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天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样本(硕士)

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编号:S20102
一、研究方向
1、机构学
2、机械动力学
3、啮合理论及应用
4、机械传动
二、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S131G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90
3
第一外国语
60
2
选1门
S131GA01
应用泛函分析
40
2
S131GA02
矩阵论
32
2
选1门
S131GA03
32
2
必修课
S201R001
学术报告
1S201R002实来自技能1公共必修课Ⅰ
32
2
跨门类
选1门
公共必修课Ⅱ
32
2
跨一级学科选1门
选修课
S201E003
机构分析与综合
24
1.5
不少于6学分(至少1门跨一级学科选课)
S201E004
机械动力学
24
1.5
S201E005
齿轮啮合理论
24
1.5
S201G021
现代设计方法
24
1.5
分委会主席(签字):
年月日
工程与科学计算
32
2
S131GA04
随机过程基础
32
2
S131GA05
数理方程
32
2
S131GA06
应用统计学
32
2
S131GA07
最优化方法
32
2
S201G001
工程测试理论与方法
32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工程(085209)】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领域简介
集成电路(IC)工程是一个涵盖微电子、电路与控制、信息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工程领域的交叉学科方向,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
研究方向: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集成,微机电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通信、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控制等专用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建库技术,器件与电路建模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及管理,微机械加工等。
二、培养目标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掌握解决集成电路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国内外集成电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2.集成电路制造、测试与封装
3.嵌入式系统设计与集成
4.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四、学习年限
学制2.5年。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必须修满36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学术报告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
参见《江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物联网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0809Z1)集成电路设计(99J2)二、培养目标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向1.物理电子学:包含光电技术与光电工程、空间信息技术、成像信息技术、微波/太赫兹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2.电路与系统:包含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仿真与评估、数模通信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红外目标跟踪制导等专业方向;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包含微纳电子学及系统、抗辐射电子学、微纳新材料与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集成传感器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方向;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含射频/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通信和天线工程、计算电磁学、雷达目标特征测量与仿真、微波遥感等专业方向;5.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包含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与评估、信号完整性、抗干扰理论与应用、电磁环境效应、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6.集成电路设计:包含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方向。
1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集成电路硕士点授权高校名单

集成电路硕士点授权高校名单全国集成电路硕士点授权高校包括以下高校:
1. 北京大学。
2. 清华大学。
3. 电子科技大学。
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 复旦大学。
6. 东南大学。
7. 浙江大学。
8. 南京邮电大学。
9. 上海交通大学。
10. 华南理工大学。
11. 华中科技大学。
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 北京理工大学。
14. 大连理工大学。
15. 西安交通大学。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17. 国防科技大学。
18. 西北工业大学。
19. 北方工业大学。
20. 天津大学。
21. 南开大学。
22. 同济大学。
23. 华东师范大学。
24. 南京大学。
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6. 厦门大学。
27. 山东大学。
28. 武汉大学。
29. 中南大学。
30. 湖南大学。
31. 中山大学。
32. 华南师范大学。
33. 四川大学。
34. 重庆大学。
35.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6.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37. 辽宁科技学院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应以教育部发布的官方信息为准,建议查询教育部官网或相关网站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天津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天津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天津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全国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4个牵头高校之一。
天津大学目前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学科建设上,我校现有35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点,2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点。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覆盖21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分别是: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分别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技术经济及管理;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
目前,工学门类一级学科中,1/3为国家重点学科,工科优势地位非常明显。
一、招生计划天津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约为3800名,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占222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占1580名。
我校按照学院下拨招生计划,各专业的招生人数由各学院在复试前根据生源情况、导师人数等综合确定(招生专业目录上公布的各学院计划招生人数是我校按照2015年招生计划制定的,2016年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当年下达给我校的招生计划为准)。
二、考试方式、报考条件我校2016年初试考试方式: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管理类联考、法律硕士)、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单独考试。
集成电路专业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专业培养方案集成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和基础,集成电路专业是计算机、通信、电子等领域的重要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测试能力,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能够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测试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理解和应用电子、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制造和测试集成电路的能力,能够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测试等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1.培养时间本专业为四年制全日制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
2.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配合实验、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课程设置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电子电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基础课程;(2)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测试、EDA技术等专业课程;(3)通信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课程。
4.实践环节本专业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具体包括:(1)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制造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2)电子、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机构;(3)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
综上所述,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测试能力,适应电子、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是现代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人才队伍。
高校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
1.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优化集成电路专业的课程设置。
增加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课程,如芯片设计、系统集成、测试与验证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关键。
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与集成电路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创新能力:集成电路行业需要创新人才。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5. 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集成电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加入教师队伍。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6. 建立国际化培养体系:集成电路行业是全球性的产业,高校应建立国际化培养体系,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资源和理念。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综上所述,高校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085403集成电路研究生培养计划

085403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年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制程与测试核心知识的优秀研究生。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具备扎实的集成电路设计、制程与测试理论知识;具备独立的集成电路设计、制程与测试能力;具备跟踪国际集成电路设计、制程与测试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课程设置本培养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等;集成电路制程课程:包括半导体器件制程、薄膜制程、光刻技术等;集成电路测试课程:包括集成电路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产业前沿技术课程:包括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物联网芯片设计、5G通信芯片设计等;科研方法课程: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与论文写作等。
三、实践环节本培养计划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学生需完成多个集成电路设计项目,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等;集成电路制程实践:学生需完成多个半导体器件制程、薄膜制程、光刻技术等项目;集成电路测试实践:学生需完成多个集成电路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项目;产业前沿技术实践:学生需完成多个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物联网芯片设计、5G通信芯片设计等项目;科研方法实践:学生需完成多个科研项目管理与论文写作等项目。
四、导师制度本培养计划实行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一位专业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职业规划等工作。
导师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导师还负责学生的科研项目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
五、国际化培养本培养计划注重国际化培养,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动态;提供英语授课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430110校内编号:Q20402
领域名称:集成电路工程培养单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一、领域简介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涉及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材料、设备以及集成系统设计等工程技术领域。
随着集成电路向高密度、高性能、SoC芯片的发展,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
本专业方向依托天津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人才培养。
所属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领域师资队伍强大,拥有长江学者1名,教授11名,副教授7名,外籍专家2名。
二、培养目标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培养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制备与设备制造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掌握解决集成电路工程领域技术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解决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为
2.5年,其中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年。
2.采取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四、领域范围
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与制造,测试与封装,集成电路材料,半导体传感器与微纳器件,信息材料与器件,集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等。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数应不少于32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备注
学位课S131A033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402
不
少
于
16
学
分第一外国语602
S131A035工程数学基础804
S209RC01现代管理学二者
选一
322
S402EP03网络资源检索与知识产权保护322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2、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应少于一年。
4、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选题、开题均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
5、有关学位论文的其他要求参照《天津大学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暂行规定》执行。
S204G508高等模拟集成电路模块1
任选6
学分322S204G509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
322S204R501超大规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
322S204R502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型322S204G510功能薄膜与器件模块2任选6学分
322S204G511信息材料与器件32
2S204E510电介质物理专论322S204R503晶体物理
322S204R504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322S204R505
新型微波材料与器件32
2必修环节
学术报告及学术交流(4次)2共8学分
工程应用实践及实验技能
6
选修课
S204E504VLSI 电路新工艺技术322不少于8学分
S204E511电子材料设计理论基础322S204E529IC-MEMS 理论与设计322S204E530SoC 设计方法学
322S204E531
VLSI 现代互连、封装与测试
322S204E532电子材料与器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专论
322S204E533高密度组装与集成技术322S204E534敏感材料与微纳传感器322S204E535射频集成电路设计322S204E536微纳米加工技术322S204E537现代微观分析技术322S204E538
智能传感器集成系统
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