.牛-鱼模式:将杂草、稻草或牧草氨化处理后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

7.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利用杂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鱼,鱼塘淤泥作肥料。

8.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鱼或作肥料。

9.鸡-猪-牛模式:用饲料喂鸡,鸡粪再生处理后喂猪,猪粪处理后喂牛,牛粪作农田肥料。

10.家畜-蝇蛆-鸡-牛-鱼模式 : 家畜的粪便喂蝇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料,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