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的观察及护理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针对中药保留灌肠法这种治疗办法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支持使用这种办法治疗,但是有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治疗办法会破坏患者虚弱的脾胃功能,但是无论大家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治疗办法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二、准备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三、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为宜. 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二分之一处,析屈曲. 臀下用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两百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四十到五十厘米。
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排气,夹紧水夹.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稍停片刻固定. 松止水夹. 滴入通肠,调整滴数.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洗手. 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四、中药保留灌肠法的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五、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虚症可为四十到四十四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药保留灌肠PPT

• (二)目的
• 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 肠内,通过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三)禁忌症
• 急腹症、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 患。
(四)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 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 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 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 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臀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 蠕动加强,腹痛加剧, 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 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 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 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 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
ICU:刘玲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 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 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 全、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 慢性痢疾等疾病。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意识、自理情况、 合作及耐受程度。 • 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 肤粘膜状况。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通常表现为下腹疼痛、白带异常、月经不调等症状。
盆腔炎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性生活不洁、月经期间卫生不当、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
盆腔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生殖器官感染、不孕不育以及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盆腔炎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盆腔炎的经典疗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和药性作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消炎利湿,达到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舒筋活血的疗效。
通过灌肠可以直接将中药汤剂输送到患者的盆腔部位,发挥直接作用,缓解盆腔炎症状。
贴敷可以加速中药成分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1. 中药汤剂灌肠中药汤剂灌肠是采用中药汤剂制成灌肠液,通过肛门插管将中药液导入患者的肠道,再通过肠道吸收作用,让患者的盆腔直接得到中药的治疗效果。
2. 贴敷在灌肠后,患者在下腹部和腰部贴敷中药膏药,使中药成分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渗透到患者的盆腔部位,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通过实际的临床病例观察发现,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有着良好的实施效果。
以下是两例具体病例:病例一:患者女性,34岁,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白带异常。
患者历经多次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经过3个疗程的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白带恢复正常。
复查发现盆腔炎炎症指标明显下降。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女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中药浓度、温度和灌肠液量等因素,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在治疗期间,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及护理体会

用 易 消化且 营养 丰 富的 汤汁类 食 物 , 其 是 富含 蛋 白 尤
质的食物 和新鲜蔬 菜 , 持充足 的水分 。气血虚 弱者 , 保
多食乳 鸽 、 鸡 、 鱼 、 蹄 、 母 鳝 猪 红枣 、 圆 、 桂 花生米 等 ; 肝 郁 气滞 者 , 用行 气 解郁 之 品 , 食羊 心 、 宜 多 乌鸡 、 橘 、 金
防止 营养不 良, 加母 子感 情 , 增 防止母 亲产 后 出血 , 哺
血 生化 之源 不足 , 体虚 弱 , 因肝郁 气 滞 , 汁 运行 机 或 乳 受 阻所致 [ 。 2 乳汁 为血所 化生 , 气运行 , ] 赖 气血亏虚 , 不
能化 为乳 汁 , 因而乳 汁甚 少或全无 。方剂 中人参 、 黄芪 补气 ; 当归 、 冬养 血 滋 阴 ; 梗 、 麦 桔 通草 利 气宣络 ; 蹄 猪
1 5 36 临床 资 料 6 4例 产 后 缺乳 的产 妇 中 , 3 2 2 ~ 8岁
提 高睡 眠质量 。
陕西 中医 2 1 0 0年第 3 1卷第 1 0期
3 例 ,2 5岁 3 4 3  ̄3 o例 , 1胎 4 第 O例 , 2胎 2 第 4例 。 临
床 表现为产后 乳少 , 甚或全无 。 后≤ 1 月就诊 者 5 产 个 5 例, >1个月就诊 者 9例 。
( 稿 2 1—52 ; 回 2 1—81 ) 收 0 00— 5修 0 00—O
灌 肠 液 保 留灌 肠 治 疗 慢 性 盆 腔 炎 及 护 理 体 会
周建秦 陕西省 汉 中市汉 中铁 路 医院 ( 中 7 3 0 ) 汉 2 0 0 摘 要 目的 : 总结 中西 药结合 保 留灌肠 治 疗妇科 慢性 盆腔 炎的体 会 。方法 :0例 慢性 盆 腔 炎患 8 者, 随机均分 为治 疗组 4 O例和 对 照组 4 0例 。治 疗组采 用 中西药保 留灌肠 治疗及 护理 , 对
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

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液体注入大肠进行药物吸收和治疗。
灌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在进行灌肠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患有严重肠道疾病、穿孔等病症的患者,灌肠治疗应避免使用。
因为这些患者的肠道可能已经受损,继续进行灌肠可能会加重病情。
其次,为了确保中药液体达到预期效果,灌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
一般来说,中药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中药的疗效。
同时,灌肠治疗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细菌感染。
灌肠液应使用新鲜制作并进行灭菌处理,灌肠器具和环境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另外,灌肠治疗应由专业医生或中医师操作,以确保正确、安全地进行。
专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中药方剂,并根据需要调整灌肠的频率和时间。
在进行灌肠治疗时,患者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并尽量放松肌肉。
太过紧张或担心会导致肌肉收缩,影响中药液体的吸收。
此外,为了防止中药液体泄漏出来,患者在灌肠过程中需要进行控制排便的动作。
如果患者感到十分难受或有排便的冲动,应及时告知医生,停止灌肠。
最后,灌肠后患者需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一般来说,中药灌肠可能会引起腹胀、腹痛、肛门不适等不良反应,但这些反应一般会在灌肠后几小时内消失。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不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中药灌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治疗前需要仔细考虑适用病情,并选择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舒适姿势、控制排便动作,以及观察身体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保留灌肠是以少量液体(50~100毫升)和药物混合,注入肛门较深部位(直肠或乙状结肠),保留10~15分钟以上。
此种方法适用于便秘病人以软化粪便。
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病人,也可采用保留灌肠方法,减少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促进结肠粘膜炎症消散、收敛、康复。
对高热、惊厥、抽搐或躁动病人,灌入冰盐水或镇静药(常用水合氯醛),可以降温、镇静。
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如下:(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2)中药煎剂100~200ml,药温为39~41℃。
将药液倒入无菌输液瓶内,加1%奴夫卡因20ml;(3)用一次性输液管连接肛管,将莫菲氏滴管下端输液管盘成环状置于热水袋下保温(水温60~66℃)。
(4)治疗安排在病人晚间睡前进行,嘱病人排空二便并做好休息前的一切准备。
(5)按常规灌肠操作法,肛管插入深度为25~35cm,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点滴法灌肠,速度30滴/min,以病人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灌肠完毕即休息。
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做好病人心理护理药液制备与液量药液是根据医嘱。
100例病人方药主要是银花、地丁、天癸、蒲公英、甘草煎成水剂,经纱布滤过备用,一次灌入液量以100~200ml为宜。
具体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灌入方法。
其中50例按照传统法进行保留灌肠,另外50例按照改进法进行保留灌肠。
传统法是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两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肠的同时常规服用甲氰咪呱。
1.3.1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1.3.2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的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8-03T16:17:00.4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红
[导读] 慢性附件炎属于中医“症瘕”范畴,系肝气郁结败瘀残留、阻滞冲任经络而致病。
陈红(马鞍山市中医院安徽马鞍山 243021)
【摘要】慢性附件炎属于中医“症瘕”范畴,系肝气郁结败瘀残留、阻滞冲任经络而致病。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是通过药液在肠壁吸收而发挥药效。
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越长肠壁吸收越充分。
自2008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34例,取得明显疗效。
【关键词】保留灌肠附件炎中药护理
慢性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为小腹痛或胀或满,甚至出血淋漓不净,腰骶部酸痛,肛门坠胀不适,带下增多,小产,不孕等。
多见于生育期妇女。
病程常呈迁延性,久治不愈。
对妇女身心健康极有危害。
临床上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均不满意。
2008—2011年我科对35例慢性附件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35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21岁,病程最长的10年,最短的2年,治疗时间最长的3个疗程,最短的一个疗程,平均为1.3个疗程,总有效率87.6%。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加水浓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
月经干净的第三天开始,连续10—15天,每个月周期为一个疗程。
2.2 基本方剂:鱼腥草、丹皮、丹参、当归、蒲公英、赤芍、红藤、紫花地丁、败酱草,莪术、生甘草,依病依症加减。
2.3 灌肠技巧及灌肠后的指导采用点滴式灌肠法。
灌肠温度以40℃为宜,选择较细肛管,肛管插入15cm,压力要低(灌肠液距病人肛门<30cm)灌肠液速度要慢,以便于保留。
如灌肠过程中病人出现便意,嘱病人深呼吸,降低压力,抬高臀部。
灌肠后协助病人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俯卧位。
拔出肛管后,应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压,嘱病人保留1h以上,延长药液在直肠内停留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并做好记录。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是通过药液在肠壁吸收而发挥药效,停留时间愈长疗效愈好。
2.4 结果 35例病人共灌肠624次。
显效(药液在直肠内停留6小时以上)421次,有效(药液在直肠内保留2小时至6小时)156次,无效(药液保留时间≤2小时)47次,总有效率87.6%。
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为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患者无下腹部疼痛,无腰酸及肛门坠胀感,无白带异常。
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有显著改善。
缓解:症状、体征均较入院时缓解。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本文35例中,治愈13例,显效15例,缓解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二、护理
1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新鲜、安静、整齐清洁,调节好温湿度,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干净整齐,使病人感到舒适。
做好卫生宣教,进食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软食,多吃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洗内衣裤,同时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嘱病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2 心理护理
此证由于病程冗长,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焦虑、烦躁、恐惧、悲观抑郁、失望等各种心理。
“精神不适,意志不治,病仍不愈”。
因此,调畅情志尤为重要。
护士应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充分尊重、理解、关心爱护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赖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 灌肠操作前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动作轻巧,娴熟。
操作时严格无菌观念。
注意病人的一般情况;认真听取病人主诉,并作相应处理。
冬天注意保暖。
三、小结与体会
本文所用之方剂有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之功效。
灌肠给药下渗透到子宫及附件,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靶器官,疗效快,利用率高。
温热刺激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有效改善了附件炎淤血情况,减轻了临床症状。
循环的加快,也加快药物吸收利用。
因此,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具有安全、经济、疗效肯定、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点滴法保留灌肠,操作方便,给药速度易控制,药液进入直肠缓慢。
患者感觉舒适,易接受。
灌肠后取俯卧位,由于重力的缘故,减轻了药液对直肠后壁的刺激作用。
患者无肛门坠胀感,不会立即排便,延长了药液在直肠内的停留时间,灌肠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