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日贸易比较

中美中日贸易比较
中美中日贸易比较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1.进入21世纪以来贸易摩擦显著增多。中日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的贸易摩擦就持续不断。1993年日本向中国征收硅锰合金的反倾销税,1995年日本对中国的棉府绸进行反倾销,1996年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纯棉绸实施保障措施调查。进入21世纪后,中日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其中经历了2001年及2006年两次较为激烈的时段。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毛巾进行紧急进口限制调查,同年,又对中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行紧急进口限制。2006年中日贸易战又闻硝烟。5月,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的一个月间,中国就有三种输日食品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分别为鲜豌豆、冷冻干燥油菜和冷冻木耳。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 2.农产品成为摩擦的焦点。从摩擦涉及的领域来看,中日双边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早在1995年,日本就运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特殊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蒜、生姜提出限制措施。 2001年4月3日,日本又依据《WTO协议》的一般保障措施对从中国进口的鲜香菇、蔺草和大葱实施为期200天的紧急限制措施,设置进口配额,超过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 2002年7月,日本以农药残留“毒死蟀”超标为由,对我国冷冻菠菜实行“进口自肃”,全面封杀中国对日出口的冷冻菠菜。2002年4月25日,日本以对我国出口的活鳗检验出部分禁用的药物残留为由宣布,从中国进口的产品需要在通关前停留48小时,实行强行检验。受其影响,2003年前7个月,中国对日出口的活鳗同比下降了23%。 2004年1月27日,日本以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由,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2004年6月17日,日本对中国产粉丝实施“过氧化苯甲酸”项目命令检查,检查频度为100%,检查标准为“不得检出”,检出限界值为0.30g/kg。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精修订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 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 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 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 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 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 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 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 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 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 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 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 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 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 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 位。日本的PAN基碳纤维总产能已经占世界总产能的3/4,产量占70%。聚芳酯纤维、PBO纤维、聚乳 酸纤维等,最早都起源与美国,但是最终的产业化都在日本得以实现,超强PVA纤维也是日本独有的高科 技纤维产品。日本是技术领先的纺织大国,其纤维面料产品档次高、技术超前、制作精良,在国际市场素 以花色多、批量小的人性化服务着称。日本最重要的面料生产基地之一是石川县,在那里生产的高附加 值、高功能性合成纤维在世界面料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日本的化纤企业在应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新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2004年, 日本开发新型抗菌无纺布;2005年生产具有保湿效果的Purecare附着丝胶或胶原,它是突出保健功能的 纤维产品;推出新型光纤保暖外套;2005年日本一进国开始生产聚乳酸纺粘布;推出可治皮肤病的T恤、 改性莱泽诺娃羊绒;已经开始启用棉布光照漂白技术等。 目前,日本本国的纺织企业与其它亚洲日本的面料生产商,依靠高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 出了多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从2002年开始,日本在纳米技术的开发上逐渐有了突破。东丽公司2002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解决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及解决对策 【摘要】中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文章从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出发, 以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为依据,归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特点,从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 并提出了中国应从强化政府管理, 改革农业行业协会体制,加快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入手解决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 【关键词】中国和日本;农产品;贸易摩擦;对策

Sino-Japa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iction and Methods Abstract: Sino-Japanese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also increa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Japanese agricultural trade in recent years and according to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lso, from two aspects of China and Japan,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that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ssociation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market diversification of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China and Jap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Friction Methods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中日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21世纪以来,日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中日贸易总量已排到世界第四位。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中日之间一直在贸易上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但是中日之间贸易摩擦又与日俱增。本文从中日贸易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当前贸易现状和预期发展情况,为中日贸易健康发展提出有益意见。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40年来,中日两国贸易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体系之一,两国的贸易已取得长远的发展。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中日贸易也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姿态。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几年来,两国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相互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中日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这一方面由于全世界经济的衰退,双边贸易争端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中日双方在领土上的争执。比如近期在钓鱼岛事件上,两国在争执,领土上的争端必然会影响两国的贸易。 1、中日贸易现状 纵观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历史,从我国建国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中日贸易总量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 最近几年,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日本是中国第四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的机械仪器进口总量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其中部分是由于日资公司的“再进口”,这些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 从日本财务省日前公布的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7.5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受3.11大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日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12.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1.4%,自中国进口14.64亿日元,同比增长9.1%。 2011年日本外贸总额31年来首次出现赤字,中国继续维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日本外贸总额占比达到20.6%。 2、中日贸易现存问题 2.1 两国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日贸易摩擦随着双边贸易的深入正在不断升级。2006年,SK-Ⅱ系列化妆品查出违禁成份;2008年,“毒饺子事件”迫使中国食品出口遭受巨大的打击。近几年,两国的贸易摩擦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这不仅对双方贸易造成影响,而且也对两国的关系造成一定影响。 2.2 两国政治和领土上的争端加剧 本来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踏入2012年,中日之间的摩擦却与日俱增。1月初,冲绳县地方议员登上钓鱼岛,2月,名古屋师长高谈南京大屠杀无有伦,4月,东京都知事推出购买钓鱼岛计划,5月底,中国外交官间谍嫌疑案,7月7日,日本首相又突然宣布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这些事件都为本来已摩擦不断地中日贸易蒙上了阴影。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贸易分析 中日两国在世界经济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是经济实力强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并且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日渐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无论在文化还是经济上,密切关系的历史都已久远两者是东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关系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贸易数额,还是贸易结构,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大推进了电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也推进了两国电子产品贸易的发展。日本是世界上电子产业大国,而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强大,再加之中日一衣带水的关系,电子产品的贸易往来自然成为两国间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图表日本对中国出口电子产品较多) 从上面两表,日本对中国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同时进口最多也是机电产品。中国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差距,在电子产品贸易方面多年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即中国向日本出口粗放型的初级或加工制成品,而日本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的高端电子产品。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技术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两国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渐渐有所改变,逐渐在向水平型转移,在技术方面,日本仍然占据上风。日本长期以来处于除欧盟美国之外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而根据中日之间贸易分析的来的数据,两国间贸易中电子产品的贸易额占到两国间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往上。长期以来,两国间的电子产品贸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日电子产品贸易渐渐打破了以往逐步递增的状态,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日本大地震,都给中日电子贸易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日本政府要官多次带队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钓鱼岛问题,中日的政治纷争,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抵制日货的情绪,汽车,电子产品等的贸易受害明显。 按日方统计,2011年日中贸易总额为34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6%,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这是自1990年以来,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地震后核电停摆,火力发电需求猛增,进口原油、天然气量价齐升,第四、第五大进口来源国沙特和阿联酋占进口比重骤然增加导致。日本自中国进口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导致出口放缓,自华进口增幅2005年来时隔6年首次高于对华出口增幅 表三 2012年8月日本对华进出口情况 (数字来源:驻日使馆经商处 2012-10-24 13:22) 从图表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日本对华贸易总额,还是日本对华进出口单额都出现同比增长递减的趋势,而2012年是中日钓鱼岛问题最严重的一年,华人抵制日货最严峻的一年,这足以说明政治问题对中日电子贸易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双边货物贸易情况分析

2016年中国和日本双边货物贸易情况分析据日本海关统计,2016年日本货物进出口额为12521.4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6%。其中,出口6450.9亿美元,增长3.2%;进口6070.5亿美元,下降6.3%。贸易顺差380.3亿美元,下降264.0%。 分国别(地区)看,2016年美国、中国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伙伴,日本对三国出口额分别为1301.1亿美元、1138.9亿美元和462.5亿美元,增长3.4%、4.3%和5.0%,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2%、17.7%和7.2%。2016年日本对英国出口出现27.3%的大幅增长。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2016年日本自三国进口1566.1亿美元、673.4亿美元和304.1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5.8%、11.1%和5.0%,自中国和澳大利亚进口下降2.5%和12.7%,自美国进口增长1.1%。日本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是中国、澳大利亚和产油国,其中与澳大利亚的逆差额下降26.1%。美国、中国香港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顺差来源地,顺差额分别为627.7亿美元、316.9亿美元和212.3亿美元。 日本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日本自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2016年出口额为2222.7亿美元、1610.4亿美元和489.8亿美元,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增长4.2%、6.3%%,贱金属及制品下降8.4%,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4.5%、25.0%和7.6%。机电产品、矿产品和化工产品是日本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2016年进口额为1493.4亿美元、1294.6亿美元和572.9亿美元,机电产品、矿产品下降0.3%、25.1%,化工产品增长2.5%,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4.6%、21.3%和9.4%。日本贱金属及制品出口下滑7.8%。 2016年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6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2705.0亿美元,增长0.2%。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138.9亿美元,增长4.3%;日本自中国进口1566.1亿美元,下降2.5%。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427.1亿美元,下降16.9%。 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6 年进口额为711.7亿美元、216.3亿美元和93.6亿美元,分别下降1.2%、5.6%和0.1%,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5.4%、13.8%和6.0%。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占较大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均在60%以上,在这些产品上,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泰国、台湾省)以及意大利、美国等国家。 日本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 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前景[1]

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 [摘要]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中国入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彼此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总体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揭示了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经贸;投资:依赖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中日经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 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

中日贸易现状

中日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引言 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2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85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率为22%,现在,中国己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了很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现状的研究,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建议,希望以此来达到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摩擦损失的目的。 二、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一)中日贸易发展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面发展,中日贸易规模逐步增大,双边贸易的主要方式仍是垂直分工,正逐步向水平分工转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日本的经济因素地位正慢慢下降,而日本的整体经济中对华经济因素地位明显上升。 1.中日贸易仍然是以垂直分工为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中日两国在某类商品上处于竞争优势,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低端位次,严格的说,中日贸易的分工基础还是垂直型体系,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还是以低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高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高。总体上是这样,但中国的技术水平正在提高,已经开始向日本出口数码、IT 等产品,这说明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正慢慢发生变化,水平竞争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因此,中日两国的国际产业分工方面出现了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的趋势。但是由于日本跨国公司跨越国境的延伸,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成品环节加工基地,由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再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这样,日本对华出口的各类零部件产品的比重非常高,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中成品的比重特别高。中日之间的贸易方式在国际分工上仍然属于垂直分工。 2.日本外贸中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 近年来中国在日本对外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日本对华出口规模的增大对日本经济回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促进日本经济回升的因素中,外需特别是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及 展望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展望■ 文/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赵虎林 摘要: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双方经贸关系日趋深化,合作领域日益扩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也有摩擦与纠纷,但两国之间有着明显的经济互补和依赖关系,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和达到“双赢”局面,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本文从投资和贸易角度分析中日两国经贸的现状及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中日经贸双赢对外贸易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贸易往来,近年来,却由于各方面原因,两国现处于瓶颈时期,对此现象要用“望远镜”来看待未来,不能用“显微镜”来看现状。双方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继续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之路。 一、中日两国经贸发展的现状 相互贸易的依存度仅表现中日两国的贸易现状,而目前两国的经贸关系处于停滞时期。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一进口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国,此局面的打破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钓鱼岛等严重敏感事件,加上日本国内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严重阻碍了中日经贸的健康发展。其表现主要有: (一)两国贸易额的下降 中日两国自2012年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就处于滞缓阶段,致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波及,如同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2011年的近3500亿美元降落至2013年的3100亿美元,贸易额在两年间下滑比例接近10%,从而严重影响了两国间贸易的正常发展,即便是在2014年有小幅度提高,但也不能完全解除两国间显现的经冷现状。 (二)对华直接投资跌幅缩窄 在2014年日本对华投资由上年同期的第二下降到第四,降幅同比下降了接近49%,但根据2015年4月17日,凤凰财经综合频道报道,日本对华投资额度与去年相比较有所提升。现阶段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缓和,但经贸关系是否能够回暖仍有待等待,即使是两国领导人就此问题进行了磋商交流,为推动中日经贸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间的贸易矛盾,但也不能完全剔除两国间贸易存在的问题,要完全改善经冷现象,两国更要中国包装2016.1 81 市场纵横高瞻远瞩,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两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 一直以来,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是中国所渴求的,而中国广阔的市场及廉价的劳动力是日本所需要的,两国在各自发展的领域具有相互依赖性。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缓慢发展打破了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投资中的地位日趋提高,而日本与此恰恰相反。这实际上意外着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发生逆转,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下降,而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相对提高,即便是近年来日本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不能改变这一不争的事实。 二、中日经贸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问题是导致中日经贸关系出现僵化的核心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亦步亦趋,同时政治问题是经济出现对抗局面的导火线,特别是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拒不承认侵华的事实,并修改和美化在中日战争中对于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更甚,在2012年9月“购岛” 事件以来,中日关系进入冰冻期,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显著。在两国关系没有出现严重问题之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对日本的访问人数中中国游客高达25.5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中日贸易分析 一、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 1、日本的纺织服装产业 ??? 日本的纺织工业在全国约有160个基地,雇用人员68万人,占全部制造业用工的10%,再加上纺织批发和零售等有关人员在内,总人数达到183万人。目前,日本的纺织工业以高新技术为背景,其产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工农业、军工用品、航空航天和建筑土木等非服装领域也有多种用途,广泛地支援着其他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有不少世界着名的纺织品企业,如东丽公司、钟纺、东洋纺、龙吉尼卡和远东纺织等,其销售额一直排在世界前100强。 ??? 今日2005年以来,日本纺织行业的生产明显下滑,上半年日本大部分类别的化纤生产产量环比下降了%,为47474吨,1-6月累计生产化纤286618吨,同比下降%。长丝类纤维6月份的产量下降了4%,为43066吨,1-6月累计生产263653吨,同比下降%。6月份化纤纱的产量下降尤为严重,仅为5911吨,环比下降%;1-6月累计生产34061吨,同比下降%;6月份面料的产量保持平稳,长丝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短纤类织物1-6月累计生产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棉纺织能力继续急剧萎缩,进入6月份棉纱的产量环比下降%,棉布的产量环比下降%,降至亿平方米,此外,6月份棉布的装运量也非常小,下跌了19个百分点,只有亿平方米。1-6月累计生产棉布亿平方米,同比下 降%。 ??? 日本的纺织技术领先世界,但它的服装产业在达到顶峰后开始萎缩,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趋小。日本已经由纺织品服装净出口国转为纺织品服装净进口国。日本的化纤技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设备、时装品牌设计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将技术与面料的完美结合使得各种新型面料精品甚多。日本机械、电子工业的繁荣更为纺织机械的现代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东京作为世界四大时装之都之一,拥有三宅一生等许多国际着名的时装设计师。日本本国开发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送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加工,成为 日本服装企业的发展之路。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高科技纤维产业,特别是功能纤维和超强纤维,已经在总体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PAN基碳

浅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浅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互补性中日贸易垂直分工体系反倾销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这3个层面作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指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幅为9.5%左右;2006年,GDP已达26847.0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名。同时,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76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1774亿美元,同比劲增75%。目前,中国已处于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2006年GDP为49113.6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2000亿美元。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不仅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会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 一,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 其实,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方面要超过日本。就拿资本资源为例,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资本总量的9.4%,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资本储备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日本的资本资源则占世界资本总量的6.9%,其原因在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都限制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同时又鼓励本国的企业去海外投资,使日本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国。 但中国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则落后于日本。就拿知识技术资源为例,目前,日本的知识技术资源是中国的8倍。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 1.85%,而日本则占14.7%。这种资源上的差异为两国进行经贸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在纺织品领域,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加工成本方面远远低于日本,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消费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日本则具备技术优势,具体表现在新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日本在研制出新材料之后,能迅速地将其转化成独领风骚的新产品,这种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日本可以制造出世界独有的差别化产品,如利用最尖端的技术研制的游泳服及田径服,根据南美的蝴蝶的神秘色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研制出来的生态服装,通过吸收人体汗水而发热的保暖式纤维等。而中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日本往往将研发出来的新原料出口至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然后返销至日本或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日两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在汽车领域,目前中国的汽车普及率极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正在逐渐增加,对私家汽车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但中国汽车企业与丰田、本田这样的跨国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日本国内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存量稳定,对汽车的需求主要来自更新而更新量又不足以支撑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挥,日本汽车企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日趋饱和等问题。因此,日本汽车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谋求发展。而中国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流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得到了改造和升级。以中国一汽为例,一汽公司与日本汽车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汽就派出大批人员赴日考察,学习丰田公司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在企业内部推行丰田生产方式;80年代中期,一汽分别从日野、日产公司引进变速箱产品技术和驾驶室技术,为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日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两国贸易的增多,农产品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出发,结合近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事件,从中国和日本两方面分析了产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日农产品;农产品贸易;贸易摩擦 1 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摩擦表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而日本是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2001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总额为57.2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5.78%。但从2002年开始,由于受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影响,致使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波动。此外,在金融危机、经济波动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下,2008年和2009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出现了负增长,直到2010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才走出困境,恢复增长。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是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由于中国农产品质量欠佳,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没有取得国际身份证,给中国农产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日本为维护本国农产品市场,针对中国农产品出台了众多政策措施,激化了两国的摩擦,2002年的冷冻菠菜事件,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事件,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以及2008年初发生的“饺子中毒事件”,这一系列事件都是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激烈的集中体现,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2 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当今世界正逐步走向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各国贸易更加頻繁。但是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使得贸易摩擦难以避免。此外,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国际没有统一制定可以参考的标准,各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决策,增大了贸易摩擦发生的概率。除了国际方面的因素之外,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中日两方分析。 2.1 中国方面的原因 (1)我国农产品质量较差。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在当今时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我国农产品污染不断加剧。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虽然近几年此状况有所好转,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距离国际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中国个别的农产品质量较差,并且其中存在化肥、农药等残留超标问题,日本常以我国的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为理由对我国农产品实行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

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日贸易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日两国交往正常化已经走过30多个春秋了,两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强化,合作领域也日益扩大,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彼此间越来越密切。但是有机遇也必然有挑战,期间两国亦走过了许多的坎坷,经历了诸多的摩擦。促进中日贸易发展,加强双方经济合作,必将给两国带来“双赢”的局面,同时对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也意义非凡。本文对现阶段中日贸易状况及相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日贸易、贸易现状、贸易摩擦

ABSTRACT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passed more than 30 years,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strengthening and expanding areas, too, especially in ou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y more closely. but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during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so gone through a lot of ups and downs of the cycle of friction. promoting sino-japanese trade development and greate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will bring the two countries "win-win" situation, for the whole of asi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pecial.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trade issues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and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is ba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ino-Japanese trade, trade status, trade friction

中日贸易摩擦

1.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 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三十年多年来,两国的贸易往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可以说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在日本国内却出现了一股“中国经济威胁论”的逆流。他们视中国为他们的“死敌”,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影响他们在亚洲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地限制中国的发展,挑起事端限制中国对日本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中日的贸易战最初发生在2001年,并在这一年尤为激烈,该年2月,日本毛巾业联合上书日本政府,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毛巾发动紧急进口限制措施,限制我国毛巾的出口;同年4月,日本政府不顾中国和很多国人的反对,强行宣布了对我国向日出口的大葱、鲜蘑菇、蔺草席为期200天的紧急进口限制,在定额限制内对产品征收3%——6%的关税,超出部分征收106%——266%的关税;5月,日本政府又考虑对中国的鳗鱼进口实行紧急限制措施;几乎同时,日本还准备限制从中国进口的领带和袜子等纺织品;6月,日本政府以检测出禽流感病毒为由,宣布停止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7月,日本财务省决定将对进口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征收高额关税。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国承受了与日本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同时由于缺乏应对经验,措施不利,使国内的相关产业遭受了重大打击。我国对此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近几年中日的贸易摩擦有所缓和,贸易值逐年增加,但增长的背后也不乏问题存在。从05年5月末日本对进口农产品大幅加强检疫标准,此举开始诱发中日检疫摩擦,两国通商摩擦逐渐白热化。该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面临了很大困难,中国当局陆续出台了报复性措施。 那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到原因,中国的强大不得不视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之后,凭借着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优势地位。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人口稀少,在粮食生产及很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受到限制,他们只能依靠汽车业和家电业的发展得到的收益去购买其他产品。然而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时期,很难再有跨越式的,所以他们产生了危机感,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各行各业每天每日都有崭新的变化他们怕了。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会威胁他们在亚洲的地位,害怕中国贸易的发展会抢占他们的商机。于是他们开始利用甚至“创造”一切机会限制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非但不能彻底地限制中国的发展,反而会因为中国做出的回应措施使自己受到制裁。

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

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计算中日、中韩和日韩的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出以下结论:三国之间贸易量前10类产品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超过60%。其中,韩日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中日和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又高于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过这三国之间还是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很小。 [关键词] 贸易关系与结构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2004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55%,亚于欧盟的65.5%。 根据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日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 一、中日韩三国之间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笔者对2004年中日韩双边贸易产品分析发现,双边的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按《协调制度》即HS编码两位数的十类商品上。 中日双边贸易量前十类产品中有四类是雷同的。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和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还有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另外六类不雷同的商品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95章(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94章(家具寝具灯具等)、64章(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则是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3章(钢铁制品)和74章(铜及其制品)。 中韩双边贸易量前十位商品中有六类雷同,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9章(有机化学品)、72章(钢铁)。另外四类不同,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76章(铝及其制品)、10章(谷物)、73章(钢铁制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日贸易摩擦比较研究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日贸易摩擦比较研究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市场化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中国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中国对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也不可避免的增加。本文从中美贸易摩擦和中日贸易摩擦作比较分析的角度加以论证。首先论述本文选题的意义和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和可行性。其次分析了中美和中日贸易摩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最后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日贸易摩擦在原因,结构和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中美中日贸易摩擦的差异。并针对中美和中日贸易摩擦的特点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分析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arrying out,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degree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deepening, the economy of China is developed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e with other counties has also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During the time of information tim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s deepening developded, China has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 the process, with the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ed rapidly,trade fric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s also inevitably increased. This article dicussed the problem from the view of the comparative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and Japan-US trade friction.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selecting this topic and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 Besides, this part also analysis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started to discuss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