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轨道交通-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精品资料).doc
城市轨道交通典型信息系统分类分级表、典型系统说明

附录A(规范性)城市轨道交通典型信息系统分类分级表A.1典型信息系统分类分级城市轨道交通典型信息系统分类分级见表A.1。
表A.1城市轨道交通典型信息系统分类分级表A.2其他信息系统分类分级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未在表A.1中列明的系统,应综合上级主管单位、行业标准的要求,根据GB/T22240要求充分评估建设投资和后期运营成本进行合理定级。
附录B(资料性)城市轨道交通典型系统说明B.1信号系统B.1.1系统简述信号系统是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的安全关键系统,在满足安全准则的前提下,自动或由人工控制进路,进行行车调度指挥,并向行车调度员和外部系统提供信息的系统。
目前主流制式有标准无线CBTC系统、支持全自动无人驾驶全自动运行系统(FAO)的无线CBTC系统以及车车通信TACS系统,这三种制式均通过专用数据通信I)CS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包括轨旁有线网络和车地无线网络。
B.1.2系统架构信号系统是由路网综合运营协调中心(COCC)的调度工作站、维护工作站接口服务器,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工作站,时刻表编辑器、回放工作站、CATS应用服务器,车站的1ATS工作站、MSS工作站、计算机联锁CI,轨旁的计轴、信号机、道岔转辙机,列车的车载控制器(VODC)、司机显示单元DMI、速度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相关软件构成。
信号系统的设备及接口如图B.1所示:图B.1信号系统设备及接口示意图B.1.3业务接口8. 1.3.1内部业务内部核心业务包括:a)CATS与1ATS、ATSWS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中心和车站的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同步数据,并向中心调度员、车站值班员提供人机接口;b)CATS与各车站C1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轨旁状态和进路控制;c)CATS与各车站Z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监控列车移动授权;d)车站1ATS与各车站CI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轨旁状态和进路控制,作为CATS的车站备份;e)车站1ATS与各车站Z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监控列车移动授权,作为CATS的车站备份;f)每个设备集中站ZC与本站1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存储和读取每个区域的临时限速;g)每个设备集中站C1与本站及相关非设备集中站PSD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监控门控柜;h)车辆基地1ATS与车辆段CI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车辆基地采集轨旁状态和进路控制;i)车辆基地1ATS与车辆段Z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车辆基地监控列车移动授权;j)车载VOBC与各车站CI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向列车发送轨旁设备和进路状态;k)车载VoBC与各车站Z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向列车发送移动授权;1)车载VOBC与各车站PSD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列车和站台门进行联动;m)中心MSS与各车站MSS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各车站MSS数据;n)中心MSS与维修中心MSS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把中心MSS汇总的维护数据发至维修中心;o)中心MSS与车载VOB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车载设备维护数据;P)每个设备集中站MSS与本站CT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车站CT维护数据;q)每个设备集中站MSS与本站Z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车站ZC维护数据;r)每个设备集中站MMS与本站及相关非设备集中站PSD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采集车站门控柜PSDC的维护数据;s)中心NMS与各车站交换机之间的SNMP监控信息,用于监控骨干网和局域网交换机的通信状态;t)中心NMS与车地无线1TE之间的SNMP监控系统,用于监控车地无线单元的通信状态;u)CATS与备用控制中心CATS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中心和备用中心之间同步数据;v)备用控制中心CATS与各车站CI.ZC>PSDC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备用中心监控车站设备;w)试车线的信号系统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试车线局域网内的监控;x)培训中心的信号系统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用于培训中心局域网内的监控。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3)2.1 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5)2.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6)2.3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与技术 (7)三、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理论基础 (9)3.1 碳排放核算方法 (10)3.2 低碳交通理论 (11)3.3 生态足迹理论 (12)3.4 循环经济理论 (14)四、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评价方法 (15)4.1 生命周期评价法 (17)4.2 碳足迹分析法 (18)4.3 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9)五、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实证分析 (20)5.1 国内外案例分析 (21)5.2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5.3 结果与讨论 (23)六、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政策建议 (25)6.1 完善法规标准 (26)6.2 推动技术创新 (27)6.3 加强国际合作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主要结论 (31)7.2 研究展望 (32)一、内容概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车辆技术、线路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
文章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具体表现。
文章提出了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全球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1. 背景介绍•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是指国家科技部面向轨道交通领域开展的重点研发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我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提升我国轨道交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 申报指南2.1 申报范围•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范围包括乘务服务、列车组装、车辆性能、车站安全等方面。
申请单位可以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
2.2 申报要求2.2.1 技术创新•项目应围绕轨道交通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技术创新性和技术风险。
2.2.2 推广应用•项目研究的成果应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和价值,并能对提高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3 合作研究•鼓励项目联合申报,加强各方合作。
申请单位应当明确各方的具体责任和合作模式,确保项目研究能够有序推进。
2.3 申报流程2.3.1 登录科技部网站•申请单位需先进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网站的注册,并登录科技部网站。
2.3.2 填写申报表格•在科技部网站上填写《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度项目申报书》。
其中应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内容。
2.3.3 提交申报材料•申请单位应将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提交至科技部,申请材料应包括申报书、申报依据、独立审核报告等。
2.4 评审过程2.4.1 专家评审•科技部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初审。
2.4.2 现场答辩•经过初审的项目将进入现场答辩环节,对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组织实施能力和项目预期成果等进行认真审查和评估。
2.4.3 项目评估•经过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后,科技部将根据政策要求和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立项并给出相应的资助金额。
3.•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已经成为促进我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和提高运营水平的重要手段。
申请单位应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各方合作,共同推动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进程。
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
请指南
一、总则
1. 目的:为了促进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领域的研究,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特设立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
2. 基金资助范围:面向全国,资助与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相关的创新性、探索性、交叉性课题研究。
3. 申请资格:具有博士学位,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前沿的实验室固定人员自由申请,自主选题。
二、申请与评审
1. 申请材料:申请人需提交完整的申请书,包括研究内容、目标、方法、预期成果及经费预算等内容。
2. 评审标准:评审将主要依据申请书的研究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符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及预期成果等进行评估。
3. 评审流程:申请材料将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初审和复审,通过者将进行现场答辩。
最终结果将由实验室主任批准。
三、资助与实施
1. 资助额度:根据课题的重要性和预期成果,资助额度将分为10-20万元不等,一般分三批拨付,中期经费的拨付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或已投稿高水平论文为依据。
2. 实施年限:课题实施年限一般为1-2年。
3. 研究报告与论文:课题完成后,申请人需提交研究报告和至少2篇论文,论文需在实验室认定的本领域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
4. 经费使用:申请人需严格按照经费预算使用经费,并接受实验室的审计。
四、其他
1. 本指南的解释权归实验室所有。
2.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希望这份指南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
“以岗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

“以岗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作者:王保生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20期摘要: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都是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按照不同建设阶段所涉及的专业建设专业群。
目前对“以岗定群”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国内并不多见。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岗位群分析与划分,“以岗定群”,实现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从而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及其相关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将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借鉴,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以岗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0-0129-03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有中国特色、具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
广州东华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打造“以岗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群。
近十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迅猛发展,高铁“八纵八横”已被列入国家战略,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确认为国家未来重点发展产业。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所需要的人才逐年增加,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些年新兴的专业,在专业群建设方面缺乏力度、核心观点,学术上亟待提高,因此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对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较为全面,对进一步研究该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但有关研究也存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岗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研究为数不多。
目前,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都是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按照不同建设阶段所涉及的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的。
“以岗定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群建设研究,以广州东华职业学院为例,采用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组群,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岗位群划分,实现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方案。
OneCenter 一体化智能运维管理平台 解决方案(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

让运维更智能,让业务更高效OneCenter一体化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解决方案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技术方案建议书勤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17.8_____________目录第1章.方案概述 (4)1.1.项目背景 (4)1.2.需求分析 (4)1.3.建设目标 (6)1.3.1.建立统一运维门户 (6)1.3.2.建立IT异构资源的全面集中化管理 (6)1.3.3.建立全面准确的资产配置管理 (6)1.3.4.建立符合最佳实践的服务流程管理 (7)1.3.5.建立IT资源全面直观的可视化管理 (7)第2章.解决方案 (8)2.1.系统设计原则 (8)2.1.1.实用性和模块化原则 (8)2.1.2.一致性和开放性原则 (8)2.1.3.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8)2.2.系统安全设计 (9)2.2.1.用户安全机制 (9)2.2.2.SSO统一认证 (9)2.2.3.权限分权分域 (9)2.3.系统建设方法 (9)2.3.1.体系架构 (9)2.3.2.功能架构 (12)2.3.3.技术架构 (13)2.3.4.部署架构 (13)第3章.功能概述 (14)3.1.运维监控系统 (14)3.1.1.统一运维管理 (14)3.1.2.资源监控管理 (17)3.1.3.拓扑管理 (32)3.1.4.IP地址管理 (41)3.1.5.告警管理 (43)3.1.6.业务管理 (47)3.2.3D机房管理 (50)3.2.1.监控可视化管理 (51)3.2.2.资产管理可视化 (56)3.2.3.机房3D图形化展示 (58)3.2.4.配线可视化管理 (59)3.2.5.容量可视化管理 (61)3.2.6.资源分配情况管理 (62)3.2.7.上下架可视化 (64)3.2.8.自定义动画 (65)3.2.9.交互式演示汇报 (65)3.3.配置文件管理 (66)3.3.1.巡检管理 (66)3.3.2.机房虚拟现实展现 (69)3.3.3.资产管理系统 (71)3.3.4.供应商管理 (71)3.3.5.配置建模管理 (72)3.3.6.空间资源管理 (74)3.3.7.配置项导入 (75)3.3.8.配置项管理 (76)3.3.9.配置项视图 (78)3.4.运维流程管理系统 (80)3.4.1.服务台 (80)3.4.2.服务设计 (86)3.4.3.服务产品设计向导 (87)3.4.4.服务流程管理 (102)3.4.5.服务量化管理 (130)3.4.6.值班管理 (145)3.4.7.任务管理 (150)3.4.8.公告管理 (151)3.4.9.移动终端运维 (152)3.4.10.报表统计分析 (153)3.4.11.第三方接口 (157)3.4.12.运维知识库系统 (158)3.5.统一运维大数据管理分析系统 (164)3.5.1.统一运维大数据基础系统 (164)3.5.2.统一运维数据分类管理 (164)3.5.3.运维大数据检索与展现 (169)3.5.4.海量日志文件分析 (172)3.5.5.指标动态基线预测 (175)3.5.6.运维支撑能力评估 (177)第1章.方案概述1.1.项目背景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集团)于2006年6月根据长政办函〔2006〕79号文件筹建成立。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预测与分析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预测与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文献综述 (5)4. 研究内容与方法 (7)二、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分析 (8)1.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10)2. 常见故障类型及特征 (11)3. 传统故障诊断方法 (12)4.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故障诊断方法优势 (13)三、大数据技术在故障预测中的应用 (14)1. 大数据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6)2. 大数据平台构建 (17)3.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8)4. 故障预测模型构建 (20)四、故障预测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1. 系统架构设计 (22)2. 数据接口设计 (24)3. 故障预测模块实现 (25)4. 故障分析模块实现 (27)5. 用户界面设计 (28)6. 系统测试及部署 (30)五、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成果总结 (33)2. 未来工作展望 (34)一、内容概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量的显著增加,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城市运行效率和乘客安全至关重要。
信号系统作为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列车的速度、方向和运行间隔,是实现轨道交通赖以高效、有序运行的关键。
信号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不仅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还可能导致安全性问题,因此预测和分析信号系统故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探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预测与分析方法。
我们首先分析信号系统可能的故障类型和发展模式,然后介绍大数据技术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场景。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阐述大数据技术在故障预测与分析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点,包括数据收集、处理、模型建立、评估和优化等。
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信号系统故障的预测和分析,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减少故障发生率,降低运维成本,提升乘客满意度。
交通安全作文之轨道交通安全通讯稿

轨道交通安全通讯稿【篇一: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研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研究目录目录 ....................................................................................................... . (1)摘要 ....................................................................................................... . (2)1 绪论 ....................................................................................................... (3)1.1 研究背景 ....................................................................................................... . (3)1.2 研究意义 ....................................................................................................... . (3)1.3 内容安排 ....................................................................................................... . (3)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基本理论 ....................................................................................................... .. (3)2.1安全的基本概念 ....................................................................................................... (3)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特点 ....................................................................................................... .. 5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 ....................................................................................................... .. (6)3.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类及关系 (6)3.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控制 ....................................................................................................... (11)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 .. (13)4.1安全系统理论 ....................................................................................................... .. (13)4.2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 (14)4.3总体方针 ....................................................................................................... . (18)5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 ....................................................................................................... .. (19)5.1管理目标及方案 ....................................................................................................... . (19)5.2运行控制 ....................................................................................................... . (20)总结 ....................................................................................................... .............................................................. 21 参考文献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附件1“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公开申报指南2017年“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定向中国中车实施的3个重点研究任务中包括6个项目。
针对6个项目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需要公开择优的任务,拟对以下研究课题或任务进行公开择优,涉及公开课题或任务的预算将根据研究课题或任务的相关性,最终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和申报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拟承担相应研究课题或任务的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本专项项目2017年拟公开择优的研究课题或任务如下:项目一:高性能牵引供电系统技术1.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电磁耦合机理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面向移动式大功率单相负荷在异相供电网络之间平滑过渡的应用需求,研究不同列车速度和无电区长度条件下虚拟同相柔性供电装置电压、相位、频率实时动态调整转换的技术特性;研究柔性供电装置主拓扑结构下变流器与变压器及各供电网络之间的耦合机理;研究牵引供电柔性供电装置与列车牵引传【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动系统的适配性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满足电压波动在17.5kV~31kV条件下牵引供电侧柔性供电装置输出电压、频率及电能质量满足GB/T15945-2008、GB12325-2008、GB/T14549-1993、GB/T15543-2008等标准要求的技术实现方案;建立柔性供电装置变流器、变压器与牵引网的电-磁耦合模型;形成牵引供电侧柔性供电装置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的适配方案;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1-2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2.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协同保护策略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研究供电网、同相柔性供电装置与过分相列车的耦合关系;研究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多装置故障影响机理;研究正常正向行车、异常反向行车时同相柔性供电装置的协同控制时序;研究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失效状态下,供电网-同相柔性供电装置-过分相列车的高可用馈电通道冗余方案与协同保护策略。
考核指标:提出供电网-同相柔性供电装置-过分相列车的高可用馈电通道冗余方案,形成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可靠性协同保护策略和实现技术;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1-2项;实施年限:1-2年【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拟支持数:1项。
3.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动态稳定性方法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基于现有的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接触网、列车牵引传动系统类型及方式的电路拓扑,构建“车-网”一体化耦合模型,研究“馈电网-受流机制-车”耦合谐振发生机理和稳定性分析方法,形成牵引供电-车载受能系统闭环稳定自适应控制策略及实现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车-网”一体化耦合模型;形成牵引供电稳定性测度指标和系统闭环稳定自适应控制策略;形成有效消除牵引供电-车载受能系统的高频及低频谐振的技术方案,并实施仿真验证;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2-3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4.车网等效阻抗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研究牵引网等效多端口模型及阻抗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研究列车牵引传动系统等效多端口模型及阻抗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研究牵引网-列车串联网络系统的阻抗匹配原则及稳定域优化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牵引网与列车牵引传动系统多端口模型及阻抗频率特性测试方法;形成牵引网-列车阻抗匹配原则及稳定域【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优化方法。
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2-3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项目二:轨道交通列车高效变流装置5.大功率车载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故障隔离保护机制与控制策略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搭建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的功率流模型,研究故障切换状态下主电路电磁暂态过程及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故障单元隔离保护机制,研究故障工况下故障隔离保护策略对数字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适用于车载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的快速平滑故障隔离保护控制策略。
考核指标:提出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的故障隔离保护机制及对系统影响规律,形成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系统快速平滑隔离保护控制策略和实现技术,完成仿真和原理性实验验证。
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2-3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6.多电力电子变压器条件下车网耦合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研究牵引供电网与多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间的电【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气耦合特性及高频、低频谐振机理;研究带电弧弓网离线、网压突变、过分相、负荷突变等恶劣运行条件对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影响;研究复杂工况下具有谐波优化及“车-网”谐振抑制能力的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控制策略。
考核指标:提出牵引供电网-多台电力电子变压器耦合下高频、低频谐振机理;提出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谐波控制策略。
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2-3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项目三:轨道交通新型供电制式车辆与车载储能技术7.动态移动状态下电能感应变换单元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基于动态移动工况,计算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电和温度场的分布形态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能量传递特性及损耗分布;研究电能变换单元通用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电能感应变换单元的高功率密度、电流/频率快速跟踪及低开关损耗等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
考核指标:提出动态移动状态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能量传递特性及损耗分布,形成动态移动状态下电能感应变换单元通用数学模型及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2-3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8.储能元件服役状态评估和安全预警防范技术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超级电容等典型储能元件在轨道交通车辆服役过程中的应力(倍率、温度等)变化机理、耦合关系及相互影响规律;研究确定反映该类储能元件老化内部机理的特征参数,根据该类储能元件在单一、耦合应力及实际工况下的寿命衰退数据,研究其失效物理模型及数据预测算法;研究基于该类储能元件健康状态的充电智能控制策略和安全维护方法;研究面向故障导向安全的BMS与车载变换器的交互响应与保护机制。
考核指标:提出适用于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环境和工况条件的动力电池、超级电容等典型储能元件状态评估和安全预警方法;提出基于温度、倍率、充放电深度的多变量耦合储能元件寿命测试评估方法;发表论文5-7篇;申请专利2-3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9.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能源系统配置及综合管理策略研究(任务级)【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研究内容:基于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构建各种不同储能元件组合配置模型,推演全寿命周期成本函数矩阵;依据各种储能元件组合配置模型,推演不同供电控制方式下系统运行成本函数矩阵;研究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能源系统配置和运行控制管理策略;研究基于大数据的车载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健康状态动态评估及过程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能源系统配置和运行控制管理策略;形成轨道交通车载储能系统大数据平台,提出车载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评估方法、管理策略及标准规范;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3-5项;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10.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新型供电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研究(课题级)研究内容:研究供电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大数据模型,对新型供电轨道交通系统设计、制造、运维等各环节产生的多源异构大数据进行统一建模。
研究轨道交通系统大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对新型供电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大数据进行高效存储;研究基于批、流混合的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对经过统一数据建模的新型供电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大数据进行高实时、【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低迟滞的即席分析查询处理;研究复杂指标增量计算技术以及可扩展的轨道交通多维数据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接口技术,为实现新型供电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能量优化管理、状态监测、故障预警等应用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搭建批、流混合的大数据实时处理平台,支持对百亿条数据的多维实时查询,数据处理响应时间≤100ms;为新型供电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平台构建及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能量优化管理、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提供支撑;发表论文5-8篇,申请专利3-5项;实施年限:2年;拟支持数:1项。
项目四:面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轨道交通设计、节能与环境友好技术11.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辨识与分析方法研究(课题级)研究内容:基于大数据融合与挖掘研究网/车/线/环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性能、环境与成本影响要素辨识与分析方法;研究性能与环境要素对安全的影响,分析与安全强相关要素的敏感度,确定关键要素;以安全域为边界条件,构建安全域、性能域、环境域的耦合关系,揭示其交互影响机制【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及演化规律;实现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控制。
考核指标:形成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域、性能域、环境域要素辨识及分析方法与标准、要素集及耦合关系;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综合可用性技术能力。
发表论文5-8篇,申请专利3-5项;实施年限:2年;拟支持数:1项。
12.轨道交通系统效能涌现机理与全局效能评估及配置理论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分析轨道交通系统在服役过程中系统效能特征,研究轨道交通系统效能影响因素及关键环节辨识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各影响因素交互协同作用后产生全局最优效能的机理;以轨道交通系统全局效能最大化为目标,基于系统服役信息及系统间的耦合作用,研究不同服役环境、不同线路条件、不同车组的全局效能评估理论,同时基于轨道交通系统逻辑功能关系,研究分层、逐级效能配置理论。
考核指标:揭示轨道交通系统效能涌现机理;形成轨道交通系统效能评估及配置理论方法;形成轨道交通系统特征辨识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全局效能提升10%的技术能力;发表论文3-5篇,申请专利2-3项;【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实施年限:1-2年;拟支持数:1项。
项目五:复杂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技术13.复杂环境下轨道交通关键承载结构材料破坏特征及恢复技术研究(任务级)研究内容:研究轨道交通关键承载材料(混凝土)结构经时行为特征建模及性能劣化机理;研究不同损伤形式下的结构性能恢复技术;开展材料和结构自修复技术工程可行性深化研究;研究修复后结构与材料功能及性能测试评估技术;研究海洋、酸雨、高寒等复杂环境下桥隧钢筋锈蚀及混凝土性能劣化的测试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关键承载混凝土结构的恢复方法;形成关键承载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功能、性能评估及测试方法,具备关键承载混凝土结构寿命延长20%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