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法视距测量记录计算表

合集下载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的概念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仪器望远镜筒内的视距丝在标尺上截取读数,应用三角公式计算两点距离,可同时测定地面上两点间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量方法。

视距测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观测快捷,一般不受地形影响。

其缺点是,测量视距和高差的精度较低,测距相对误差约为1/200~1/300。

尽管视距测量的精度较低,但还是能满足测量地形图碎部点的要求,所以在测绘地形图时,常采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量距离和高差。

二、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一)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计算公式如图4-7 所示,测地面两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点安置仪器,在点竖立视距尺,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水平视线与标尺垂直,中丝读数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尺上的位置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用表示。

1、水平距离计算公式设仪器中心到物镜中心的距离为,物镜焦距为,物镜焦点到点的距离为,由图4-7可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根据图中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关系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4-7)式中:为视距乘常数,用表示,其值在设计中为100。

为视距加常数,仪器设计为0。

则视线水平时水平距离公式:(4-8)式中—视距乘常数其值等于100。

—视距间隔。

2、高差的计算公式:两点间的高差由仪器高和中丝读数求得,即:(4-9)式中:—仪器高,地面点至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

(二)望远镜视线倾斜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公式在地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需要望远镜倾斜才能照准视距标尺读取读数,此时视准轴不垂直于视距标尺,不能用式4-8计算距离和高差。

如图4-8所示,下面介绍视准轴倾斜时求水平距离和高差的计算公式。

视线倾斜时竖直角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标尺上所截的位置为,,视距间隔为,求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首先将视距间隔换算成相当于视线垂直时的视距间隔之距离,按式4-8求出倾斜视线的距离′,其次利用倾斜视线的距离′和竖直角计算为水平距离。

因上下丝的夹角很小,则认为∠和∠为90°,设将视距尺旋转角,根据三角函数得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计算式为式(4-10),两点高差计算公式为式(4-11)。

测量(1)——精选推荐

测量(1)——精选推荐

测量(1)四.计算题(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8题)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表13.在对S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i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和B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读数为a1=1.573m,b1=1.415m,然后将仪器搬到A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a2=1.834m,b2=1.696m,问(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4.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1至BM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

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BM1?138.952m,BM2?142.110m)。

图1表2:水准测量记录表5.在水准点BMa和BMb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

已知BMa的高程为5.612m,BMb的高程为5.400m。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图2表3: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6.在水准BMa和BMb之间进行普通水准测量,测得各测段的高差及其测站数ni如图3所示。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4),最后请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计算出水准点1和2 的高程(已知BMa的高程为5.612m,BMb的高程为5.412m)。

图3表4: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读数为6o23′30″和95o48′00″;盘右位置照准C点,后照准A点,水平度盘读数分别为275o48′18″和186o23′18″,试记录在测回法测角记录表中(见表5),并计算该测回角值是多少?表5:测回法测角记录表112o34′24″,盘右时竖盘读数是247o22′48″。

土木工程测量(岳建平)第8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土木工程测量(岳建平)第8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三、地形图的整饰
应清绘和整饰,使图面更合理、清晰、美观。先图内后图 外,先注记后符号,先地物后地貌,按规定的图式进行整饰。 应注意等高线不能通过注记和地物。最后,应按图外注记 要求写出图名、图号、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施测单 位、测绘者及测绘日期等。
10cm 半 径 20cm 30cm 40cm
50cm
格网尺 零点
铅笔画线处
绘制方法:
图8-21 用坐标格网尺绘制坐标方格网
方格网精度要求
0.1mm
0.2mm
0.3mm
图纸的准备之二
11.0
展绘控制点
10.0--21.0
1.标注坐标格
网线的坐标值:
800 600
根据西南
角坐标及测图
400
比例尺确定格
15 30 50 100
60 100 180 300
100 150 250 350
城市建筑区的最大视距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最大视距/m
主要地物点
50 80 120
次要地物点和地形点
70 120 200
经纬仪测图(极坐标法)
一个测站点的测绘工作
(一)配置
1、工具:经纬仪、图板、塔尺、钢尺、量角 器、直尺或三角板、计算器、铅笔、橡皮等。
测量员: 绘图员: 检查员:
图 9²5 图名、图号、接图表
8.2
地物与地貌的表示
地物符号种类 1.依比例尺符号 2.不依比例尺符号 3.半依比例尺符号 4.说明与配置符号
1.依比例尺符号又称轮廓符号
• 如建筑物、道路、稻田、花圃、湖泊等
2.不依比例尺符号又称点状符号
• 如 导线点、水准点、独立树、旗杆、路灯等

实验10视距测量

实验10视距测量

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20 —20 学年第学期)专业名称造价课程名称建筑工程测量授课教师缪健军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课间实验:视距测量一、目的和要求1.学会视距测量的测量方法。

2.学会视距测量的记录、计算方法。

二、计划和设备(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实验小组由3~4人组成,1人操作仪器,1人记录,1人立尺。

(2)每组的实验设备为DJ6经纬1台,水准尺1支,记录板1块。

三、方法和步骤视距测量是用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图4-12),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速度快,不受地面高低起伏限制等优点。

虽然精度较低,但能满足测定碎部点位置的精度要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碎部测量中。

视距测量所用的主要仪器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

一、视距测量原理1.视线水平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如图所示,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可在A点安置经纬仪,B 点立视距尺,设望远镜视线水平,瞄准B点视距尺,此时视线与视距尺垂直。

若尺上M、N点成像在十字丝分划板上的两根视距丝m、n处,那末尺上MN的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求得。

上、下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隔。

图中l为视距间隔=(4-10)D+CKl式中K 、C ──视距乘常数和视距加常数。

现代常用的内对光望远镜的视距常数,设计时已使K =100,C 接近于零,所以公式(4-10)可改写为 Kl D = (4-11)同时,由图4-13可以看出A 、B 的高差v i h -= (4-12) 式中i ──仪器高,是桩顶到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v ──瞄准高,是十字丝中丝在尺上的读数。

2.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如图4-14。

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

如果能将视距间隔MN 换算为与视线垂直的视距间隔''N M ,这样就可按公式(4-11)计算倾斜距离D ′,再根据D ′和竖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 及高差h 。

卡西欧5800P矩阵编程计算器说明书

卡西欧5800P矩阵编程计算器说明书
请您将程序使用中的问题与建议及时发送到 qh-506@,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更好地 为您服务,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1、程序 PR1,计算一个起点至任意个端点的边长与方位角
"X,Y DIST And BEARING PR1" Deg:ClrStat:FreqOff:Fix 3 "X0(m)="?A:"Y0(m)="?B 0K
② 在您购买的 fx-5800P 上按 键打开机器电源,按
(LINK) (Receive)键使您
的机器处于接收数据状态,屏幕显示“Receiving…”,表示机器正等待接收母机发送来的数据;
③ 在代理商的母机上按 键打开机器电源,按
(LINK) (Transmit) (All)
(Yes)键启动代理商的母机发送数据,屏幕显示“Transmitting…”,表示正在发送数据。
六十进制的角度值,应将光标移动到 List Y 的某个单元,按
键。
2、程序 PR2,极坐标法放样元素计算
"POLAR SETTING-OUT PR2" Deg:ClrStat:FreqOff:Fix 3 "XO(m)="?A:"YO(m)="?B "X0(m)="?C:"Y0(m)="?D Pol(C-A,D-B):Cls If J<0:Then J+360 E:Else J E:IfEnd "DIST O 0(m)=":I "BEAR O 0(DMS)=":E DMS 1 K:I List X[K]:E List Y[K]
提示输入 n 点的 y 坐标 调用极坐标函数并清除屏幕显示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

实验指导目录测量实践须知实验一、水准仪的认识实验二、等外水准测量实验三、四等水准测量实验四、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实验五、经纬仪的认识实验六、水平角测量(测回法)实验七、水平角测量(全圆测回法)实验八、视距测量实验九、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实验十、全站仪认识及使用实验十一、距离丈量与磁方位角的测定实验十二、碎部测量实验十三、经纬仪极坐标法放样实验十四、全站仪放样实验十五、路线纵断面测量测量实践须知一、实践目的使学员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测量工作的基本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性环节中,养成学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实践要求1.实验实习前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和实习大纲,明确其目的与要求、方法与步骤、记录与计算规则,以保证按时完成测量任务。

2.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课,同组学员不得以任何借口代替缺课者完成本次实验和实习任务。

实验因故缺课者,另找时间自动补作,并由实验室老师签字方能认可。

实习超过3个单元不参加者,不给实习成绩。

3.实验实习记录必须用HB的铅笔认真填写。

要随测随记,字迹工整,不准先记在草稿纸上、然后誊入记录表格中,更不准随意涂改或伪造数据。

若发现有记录错误时,应将该数据用直线划去,然后将正确数据写在其上方。

为了避免听错或记错,记录者在记录时应向观测者复诵一遍。

绘图时,应用3H的铅笔绘制;图纸必须准确、整齐,力求美观。

4.数据取位,应严格按其观测精度执行。

若要求读至毫米,必须记录到毫米,比如1.340m不能记为1.34m。

数据凑整,应严格按“四舍六入、逢五单进双不进”的原则进行。

比如要求取位至毫米,则1.5625m应记为1.562m,1.2635m应记为1.264m。

5.每个小组应根据实验实习任务有计划地做好轮换,使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参加实验实习中的各人环节。

注意搞好团结配合,遇到困难或发生问题要互谦、互让,不要互相埋怨。

测量员理论考试-地形图测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56)

测量员理论考试-地形图测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56)

测量员理论考试-地形图测绘(总分105,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1.定线测量方法中,图解法比解析法测量精度高。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2.每隔四条(或三条)基本等高线加绘的一条粗的等高线并注记高程的称为记曲线。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3.小平板仪的长盒指北针是用来确定图板方向的。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4.坡度通常用千分率或百分率的形式表示。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5.对于不同的比例尺和不同的地形,基本等高距也相同。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6.对于轮廓为曲线的图形进行面积估算时,估算面积的精度自取样点的密度决定,当对估算精度要求高时,应加大取样点的数量。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7.选择测站点,建首站时要考虑图面布置是否合理,布图是否匀称和下一步转站是否方便。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8.基本等高线通过的地面高程都是整米数或半米数。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9.在勾绘等高线时,首先用铅笔轻轻描绘出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

(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10.地形图上等高距越大则图上等高线越密,地貌显示就越详细、确切。

(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11.建图根点的精度,要比碎部点的测图精度低一个等级,建图根点不应用视距法测距。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B12.对多边形进行面积量算进,可在图上确定多边形各顶点的坐标,直接用坐标计算面积。

( )SSS_SIMPLE_SINA B分值: 1答案:A13.在精度要求不高时,可用图解法用量角器在图上直接量取坐标方位角。

测量学计算题与答案

测量学计算题与答案

五、计算题5.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第20号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y=-306579.210m,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y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L。

1.已知某地某点的经度λ=112°47′,试求它所在的6°带与3°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2.根据下表中的观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各测站的计算。

测点编号点号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水准尺中丝读数K+黑减红高差中数备注上丝上丝后视距前视距黑(m)红(m)视距差d∑d11.5710.793后5 1.384 6.171K5= 1.1970.417前60.551 5.239BM1 ZD1 后—前 4.787K6=4.6872ZD1A 2.121 2.196后6 1.934 6.621 1.747 1.821前5 2.008 6.796后—前3.完成下表测回法测角记录的计算。

测站测回数盘位目标水平度盘读数° ′ ″水平角草图半测回值° ′ ″一测回值° ′ ″平均值° ′ ″O 1左A0 12 00B91 45 00右A180 11 30B271 45 00 2左A90 11 48B181 44 54右A270 12 12B 1 45 124.试算置仪器于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的数据。

已知300°25′17″,X M=14.228m,Y M=77.564m,X A=47.337m,Y A=73.556m,试计五、计算题1.某工程距离丈量容许误差为1/100万,试问多大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

2.调整下列闭合水准路线成果,并计算各点高程。

其中:水准点的高程H BM1=44.313m水准测量成果调整表测点测站数高差值高程m备注观测值m改正数mm调整值mBM1 N1N2N3N4BM1∑实测高差∑h= 已知高差=H终-H始=0高差闭合差f h= 容许闭合差f h容== 一个测站的改正数=3.完成下表竖直角测量记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9076.5 624035. Nhomakorabea11179 55 37
232 53 03
X纵坐标=站点纵坐标+平距XCos真方位角 Y纵坐标=站点纵坐标+平距XSin真方位角 高差=斜距XSin天顶距(或垂直角) 平距=斜距XCos天顶距 H(底板数)=上一顶板数-仪器高数-棱镜高底数±高差数 H(顶板数)=底板数+棱镜高数(上下棱镜数之和) 方位角=上一方位角+水平角±180°(大于180°-180°,小于180°+180°) 水平角大于180°取正数,小于180°取负数 天顶距大于90°取负数,小于90°取正数 (2.1,0,0)(-4.2,3.6,s)
极 坐 标 法
野外记录 测 站 0.753 4 仪器高 觇点 高差 3 5 距 计算: 离 斜距 平距 棱 镜 高
0.581
视 距 测 量 记 录 计 算 表
日期: 镜 位 天顶距{或垂直角} 年 水 平 角 值 月 角 日 方位角 数 。,; -1 36 232 57 26
179 58 59
计算高程: 纵坐标 横坐标 {X} {Y} 高程 {H} 1486
第 检 △ X
页 查 △ Y
。,;
。,; 中
0 00 000
179 58 59 179 55 40
359 55 31
正 倒 正 89 56 46 0.08 84.25 84.2 1.28 倒 270 03 06 正 倒 0 03 10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正 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