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法

保留灌肠法
保留灌肠法

消化科专科操作示教流程---保留灌肠

【目的及适应症】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失眠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操作程序】

一、评估:

1.病人评估:

核对病人信息(床号、姓名、腕带),评估患者病情、排便情况、合作程度、自理能力,解释操作目的,并嘱咐患者先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2.环境评估:

环境温度适宜,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

二、准备:

1.护士准备:

着装整齐,仪表xx,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50ml注射器、量杯(内盛配制好的灌肠液100-200ml)、肛管、弯盘、治疗碗(内盛温开水约20-50ml)、卫生纸、石蜡油、棉签、一次性看护垫、水温计、便盆、屏风、手套、小软枕。

3.病人准备: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准备: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裤脱至膝部,双膝曲屈,臀部移至床沿,抬高臀部10cm,铺看护垫,弯盘置于臀下。

3.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内15-20c(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插入18-25cm)。

4.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

5.药液灌毕,反折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

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屈膝,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看护垫,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情而定。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两者应采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

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3、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

减少活动。

5、灌肠液应温度适宜:

一般为39℃~41℃。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留灌肠。

7、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8、按照院感要求处理用物。

保留灌肠法

保留灌肠的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1.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等。 2.为高热患儿降温。 【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儿:年龄、病情、治疗目的、排便状况、心理反应、合作程度、肛门部位皮肤粘膜的状况。 2.用物准备:治疗盘:量杯、灌肠器、肛管(按患儿年龄采用不同型号,应选择较不保留灌肠细的肛管)、石蜡油、弯盘、一次性看护垫、卫生纸、卧位枕,药杯、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液、清洁手套一副。 3.环境:关闭门窗、拉床边隔帘。 4.向患儿或家长解释灌肠的目的、配合方法和灌肠时的感觉。可让患儿先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操作方法与步骤】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儿。洗手、戴口罩、手套。 2.根据病情取卧位,脱裤腿至膝部或解开尿裤,臀部移近床沿,垫一次性看护垫(或橡皮单、治疗巾)于臀下。用卧位枕抬高臀部,使药液不易溢出。 3.润滑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根据年龄插入深度不同。灌肠器抽吸药液后连接于肛管,将药液缓慢注入。 4.注入后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在弯盘内,再用卫生纸在肛门处按揉。能配合的患儿,嘱其尽可能忍耐,使药液保留1小时以上。 5.脱手套,协助患儿穿上裤子或兜好尿裤,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6.洗手、记录。观察患儿反应。 【注意事项】 1.在做保留灌肠前,对灌肠目的和病变的部位应了解清楚,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插入导管的深度。 2.灌肠前,应嘱患儿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液量要少,压力要低,使灌入药液能保留较长时间,以便充分吸收。 3.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的患儿及排便失禁的患儿不宜作保留灌肠。 4.用于降温时,灌肠液温度调为28~32℃。 第1页共1页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 (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五、操作方法 (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查看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 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输液架移近床旁。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 80°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 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标准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 科室操作者分数 检查者日期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相关问题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意识、自理情况、合作及耐受程度 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肤黏膜状况 二、操作要点 1、大量不保留灌肠 (1)核对医嘱及患者,注意操作环境隐蔽,室温适宜 (2)配置灌肠液,温度39~41℃,用止血钳夹闭排液管 (3)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防水布,屈膝 (4)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比肛管高40~60cm (5)将肛管与灌肠筒的排液管连接,润滑肛管,排出管道气体,将肛管缓缓插入肛门7~10cm (6)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观察液体流入及患者耐受情况;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灌肠桶高度。 (7)灌毕,夹闭并反折排液管,再将肛管拔出,擦净肛门 (8)嘱患者尽量于5~10min后排便 (9)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2、甘油灌肠 (1)核对医嘱及患者,准备环境及物品 (2)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靠近床沿,屈膝,臀部垫高 (3)打开甘油灌肠剂,挤出少许液体润滑管口,将灌肠剂管缓缓插入肛门7~10cm (4)固定灌肠剂,轻轻挤压,观察液体流入及患者耐受情况 (5)灌毕,反折灌肠剂管口同时拔出,擦净肛门 (6)嘱患者尽量10min后排便 3、保留灌肠,灌肠液不宜超过200ml,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取合适体位,臀部垫高约 10cm,液面高度应小于30ml,药液保留20~30min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灌肠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四、注意事项 1、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不宜灌肠;直肠、结肠和肛门等手术 后及大便失禁的患者不宜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超过500ml,液面不高于肛门30ml,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 水灌肠 3、灌肠过程中发现患者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等,应立即停止 灌肠,并报告医生 4、保留灌肠时,肛管宜细,插入宜深,速度宜慢,量宜少,防止气体进入肠道。

(完整版)大量不保留灌肠理论考核试题

大量不保留灌肠理论知识考核试卷 一、单选题() 1、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软化和清除粪便 B 未肠道手术作清洁肠道准备 C 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 质 D 为低温患者升温 2、可实施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病人是 A 妊娠早期 B 消化道出血 C 高热病人 D 急腹症 3、成人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灌肠液量是 A 200~500ml B 500~1000ml C 1000~15000ml D 1500~2000ml 4、手术前清洁灌肠时,灌肠液的温度是 A 4℃B28~32 ℃ C 39~41℃ D 40~42℃ 5、中暑病人灌肠降温时灌肠液温度是 A 4℃ B 5℃ C 8℃ D 10℃ 6、一女性患者,体温39.5℃,遵医嘱行灌肠降温,下列哪项操作不妥 A灌肠液选用生理盐水 B 灌肠液温度为28~32 ℃ C 灌入液量5000~1000ml D 液面距肛门距离40~60ml 7、肝昏迷患者禁用哪种溶液灌肠 A 等渗盐水 B 温开水 C 肥皂水 D 生理盐水 8、为伤寒病人灌肠时,其液量及灌肠筒内液面与肛门之间的距离为 A 1000ml <30cm B 1000ml <60cm C <500ml <30cm D < 500ml <60cm 9、大量不保留灌肠时病人应取哪种卧位 A左侧卧位 B 右侧卧位 C 平卧位 D 膝胸位 10、挂灌肠筒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 A 20~30cm B 30~40cm C 40~60cm D 60~70cm 11、大量不保留灌肠肛管插入肛门的深度是 A 6~7cm B 7~10cm C 10~12cm D 15~18cm 12、大量不保留灌肠完后嘱病人尽可能保留 A 2~3min B 3~5min C 5~10min D 10~20min 13、降温灌肠时,灌肠液应保留 A 5min B 10min C 20min D 30min 14、灌肠过程中病人感觉腹胀有便意,处理方法是 A 拔出肛管,停止灌肠 B 降低灌肠筒,嘱病人深呼吸 C 稍移动肛管,观察流速 D 加大灌肠压力,快速灌入 15、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哪项不正确 A 保护病人隐私 B 掌握溶液的温度 C 灌肠过程中药灌肠病人的反应 D 伤寒病人灌肠时,液面距肛门40~60cm 16、肝性脑病患者首选的灌肠液是 A 生理盐水 B 肥皂水 C 0.25%碳酸氢钠 D 食醋 17、大量不保留灌肠常用生理盐水或 A 0.1%~.0.2 %肥皂水 B 0.2%~.0.3 %肥皂水 C 0.3%~.0.4 %肥皂水 D 0.4%~.0.5 %肥皂水 18、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 A 500毫升 B 600毫升 C 1000毫升D1 500毫升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一、定义灌肠法: 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 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保留5-10分钟。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插入肛门15-20厘米。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液面离肛门小于30厘米. 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采取右侧卧位,病变部位:回盲部 操作流程 评估-解释-准备用物-核对-体位-抬高臀部,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润滑肛门前端-插管-调整滴数.-拔管-操作后处理。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衰新法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衰新法 *导读:“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是将中药汤剂灌注到人体结肠腔内,并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结肠内和肠粘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以建立起“快速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治疗系统,从而达到“非透析疗法”治疗肾衰、尿毒症的目的。……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肾功能减退引起的,临床表现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由于毒素贮存引起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中药灌肠就是针对以上特点在结肠腔内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非透析”排毒系统,充分开发和利用肠粘膜的潜在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稳定内环境,提高其对体内有毒溶质和由结肠吸收的“潜在性毒性化合物”的清除率,以达到治疗肾衰、尿毒症的目的。它是继口服、注射外,治疗肾衰、尿毒症的一种全新的给药、治疗途径。 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即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以后各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仍适用于便秘患者的润肠通便。而在近代已出现了用中药灌肠疗法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症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疗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常见病证的治疗,更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

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一种中医药常用的治疗手段。特别是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使血肌酐、尿素氮等通过肠道而增加排泄,在肾病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发挥了中医保守治疗尿毒症的优势及特色。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直肠点滴法两种。 中药灌肠疗法的适应症: 1.早、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特别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肾衰及尿毒症期血肌酐在1000umol/L之上的患者。 2.水肿、腹水;尤其适宜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重度水肿及肝腹水患者。 3.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的恶心、呕吐、腕腹胀满等胃肠功能紊乱患者。 中药灌肠疗法的优势特点: 1.完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并可将不同时间的辨证所选方药,及时注入直肠,直达病所或经吸收后再布散于全身,以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 2.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和疗效的提高,直肠给药吸收与口服给药吸收总量的比值是5:1,与静脉给药吸收的总量无区别。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口服给药增加100%。 3.中药直肠给药能加速奏效时间,提高疗效,且药物吸收部分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而改变药物性能,同时也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的注意事项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的注意事项: 1、掌握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遇伤寒病员灌肠,溶液不得超过500毫升,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厘米)。 2、如为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3、肝昏迷病员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4、指导病员建立正常排便习惯,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和加强运动。 5、灌肠中随时观察病情,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 6、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病员不宜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 1.按医嘱准备灌肠液,调节水温。将用物备妥后携至床旁,向患者作解释,取得合作, 并嘱排尿。大病房应以围屏遮蔽患者。 2.协助患者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将橡皮布及治疗巾垫于臀下。如肛门括约 肌失去控制能力者,可取仰卧位,臀下置放便盆。 3.润滑肛管前端,放出少量液体以驱出管内气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以腕部试温是 否适当,随即夹闭肛管。 4.操作者左手分开患者两臀,露出肛门,嘱患者张口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旋转插入肛门约7~10cm.如插入时有抵抗感,可将肛管稍退出,再行前进。插妥后一手固定肛管,另一手抬高灌肠筒或将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距床缘40-60cm,松开止血钳,使液体徐徐灌 入肠内。

5.观察筒内液体灌入情况,如灌入受阻,可稍摇动肛管,同时检查有无粪块堵塞。如患 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时,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并嘱张口深呼吸,以减轻腹压。 6.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手纸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 中,让患者平卧,嘱保留5~10min后排便。不能下床者应给予便盆、手纸。 7.便毕,取走便盆,整理床铺,开窗通风,帮助患者洗手。观察大便情况,必要时留取 标本送验。记录结果于当天体温单的大便栏内。 8.洗净灌肠用物,并消毒备用。 若灌肠液流入受阻时可旋转、移动或挤捏肛管

灌肠法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灌肠法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1、目的 ⑴解除便秘、肠胀气。 ⑵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 ⑶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⑷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2、评估 ⑴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 ⑵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排便情况和生活自理能力。 ⑶患者心理状态及对灌肠的理解、配合程度。 ⑷患者肛周围皮肤、黏膜情况。 3、操作程序 ⑴素质要求(衣帽、仪表、态度) ⑵洗手、戴口罩 ⑶准备用物 按医嘱备灌肠液、弯盘、肛管(18~22号)、灌肠筒(一次性灌肠袋)、1000ml量杯、润滑油、止血钳、手纸、水温计、搅棒、一次性尿布、输液架、便盆、手套。 ⑷按医嘱配灌肠液 ①一般为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温度39~41℃,降温用28~32℃)。 ②液量:成人500~1000ml,儿童200~500ml。 ⑸二人对查 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 ①查对患者床头牌,呼唤患者姓名。 ②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并嘱患者排尿。 ③关闭门窗,遮挡患者。 ④将枕头稍移向操作者,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脱裤至膝部(用棉被覆盖病床准备患者胸、背及下肢)。暴露臀部,臀部稍移至床沿,将双膝屈曲。高龄者可取仰卧位(臀下垫便盆)。 ⑤臀下垫一次性尿布。 ⑥调节输液架的高度(患者肛门至灌肠筒内液面40~60cm)。 ⑦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橡胶管前端放置弯盘内(如灌肠袋已连接肛管,可将肛管放于灌肠袋内)。 ⑧备4块卫生纸于尿布上。 ⑺灌入 ①戴手套。

②取卫生纸涂凡士林润滑肛管前端10~15cm。 ③将肛管尾端与橡胶玻璃接管衔接(冲洗袋已连接)。 ④排除管内气体(排气时将液体至于弯盘内),夹紧肛管。 ⑤左手取一卫生纸分开臀部,暴露肛门。 ⑥嘱患者张口深呼吸,持肛管按解剖特点轻轻插入直肠(即先向前,再向后)7~10cm,小儿约4~7cm。 ⑦左手固定肛管、右手松开止血钳,使溶液缓缓流入。 ⑻观察 ①控制流速,观察患者的反映。 ②出现便意时持灌肠筒适当降低,并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嘱患者张口呼吸(减轻腹压)。 ⑼关闭 ①液体要流尽时,夹闭橡胶管。 ②左手抵住肛门,右手取卫生纸贴近肛门包住肛管,并使肛管弯曲,缓缓拔出。 ③将肛管从接头处取下弃于医用垃圾袋内,橡胶管端挂置于灌肠筒上(如为一次性灌肠袋,则丢弃于医用垃圾袋内)。 ④取卫生纸擦净肛门,取下弯盘及垫巾(如为卧床病人保留垫巾)。 ⑤脱手套。 ⑥整理衣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⑦嘱患者平卧,保留5~10min(使便软化)。 ⑧对不能下床排便的患者,给予便盆,将卫生纸、呼叫器放于易取处。 ⑽排便 ①排便后及时取出便盆,擦净肛门,协助患者穿裤。 ②扶助能下床的患者上厕所排便。 ⑾整理用物 ①便后整理床铺,观察大便情况,必要时留取标本。 ②开窗通风。 ③处理用物(如用灌肠筒应将其洗净,消毒后备用)。 ⑿洗手、记录 ①洗手。 ②在体温单大便栏目内记录灌肠结果(灌肠后无大便记为0/E,解遍一次为1/E)。 4、注意事项 ⑴肝昏迷患者忌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的患者禁用生理盐水灌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禁忌灌肠。 ⑵插管前排净肛管内空气,防止空气灌入肠道,引起腹胀。 ⑶如为高龄、体弱、大便失禁的患者,可采取仰卧位,臀下垫便盆。 ⑷插管时应顺应肠道解剖特点,勿用力过猛;肛门括约肌紧张时,可嘱病人深吸气,若患者有痔疮要选用管径小的肛管,对有肛门其他疾患者更应小心,以免造成损伤。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流程

大量不保留灌肠 1.形象: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未佩带饰品 2.态度:微笑服务,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 1.核对并转抄医嘱,对床号、姓名、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和目的。 2.患者评估:○ 1携带医嘱执行单至床旁核对床头卡、床号、姓名→评估其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直肠及肛周情况,有无直肠手术史及痔疮、配合能力,能否配合。→向病人或家属解释(X 床X 阿姨,您好!我是护士XX ,因为您的病情,遵医嘱我要为你灌肠,可能会有些不适,请您不要紧张,深呼吸,我会尽量轻一些,快一些,很快就好了,请您配合一下好吗?我能看一下您肛周的情况吗?好,您稍事休息,我准备好就来。) 3.取合适体位:左侧卧位。 5..操作者: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七步洗手法),戴口罩 【用品】 治疗盘:灌肠筒、橡胶管、玻璃接管、肛管、止血钳、液状石蜡、弯盘、手纸、水 温计、橡皮布和治疗巾。灌肠液:常用生理盐水、0.1%-o .2%肥皂水,成人液量 每次用500—lO00ml ,小儿每次00-500ml ,液体温度39-41℃,降温用28—32℃,中暑用4℃等渗盐水。另备便盆、围屏、输液架。 .按医嘱准备灌肠液,调节水温。将用物备妥后携至床旁,向患者作解释,取得合作,并嘱排尿。大病房应以围屏遮蔽患者。 .协助患者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将橡皮布及治疗巾垫于臀下。如肛门括 .润滑肛管前端,放出少量液体以驱出管内气体,并以腕部试温是否适当,随即夹闭 .操作者左手分开患者两臀,露出肛丨门,嘱患者张口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旋转插7—10cm 。如插入时有抵抗感,可将肛管稍退出,再行前进。插妥后一手40-60cm ,松开止血 .观察筒内液体灌入情况,如灌入受阻,可稍摇动肛管,同时检查有无粪块堵塞。如 .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用手纸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中,让患者平卧,5-lomin 后排便。不能下床者应给予便盆、手纸。 .便毕,取走便盆,整理床铺,开窗通风,帮助患者洗手。观察大便情况,必要时留 .洗净灌肠用物,并消毒备用。 1.洗手,整理收拾用物 2.记录灌肠时间,灌肠的种类、量,患者反应等 【注意点】 1.插肛管时动作要轻柔,对有肛丨门疾病患者更应小心,以免造成损伤。 2.对某些颅脑疾病.心脏病患者及老年人、小儿、妊娠初期、末期的孕妇,灌肠时应慎重,压力要低,速度要慢,并注意病情变化,以免发生意外。 3.肝昏迷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灌肠液面不得高于肛丨门30cm ,液量不得超过500ml ,并选用等渗盐水。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

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

[注释]评分等级:I级表示评估准确、操作熟练、规范,无缺项,与患者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Ⅱ级表示评估不够准确、操作欠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与恚孝沟通不够自然;Ⅲ级表示评估不准确、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有3处以上缺项,与患者沟通较少。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 1.灌肠的目的 (I)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2)手术前、检查前或分娩前保持肠道清洁。 (3)灌人低温溶液,为高热患者降温。 (4)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症状。 2.指导要点 i l)指导患者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放松技巧。 j 2)告知患者保留灌肠液的时间及意义。

3.注意事项 i l)急腹症、妊娠早期、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禁忌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ml,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 1 3)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f4)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患者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 (5)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灌肠后保留30min再排便,排便后30min测体温并记录。 (6)灌肠后应在体温单大便栏目处记录灌肠结果,如灌肠后大便一次为1/E,灌肠后无大便为0/E。 (7)正确选用灌肠溶液,掌握溶液的温度、浓度和量。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水、生理盐水。成人每次用量500~1000ml,小儿200~500ml。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度,降温时28—32℃,中暑时4℃。 (8)灌肠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并降低灌肠筒的高度以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如患者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促,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和医师取得联系,给予及时处理。 (9)注意灌入速度,过快会刺激结肠,迅速引起排便反射,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毁灌入1000Ml约需l0—16min。 (10)注意灌肠体位的选择,一般常选用左侧卧位,因该姿势可使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下方,借重力作用使灌肠液顺利流入结肠。不能自我控制排便的患者可取仰卧位,臀下置便器。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建议收藏)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1)目的: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2)评估:1、病区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适合操作.(单人间) 2、病人:肛周皮肤完好,无破损。 3、病人一般情况,诊断,治疗情况,灌肠目的。 4、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心理状态,排便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告知灌肠有关知识。 3)用物:托盘、一次性灌肠袋、弯盘、水温计、量杯、卫生纸、一次性中单、清洁手套、输液架、石蜡油纱布、卧床病人备便盆。溶液: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500-1000ml.。。..。文档交流 溶液温度为39—41℃,脏器造影、摄片可用茶叶水(绿茶10﹪—15﹪,红茶6﹪),以利于收敛肠道气体,使造影结果清晰。.。。.。.文档交流 4)操作步骤:1、物品准备(在治疗室内完成):洗手、戴口罩。在量杯内配置好灌肠溶液,(水温计测量温度)。协用物至床旁.。。。。.。文档交流 2。查对床号、姓名,再次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配合。 3.关闭门窗,遮挡病人。 4。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将枕头稍移向操作者侧,解开病人裤带将病人双上肢交叉放于胸前(右上肢在上)再将靠近操作者侧病人

下肢移至对侧肢体上一手放在病人肩上,另一手放在病人臀下,将病人翻至侧卧位(或先翻肩,再翻臀部)脱裤至膝部,双膝屈曲,臀部移至床沿,被子覆盖病人胸、背、及下肢,暴露臀部。.。..。。文档交流5.臀下垫中单,弯盘至臀边,备4块卫生纸放在中单上。 6.调整输液架高度(病人肛门至灌肠袋内液面高度为40—60cm),将灌肠袋挂于输液架上。 7.操作者戴手套,取肛管涂以石蜡油纱布,润滑肛管前端15 cm。8.打开调节器,排气,夹闭。 9.左手取1块卫生纸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嘱病人张口深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 cm. 10.左手固定肛管,右手打开调节器,使溶液缓缓流入。 11。灌肠中注意观察病情:如病人有便意,应将灌肠袋适当降低,嘱病人做深呼吸以减轻腹压.如发现病人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剧烈、心慌气促,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和医生联系。如液面下降受阻,可移动肛管。。.。.。.文档交流 12.灌肠液将要流尽时,关闭调节器,左手按住肛门,右手取卫生纸包住肛管并使其屈曲,然后缓缓拔出,取卫生纸擦净肛门。.。。.。。文档交流 13。取下弯盘及中单(如为卧床病人保留中单),脱去手套,整理衣裤,移回枕头。 14、协助病人平卧,嘱病人保留灌肠液5—10min后再排便。 15、整理床单位,取下灌肠袋,移去输液架,开窗通风。 16、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中药保留灌肠法

第12章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指将一定量的中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黏膜的吸收和物质交 换,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以达到治疗的一种方法。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粘膜的不良刺激。 一、目标 1. 减轻无血运障碍的黏连性、麻痹性、痉挛性肠梗阻或蛔虫粪块堵塞的肠梗阻。 2. 通过通利大便排出毒素,用于肠道感染、腹腔、盆腔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 3. 镇静、催眠等 二、适应症 不仅可以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 三、禁忌症 1. 人工肝门患者。 2. 严重内痔、糜烂性肠梗阻、肛管粘膜炎症、有活动性出血者。 3. 严重心衰、恶性高血压患者。 4.结、直肠术后及因其他疾病所致直肠狭窄的患者慎用或遵医嘱。 5.孕妇禁用或遵医嘱。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3.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二| 4.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 C ~41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 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5.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米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30'40cm, 滴速60-80滴/分,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6.在每晚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 尽量保留药液1h以上,以提高疗效。 7. 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涂抹油剂或膏剂。 8. 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 9. 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的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五、告知 嘱患者深呼吸,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如有不适及时通知。 六、操作流程

保留灌肠法

消化科专科操作示教流程---保留灌肠 【目的及适应症】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失眠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操作程序】 一、评估: 1.病人评估: 核对病人信息(床号、姓名、腕带),评估患者病情、排便情况、合作程度、自理能力,解释操作目的,并嘱咐患者先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2.环境评估: 环境温度适宜,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 二、准备: 1.护士准备: 着装整齐,仪表xx,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50ml注射器、量杯(内盛配制好的灌肠液100-200ml)、肛管、弯盘、治疗碗(内盛温开水约20-50ml)、卫生纸、石蜡油、棉签、一次性看护垫、水温计、便盆、屏风、手套、小软枕。 3.病人准备: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准备: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裤脱至膝部,双膝曲屈,臀部移至床沿,抬高臀部10cm,铺看护垫,弯盘置于臀下。 3.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内15-20c(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插入18-25cm)。 4.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 5.药液灌毕,反折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 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屈膝,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看护垫,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灌肠法试卷及答案(建议收藏)

骨三科灌肠法试卷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70分) 1. 保留灌肠时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5—20cm).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文档交流 2。保留灌肠药液温度保持(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导致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文档交流 3. 肛管排气法:肛管插入直肠(15—18cm),肛管末端与橡胶管连接后插入玻璃瓶液面下,保留肛管不超过(20min);必要时2—3h后再行肛管排气.。。。..。文档交流 4. 清洁灌肠每次灌肠的溶液量约为(500ml),液面距肛门高度不超过(40cm)。 5. 小量不保留灌肠溶液温度为(38℃),选用“1、2、3”灌肠溶液,即(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文档交流 6。大量不保留灌肠溶液温度(39—41℃)为宜,降温时(28—32℃),中暑时用(4℃)生理盐水,成人肛管插入(7-10cm ),降温灌肠应保留(30min )后排出,排便后(30min ) 测体温并记录。...。。。文档交流 7。肝性脑病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可选用白醋(40ml ) +生理盐水(60ml )灌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或水钠潴留患者禁用(生理盐水)灌肠...。。。.文档交流

8。为伤寒病人灌肠,溶液不超过(500ml ),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 9。大量不保留灌肠常见并发症:(肛直肠粘膜损伤)、(肠穿孔) . 10。大量不保留灌肠禁忌症:(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文档交流 二简单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保留灌肠的目的: 目的:(1) 。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2) 。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2。清洁灌肠的注意事项: (1)灌肠时压力要低。 (2) 每次灌肠后让病人休息片刻。 (3)禁忌用清水反复灌洗,以防水、电解质紊乱。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大量不保留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以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按目的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不保留灌肠又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如果为了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而反复使用大量不保留灌肠,则为清洁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 (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病人降温 用物准备: 速干手消毒液、便盆及便盆巾、医嘱本、盛有灌肠液的量杯、棉签、润滑油、一次性灌肠包、弯盘 一次性灌肠包内有:灌肠器、手套、洞巾、治疗巾、卫生纸 操作步骤: 1.评估:携医嘱本至床旁核对及解释灌肠的目的,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排便情况及配合程度 2.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解释取得患者配合。关闭门窗防止受凉,拉下窗帘,围帘遮挡,保护患者隐私,拉起对侧床档,防止坠床 3.移床旁椅于同侧床尾,便盆放于床尾椅上,便盆巾搭于椅背上 4.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将裤子退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暴露臀部,其余部位辈子遮盖 5.洗手,检查并打开棉签袋 6.再次检查灌肠包,包装完整且在有效期以内,取出手套带好→将治疗巾铺于臀下,洞巾铺于臀部,暴露肛门→弯盘移至臀部旁,卫生纸放在治疗巾上→取出灌肠器,关闭开关→将灌肠液倒入灌肠袋内并挂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取出棉签蘸取润滑油,润滑钢管前端→排气→左手拿卫生纸分开臀部暴露肛门,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插好肛管后右手固定,左手打开开关使液体缓缓流入患者肠道内→密切观察袋内液面下降和病人的情况,如果袋内液面停止下降溶液流入受阻,多由于肛管口被小粪块阻塞,可轻轻移动肛管冲开粪块;患者有便意时,应鼓励患者深呼吸放松腹肌减轻负压→剩少量液体时,关闭开关用卫生纸包住肛管缓慢拔出,擦净肛门→取下灌肠袋放于垃圾桶统一处理,移开弯盘放于治疗车下层→取出治疗巾和洞巾放于垃圾桶,盖好被子→脱下手套,协助患者平卧穿好裤子→整理病床→拉下床档→拉开围帘、打开窗户→洗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灌肠的时间、灌注液的种类、量及患者的情况)→告诉患者尽量保留5~10分钟排便,将卫生纸及呼叫器放于患者方便拿取的地方→确认无其他需要后离开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受凉 (2)掌握灌肠液的量、温度、浓度、流速及压力: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用量----500~1000ml,温度一般为39~41℃,降温时用28~32℃,,中暑时用4℃ (3)灌肠禁忌:1..对妊娠早期、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禁止灌肠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cm3.为肝昏迷病人灌肠时禁止使用肥皂水4.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的患者禁止0.9%氯化钠溶液灌肠5.灌肠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生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促,应立即停止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 1.报告考官:“今天我操作的项目是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准备完毕,请求开始!” 2.接到医嘱,转抄医嘱,转抄到护理记录单,到病房核对解释。 3.核对床尾卡,然后走到床旁说:“阿姨,您好,请告诉我一下您的床号和姓名,让我 看一下您的手腕带。您今天感觉怎么样?解大便了吗?还没有啊,,不用担心,医生已经开了医嘱,马上了要给你灌肠了。灌肠了就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您解除便秘和腹胀的。您能密切配合我吗?那先让我检查一些您的肛周皮肤及黏膜情况。~~~~您的皮肤及黏膜了都是好的,可以灌肠。请您先去卫生间排尿,我去准备一下用物。” 4.评估环境:环境安静、清洁,明亮,温湿度适宜,关闭门窗,必要时备屏风。 5. 回治疗室准备用物,“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用物已备齐” 6. 推车至病房,核对床尾卡,核对病人:“阿姨,请您告诉我一下您的床号和姓名,让 我看一下您的手腕带。阿姨现在呢要给您灌肠了,您能密切配合我吗?待会呢您不要紧张,放轻松就可以了。”移输液架至床旁。 7. “阿姨,现在协助您取一下左侧卧位,双腿屈曲”(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移至 床沿),脱裤至膝部,暴露臀部。 8. 臀下垫橡胶单和治疗巾,放弯盘于臀旁 9. 手消,(将灌肠液倒入灌肠袋)将灌肠桶(袋)挂于输液架上,调节高度(液面距肛门40—60cm) 10. 戴手套,连接肛管,润滑肛管,排尽空气 12. 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口述:“阿姨,再告诉我一下您的床号和姓名。来插管了,放轻松,深呼吸”,右手持7肛管轻轻插入7—10cm,固定肛管,打开开关,使灌肠液缓慢流入,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眼睛看着病人边观察病人边口述:“阿姨,没有什么不舒适吧,如果有什么不舒服请及时告诉我。如果患者出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促,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13.溶液灌完,关上开关,用卫生纸包裹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内。将灌肠桶(袋)放于治疗车下。擦净肛门 14.将弯盘置于治疗车下层,撤去橡胶单和中单. 15.脱手套,协助患者穿裤子,并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口述:“阿姨,请您告诉我一下您的床号和姓名,灌肠已经结束了,请你尽量忍耐5—10分钟再去排便,如果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请及时呼叫我,我会及时过来处理的,床头铃了给您放枕边了” 16.用物回治疗室分类处理 17.口述:“排便后,观察大便的性状、量、颜色”。洗手、脱口罩、记录。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肠壁穿孔 肠壁穿孔是指灌肠时导管在肠腔内盘曲进而损伤肠壁造成穿孔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原因 (1)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动作粗暴,特别是遇到插管有阻力时用力过猛易造成肠壁穿孔。 (2)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壁穿孔。 (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壁穿孔。 (4)肛管质地粗硬或反复多次插管。 (5)灌入液量过多,肠道内压力过大。 2.临床表现 病人起病急,突然感觉下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牵拉痛或弥散的痛,也可是附近皮肤的牵涉性痛。同时出现大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选用质地适中,大小、粗细合适的肛管。 (2)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3)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上的3 个弯曲。 (4)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盈,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5)如病人出现肠壁穿孔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严重者立即手术缝合救治。(二)肠黏膜损伤 1.原因 (1)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未注意直肠的生理弯曲,动作不够轻柔可致肠黏膜损伤。 (2)灌肠溶液应为40℃左右,如果溶液温度过高,可致肠

黏膜烫伤。 (3)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4)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下腹部疼痛,肠道有少量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2)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的3个弯曲。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4)如病人出现肠黏膜损伤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范、流程

一、目的 1、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2、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做准备。 3、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为高热病员降温。 二、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病员禁用肥皂水灌肠。 三、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用物准备:治疗盘、一次性灌肠袋、血管钳、清洁手套、液体石蜡、棉签、水温计、橡胶单或尿垫 手消毒凝胶、卫生纸,量杯(内盛灌肠液,遵医嘱配制) 3、环境准备:酌情关闭门窗,屏风遮挡患者。保持合适的室温。光线充足或有足够的照明。 四、评估解释 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心理状况、排便情况、理解配合能力。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嘱患者排尿。 五、操作程序 1、核对:床号、姓名、腕带及灌肠溶液 2、准备体位:将配置好的溶液倒入灌肠袋中,灌肠袋挂架上,袋底与床的高度为40-60厘米,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褪裤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盖好被子,只暴露臀部,垫橡胶单和尿垫于臀下,不能自我控制排便的患者可取仰卧位,臀下垫便器,屈膝,弯盘置于臀边,备卫生纸与尿垫上 3、戴手套,润滑肛管、排气夹管 4、插肛管:左手垫卫生纸分开肛门,暴露肛门口,嘱患者深呼吸,右手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固定肛管。 5、灌液:开放管夹,使液体缓缓流入 6、观察:密切观察筒内液面下降速度和患者的情况 7、拔管:待灌肠液即将流尽时夹管,用卫生纸包裹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 8、脱手套,协助患者穿裤,整理床单元 9、保留灌肠液,协助患者取平卧或右侧卧位,嘱其尽量保留5~10min后再排便,对不能下床的患者,给予便器,备好手纸。协助能下床的患者上厕所排便 10、撤一次性尿垫,整理床单位,移去屏风,开窗通风,将灌肠袋、肛管、尿垫等一次性用品放入医疗垃圾袋内,弯盘浸泡,用物归位,记录灌肠结果,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11、洗手,在体温单大便栏目处记录灌肠 五、注意事项 1.、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禁忌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时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cm)。 3、肝昏迷患者灌肠,禁用肥皂水,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患者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 4、准确掌握灌肠时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 5、灌肠时患者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应嘱患者做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6、灌肠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可能发生肠道剧烈痉挛或出血应立即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7、该姿势使乙状结肠、降结肠处于下方,利用重力作用使灌肠液顺利流入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8、防止气体进入直肠使患者放松,便于插入肛管顺应肠道解剖结构,勿用力,以防损伤肠粘膜。如插入受阻,可退出少许,旋转后缓缓插入。小儿插入深度4~7cm 如液面下降过慢或停止,多由于肛管前端孔道被阻塞,可移动肛管或者挤捏肛管,使堵塞管孔的粪便脱落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嘱患者张口深呼吸,放松腹部肌肉,并降低灌肠筒的高度以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以便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腹压,同时减少灌入溶液的压力 9、避免拔管时空气进入肠道及灌肠液和粪便随管流出,使灌肠液在肠中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利粪便充分软化容易排出 10、降温灌肠,液体要保留30min,排便后30min,测量体温并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