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浅谈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

【内容摘要】品评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就要判断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审美性是艺术特有的属性。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将存于大脑中的意象物态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作品。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除了在线条、色彩、声音等外部形式构成中具有审美特性外,其内在蕴含的审美品质同样重要。
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应从外在和内在两部分评价,其中,外在部分是指艺术作品显性的形式美,而内在部分是指艺术作品隐性的思想层面美感。
本文主要就形式美之外的审美标准进行探讨。
【关键词】艺术作品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审美感受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价值的体现,是艺术家长期以来对生活感悟、体会的情感迸发,既包含了客观世界的形,又融入了主观思想的意。
艺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合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形的把握。
人们在鉴赏艺术作品时,首先会被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所吸引。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认知的升华,美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较高认识和较高升华的集中体现。
笔者认为,这种集中体现表现出的审美价值,除了能使欣赏者感受到形式美之外,还应具有以下几个审美评价标准。
一、让欣赏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艺术的进程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是人类文化的先兆,艺术史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名艺术史学家潘洛夫斯基就曾主张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要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
艺术与文化相互联系,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人们在历经感官愉悦后,还能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使欣赏者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审美感受。
这种文化寓意可分为三个层次:1.自然。
艺术作品的形大多来源于自然。
这些形体可由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辨认出来。
例如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山水花鸟以及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人物。
2.风俗习惯。
这里的风俗习惯是指形所具备的象征意义。
大自然赋予世界万物各种各样的形态,不同的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象征感受。
例如作品中的竹子,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诗歌中,竹子总能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浅谈艺术对人生的影响

浅谈艺术对人生的影响【摘要】艺术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令人们享受美的感受,启发人们的创造力,传达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更促进了心灵成长。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各种情感和情绪。
艺术作品反映着社会的现实,让人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心灵的成长和提升。
艺术丰富了人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更具有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力量和启发,对人们的心灵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人生,影响,美的享受,创造力,情感,社会现实,心灵成长,丰富,生活质量,思考,表达。
1. 引言1.1 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创作的产物,是人类用独特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艺术家们将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呈现给观众,从而引起共鸣和沟通。
艺术的定义并不固定,不同的人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让人们在跨越种种障碍的同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艺术不仅是一种创作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体现。
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和深刻,启迪心灵,丰富内心世界,提升审美素质,拓展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可以穿越时空,留存永恒,触动人心,塑造文化,为人类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1.2 艺术为何重要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作和表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美感和情感,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内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艺术还能够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激发内心的灵感和创意,从而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浅谈美术的审美本质

浅谈美术的审美本质摘要:美术的审美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美术的审美关系是实现其目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绘画创作中,审美性也同样制约并影响着美术的形式、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怎样来评鉴美术的美和审美,怎样建立美术正确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在当代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的审美进程里,值得重新审视、思考。
关键词:美术美审美本质审美关系美术发展史中,何为美、怎样表现美、什么是美术的本质和目的、什么是美的规律等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在当今美术门类和技法多样化的进程里,美术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Xv也在不断变化:“前卫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新的艺术样式也在不断出现。
在这些众多的艺术形式中,有的体现了艺术的作用性和目的性,有的揭示了艺术自身的本体思维和客观认知,也有的给艺术的正面作用带来消极的影响。
从美术本质论,美术的首要目的是表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或灵魂的震撼,从而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奋斗精神。
而在当今的美术形式、形态中,美术的审美功能和样式种类也在不断突破并融合。
例如,架上绘画开始了在架下的构成,流动艺术打破了美术稳定的画面,装置艺术逐渐抛开了画笔,纸本水墨或布面油彩逐渐代替了画种和名称,综合材料技法表现成了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等等,这些新变化来源于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新的探究和思考。
从艺术的本质上论,美术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体现在其思想性和精神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先进的物质材料,使艺术认知构成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思想开放和多元认知又拓宽了人们的艺术思维,继而,美术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美术思潮开始风起云涌,有的人轻视传统,有的人否定笔墨,还有的人否定大师,美术的美感不同的人解释为不同的含义。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美术的构成也可以无处不在,但美术的本质是不能刻意更改的,美术的本质是美术的灵魂和生命,美术的本质制约着美术的作用性和目的性,是构成美术形态的思想核心。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演讲稿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的话题。
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而审美体验则是我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启迪。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们用心灵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作品,它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形式。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当我们置身于艺术作品之中时,我们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感染,我们会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启迪。
正如歌德所说,“艺术是心灵的交流,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激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创作需要观众的欣赏和理解,而审美体验需要有艺术作品的滋养和启迪。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心灵的沟通和连接,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慰藉。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所带来的美好。
让我们用心去欣赏艺术作品,用情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用思想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
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徜徉,让我们在心灵的交流中得到启迪和滋养。
谢谢大家!。
浅谈对艺术创作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创作的理解
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形式,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激发思考,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现代社会,一种新的思维兴起,艺术表达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但是,想要把一个艺术落实到现实,仍然有很多困难。
首先,每个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因此,每个创作过程都有不同的风格,根据这种风格来控制创作内容。
此外,每个人可能会看到不同的触发想象力的材料,并结合不同的感情体验、经验和个人态度,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任何艺术创作中,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内容。
其次,人们的审美能力可能会影响对艺术创作的态度。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视觉艺术,都有其创作的硬性规则,它们可能是颜色、形状、和声音等物理属性,但是,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这样就会使得艺术创作有可能出现不可抗拒的因素。
最后,艺术创作可能会受到整个社会和艺术领域所认可的风格与文化的影响。
无论是印刷媒体、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有自身的文化需求,而这些文化的走向通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受到外界文化影响的程度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勇于尝试,坚持下去。
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并表达复杂的思想,可以唤起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可以激发开放的思维、拓展新的思维,并可以培养新的审美能力。
因此,艺术创作不仅是创造,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与精神的滋养,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浅谈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在音乐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鉴赏和理解能力,是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表现。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能力对于音乐学习的起点和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往往来自于对美妙旋律和动人乐器的赞美。
当他们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时,他们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然地被激发去学习和探索音乐。
换句话说,审美是音乐学习的源泉,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潜力。
良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要做到这一点,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选择和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只有当学生能够辨别音乐的美与丑,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作和表达,使自己的音乐作品更有深度和内涵。
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音乐作品的品质往往与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有关,而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出高品质的音乐作品。
通过欣赏和分析优秀的音乐作品,学生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增强对美的敏感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
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界上的音乐种类繁多,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音乐种类和风格的选择,让他们能够接触和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也要注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音乐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独特鉴赏能力和个人审美意识。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它总是令人无法抗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于美总是愿意欣赏的。
美,它是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秋天的累累硕果,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一、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概况(一)现实美的内容和含义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美、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其中社会生活的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
1、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现实美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一般被称为社会美。
第一,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环境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的身上。
美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中得到突出的体现,譬如古代斯巴达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从巴黎公社到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宏伟篇章,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美。
第二,还表现在,它产生于社会的生产活动。
譬如在原始艺术中,原始人在进行创造产品中,不仅存在着一种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潜藏着一种暂时还不能为人民所觉察的审美因素,并且这种审美意识逐渐被人所认识。
2、自然事物的现实美主要包括了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原林田地等等,一般又将其称为自然美。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使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它。
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
浅谈艺术之美

浅谈艺术之美作者:李哲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8期【摘要】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有特征,艺术美的创造更多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符合于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表达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
因此艺术美是全方位的,是综合的,是全民的,是集体意识的艺术表达。
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纯粹,且更有魅力。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如何透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去追求精神内涵的深层次审美,达到艺术美真正的目的所在:净化心灵。
【关键词】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艺术形象;审美;创造美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8 -0130-01美是大自然的产物,然而大自然的美又分很多种:有崇山峻岭的雄壮之美,亦或是小桥流水的静逸之美;有五彩斑斓的绚烂之美,亦或是笔墨丹青的典雅之美;有海上明月的新生之美,亦或是夕阳无限的迟暮之美。
身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我们感到身心愉悦,充满激情。
相比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却更能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难以想象布达拉宫的蓝天白云下少了经幡和曾侣,以及最美情郎仓央嘉措的诗歌,那么西藏还有现在这么美吗?如果故宫的红墙黄瓦之中少了“皇权至上”的威严,那么故宫还会像现在这样震慑人心吗?人类的鬼斧神工可以把自然之美打造成人文之美,当然这其中一定离不开艺术家的功劳。
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非凡的设计才能去把生活中美或不美的东西通过重组、构造、变形、夸张等等一切造型手段去塑造一种全新的美,让人赞叹不已!这种全新的艺术美,把人带到一个耳目一新的艺术世界,产生一股有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和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去试着感悟和理解这种美!这就是艺术之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汉师0701 张纪红1502070126
“美”是一个神圣的词,生活中因为有了美而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美”又是一个抽象的词,美的事物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美的内涵必须以可感的存在形态显现出来,必须具有感性形式方面的规定性。
这种感性形式的表现就是艺术,而对艺术的感知就是审美。
艺术和审美是“美必不可少的两部分。
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
艺术的形式千千万万,但并不是说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能对艺术产生审美活动,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判断。
首先,动物不具有审美活动,因而就无所谓欣赏艺术。
但是有些人却从中提出了疑义,认为动物具有审美活动。
例如,达尔文就持动物具有审美活动的观点,他通过对飞禽走兽的观察,证明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之前尽心竭力地炫耀他的漂亮羽毛,同时没有这种装饰的其他鸟类却不能进行这样的炫耀那就不可能怀疑雌鸟对其他雄性配偶的美是赞赏。
因为到处的妇女都是用鸟类的羽毛来打扮自己,所以这等装饰品的美是毋庸置辩的。
”显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达尔文观察到的鸟兽虫鱼的所谓的“审美活动”,不过是它们繁衍后代而进行求偶的性感活动。
雄性鸟类向自己的雌性伙伴展示自己的羽毛和歌喉,同雌性鸟类施放某种气味一样,都是基于求偶的性感活动。
所以动物是没有审美活动的,材料中也暗示了动物不会为了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只有人类才具有审美活动,才会对艺术价值进行肯定。
动物不仅感受不到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美,也感受不到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美,既不会欣赏风景,也不会欣赏对人来说比它更美的别的动物。
它们对同类动物的取舍仅限于本能。
所以“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须的光线所激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所以“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
”
由上我们知道,在艺术价值的判断上,动物对艺术无法进行判断,所以动物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
只有人类才能依据审美活动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进行取舍。
二、审美大于艺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艺术并不是指所有的事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活动,对这些零散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
然而艺术的范围却不那么宽广,它更侧重于人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能够引发人们审美活动的事物,如舞蹈、绘画、文学、音乐等等,它属于人文科学。
艺术与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艺术是主观的情感上的表现,而科学则是客观的,理性上的表现。
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趋向统一。
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
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
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
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同一的论著出现。
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
但是不能简单地把科学规为艺术,因为这种对美的追求的动机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上可以有审美活动,但是科学上一样可以有审美活动。
像自然科学上的对称性,尤其是数学上的几何图形,能给人以审美的感觉,但是它们不能算是艺术。
因此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乐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生活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慰。
”用科学的审美性理解更合理一些。
我们可以看出审美可以渗透到艺术渗透不到的地方,因此审美大于艺术。
三、审美与艺术走向衰落。
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较以往是大大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基本获得了温饱,那么温饱以后的人们究竟应当更关注什么呢?毫无疑问,应当更关注自己精神家园的美好构建,这才是事关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类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所在。
然而当今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此应当加以反省和节制,如果对人类追求物欲的满足不加以节制,任其无限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精神境界的堕落和人性的退化。
而自己的精神家园除了要节制欲望,还要通过对艺术的保留和审美来构建。
然而如今社会艺术正走向衰落,戏剧走向灭绝的边缘,文学也渐渐走上了商业化、通俗化的道路、影视艺术也充满了暴力血腥、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加上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的是名利、荣誉、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竞争力加大,使人的审美情趣遭到扼杀,甚至有些人根本感受不到美的存在。
其实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就像材料中说的“贫乏的时代”,这里的“贫乏时代”指的是上帝缺席、信仰缺失、世界陷于深渊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黯淡无光的世界时代,“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诸神的踪迹”。
只有诗人才能够这样苦苦挣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审美与艺术的浅薄的认识,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远远不止这些,从以上三点我们懂得,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们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的一片净土,是我们构建精神家园的材料,我们应该加以珍惜。
正确地对待审美和艺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