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精品
(3篇)关于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

(3篇)关于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篇一: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为了保证农村地区的居民们能够有一个宜居的环境和美丽的家园,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乡村地区的居民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完善的问题。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便利和舒适。
其次,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但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通过加大环保力度,改善乡村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推动农村旅游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最后,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可以促进乡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农村居民的精神寄托。
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农村居民更加自信和自豪,传承和发扬好的乡风文明,培养乡村的文明风尚,使农村地区成为精神家园。
总之,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乡村环境建设的投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让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实现全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目标。
篇二: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的路径要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来实现。
首先,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如道路破损、供水不足、污水处理不完善等。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修建好交通道路,保障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加强供水供电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其次,要注重乡村环境保护与建设。
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的环保意识,提倡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确保乡村环境的生态平衡。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

(、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 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领导 核心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才 是建设的主体。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自 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干劲和热情。建立多元稳定资金投 入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 金。二是加强农村金融创新,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地、 矿山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游,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 加工、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农村经 济,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由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由简单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三是由 提升品质向创建品牌转变。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干 净的生活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二是提升农村垃圾处理水平。积 极整治农村垃圾乱倒、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搞好村 旁、宅旁、闲置地块绿化美化;还要尽力实施路通畅、水安 全、厕达标、圈清洁等重点工作,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民 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使文明健康生 活方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美丽乡村,从家美起。如何提高 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中央一号文件就特别强调“继续 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可以探索创 建“美丽家庭”活动。星级家庭的村民要对家禽实行圈养,垃 圾要定点倾倒,无乱搭乱盖现象等;三星、四星以上的家庭 还必须带头致富。要通过好人好事,展示善行义举,在农民 群众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身边好人活动,发挥示范和感 召作用,凝聚起积极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
建设美丽乡村 共筑幸福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共筑幸福家园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为亿万国人带来新的福祉。
县委、县政府吹响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商城的号角,为全县人民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
*乡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立足生态优势,举全乡之力,倾力建设美丽乡村,全民共筑幸福家园。
一、立足生态优势,营造美丽环境*乡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群岚叠嶂,山河秀丽。
这里的山,巍峨壮观,满目苍翠。
这里的水,清澈甘甜,*河、**河水流潺潺,滋润着这片沃土。
这里的路,四通八达,旅游路蜿蜒曲折,纵贯全境,直达安徽;方集路、段集路宽阔整洁,直通*。
这里的茶,漫山遍野,所产高山云雾茶驰名中外,香飘四海。
这片美丽的土地禀天地之所赋,汇八方之英杰,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如何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加强资源保护。
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要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力度。
严厉打击滥砍滥伐行为,守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更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加强保护生态,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坚持不懈地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和持久战。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加强资源保护,首先要把思想意识问题放在首位,要多形式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群众知晓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内容、目的和重大意义,理解和支持党委、政府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
二是要加大环境治理。
农村居民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要下大力气对农村生活区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
农村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抓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以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各村可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引导农户开展庭院美化工作,村组干部、党员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对普通群众进行有效地宣传发动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进行引导,在充分尊重农户主体意愿的前提下,立足农户实际,分类引导,分别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村民的创建积极性。
武汉市建设最美乡村打造幸福家园

武汉市建设最美乡村打造幸福家园武汉市建设最美乡村,打造幸福家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然而,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拥挤的交通也让人们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不便之处。
在这个背景下,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回归农村,寻找更为宁静和幸福的生活。
为了打造最美乡村,武汉市政府积极推动了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我们将从乡村环境、基础设施、文化传承和农业发展四个方面来探讨武汉市建设最美乡村的措施和成就。
一、乡村环境武汉市建设最美乡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善乡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
通过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利用农田水源,保护水质和土壤的健康,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加大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升了乡村整体的环境品质。
二、基础设施要想建设最美乡村,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在武汉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的改善。
通过修建宽阔的村道和道路连接村与村之间,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产品的流通。
同时,改善供水和供电设施,确保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加强通信网络覆盖,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商务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建设最美乡村不仅要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武汉市通过举办各种乡村文化艺术节、农民技能培训班、传统手工艺比赛等活动,挖掘和传承了乡村的文化内涵。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四、农业发展作为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发展是建设最美乡村的核心。
武汉市通过推行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武汉市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打造最美乡村,为人民创造更美好、幸福的家园。
开展美丽镇村_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大全五篇]
![开展美丽镇村_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b437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2.png)
开展美丽镇村_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大全五篇]第一篇:开展美丽镇村_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小城镇部分)一、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按照我区十二五总体规划要求,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水平、社会综合管理、群众生活品质的优化升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努力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主要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成完备的城镇综合体(此提法是否恰当,这里的城1 镇综合体即为城镇核心区块的意思)为主要着眼点。
今后四年,力争拆除旧房40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达到400亿元,初步建成总体规模适度、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产业现代高效、管理科学有序、特色鲜明亮丽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
(三)基本原则规划深化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优化全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正确处理好开发、建设、保护关系,深化细化建成区核心区块规划,以规划整合资源要素,优化功能布局,以规划集聚人气产业,繁荣城镇经济,确保小城镇建设有序开展。
统筹协调原则。
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新城区统筹推进,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新村建设联动推进,坚持卫星城、中心镇、特色镇和城市功能区协调发展,坚持城镇体系布局与空间开发格局协调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小城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集约利用原则。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用地制度,充分发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加强对现有城区的优化和现有设施的充分利用,促进城镇从外延式扩大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机制创新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着力创新各项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场化的要素流动机制、高效化的小城镇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点领域。
广东省正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努力创造幸福家园的实践。
一、保护乡村自然环境,打造宜居乐业的家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首先要重视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绿地、保护生态系统,使乡村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提升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居住环境。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例如,广东省鼓励农民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利用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加强农村基层自治,提升农民参与意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自治,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
通过建立健全乡村居民自治组织,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让农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共同打造幸福家园。
四、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乡村发展权益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法制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广东省要加强乡村法制建设,健全乡村法律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乡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乡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是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层自治和法制建设,广东省力求打造幸福家园,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机会。
相信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就,让广东的乡村更加美丽、幸福!。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幸福家园(同名13104)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2013年7月以来,秀英区率先在海口市开展“美丽乡村、洁净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提前实践,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标准化配置,制度化管理,农村垃圾清运实现“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累计投入资金8820万元,使活动有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农村环卫管理标准化运行。
在全市率先统一配备村级保洁员,按照各村(居)每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和一辆环卫手推车,全区共配备村级保洁员503名和环卫手推车503辆,保洁员每月补贴600元由财政保障;统一为镇(街)配备垃圾清运车30辆,配发垃圾桶5200个。
推行垃圾收运“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
在各村(居)按照10—15户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各镇(街)设置垃圾中转站或临时垃圾中转点。
各镇(街)、村(居)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卫生管理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等,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集中整治,全面覆盖,扭转垃圾“围田、围路、围村”现象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各镇街、村居积极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扫路面29000平方米,清运生活垃圾900多吨。
开展积存垃圾专项治理行动。
区、镇、村三级密切配合,共投入了80万元,清理积存垃圾2.6万多吨。
三是加强“三无”小区管理。
制定“三无”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全区68个“三无”小区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1500车次,建立了由各个小区配备专职人员自行清扫、区环卫局配置环卫设施保障清运的管理机制。
三、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建立“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
全面建立“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和村有保洁人员,镇有环卫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共建家园

美丽乡村共建家园乡村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基石。
如何共建美丽乡村,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宜居和美丽呢?本文将从保护环境、发展农业、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来探讨美丽乡村的共建。
保护环境是共建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乡村地区常常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排放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乡村形象,还对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同时,居民也要自觉保护环境,垃圾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处理等措施应得到普及和落实。
其次,要合理开发利用乡村资源。
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进行开发利用,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例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乡村观光,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动力。
发展农业是实现美丽乡村共建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的产出能力。
农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只有农业发展良好,才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种植养殖水平。
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民应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链延伸,通过农村合作社等形式将农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提升生活质量是共建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
乡村的美丽与否不仅仅体现在环境上,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建设。
首先,要完善乡村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医疗设施的完善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此外,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惯,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也要鼓励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特色。
最后,要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居民自治能力培养。
乡村建设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因此,要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居民参与到共建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模式、行动、运行、基层、作风、问题、系统、机制、密切配合、有效、全力、大力、密切、主动、自觉、深入、充分、良好、文明、加大、合作、配合、召开、统一、发展、建设、加深、建立、出台、制定、掌握、合力、突出、本领、网络、长效机制、氛围、环境、工程、资源、重点、体系、能力、制度、载体、方式、作用、办法、标准、结构、水平、主体、力度、设置、增强、动员、着眼、营造、形成、保护、整治、推行、整合、开展、管理、监督、引导、服务、指导、强化、帮助、支持、发挥、教育、宣传、解决、调整、改善、扶持、保障、促进、加强、扩大、实现、提高、统筹、协调、推动、推进、基本形成、改进、深入开展、多层次、影响力、核心、制度化、积极性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
2013年7月以来,秀英区率先在海口市开展“美丽乡村、洁净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提前实践,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标准化配置,制度化管理,农村垃圾清运实现“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累计投入资金8820万元,使活动有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农村环卫管理标准化运行。
在全市率先统一配备村级保洁员,按照各村(居)每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和一辆环卫手推车,全区共配备村级保洁员503名和环卫手推车503辆,保洁员每月补贴600元由财政保障;统一为镇(街)配备垃圾清运车30辆,配发垃圾桶5200个。
推行垃圾收运“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
在各村(居)按照10—15户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各镇(街)设置垃圾中转站或临时垃圾中转点。
各镇(街)、村(居)
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卫生管理制度、保洁员管理制度等,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集中整治,全面覆盖,扭转垃圾“围田、围路、围村”现象
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各镇街、村居积极进行了集中清理,共清扫路面29000平方米,清运生活垃圾900多吨。
开展积存垃圾专项治理行动。
区、镇、村三级密切配合,共投入了80万元,清理积存垃圾2.6万多吨。
三是加强“三无”小区管理。
制定“三无”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全区68个“三无”小区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1500车次,建立了由各个小区配备专职人员自行清扫、区环卫局配置环卫设施保障清运的管理机制。
三、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建立“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出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
全面建立“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和村有保洁人员,镇有环卫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政府“花钱购买服务”,实行“财政经费包干,环卫检查考评,镇社会化管理”:生活垃圾清运推行社会化管理清运经费878万元由区财政负责;各镇对清运公司和辖区村(居)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以镇为单位委托社会企业运营。
目前,海秀镇、长流镇、石山镇和永兴镇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西秀镇和东山镇正在进行。
四、强化领导,常抓不懈,形成“全区上下齐动员,全民齐参与,多方扶持合力攻坚”的工作态势
区领导及区直部门发挥挂点帮扶作用。
区级领导干部深入各村(居)进行挂点帮扶、一线指导,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57个部门与94个村(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镇(街)一线发挥推动作用。
各镇(街)高标准、高效率地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各创建了1—2个示范村,全区共12个,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如石山镇把春藏村作为村级示范点,推动施茶村委会8个自然村连片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秀镇率先在全区推行社会化管理,把全镇6个村的保洁和清运承包给企业,有效地改善了环境卫生。
村(居)干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将整治活动作为基层组织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平台,村(居)干部以身作则,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
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推进会和现场会7次;各镇(街)也根据本单位实际召开有关整治活动考核及动员会、点评会、座谈会等。
营造全民参与整治的浓厚氛围。
每个村(居)建有宣传栏,全区共有宣传栏90多个。
开展“三美”采风行动,邀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围绕“美丽的人、美丽的景、美丽的家”多层次、多角度对区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报道164篇次,头版刊登21篇次。
开展主题创建活动。
开展“美丽乡村•排球赛”、“美丽乡村•文艺晚会”等共15场,开展“青年志愿者美化家园”和环境综合整治PPT制作大赛;举办“美丽乡
村幸福家园”摄影大赛,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栏和编印《秀英印象画册》展示获奖作品,扩大“美丽乡村”的影响力。
加强督查考评。
建立督查工作机制,每月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进行督查21次。
建立考评工作制度,对各单位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情况进行了年度专项考核。
五、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产、增效、增收”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以石山镇火山口片区和永兴镇建群村片区为重点,结合市领导和市有关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全力推进贫困村文明生态村创建,全区41个贫困村27个已经实现脱贫。
截止目前,全区279个自然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占全区自然村的85%,基本形成了三大片区,即:以海秀镇、长流镇、西秀镇为主的城郊型文明生态村片区;以永兴镇、石山镇为主的羊山生态型文明生态村片区;以东山镇为主的农业观光型文明生态村片区。
做大做优乡村旅游。
整合石山和永兴两镇乡村旅游资源,通过绿道慢行系统和乡村农家乐,把美社村、美贯村、美孝村、美梅村等古村落串联起来,举办“走进羊山感受秀英生态美”旅游月活动,提高秀英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共完成22宗农村生产用水工程,切实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技术帮扶促增收,在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种植等方面进行技术帮扶,共举办29期农民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12631人次,帮助农民掌握1-2门生产实用新技术,增强科技致富本领。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政府引领、帮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多种合作经营模式。
东山镇统历岭村全村70户农户全部入股成立统历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设常年蔬菜生产基地550亩,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6000元提高现在的11000元。
全区共有4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六、多策并举,协调推进,实现“基层党建”与“美丽乡村、洁净家园”两促进、双丰收
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形成合力。
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抓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突出村党支部书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
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召开村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更加深入人心。
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号召全体村民养成良好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党员率先垂范,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各村党员积极主动,率先垂范,石山镇施茶村委会党员干部带头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支持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全区深入开展在职党员“三亮三服务”活动,735名在职党员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自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区的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秀英美丽乡村将进一步散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