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研究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饮品,一直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综合考虑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品饮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探究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一、历史渊源茶的源头始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多年前。
《茶经》记载了茶的品种、栽培、制作和品饮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茶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反映了人们对茶文化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制作工艺茶叶的制作工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以绿茶为例,采摘鲜叶后,需要进行杀青、揉捻、炒制、烘干等多个环节。
这些工艺流程不仅影响到茶叶的色泽、香气和口感,还会对最终的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制茶工艺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使茶叶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三、品饮方式品饮茶是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的茶道文化强调茶的品质和品味,注重品茗的过程和环境。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茶叶的香气、味道以及滋味的变化,体味其中的雅致和内涵。
而在其他国家,如英国的下午茶,日本的茶道等,也有各自独特的茶文化和品饮方式。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品茶都是一种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媒介。
四、茶的健康价值茶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还具有多种保健和医疗功效。
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等物质具有抗菌、抗氧化、美容养颜等作用。
研究表明,适量饮茶还可以降低血脂、降压、抗癌等,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茶的健康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茶成为一种受到广大人们喜爱和追逐的饮品。
五、茶文化与社会发展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茶文化在交流中能够起到沟通文化习俗的纽带作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中国茶道研究课题

中国茶道研究课题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中国茶道展开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其起源、传承、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力求全面呈现中国茶道的魅力。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源远流长,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儒家礼仪。
茶的制作和饮用方式逐渐发展为一种精致的仪式,后来又深受佛教与道教的影响,融合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此后,茶道逐渐演化为一门独立的文化艺术,展示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内心精神。
二、茶道的传承与普及中国茶道的传承和普及离不开茶道大师的努力和推广。
茶道大师通过传师授业的方式,将自己对茶道的理解和技艺传承给后人,使茶道得以传承至今。
同时,在茶业发展过程中,各地茶协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普及作用,通过培训班、茶文化展览等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茶道中来。
三、茶道的技艺和仪式茶道的技艺包括选茶、净器、掌火、沏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讲究。
例如,选茶时需根据品种和产地选择适合的茶叶,净器要求具备整洁、雅致的外观,掌火则需要掌握精确的时间和温度等。
在仪式方面,茶道强调礼节和精致,例如烧水、沏茶、敬茶等环节都有细致入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茶道的文化内涵茶道作为一门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感受季节变化、品味大地的滋味。
其次,茶道强调礼仪和人际交往,通过茶道仪式,人们可以学习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此外,茶道还与诗词、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与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的艺术交融。
五、茶道与当代社会在当代社会,茶道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茶道通过沏茶和品茗的过程,使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得以放松身心。
茶道还蕴含着绿色环保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老龄化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茶道的挑战与未来尽管中国茶道已取得了显著的传承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茶道的推广和普及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方面是因为茶道的专业性和技巧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绿茶茶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绿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以其独特的口感、香气和健康益处而深受人们喜爱。
茶艺作为一种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底蕴,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艺术。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绿茶茶艺的实践操作,深入了解绿茶的制作工艺、冲泡技巧以及品鉴方法,以期提升个人的茶艺修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绿茶的起源、发展及分类。
2. 掌握绿茶的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3. 熟悉绿茶的冲泡技巧和品鉴方法。
4. 提高个人茶艺实践能力,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三、实验材料1. 绿茶:碧螺春、龙井、黄山毛峰等。
2. 茶具:茶壶、茶杯、公道杯、茶匙、茶巾等。
3. 热水:符合冲泡绿茶的水质要求。
四、实验步骤(一)绿茶的加工工艺1. 采摘:绿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采摘时间一般为春季。
2.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防止茶叶氧化变红。
3. 揉捻:使茶叶卷曲,增加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4. 干燥:通过高温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使茶叶干燥定型。
(二)绿茶的冲泡技巧1. 水温:绿茶适宜用80-90℃的水冲泡,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绿茶的品质。
2. 茶具:选用适合绿茶的茶具,如瓷壶、瓷杯等。
3. 投茶量: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一般以茶具的1/3-1/2为宜。
4. 泡茶时间:绿茶的泡茶时间较短,一般为2-3分钟。
(三)绿茶的品鉴方法1. 观色:绿茶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呈黄绿色。
2. 闻香:绿茶香气清新,具有独特的花果香。
3. 品味:绿茶滋味鲜爽,回甘持久。
4. 赏形:绿茶茶叶形态各异,如碧螺春呈螺旋状,龙井呈扁平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绿茶的加工工艺、冲泡技巧和品鉴方法。
绿茶的冲泡过程中,水温、茶具、投茶量和泡茶时间等因素都会对绿茶的品质产生影响。
同时,绿茶的品鉴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绿茶的色、香、味、形,提升个人的茶艺修养。
六、实验总结本次绿茶茶艺实验使我们对绿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茶艺实践能力。
关于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研究

宾客欣 赏 。 茶 室 正 中设 有 烧 水 用 的 陶 制 炭 炉 另外 , 茶道 饮茶 也有很 多讲究 , 使 用 的 茶碗 也 多为 历史 珍 品 , 点茶、 冲茶 、 递茶、 加水 、 品 饮 都 有 一 定 的方 式 , 主宾 大都是 跪在地 上恭敬 地双 手捧碗 , 喝茶 时一 定要
统 文 化 瑰 宝的 茶 道 中“ 和、 敬、 清、 寂” 的精 神 文化 魅 力
[ 关键 词1 日本 ; 茶道; 文 化 f 基 金项 目】 辽 宁 省教 育厅 2 0 1 2 年度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本 科 教 学 改 革 研 究立 项 项 目“ 关 于 在 外 经 贸类 院校 开设 《 外 国文 学与 文化 》 课 程 的
较深 的渊源 ,中 国茶文化 在不 同时期 不 同方 面对 日本有 着长
期 的 影 响 , 日本 茶 道 的历 史 是 随 着 中 国 茶 文 化 的 历 史 发 展 而 发展 的 。1 5 世 纪末 1 6 世纪 初 , 村 田珠 光 、 千 利 休 等 人 把 饮 茶 行
练意志 、学茶 上茶 ,将人们 克服 困难 信心 以及 道义 感进 行增
寂” 四个字 。 从 事 日本 茶 道 的 人 士 毕 生 所 追 求 的 目标 就 是 这 四个 字 , 日本 茶 道 文 化 倡 导 人 们 通 过 净 化 心 灵 、 提 高 品行 、 磨
日本茶道 产生 以前 的茶文 化史 。中 日两 国专 家学者 已达 成共
识, 日人 的饮 茶 文 化 来 源 于 中 国 . 中 日两 国 在 茶 文 化 方 面 有 着
年, 日本 高 僧 空 海 、 最 澄来 到 中国进 行访 问 , 经 过 一 段 时 间 在
渴 消乏 的活动 , 而是 一种讲 究礼仪 、 陶冶 情操 的 民族 习俗 和传
中国茶道研究性报告

中国茶道研究性报告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禅宗哲学、礼仪与审美以及当代茶道的发展与挑战。
一、茶道的历史渊源中国茶道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当时茶叶作为草药广泛使用。
汉族人民将品茗制茶视作一种崇高的仪式,展现了他们对美食和生活的追求。
茶道的精髓在隋唐时期开始被体系化,其成就在宋代达到巅峰。
流传至今的茶道体系最早形成于明代,而清代以后则演变出了不同流派。
二、茶道与禅宗哲学茶道与禅宗哲学紧密相连,两者相互融合且相辅相成。
禅宗强调立即觉悟与内心的平静,茶道则通过茶艺表达这种内心状态。
茶道注重个人的修行和与自然的和谐,倡导在平凡生活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协调。
茶道师参悟禅宗,将茶道视为禅修的一种路径,通过沏茶、品茶的过程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三、茶道的礼仪与审美茶道中的礼仪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尊重。
茶道礼仪详细规定了茶具的摆放顺序、动作的轨迹、互动的方式等。
同时,茶道也讲究审美,通过杯盏、茶水的颜色、茶叶的形状等方面展现美感。
茶道强调一种内外兼修的美学追求,即通过审美的外在文化符号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四、当代茶道的发展与挑战在当代社会,茶道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包括生活快节奏导致的时间压力、传统文化知识流失以及商业化对传统价值的冲击等。
然而,茶道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在不断发展和融合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许多茶道学院和研究机构的成立,以及茶文化节的举办,都为茶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茶道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与此同时,茶道也在不同地方出现了创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与风格。
这种发展既继承了传统的茶道文化,又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茶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千年的智慧与美感。
其历史渊源、禅宗哲学、礼仪与审美以及当代的发展与挑战,都使得茶道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茶道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茶道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一、问题产生的背景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
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
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目的:了解茶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义: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其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二)、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去品尝一些种类的茶(三)、讨论法: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四、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5月23日-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二)实施阶段: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5月25日-2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写下感受。
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6日-9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心得体会。
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月10日-13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
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6月15日-17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
五、预期成果: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培养学习兴趣,使我们了解中国茶文化。
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

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日本茶道的由来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茶道,最早起源于唐代。
唐代的茶道主要是贵族阶层的活动,追求茶的精致和品味。
到了宋代,茶道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茶文化的传入,日本也开始了茶道的发展。
在日本,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由日本僧侣德川家康引入后,茶道逐渐流行开来。
16世纪中期,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体性”概念,强调茶道的礼节和精神内涵。
之后,茶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如表千家、裏千家、决定流等。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茶道成为了贵族、武士和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精神升华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的礼仪、服饰、道具等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
茶道已经不只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日本茶道的由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茶道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入探讨日本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2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在日本,茶道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自茶道从中国引进日本后,逐渐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仪式。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仅体现在其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还体现在它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茶道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瑰宝,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社会中,茶道被视为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与繁忙的现代生活,沉淀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礼仪和仪式,更体现在人们对茶道的崇敬和尊重。
茶道茶室被视为一种圣地,参与者需要遵守严格的礼仪,体现出茶道对于纯洁、自律和谦逊的追求。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茶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具有强烈的精神涵义。
茶道的仪式和礼仪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谐和平静的崇尚,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表达方式,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1 茶道的研究性结题报告一、研究目的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
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
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
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
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
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一、中国饮茶简史1、原始阶段(先秦)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
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
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
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
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
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
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
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道研究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对比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故乡。
茶原产于中国,野生茶树在云贵川均有发现,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大概可追溯到原始
社会,距今约五千年的历史。
古书上和民间传说等等,有神龙尝百草、以茶解毒之说。
对茶的利用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神龙本草》,
其中就写道:“神龙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广
为流传。
一直以来,对于茶文化,相较与现在国内更具表演性的所
谓“茶道”。
一向称中国茶道为“茶艺”,而称日本茶道为“茶道”,是因为在中国,饮茶,更多功利性,而日本茶道则更朴素一些。
事实上,日本茶道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刻板,一举一动一丝不苟,跟中国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不重形式重精神的传统不同,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丝不苟,才形成日本独有的茶“道”。
详细
点说,中国的茶之所以是“茶艺”,因为茶在中国,虽然也形成了
一个庞大体系,但这个体系更多体现在“茶”本身,既,茶是一种
饮料。
茶文化说穿了,更多的是怎样种好茶怎样让茶泡得更好喝,
如此而已。
然而在日本,茶才真正上升到一个文化的层面,追求一
种精神。
喝茶,在中国,只是喝茶,最多也只是一种风雅的点缀,
而在日本,喝茶,是一个审美过程,是在追求一种境界。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
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
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
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
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
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
“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
精神标准。
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
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
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
崇尚自然、随和之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
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
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
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
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
但是中国
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
发挥和规范传播。
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
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
在这种场合,士
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
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
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浅略地给说了中日茶道文化的比较。
大致概括为,日本汲取我们的茶文化,发展了自己日本茶道,而我国才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最
先兴起于我国,中国的茶道远早于日本茶道而出现,只是我们今人
很少叫茶道,另以“茶艺”等等名词所代替了。
茶道程序
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
宜兴的紫砂壶。
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
提温。
“马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
宜兴的紫砂壶。
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马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二工具:茶壶、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闻香杯)、茶针、茶勺、茶夹
茶壶(紫砂壶),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用来放茶杯的。
茶托,是客人面前用来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盘
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茶洗,是一个大碗,用来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来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从茶壶倒入公道杯,之后才倒入品茗杯的。
闻香杯,是用来暖手和闻茶香的;茶针,用来
通壶嘴;茶勺,是用来装茶叶的;茶夹,就是用来夹住茶杯,进行洗
茶杯等工作。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
——“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茶壶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之后盖沫(将溢出壶顶的泡沫刮去)——“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
即对茶壶进行淋顶。
——“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
称:洗杯。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
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两指
夹闻香杯,向内翻转。
),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两端,
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轻啜慢饮。
——“三龙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