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十五从军行》赏析
十五从军行

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老人家中荒凉景象,作者是如何 抒发情感的?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 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哀景衬托哀情
诗人通过选取松柏、冢、狗窦、雉、旅谷、旅 葵这些哀景,写出一派凄凉(荒凉)破败的景 象。
衬托出了老兵的悲痛和失望。
体会两个“阿谁”的丰富意蕴
• “家中有阿谁” • 是指老兵久征回归,近乡途中问人的话,表现了老人满怀
第一PPT模板网,
野生
葵菜
译:野兔从狗洞中钻进院子,野鸡从房梁上飞 出来。庭院中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边长着野 生的葵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捣去野谷的皮壳 拿 本指带汁的肉,这里
指用野菜做的浓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片刻,一会儿第一PPT模板同网,“贻”,送给。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沾湿 译:捣去野谷的皮壳拿来做饭,采摘葵菜拿来做 菜汤。羹和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 走出家门向东望去,泪水低落沾湿了我的衣服。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在路上遇到 助词,无实义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望去 您
第一PPT模板网,
坟墓
译:在路上遇到家乡的人,连忙问道
“我家中还有什么人?”“远远望去的
就是您的家,松柏丛中,坟墓一个连着
一个。”
一个连 着一个, 形容多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洞 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朗读全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第一,PP雉T模板/从网,梁上飞。 •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及训练(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及训练《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陈子昂,唐代诗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训练:(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3)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十五从军征》阅读【主旨情感】1.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练字】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写作手法】1.“十五”“八十”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3.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分)描写了松柏冢累累、兔、稚、旅谷、旅葵等景,渲染凄凉、悲伤的心情。
【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5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上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十五从军征》教案(8页)

十五从军征淮安市清河开明中学何道平【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情感上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表现情感变化的过程中,反差手法的运用特别的巧妙,开篇便不同凡响。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在整篇文本里,反差手法使得情感的转折和抒发更加鲜明和凸显。
反差不仅体现在前后情感的反差上,也包括现实和期盼的反差,过去和现在的反差……今天这节课就是以反差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反差,这节课需要引发学生的想象,比如对65年空白的想象,比如对过去生活的想象。
因此,这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想象作为其中一个目标。
整首诗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本节课也初步感受一下,以期待激发学生继续阅读乐府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整首诗的大意和主旨的理解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对于这首诗前后关联和言浅意深的内蕴并不能深刻理解。
所以这堂课通过一次次反复的多层次的朗读,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深入体会情感的转折和迸发,进而体会一个老人的血泪和辛酸,感受乐府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目标】1.通过多层次诵读,把握文章脉络,并且用朗读传递心声。
2.通过想象填补空白,聚焦分析丰富的反差,理解人物情感的变化,能够把握本则乐府诗反映的社会现实。
3.在语言细节处思辨,初步感知乐府诗特色。
【教学重难点】1.发现并理解反差,进而理解人物的形象和情感,把握主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十五从军征课件

难,培养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解诗题,设疑问
诗题哪里告诉我们这首诗与战争有关?这个诗题 还告诉我们什么?
十五岁被征去当兵。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 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汉乐府是继《诗经》 《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 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看完了这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 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 家破人亡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 —《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 人们造成的苦难。
学习目标
1.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掌握诗 歌内容。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疑问? 十五从军?回家后情景? 让我们带着疑题来学习这首诗。
读诗歌,解诗意
字音
冢 zhǒng
狗窦 dòu
雉 zhì
舂 chōng 羹 gēng
饴 yí
道逢: 在路上遇到。 阿: 没有实在意义。 冢累累: 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狗窦: 让狗出入的墙洞。 雉: 野鸡。 旅: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葵: 葵菜,嫩叶可以吃。 羹: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饴: 同“贻”,送给。
始
谁能读出他想回家的强烈渴望?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可回家后会是怎样的情景, 老人心情是怎样的呢?
悲 哪个诗句写出写出了他悲伤的心情?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为什么悲? 亲人亡
他历尽艰辛,九死一生,终于回来了,可是他的亲 人却不在了。他是怎么知道呢?
乡里人告诉他的 他告诉他什么话?乡里人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告诉 他的呢? 是啊,这样的结果有谁能不悲伤呢?阔别65年的亲人 啊!如今已是“松柏冢累累”,老人怎能不悲呢?
《十五从军征》的赏析

《十五从军征》的赏析《十五从军征》的赏析一、课下注释:①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②〔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③〔冢( zhong)]坟墓。
④〔累(lei)累〕众多的样子。
⑤【狗窦〕给狗出人的墙洞。
⑥〔雉(zh)野鸡。
⑦〔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⑧〔井〕这里指井台。
⑨〔旅葵〕野生的葵菜。
⑩〔春( chong)谷〕用杵白捣去谷物的皮壳(11)〔持〕拿着。
(12)〔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13)〔一时〕一会儿。
(14)〔饴〕同“贻”,送给。
二、整体把握:(一)、《十五从军征》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诗歌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诗中的这段对答恰切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的复杂心情。
接下来,主人公回到家中,即目所见是荒凉的废墟,庭院、井台处到处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
他煮好饭做完羹却不知与谁共享,顿时倍觉凄清。
从采摘野菜准备做饭,到出门泪湿衣衫,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全诗并无控诉战争之语,但平淡白描的字句背后,流露出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被迫裹挟于时代潮流中,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
(二)、素养提升:此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十五从军行》

乐府诗赏析——《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行》出自汉代。
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其文化体现出特有的‚大汉气象‛: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封建大一统文化的楷模。
中央集权、独尊儒术、兵农合一、轻徭薄赋等制度互相依存,极大丰富了汉文化。
汉朝的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讨匈奴、通西域。
汉代的兵农合一,即全农皆兵,国防与生产合二为一。
这兵役制度也早就了一些不为穷兵黩武的武帝所关注的惨烈。
请看横吹曲辞《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那个年代,如若真能活到八十岁,便是长寿。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一个军人的一生,就这样大半辈子在军队里度过。
他过得好吗?舒心吗?一个‚始‛字让我了解到,六十五载,他日思夜想的家人却从未得见。
不难想象,老兵的一生充满着的是艰辛和苦难:年少从军,战斗中出生入死,征途中颠沛流离,戍守中两地相思,直到老态龙钟才得以放回故乡。
那个遥远的年代,信息不畅是共知的。
几十年了,与家人天各一方,如同藕断了、丝也没连上。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终于回来了,路上碰到乡里人,他等不及亲自查看,迫不及待地问家里还有谁在。
接着,‚‘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不忍拂了老兵见到家人的殷切期待,委婉地指着那满是松柏的坟墓告诉他,那里便是你的家,松柏下的坟墓一个挨一个。
远看家里,是坟场啊!他进家了,看到的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庭院当中长满了谷子,井边也是野葵丛生。
远看近观,从地下到梁上,从中庭到井台,处处破败、惨不忍睹。
这落魄的庭院,真是落魄得全方位、一处不落。
这分外的凄惨,老兵欲哭无泪。
到家了,无人接风,无人做饭。
于是,老兵带着心灵上的伤痛和身上的伤疤开始做饭了。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把庭院中野生的谷子拿来做成了米饭,又从井边采下葵菜煮成了汤。
十五从军行ppt课件

26
艺术特色
• 艺术上,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行动描写, 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 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 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 艺术特点。
7
(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 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 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
(五)对劳动美的表现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 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
9
十五从军征
• 唐代把仿照乐府写作的诗,称为“新乐府” 或“系乐府”。
• 宋元把“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
4
汉乐府题材:
(一)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 《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5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6
(三)爱情婚姻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
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 合,乃敢与君绝。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
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 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 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行》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
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
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