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合集下载

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全部材料加入后经过拌和至出料开始的时间。
4.1.6混凝土运输时间 concrete transportation time
从机口全部卸料完到混凝土卸入仓内的时间。
4.1.7浇筑间歇时间 concreting intermission time
混凝土振捣作业完毕至覆盖上层混凝土的时间。
4.1.8毛面 rough surface
5.2.2骨料料源在品质、数量发生变化时,应按现行建筑材料勘察规程进行详细的补充勘察和碱活性成分含量试验。未经专门论证,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
5.2.3应根据粗细骨料需要总量、分期需要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制定合理的开采规划和使用平衡计划,尽量减少弃料。覆盖层剥离应有专门弃渣场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和恢复环境措施,避免产生水土流失。
1 水位变化区外部混凝土、溢流面和经常受水流冲刷部位的混凝土及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也可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2 内部混凝土、水下的混凝土和基础混凝土,宜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也可选用低热矿碴硅酸盐水泥、矿碴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低热微膨胀水泥
2 细骨料在开采过程中应定期或按一定开采数量进行碱活性检验,有潜在危害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经专门试验论证。
3 细骨料的含水率应保持稳定,人工砂饱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过6%,必要时应采取加速脱水措施。
4 细骨料的其他品质要求应符合表5.2.7的规定
表5.2.7细骨料的品质要求
项 目
指标
备注
天然砂
人工砂
1 优先使用散装水泥。
2 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储罐或仓库中,不得混装。

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144-2001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新版) Specifications for hydraukic concrete construction主编单位: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二00一年第31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北京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工混凝土施工行为和质量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中1、2、3级水工建筑物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施工。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75—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T 176—199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 200-1989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 748-1996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GB/T 750—1992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GB 1344—1999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T 1345—199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 1346—1989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2022—1980 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法(直接法)GB/T 2059-2000 铜及铜合金带材GB/T 2847—1996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GB 2938-1997 低热微膨胀水泥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质标准GB/T 6645—1986 用于水泥中的粒化电炉磷渣GB 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GB/T 9142-2000 混凝土搅拌机GB 12573—90 水泥取样方法GB/T 12959—1991 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溶解热法)GB/T 14684-2001 建筑用砂GB/T 14685-2001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7671—1999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 50164—19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J 80—1985 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GBJ 107—1987 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准GBJ 119-1988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1990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CECS 03:88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38∶92 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DL 5017-1993 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L/T 5055-96 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程DL/T 5057-96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82-99 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规程DL/T 5100-1999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HG 2288-1992 橡胶止水带JGJ/T 10-95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 52-92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 普通混凝土用卵石、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T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程JGJ 63-89 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 104-97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SD 105-198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DJ 12-1978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 17-1978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DJ -1988 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SDJ 336-1989 混凝土大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试行)SDJ 338-1989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 62-199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 172-1996 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SL 176-199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范(试行)AC 普通混凝土、重质混凝土及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的标准方法AC 214-1989 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评定推荐方法3 总则3.0.1本标准规范了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洗涤、施工、温度控制、低温季节施工、预埋件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的基本要求3.0.2 水工混凝土应满足抗压、抗拉、抗渗、抗冻、抗裂、抗冲耐磨和抗侵蚀等设计要求。

DL·T+5330-2005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DL·T+5330-2005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计算值小于 2.5 MPa 时,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 2.5 MPa;当混凝土设计
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等于或大于 30 MPa,其抗压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 3.0 MPa 时,
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 3.0 MPa。
5.0.5 当无近期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б值可按表 5.0.5 取用。施工中应根据
3.1.8 预应力混凝土 prestressed concrete 施加预应力且强度等级不低于 C30 的混凝土。
3.1.9 泵送混凝土 pumped concrete 在混凝土泵的压力推动下,能沿管道输送到浇筑地点进行浇筑的流动性混凝土。
3.1.10 喷射混凝土 sprayed concrete 利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将按一定配合比拌制的混凝土混合料沿管路输送至喷头处,
3.1.16 用水量 water content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拌和水量(不包括骨料吸收的水)。
3.1.17 水胶比 water-cementitious material ratio 水泥混凝土或砂浆中拌和水(不包括骨料吸收的水)与胶凝材料的质量比。
3.1.18 砂率 fine-to-coarse aggregate ratio 混凝土中砂与砂石的体积比或质量比,本标准中非注明的一般均指体积砂率。
应符合设计要求。
5.0.4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宜按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
1 统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总数应不少于 30 组。
2 根据近期相同抗压强度、相同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的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资料,混
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按下式计算:
б= {[∑(ƒcu,I)2 ― n (mƒcu)2] / (n―1)}-2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附[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附[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A.1 基本原则A.1.1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

A.1.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做到:1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确定各组成材料的用量;2 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较小的用水量;3 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水胶比;4宜选取最优砂率,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最小的砂率;5 宜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最佳级配。

A.1.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步骤:1 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选定水胶比;2 根据施工要求的工作度和石子最大粒径等选定用水量和砂率,用水量除以选定的水胶比计算出水泥用量;3 根据体积法或质量法计算砂、石用量;4 通过试验和必要的调整,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和配合比。

A.1.4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有关标准对水泥、掺和料、外加剂、砂石骨料等的性能进行试验。

1 水泥的品种、品质、强度等级、密度等;2 石料岩性、种类、级配、表观密度、吸水率等;3 砂料岩性、种类、级配、表观密度、细度模数、吸水率等;4 外加剂种类、品质等;5 掺合料的品种、品质等;6 拌和用水品质。

A.1.5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相关工程设计资料,明确设计要求:1 混凝土强度及保证率;2 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抗冻等级等;3 混凝土的工作性;4 骨料最大粒径。

A.1.6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计算,并通过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

室内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尚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A.1.7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A.2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A.2.1 目前水工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采用两种方式。

小型水利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小型水利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小型水利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对小型水利工程常的C15、C2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了说详细的解析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配合比强度和易性水利工程是国家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民生工程的投资,各地建设了很多小型水利项目,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农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是项目远离城镇,点多分散,工程不大;混凝土工程多是挡墙、路面,结构物断面小。

混凝土原材料多是就地取材,由施工单位自行搅拌;项目管理人员少,混凝土质量波动大,质量不易保证。

一、原材料的选择(1)水泥:多选择本地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柳州市、来宾市小型水利工程多选用通宝牌、尖鹰牌、仙鱼牌、贝江牌、正菱牌、润丰牌等,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22-25%),初凝时间(180-230min),终凝时间(280-350min),抗折强度3d(3.8-4.8Mpa),28d(6.8-7.5Mpa);抗压强度3d(18.0-23.0Mpa),28d(43.5-47.5Mpa)。

水泥的物理力学指标都能满足GB175-2007标准要求,抗压强度富余系数1.02-1.10之间。

(2)骨料:细骨料多选用当地开采的天然河砂,平均粒径为0.40-0.54mm,细度模数2.3-2.7,软弱颗粒少,质量较好。

粗骨料为灰岩轧制,表观密度2600--2700kg/m3,堆积密度1600-1700kg/m3,为混合级配。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通过选择合适的组成材料,使胶凝材料浆体最大限度地填满细骨料的空隙,并包裹粗骨料颗粒,形成均匀密实的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就是确定原材料用量,满足工程部位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施工和易性的要求。

(1)确定试配强度fcu.o 在混凝土搅拌时,考虑到结构物所发挥的作用、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原料材质量的波动、含水状态波动等因素,采用一个比设计强度高一些的“配制强度”,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特殊性要求选择配制强度尽可能高。

水工砼配合比设计方法

水工砼配合比设计方法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SL352-2006附录A)1.基本原则1.1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

1.2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相关工程设计资料,明确设计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强度保证率。

2.混凝土的抗渗、抗冻等级和其他性能指标。

3.混凝土的工作性。

4.骨料的最大粒径。

1.3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有关标准对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骨料、拌和水等性能进行检验,并符合标准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2.1计算配置强度:f cu,0=fcu,k+tσ式中: 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t——保证率系数,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保证率和保证率系数的关系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σ,宜按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当无近期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σ值可按下表取用。

2.2选定水胶比根据混凝土配置强度计算水胶比:W/(C+P)= A×fce / (fcu,0+ A×B×fce)式中:A 、B——回归系数;A=0.46、B=0.07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e——水泥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对最大水胶比的限值,选取3~5个水胶比。

水胶比最大允许值2.3选取混凝土用水量应根据骨料最大粒径、坍落度、外加剂、掺合料及适宜的砂率通过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资料时,其初选用水量可按下表选取。

常态(普通)混凝土初选用水量表单位:kg/m32.4选取最优砂率最优砂率应根据骨料品种、品质、粒径、水胶比和砂的细度模数等通过试验选取。

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最小的砂率。

2.5石子级配的选取石子最佳级配(或组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以紧密堆积密度最大、用水量较小时的级配为宜。

水工砼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注意事项

水工砼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注意事项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注意事项及管控要点1.基本原则1.1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

1.2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相关工程设计资料,明确设计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及强度保证率。

2)混凝土的抗渗、抗冻等级和其他性能指标。

3)混凝土的工作性。

4)骨料的最大粒径。

1.3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有关标准对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骨料、拌和水等性能进行检验,并符合标准要求。

2.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2.1计算配置强度:f cu,0=f cu,k+tσ式中: 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f cu,k——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t——保证率系数,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保证率和保证率系数的关系注: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σ,宜按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当无近期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σ值可按下表取用。

2.2选定水胶比根据混凝土配置强度计算水胶比:W/(C+P)= A×f ce / (f cu,0+ A×B×f ce)式中:A 、B——回归系数;A=0.46、B=0.07f 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 ce——水泥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对最大水胶比的限值,选取3~5个水胶比。

水胶比最大允许值2.3选取混凝土用水量应根据骨料最大粒径、坍落度、外加剂、掺合料及适宜的砂率通过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资料时,其初选用水量可按下表选取。

常态(普通)混凝土初选用水量表单位:kg/m32.4选取最优砂率最优砂率应根据骨料品种、品质、粒径、水胶比和砂的细度模数等通过试验选取。

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最小的砂率。

2.5石子级配的选取石子最佳级配(或组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以紧密堆积密度最大、用水量较小时的级配为宜。

dlt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dlt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dlt5330—2015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LT5330是中国统一颁布的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它规定了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DLT5330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水工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要求:规定了水工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强度等基本要求,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满足工程需求。

2. 配合比设计方法:介绍了水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目标强度法、材料实际强度法、材料容重法等多种设计方法,以满足不同工程要求。

3. 材料选择和比例确定:指导选择合适的水泥、砂、骨料等材料,并确定它们之间的配合比例,以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性和性能。

4. 水工混凝土施工要求:对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掺合剂、混凝土坍落度、振捣等施工要求进行了规定,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坚固性。

DLT5330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证水工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个规程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DL/T 5330-20052005-11-28发布 2006-06-01实施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水工混凝土及砂浆的配合比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2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T 208 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 1344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T 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DL/T 5055 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DL/T 5057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8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DL/T 5100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DL/T 5112 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17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规程DL/T 5144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50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 5151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DL/T 5152 水工混凝土水质分析试验规程DL/T 5181 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DL/T 5207 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3 朮 语 和 符 号3.1.1水工混凝土 hydraulic concrete用于水电水利工程的挡水、发电、泄洪、输水、排沙等建筑物,密度为2400kg/m3左右的水泥基混凝土。

3.1.2水工砂浆 hydraulic mortar指与水工混凝土接触使用的水泥基砂浆,用于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铺筑、混凝土浇筑升层间铺筑、混凝土施工中局部处理等。

3.1.3大体积混凝土 mass concrete浇筑块体尺寸较大,需要考虑采取温控措施以减少裂缝发生概率的混凝土。

3.1.4常态混凝土 conventional concrete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为10mm ~ 100mm的混凝土。

3.1.5碾压混凝土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利用振动碾振动压实的混凝土。

3.1.6流动性混凝土 flowing concrete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不低于100mm的混凝土。

3.1.7结构混凝土 structural concrete用于水工建筑物中梁、板、柱等配有钢筋的混凝土。

3.1.8预应力混凝土 prestressed concrete施加预应力且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混凝土。

3.1.9泵送混凝土 pumped concrete在混凝土泵的压力推动下,能沿管道输送到浇筑地点进行浇筑的流动性混凝土。

3.1.10喷射混凝土 sprayed concrete利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动力,将按一定配合比拌制的混凝土混合料沿管路输送至喷头处,以较高速度喷射于受喷面,依赖喷射过程中水泥与骨料的连续撞击,压密而形成的一种混凝土。

3.1.11抗冲磨混凝土 abrasion resistant concrete受含沙(石)水流冲刷,强度等级不低于C35的混凝土。

3.1.12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non-dispersible underwater concrete掺加了抗分散剂后具有水下不分散性的混凝土。

3.1.13胶凝材料 cementitious material水泥混凝土或砂浆中水泥及掺入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粉等材料的总称。

3.1.14掺和料 pozzolanic material拌制水泥混凝土或砂浆时掺入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粉等矿物质材料。

3.1.15掺和料掺量 pozzolanic material content掺和料质量占水泥与掺和料质量之和的百分比。

3.1.16用水量 water content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拌和水量(不包括骨料吸收的水)。

3.1.17水胶比 water-cementitious material ratio水泥混凝土或砂浆中拌和水(不包括骨料吸收的水)与胶凝材料的质量比。

3.1.18砂率 fine-to-coarse aggregate ratio混凝土中砂与砂石的体积比或质量比,本标准中非注明的一般均指体积砂率。

3.1.19VC值 vibrating compacted value碾压混凝土拌和物在规定振动频率及振副、规定表面压强下,振至表面泛浆所需的时间(以s计)。

3.2 符 号ƒcu,0 —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ƒcu,k— 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ƒm,0 — 砂浆配制抗压强度,MPa;ƒm,k— 砂浆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t — 概率度系数;б— 混凝土(砂浆)抗压强度标准差,MPa;ƒce — 水泥28d龄期抗压强度实测值,MPa;w /(c+p) — 水胶比;m w — 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m c — 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m p — 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和料用量,kg;m s — 每立方米混凝土砂子用量,kg;m g— 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用量,kg;m c,e —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假定值,kg;m c,c —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计算值,kg;m c,t —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和物质量实测值,kg;α— 混凝土含气量(以百分数表示);β— 外加剂减水率(以百分数表示);P m — 掺和料掺量(以百分数表示);S v — 体积砂率(指砂的体积占砂石总体积的百分比);S m — 质量砂率(指砂的质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比);p c— 水泥密度,kg/m3;p p— 掺和料密度,kg/m3;P s— 砂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P g— 石子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p w— 水的密度,kg/m3;δ— 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V s,g —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的绝对体积,m3;V s — 每立方米砂浆中砂的绝对体积,m3。

4 总 则4.0.1 为规范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4.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1 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确定各项材料的用量。

2 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较小的用水量;3 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水胶比;4 宜选取最优砂率,即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并达到要求的工作性时用水量较小、拌和物密度较大所对应的砂率;5 宜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最佳级配。

4.0.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步骤:1 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选定水胶比;2 根据施工要求的工作度和石子最大粒径等选定用水量和砂率,用用水量除以选定的水胶比计算出水泥用量(或胶凝材料用量);3 根据体积法或质量法计算砂、石用量;4 通过试验和必要的调整,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各项材料用量和配合比。

4.0.4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GB 175、GB 200、GB/T 208、GB 1344、GB/T 1346、GB/T 17671、GB/T 18046、DL/T 5055、DL/T 5100、DL/T 5151、DL/T 5152等的要求对水泥、掺和料、外加剂、砂石骨料及拌和用水等的性能进行试验,并符合DL/T 5144的规定。

试验内容包括:1 水泥的品种、品质、强度等级、密度等;2 掺和料的品种、品质、密度等;3 外加剂种类、品质等;4 粗骨料岩性、种类、级配、表观密度、吸水率等;5 细骨料岩性、种类、级配、表观密度、细度模数、吸水率等;6 拌和用水品质。

4.0.5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相关工程设计资料,明确以下设计要求;1 混凝土强度及保证率;2 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抗冻等级及其他性能指标;3 混凝土的工作性;4 骨料最大粒径。

4.0.6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计算,并通过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

室内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尚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4.0.7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5.0.1 水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

水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加设计龄期下角标再加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如C9015;若设计龄期为28d,则省略下角标,如C15。

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 mm的立方体试件,在设计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设计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以N/mm2或MPa计。

5.0.2 混凝土配制强度按下式计算:ƒcu,0 = ƒcu,k + tб (5.0.2) 式中:ƒcu,0 —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ƒcu,k— 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t — 概率度系数,由给定的保证率P选定,其值按表5.0.2选用;б—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表5.0.2 保证率和概率度系数关系保证率P(%) 70.0 75.0 80.0 84.185.0 90.0 95.0 97.7 99.9 概率度系数t 0.525 0.675 0.840 1.0 1.040 1.280 1.645 2.0 3.05.0.3 当设计龄期为28 d时,抗压强度保证率P为95%。

其他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保证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5.0.4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宜按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

1 统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总数应不少于30组。

2 根据近期相同抗压强度、相同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的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资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б按下式计算:б= {[∑(ƒcu,I)2―n (mƒcu)2] / (n―1)}-2 (5.0.4)式中:ƒcu,i — 第i组试件抗压强度,MPa;mƒcu— n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平均值,MPa;n — 试件组数。

3 当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小于和等于25 MPa,其抗压强度标准差б计算值小于2.5 MPa时,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 MPa;当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等于或大于30 MPa,其抗压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 MPa时,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 M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