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性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在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艺术性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这种有声语言主要还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现场声和同期声。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在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电视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要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

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

能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独立的语言形态。

在电视画面语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或不便表达其思想感情时,这种有声语言便起到了帮助观众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以声为画的艺术效果。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在现代的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进入画面通常采用写实和写意两种方式。

一般讲,写实侧重于对画面内容的表达,写意则着眼于揭示画面内容的含义。

它们相互映衬,互为补充,从而起到更好的交待环境、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刻画形象、介绍知识、传递信息、深化主题的作用。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电视纪录片是在电视媒介上制作的一种以真实记录为素材的艺术品,其中解说词是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解说词的实质是讲给听众听的故事,它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深入浅出地进行主题讲解,以达到纪录片传达内容的效果。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创作特点有三个方面:取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

一、取材讲解。

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不同,取材讲解也要相应调整。

在选取素材方面,要从视觉、音频和情感方面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比如,在拍摄“人与自然”类别的电视纪录片时,解说词会采用贴近自然、具有感性表现的方式。

比如,对于大自然如何运转的问题,解说词可能会引用科学知识,但是在讲解时不会冷冰冰地讲解,而是把自己置于自然世界的角度,生动地诠释自然中的奥妙之处。

二、语调语气。

语调语气是解说词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影响听众是否愿意听下去。

解说词的语调和语气应该与画面相符。

如果是拍摄讲述文化史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需要采用严肃、清晰的语气,强调历史感,并配合配图,突出主旨。

如果是拍摄讲述艺术设计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可以采用灵动自然的语调,把设计艺术的灵感和细节展示出来,让听众听到即可感受到设计之美。

三、声音形态。

声音形态是指解说词发音的音质。

在电视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声音形态至关重要。

解说词的发音必须把握好速度和语气,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如果解说词的音效不好,将会影响听众的听觉体验。

此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说词也需要一定的调整。

比如,在情感表现方面,语音的音质变化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展现出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关系、情感主题等。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需要在素材讲解、语调语气和声音形态上,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观众理解电视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

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

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

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

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不好的画面就如同可爱的花一样,没绿叶的点缀也可以失色不少。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促进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下不好,并使其真正担负起起至“绿叶”的促进作用呢?我以为,需从以下三方面抓起和不懈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就如同电视记者没充裕的第一手材料就是不可能将写下不好的解说词的。

现在,有些电视记者专访,提着起至摄像机就跑,扛起上摄像机就拍摄,只特别注意画面质量,不回去深入细致专访,解说词就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

更有甚者,干活过的文字当作,“催生”了一篇解说词。

专题片解说词特点

专题片解说词特点

专题片解说词特点第一篇:专题片解说词特点专题片解说词特点解说词是对写作内容的一种阐述,同时在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对所论述的对象进行意义的升华。

很多人在讨论到底是画面重要还是解说词重要,到现在来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只能说依据不同的故事内容,各有不同吧。

那么,解说词在专题片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我觉得解说词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

单纯的画面可以带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它体现的是一种视觉的感染力,如果画面够感人,或者是有较强的冲击力,也可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体验。

但我们说这种艺术感是不完整的,当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后,这种艺术感才才会更加充分的体现。

所以说默片最终会被有声影像取代,这是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

其次,解说词是对画面的完善与补充。

假如画面是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路边一个乞丐跪在那里乞讨,这个人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给了那个乞丐。

如果观众看到这个画面会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但如果加上解说呢,我们可以介绍这条街道是哪里,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给的十块钱有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点钱,这样人物的形象是不是又拔高了。

所以说,通过文字解说,我们可以介绍更多的信息,对画面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最后,解说词对整部专题片起到包装,主题升华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文案策划者能够通过强大的文字驾驭功能,把所介绍的对象形象、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且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行文学者,在学习前辈的专题片画面、文稿的同时要经常练笔,同时要经常反思总结,才能进步。

第二篇:汇报片解说词键盘打击(红屏黄字黑体):谨以此片,献给尊敬的各位领导及所有支持新星事业发展的朋友们!(片头音乐起:在蒲翁、淄川、新星大楼、魏华祥、丁晓军背景中)这是一片物华天宝、耕耘希望的热土,这是一方成就蓝图、挥洒豪情的舞台,聊斋故里,孝妇河畔,一支能征善战、勇于开拓的商务铁军正在昂首阔步,奋勇向前——片头:3d城市漫游,高楼建筑上有新星的标志和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画面。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展示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旨在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向观众传递信息、思考问题、引发共鸣。

而解说词作为专题片的声音核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它既要准确传递信息,又要富有感染力,使观众产生共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解说词的创作首先要考虑专题片的主题和目的。

在确定好主题之后,解说词要与图像相结合,展示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描述、分析、引用等手法,将观众带入专题片的世界,引发其兴趣和思考。

解说词的语言要简练明了,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晦涩难懂的句式。

因为观众在观看专题片时,往往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图像上,如果解说词使用复杂的语言,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降低专题片的观看效果。

解说词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描写人物、情节、场景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词的配音也是解说词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配音演员要具备一定的声音功底和表现力,能够将解说词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他们要准确把握解说词的节奏和语调,合理运用声音的变化和表现手法,使解说词更加生动有力。

配音演员还要注意与专题片的内容相符,不论是旁白还是对话,都要与图像相呼应,达到声音与图像的完美融合。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是一项综合性、高难度的工作。

它需要作家和配音演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解说词的创作要符合专题片的主题和目的,语言要简练明了,富有感染力。

配音演员要具备良好的声音功底和表现力,运用合理的声音技巧,使解说词更加生动有力。

只有这样,电视专题片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共鸣,达到艺术与信息传递的完美统一。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与配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通过电视媒介向观众展示一个特定的话题或主题的节目,通常包括主题的解说、影像展示、采访和其他素材。

在这个节目中,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解说词的创作和配音质量直接影响观众对于节目的理解和亲近程度。

因此,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创作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文字创作需要精炼、简练、流畅、具备情感和故事性。

一方面,要让观众听得懂、听得进去,文字创作中应该避免过于深奥难懂的语言;另一方面,要保证节目内容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不仅让观众能够了解到专题片的主题和关键信息,还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二、人物形象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往往需要通过采访对象或案例来展现,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解说词需要将采访对象的人物形象描写生动、鲜活,达到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的效果。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解说词的情感表达、细节描写尤为重要。

三、情感语调电视专题片作为电视节目之一,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必然有着情感和共鸣的元素,因此在解说词的创作中,情感语调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解说词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节目的主题和情感走向,同时应该注意情感语调的变化,不同时间段应有着不同的情感高潮和波动。

针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配音,也是创作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环节之一。

配音的精准程度、情感表达和声音美感都非常重要。

一、语音表达配音应该具有清晰、流畅、准确和优美的语音表达能力,同时要符合节目的情感走向和情感语调,让观众有一个良好的听觉体验,对节目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二、情感表达配音应该能够把握节目情感走向和情感高潮,在情感表达上达到贴切、准确、真实的效果。

要让观众感受到主题所蕴含的情感和情感内涵。

三、声音美感配音也需要有着声音美感,包括音质、音色、语调和节奏等方面。

优美的声音能够增加节目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让观众更加愿意接受和欣赏电视专题片的节目。

总之,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解说词和配音的创作都非常重要,需要根据节目主题和情感走向精心创作和配音,力求达到良好的节目效果。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语言特色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语言特色

浅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其实,每一个电视记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如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锵,粗犷豪放。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有鲜明特色,就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一、生动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任务是服务于主题。

那么,怎样才能服务于主题呢?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符合实际。

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引起观众的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靠语言来实现。

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方式万万要不得,要写解说词时,作者要把自己摆在同观众同等的位置上,采取同自己的亲人、朋友拉家常、说心理话的方式,例如,1998年扎兰屯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专题片《亲人解放军昼夜奋战在雅鲁河大堤上》,作者是这样写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闻专题节目》,扎兰屯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我们的亲人解放军为使每一位居民不受生命和家庭财产的损失,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昼夜奋战在雅鲁河的大堤上,截止记者发稿时,已经连续奋战十天了……这段话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涵。

听来使人感动,敬佩,心疼我们亲人解放军。

第二,解说词要写得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对于这一点,看上去似乎很容易,其实是很难的,这要作者锐意磨砺,多深入基层,学习群众的语言,因为口语化通俗易懂,亲切,能打动人,感染人,明了自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解说词里要有口语化,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使听众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解说词)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

(解说词)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

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是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因素。

每一位前台电视工作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似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将有力,粗狂豪放。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

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特色鲜明,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解说词的生动性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

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

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

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谢到亲切自然。

例如专题片《豫东人从容面对苹果之战》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播报》。

这两年,在社会上,苹果的话题变得有些沉重。

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有句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今年豫东大地的苹果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采取应对的措施呢?对此,豫东人民是处惊不乱,从容应变。

”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第二,解说词要写得要口语化,生活化。

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因为口语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第三,解说词要写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听后催人奋进。

例如专题片《百万亩果园引水工程》中末尾的一段话:“____年底到____年上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

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

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

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

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

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

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

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

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

《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

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

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
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

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又如贵阳电视台的系列专题片《飞越贵阳》,该片获2000年度贵州新闻一等奖。

在这部以航拍为主要手段的专题片中,解说词优美流畅,成为片子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以森林篇《林城秀色》为例,在介绍了以人工林为主的环城林带之后,画面出现了以秀丽的自然山水闻名的花溪公园,解说词这样写道:
环城林带延伸到了贵阳南郊花溪,略嫌单调的绿色骤然生动起来。

绿色林带本来只是一串项链,现在加上花溪青翠奇巧的山和蜿蜒秀丽的水,仿佛项链上镶嵌了几个光彩熠熠的玉坠。

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就这样和谐地握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优美画卷。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

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

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

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

事实上什么类型
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

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

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

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

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例如《林城秀色》开篇,画面是航拍孟关林场郁郁葱葱的森林,解说词则给与了具体的描述和说明:
群山莽莽,绿涛似海。

贵阳环城林带长达70公里的林海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并非天赐,而是几代贵阳人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20世纪50年代初,造林者扛着锄头走向荒山,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这里,解说词告知观众看到的是贵阳的环城林带,并对林带的规模、由来等做了具体明确的交待。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

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贵阳电视台近年推出的文化片《南明水长》获2006年度贵州文艺奖一等奖。

这部6集系列片以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为主线,对贵阳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梳理。

其中牵涉到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了追求准确性,摄制组特意聘请了贵阳市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为片子的顾问。

在第4集《山仁水智》中,讲到贵阳的文人风骨,提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公车上书”,解说词十分精到、准确:
在历史风云变幻之际,南明河的儿女又一次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匹夫之责”。

近代史上震动中外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签名举子始为1300人,后因来自各方的压力,退出签名700多人,最后实际签名者605人,这605人中贵州占95人,比此次签名第一大省99人的广西仅少4人,名列第二,其中贵阳有40人!这一段解说词对“公车上书”的具体情况,和贵阳举人的关系等的介绍准确无误,让贵阳文人的大山风骨真实清晰地凸显在观众面前,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和可信性。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

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

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

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在《林城秀色》中,画面尽情展示了花溪公园尤其是花溪河的美丽,解说词则充满了想象:花溪河美就美在她独特的自然气质,她温柔多姿,又欢快跳跃,她不华丽铺张,带着乡间甜美的野性,仿佛高原多民族融合的美少女,花溪河——有没有人叫你丽人河呢?碧水依青山生辉,亭阁隐绿荫增色,徜徉在花溪河畔,仿佛挽着一位丽人的手在漫步……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

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

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著名纪录片人臧树清的《长白山四季》,将华丽的辞藻、飞扬的文采和精彩的画面融为一体,使所有看过片子的观众都为之折服。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

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在《长白山四季》中,臧树清描绘天池周围环湖而立的奇峰: 像顶天立地的汉,伸出一双双巨手,将天池捧上两千多米的高空,供天下人欣赏美。

一个“捧”字形象而轻巧地写出了天池与周围环境的位置关系,
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扩大了电视画面的表现空间,为画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表现领域。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

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

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

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

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

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