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工艺的化学原理
硅片硼扩散

硅片硼扩散硅片硼扩散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
本文将从硅片硼扩散的原理、工艺流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硅片硼扩散的原理硅片硼扩散是指将硼材料通过扩散工艺掺杂到硅片中,以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
硅片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可以通过掺杂其他材料来调节。
硅片硼扩散的原理基于硼与硅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高温处理将硼材料与硅片表面相互作用,使硅片表面形成一个硼掺杂层,从而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
二、硅片硼扩散的工艺流程硅片硼扩散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清洗、扩散、退火等步骤。
首先,将待处理的硅片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氧化物。
清洗完毕后,将硅片置于扩散炉中,加热至高温,并加入硼源材料。
在高温下,硼材料会与硅片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硼掺杂层。
最后,对硅片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扩散过程中的应力和缺陷。
三、硅片硼扩散的应用领域硅片硼扩散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制备过程中。
其中最主要的应用是在制备PN结的过程中。
PN结是半导体器件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通过在硅片上形成硼掺杂层和磷掺杂层,可以实现PN结的形成。
PN结的形成对于制备各种半导体器件具有重要意义,如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四、硅片硼扩散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半导体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硅片硼扩散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硼扩散的效率和控制性能,以实现更精确的掺杂和更高的扩散速率。
另一方面,还探索了其他替代的掺杂材料和扩散工艺,以满足不同器件的需求。
未来,硅片硼扩散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硅片硼扩散可以在太阳能电池制备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此外,硅片硼扩散还可以应用于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推动电子行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硅片硼扩散是一项重要的半导体制备技术,通过将硼材料掺杂到硅片中,可以改变硅片的导电性能。
硅片硼扩散的工艺流程包括清洗、扩散和退火等步骤。
扩散工艺介绍

• 当l=a(即为一个方块)时,R= ρ /t。可见,(ρ /t)代表一个方 块的电阻,故称为方块电阻,特记为R□= ρ /t (Ω /□)
Page 15
扩散层薄层电阻的测试
• 目前生产中,测量扩散层薄 层电阻广泛采用四探针法。 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中直线陈列四根金属探针 (一般用钨丝腐蚀而成)排 列在彼此相距为S一直线上, 并且要求探针同时与样品表 面接触良好,外面一对探针 用来通电流、当有电流注入 时,样品内部各点将产生电 位,里面一对探针用来测量 2、3点间的电位差。
排废口
推舟 机构
气源柜
进气
炉体 柜
总电源进 线
净化操作 台
计算机控 制柜
Page 11
热扩散化学反应方程式
• 化学反应方程式
5 POCl
3
3 PCl
600 C 以上
5
P2 O 5
4 PCl
5
5O 2 2 P2 O 5 10 Cl 2
2 P2 O 5 5 Si 5 SiO
Si原子
杂质原子
晶格空位
Page 7
扩散工艺目的介绍
• 扩散的目的:形成PN结
Page 8
太阳电池磷扩散方法 1.三氯氧磷(POCl3)液态源扩散
2.喷涂磷酸水溶液后链式扩散
3.丝网印刷磷浆料后链式扩散 目前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Page 9
扩散装置示意图
Page 10
开管扩散炉结构示意图
排风
Page 3
对磷扩散的认识—半导体特性 P型半导体(受主掺杂)--接受自由电子
空键 空穴
接受电子
Page 4
扩散工艺的化学原理

扩散工艺的化学原理扩散工艺是一种将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在另一固体材料中扩散的方式。
它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行业、材料科学、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
1.气相扩散:气相扩散是一种将气体原子或分子从高浓度区域扩散到低浓度区域的过程。
它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中。
在气相扩散过程中,气体原子或分子通过与被处理材料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来扩散。
这种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固体表面与气体界面之间的反应速率决定。
例如,氮化硅薄膜的制备常采用氨气(NH3)与硅表面上的硅原子发生反应,形成氮化硅层。
氨气的浓度差异使其向硅表面扩散,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氨气与硅表面反应的速率。
2.液相扩散:液相扩散是指液体中原子或分子通过扩散来实现的过程,这种扩散通常发生在固体表面和液体之间。
液相扩散常用于金属合金的制备。
在液相扩散过程中,金属原子在固相间扩散,并在固体和液体相界面处重新结晶。
液体中的浓度差异是驱动液相扩散的主要原因。
例如,当固体镍和固体铬在液体中混合时,镍原子和铬原子会相互扩散使合金形成均匀的镍铬分布。
这种液相扩散过程中,镍原子和铬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被加速,形成新的镍铬化合物。
3.固相扩散:固相扩散是指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通过固体晶界、点缺陷、空位等的移动来实现的扩散过程。
固相扩散通常发生在材料的固态结构中,是一种非常缓慢的过程。
固相扩散的速率取决于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浓度差异以及晶界和缺陷的性质。
例如,金属在高温下会发生固相扩散。
当金属中的原子在晶界或点缺陷处移动时,它们会在固态结构中扩散,从而改变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这种固相扩散对于合金的制备和材料的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扩散工艺是通过利用浓度差异从而使固体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在其它材料中扩散的一种技术。
气相扩散、液相扩散和固相扩散是扩散工艺的常见形式,它们的化学原理基于热运动和化学反应,其中浓度差异是驱动扩散的主要力量。
这些扩散过程对于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镀膜 氧化 退火扩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镀膜氧化退火扩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镀膜、氧化、退火和扩散是材料科学领域中常见的工艺步骤,它们在改善材料性能、增强功能和应用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镀膜可以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硬度。
氧化是指材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物薄膜,可以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和稳定性。
退火是一种热处理工艺,通过加热材料至一定温度然后冷却的过程,可以消除材料内部应力和缺陷,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扩散是指在固体材料内部进行原子或分子的迁移,可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磁性等性能,并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电子器件和功能材料的制备中。
本文将分别介绍镀膜、氧化、退火和扩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工艺步骤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镀膜、氧化、退火和扩散等四个主题进行简要介绍,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镀膜、氧化、退火和扩散的背景、原理、过程、机制、方法、效果和应用等内容,对四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要点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整篇文章将全面系统地介绍镀膜、氧化、退火和扩散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参考依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镀膜、氧化、退火和扩散这四个过程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每个过程的背景介绍、原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过程在材料表面处理及改性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材料性能提升、功能性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为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正文2.1 镀膜2.1.1 背景介绍镀膜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通过在物体表面涂覆一层薄膜来改变其性能或外观。
镀膜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硬度、光学性能等,并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如电子、光学、汽车等。
扩散工艺——精选推荐

扩散⼯艺扩散⼯艺培训⼀、扩散⽬的在P型衬底上扩散N型杂质形成PN结。
达到合适的掺杂浓度ρ/⽅块电阻R□。
即获得适合太阳能电池PN结需要的结深和扩散层⽅块电阻。
R□的定义:⼀个均匀导体的⽴⽅体电阻 ,长L,宽W,厚dR= ρ L / d W =(ρ/d) (L/W)此薄层的电阻与(L / W)成正⽐,⽐例系数为(ρ /d)。
这个⽐例系数叫做⽅块电阻,⽤R□表⽰:R□ = ρ / dR = R□(L / W)L= W时R= R□,这时R□表⽰⼀个正⽅形薄层的电阻,与正⽅形边长⼤⼩⽆关。
单位Ω/□,⽅块电阻也称为薄层电阻Rs在太阳电池扩散⼯艺中,扩散层薄层电阻是反映扩散层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重要⼯艺指标之⼀。
制造⼀个PN结并不是把两块不同类型(P型和N型)的半导体接触在⼀起就能形成的。
必须使⼀块完整的半导体晶体的⼀部分是P型区域,另⼀部分是N型区域。
也就是晶体内部形成P型和N型半导体接触。
⽬前绝⼤部分的电池⽚的基本成分是硅,在拉棒铸锭时均匀的掺⼊了B(硼),B原⼦最外层有三个电⼦,掺B的硅含有⼤量空⽳,所以太阳能电池基⽚中的多数载流⼦是空⽳,少数载流⼦是电⼦,是P型半导体.在扩散时扩⼊⼤量的P(磷),P原⼦最外层有五个电⼦,掺⼊⼤量P的基⽚由P型半导体变为N型导电体,多数载流⼦为电⼦,少数载流⼦为空⽳。
在P型区域和N型区域的交接区域,多数载流⼦相互吸引,漂移中和,最终在交接区域形成⼀个空间电荷区,内建电场区。
在内建电场区电场⽅向是由N区指向P区。
当⼊射光照射到电池⽚时,能量⼤于硅禁带宽度的光⼦穿过减反射膜进⼊硅中,在N 区、耗尽区、P区激发出光⽣电⼦空⽳对。
光⽣电⼦空⽳对在耗尽区中产⽣后,⽴即被内建电场分离,光⽣电⼦被进⼊N区,光⽣空⽳则被推进P区。
光⽣电⼦空⽳对在N区产⽣以后,光⽣空⽳便向PN结边界扩散,⼀旦到达PN结边界,便⽴即受到内建电场作⽤,被电场⼒牵引做漂移运动,越过耗尽区进⼊P区,光⽣电⼦(多⼦)则被留在N区。
扩散工艺知识

扩散工艺知识咱先来说说啥是扩散工艺哈。
就拿生活里常见的事儿打个比方,您要是在房间里喷了香水,那香味是不是会慢慢扩散到整个房间?这其实就有点像扩散工艺的原理。
扩散工艺呢,简单来讲,就是让一种物质从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移动,从而实现均匀分布。
这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说在半导体制造中,那可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家半导体工厂。
那时候,我就亲眼看到了扩散工艺的神奇之处。
工厂里的工人们穿着那种一尘不染的白色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
他们在一个巨大的车间里忙碌着,里面摆满了各种高科技的设备。
我走到一台正在进行扩散工艺的设备前,隔着玻璃仔细观察。
只见一片片小小的硅片被小心地放进一个像烤箱一样的设备里,然后设备开始运作,里面的温度和压力都被精确地控制着。
我就好奇地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这到底是咋回事呀?”工作人员特别耐心地给我解释说:“这就好比是在给这些硅片‘注入灵魂’,通过扩散工艺,把一些特殊的杂质均匀地‘撒’进硅片里,这样才能让硅片具备特定的电学性能,成为有用的半导体器件。
”咱再回到扩散工艺的知识上哈。
在化学领域,扩散工艺也常常被用到。
比如说,把一种溶液滴到另一种溶液里,如果不搅拌,它们也会慢慢地混合均匀,这也是扩散在起作用。
还有在生物领域,细胞之间物质的交换,也离不开扩散。
想象一下,细胞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房子,它们之间的“门窗”就是用来进行物质扩散的通道。
扩散工艺的影响可大了去了。
就拿我们用的手机来说吧,里面的芯片能这么厉害,少不了扩散工艺的功劳。
要是没有精确的扩散控制,芯片的性能可就没法保证啦,您的手机可能就会变得又慢又卡。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让扩散工艺更高效、更精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他们不断地改进设备,优化工艺参数,就为了能让扩散的效果更好。
比如说,他们会研究怎么控制温度,因为温度高一点或者低一点,扩散的速度和效果都会不一样。
还有扩散的时间,多一秒少一秒,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
扩散工艺的化学原理教学文案

因三氧化二砷有剧毒,砷扩散不象磷扩散那样 广泛地用于一般器件。
1、氧化物源扩散 氧化物源扩散又称固一固扩散,基本原则是在硅片表
面先低温淀积一层掺杂的二氧化硅作为扩散源,然后在高 温下使杂质原子向硅内扩散。
间隙式杂质容易利用间隙运动在间隙中移动,这种杂质是需要避免的。 替位式杂质:扩散速率低的杂质,如砷(As)、磷(P)等。通常利用替代
运动填充晶格中的空位。
杂质原子
替位式杂质
√
间隙式杂质
×
整个扩散工艺过程 开启扩散炉 清洗硅片 预淀积 推进、激活 测试
上表中所列举的杂质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毒性。其中 以砷源和磷源毒性最大,尤其是砷和磷的气态源有剧毒又 易爆炸,在使用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6-4 锑扩散的化学原理
为了减少集电极串联电阻,改善饱和压降,在集成电路 生产时,都在N-P-N 晶体管的集电区下面扩散一层N+层, 通常称为隐埋层。
隐埋层通常采用锑扩散,因为锑的扩散系数较磷、硼 小,故外延生长时的自掺杂效应也就低,同时又经得起以 后工艺过程中的高温处理。 埋层锑扩散大都使用三氧化二锑(Sb2O3)为杂质源:
扩散工艺的化学原理
扩散工艺: 高温下,将杂质原子向硅、锗晶体内部扩 散。
目的:制造P-N 结,制造集成电路的扩散电阻、埋层 和隔离。
III A族元素杂质:硼 (B)
扩散到硅晶体内部
V A 族元素杂质:磷(P)、锑(Sb)
§6-1 半导体的杂质类型
半导体硅、锗等都是第 IV 族元素。 掺入第 V 族元素(如磷,五个价电子)。杂质电离
硼磷扩散

一、硼扩散工艺原理(液态源)目前,液态源硼扩散常用:硼酸三甲酯B(CH3O)3,硼酸三丙酯,三溴化硼B(B2)3,无水硼酸三甲酯B(CH3O)3,为无色透明液体,在室温下挥发形成,具有较高真气压,硼酸三甲酯遇水易分解,升成硼酸和甲醇。
B(CH3O)+ 3H2O=H3BO3 + 3(CH3OH)B(CH3O)500℃以上B2O3 + CO2 + H2O + C2B2O3 + 3Si = 3SiO2 + 4B硼酸三甲酯在高温(500℃以上)能够分解出三氧化二硼(B2O3),而三氧化二硼在900℃左右又能与硅片起反应,生成硼原子,并沉积在硅片表面,这就是预沉积过程;沉积后在基区窗口表面上生成具有色彩的硼硅玻璃。
二、硼扩散装置:硼再分布:当炉温升到预定温度(1180℃以后)通干O2 20分钟,排除管道内空气,同时加热水浴瓶,是水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值950℃,一切就绪后,即可将正片和陪片一起装入石英舟推入炉子恒温区,先通5分钟干氧,在改通30分钟湿氧,最后通5分钟干氧,时间到即可把硅片拉出石英管,倒在铜块上淬火,防止慢降温时,金从硅体中析出。
一、磷扩散工艺原理5POCl3 >600℃3PCl5 + P2O52P2O5 + 5Si = 5SiO2 + 4P4PCl5+5O2 过量O2 2P2O5+6Cl24PCl3+3O2 过量O2 2P2O5+6Cl2磷预沉积时,一般通N2为20~80ml/分,O2为20~40ml/分,O2可通过,也可不通过源。
二、磷扩散装置磷扩散源POCl3是无色透明有窒息性气味的毒性液体,要求扩散系统密封性好,源瓶进出口两端最好用聚四氟乙烯或聚氯乙烯管道连接。
若用其他塑料管或乳胶管连接易被腐蚀,就需要经常更换。
接口处最好用封口胶,由系统流出气体应通过排风管排到室外,不要泄漏在室内。
源瓶要严加密封,切勿让湿气进入源瓶。
因为三氯氧磷吸水汽而变质,做扩散温度上不去。
2POCl3+3H2O=P2O5+5HCl发现三氟氧磷出现淡黄色就不能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扩散过程基本上只有两种形式:
1)化合物先分解为单质(或直接以单质),再以 单质的形式向硅中扩散;
2) 经过反应先生成杂质元素的氧化物(或原来就 是氧化物),然后氧化物再与硅反应产生二氧化 硅和杂质元素向硅中扩散。
.
7
热扩散过程的三个步骤:
预淀积的杂质层
结深
.
10
第三步、激活
稍微升高温度,使杂质原子移动到晶格中的原子位子 与晶格中的硅原子键合,形成替位式杂质原子。
杂质原子只有在替代了晶格上的硅原子后才能起作用--
改变硅的电导率。通常是只有一部分杂质被移动到 晶格位子上,大部分还处在间隙位置。
激活
杂质原子
√
.
11
杂质形态:
间隙式杂质:具有高扩散率的杂质,如金(Au)、铜(Cu)、钠(Na) 等。
.
19
.
20
.
21
§6-3 磷扩散的化学原理
1、液态源―三氯氧磷
三氯氧磷(POCl3)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刺激 性、窒息性气味,有毒,常因溶有氯气或五氯化磷而呈红 黄色。比重为1.675,熔点为2℃,沸点为105.3℃。
三氯氧磷极易挥发,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蒸气压,为了 保持恒定的蒸气压,使表面浓度稳定,且便于控制,一般 在扩散时将源温恒定在0℃ ,以防止由于蒸气压过高而出 现合金现象。
正是这个原因,扩砷的发射区无陷落效应,有 利于薄基区的形成。浅结、薄基区可提高器件的 频率特性,所以砷扩散工艺普遍用于微波器件。
因三氧化二砷有剧毒,砷扩散不象磷扩散那样 广泛地用于一般器件。
.
27
1、氧化物源扩散
氧化物源扩散又称固一固扩散,基本原则是在硅片表 面先低温淀积一层掺杂的二氧化硅作为扩散源,然后在高 温下使杂质原子向硅内扩散。
施主型杂质:第 V A 族元素, 如:磷、砷、锑、铋; 受主型杂质:第 III A 族元素, 如:硼、铝、镓、铟。
.
5
如何选择扩散源:
1)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类型需要;
2)选择在硅中具有适当的扩散速度的杂质;
3 )选择纯度高、毒性小的扩散源。
常用的扩散杂质有硼(B), 磷(P)、锑(Sb)、砷(As)。
目前广泛使用:
硼扩散杂质源--固态源氮化硼 液态源硼酸三甲酯和三溴化硼。
磷扩散杂质源--三氯氧磷 N 型外延衬底杂质源是三氯化磷。
锑扩散杂质源--三氧化二锑
.
18
§6-2 硼扩散的化学原理
1、固态源―氮化硼
氮化硼(BN)是一种新的固态硼源,是一种白色粉末 状的固体,熔点约在3000℃左右,微溶于水。氮化硼的化 学稳定性很高,酸、强碱以及氯等几乎不与它起作用,但 与强碱共熔时或在红热时受到水蒸气的作用会缓慢水解而 生成三氧化二硼和氨,其反应式如下:
间隙式杂质容易利用间隙运动在间隙中移动,这种杂质是需要避免的。 替位式杂质:扩散速率低的杂质,如砷(As)、磷(P)等。通常利用替代
运动填充晶格中的空位。
杂质原子
替位式杂质
个扩散工艺过程 开启扩散炉 清洗硅片 预淀积 推进、激活 测试
.
13
.
14
.
15
.
16
.
17
上表中所列举的杂质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毒性。其中 以砷源和磷源毒性最大,尤其是砷和磷的气态源有剧毒又 易爆炸,在使用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
24
.
25
§6-4 锑扩散的化学原理
为了减少集电极串联电阻,改善饱和压降,在集成电路 生产时,都在N-P-N 晶体管的集电区下面扩散一层N+层, 通常称为隐埋层。
隐埋层通常采用锑扩散,因为锑的扩散系数较磷、硼 小,故外延生长时的自掺杂效应也就低,同时又经得起以 后工艺过程中的高温处理。 埋层锑扩散大都使用三氧化二锑(Sb2O3)为杂质源:
即在硅片上生成掺有锑杂质的氧化层,在扩散温度下, 锑杂质原了进而向硅内扩散。
.
26
§6-5 砷扩散的化学原理
砷扩散有它独到之处,例如砷在硅中的扩散系 数小,用于浅结扩散,因扩散时间较长,便于精 确地控制基区宽度;又如砷原子半径和硅原子很 接近,在砷原子向硅晶体内扩散过程中,不致于 由于原子半径不同而产生应力,导致晶格缺陷。
首先淀积掺砷氧化层。然后将淀积好的硅片放入980 ℃左右的高温炉内,在氮气或氮氧混合气体保护下扩散, 15~20 分钟。
在扩散温度下,三氧化二砷被硅还原为砷:
砷杂质原子进而向硅中扩散。
.
28
2、二氧化硅乳胶源扩散
掺杂二氧化硅乳胶源是一种比较新的扩散源,它具有氧 化物源的优点,工艺又简单,且重复性和均匀性较好,可 掺杂的杂质种类多。
.
22
.
23
三氯氧磷液态源是目前磷扩散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 种杂质源。它具有操作简便、经济、适宜大批量和连续 生产,且扩散质量好等优点。它也常用作磷处理、磷吸 收以及化学淀积磷硅玻璃等的磷源。
三氯氧磷很容易发生水解,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因水解 而发烟,因此,使用三氯氧磷源时,源瓶密封性也必须 良好,通入的氮气和氧气都必须干燥。若三氯氧磷已经 发黄变质,就不能再使用。倒掉旧源后不能马上用水冲 洗,否则三氯氧磷迅速发生水解反应容易引起爆炸事 故。
预淀积 推进 激活
.
8
第一步、预淀积
热扩散开始,炉内温度通常设为800到1000 ℃ ,持续 10到30分钟。杂质仅进入硅片表面形成很薄的杂质层, 此称为预淀积。
预淀积的杂质层
.
9
第二步、推进
在不向硅片中增加杂质的基础上,升高温度(1000 到1250 ℃ ),使淀积的杂质层进一步向硅片内部扩 散,并达到规定的结深。
扩散到硅晶体内部
V A 族元素杂质:磷(P)、锑(Sb)
.
3
§6-1 半导体的杂质类型
半导体硅、锗等都是第 IV 族元素。 掺入第 V 族元素(如磷,五个价电子)。杂质电离
施放电子,为施主杂质,或 N 型杂质。
.
4
掺入第III 族元素(如硼,三个价电子)。杂质电离 接受电子,为受主杂质,或P 型杂质。
第6章 扩散工艺的化学原理
.
1
热扩散原理 杂质原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进行扩散。
比如在水里滴一滴墨汁,墨汁会在水中的进行扩散。
杂质源
掺杂阻挡层
杂质向硅片中进行扩散
.
2
扩散工艺: 高温下,将杂质原子向硅、锗晶体内部扩 散。
目的:制造P-N 结,制造集成电路的扩散电阻、埋层 和隔离。
III A族元素杂质:硼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