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系统的结构减振与隔振设计

机械系统的结构减振与隔振设计

机械系统的结构减振与隔振设计在工程设计中,机械系统的结构减振与隔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振动在机械系统中是常见的现象,而过大的振动会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减振与隔振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我们来了解减振与隔振的基本概念。

减振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机械系统中的振动幅值,减少振动对机械设备的损害。

而隔振是通过设计隔振系统来把机械设备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避免机械振动传播到周围结构。

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降低振动对机械系统的不利影响,但实现的方式和方法有所区别。

在机械系统的结构减振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振动分析,确定振动源和振动传递路径。

根据振动源的性质和传递路径的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减振方法。

一种常见的减振方法是采用减振材料,如弹性材料、减振垫等。

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减振效果,能够吸收和消散振动能量,减少振动传递。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结构形式和加强约束来减少振动。

而在机械系统的隔振设计中,主要是通过设计隔振系统来实现振动的隔离。

隔振系统通常包括弹性隔振元件和隔振基座。

弹性隔振元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几何形状来实现不同的隔振效果。

隔振基座则是为了将机械设备与周围环境分离开来,减少振动传递。

在设计隔振系统时,需要考虑到振动频率、负载、可靠性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隔振效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减振与隔振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实际工程情况和成本限制。

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要求会对减振与隔振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进行减振与隔振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振动源的特点、振动传递路径、减振与隔振效果、结构形式和成本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此外,在减振与隔振的设计中,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来提高设计效果。

例如,通过模态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振动特性,从而指导设计过程。

另外,通过改进材料的性能和结构形式,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减振与隔振效果。

因此,在进行减振与隔振设计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隔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隔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隔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篇一:《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条文说明室外排水设计GB50014-2006条文说明规范1 总则1.0.1说明制订本规范的宗旨目的。

1.0.2规定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只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关于村庄、集镇和临时性排水工程,由于村庄、集镇排水的条件和要求具有与城镇不同的特点;临时性排水工程的标准和要求的安全度比永久性工程为低,故不适用本规范。

关于工业废水,由于已逐步制订各工业废水的设计规范,故本规范不包括工业废水的内容。

1.0.3规定排水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任务。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城镇,都必须制定城镇规划,按照规划实施管理。

城镇总体规划包括各项专业规划。

排水工程专业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镇总体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审批部门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据此,本条规定了主要依据。

2000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3号颁发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规定,设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对建设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原则,编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设计文件。

据此,本条规定了基本任务和应正确处理的有关方面关系。

1.0.4规定排水制度选择的原则。

分流制指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和输送各种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分流制可根据当地规划实施和经济情况,分期建设。

污水由污水收集系统收集并输送到污水厂处理;雨水由雨水系统收集,并就近排入水体,可达到投资低,环境效益高的目的,故推荐新建地区采用分流制。

旧建成区由于历史原因,一般已采用合流制,要改造为分流制难度较大,故规定同一城镇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

工程结构的阻尼和隔振设计

工程结构的阻尼和隔振设计
将所研发的阻尼器和隔振支座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如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显 著提升了这些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智能化阻尼和隔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可研究如何将智能算法应用 于阻尼和隔振设计中,实现自适应调节和优化控制。
新型阻尼材料和隔振技术
02 03
隔震支座
隔震支座是一种特殊的阻尼装置,用于隔离地震波向上部结构的传播。 它允许建筑物在地震时相对于地面发生水平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力对上 部结构的影响。
耗能支撑
耗能支撑是一种具有滞回特性的支撑构件,能够在地震中通过塑性变形 消耗能量,减轻主体结构的损伤。
桥梁结构中的隔振设计
隔震沟
在桥梁结构中,隔震沟被用于隔离地震波向桥墩的传播。通过在桥墩周围设置隔震沟,可 以减小地震力对桥墩的作用,保护桥梁免受地震破坏。
阻尼材料
用于吸收和消耗振动能量,减少振动的幅度和持续时 间。常用的阻尼材料有橡胶、沥青等。
辅助结构
用于固定隔振元件和阻尼材料,保证整个隔振系统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
隔振效果评价指标
传递率
表示隔振系统对振动传递的阻隔 程度,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 进行衡量。传递率越低,隔振效 果越好。
固有频率
指隔振系统自身固有的振动频率 。当外界振动频率接近固有频率 时,隔振系统容易发生共振,导 致隔振效果降低。
粘弹性阻尼材料
兼具粘性和弹性,能耗散振动能量,适用于各 种复杂结构的阻尼设计。
复合阻尼材料
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实现宽频带、高效能的阻尼效果,满足特殊工程需求。
智能控制技术在隔振系统中应用
主动隔振技术
采用作动器对结构施加反向振动,抵消外部激励 引起的振动,实现高精度隔振。

空调制冷设备消声与隔振实用设计手册

空调制冷设备消声与隔振实用设计手册

空调制冷设备消声与隔振实用设计手册一、绪论空调制冷设备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对空调制冷设备的噪音和振动问题也变得十分重要。

消声与隔振成为了空调制冷设备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消声与隔振的基本原理、设计要点以及实用技巧等方面展开全面探讨,并给出实用设计手册,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二、消声的基本原理1. 噪音来源及特点:空调制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主要源自压缩机、风机、蒸发器和冷凝器等部件,其特点包括频率范围广、声压级高等。

2. 消声原理:消声的基本原理包括声波的吸收、反射、折射和衰减等,常见的消声措施包括使用吸声材料、设置隔音屏障和采用消声器等。

3. 设计要点:在设计空调制冷设备时,应根据噪音来源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消声措施,合理选择吸声材料、增加隔音屏障和优化消声器的结构等。

三、隔振的基本原理1. 振动的来源及特点:空调制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主要源自压缩机、风机和电机等部件,其特点包括频率多、振幅大等。

2. 隔振原理:隔振的基本原理包括振动的吸收、传递和隔离等,常见的隔振措施包括采用减振材料、设置隔振支座和优化结构设计等。

3. 设计要点:在设计空调制冷设备时,应根据振动的来源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振措施,合理选择减振材料、设置隔离支座和优化设备结构等。

四、实用设计手册1. 消声设计手册:根据空调制冷设备的不同部件和运行特点,提出相应的消声设计措施,并给出吸声材料的选择、隔音屏障的设置和消声器的优化等实用技巧。

2. 隔振设计手册:针对空调制冷设备的振动来源和特点,提出减振材料的选择、隔离支座的设置和结构设计的优化等实用技巧。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空调制冷设备的设计中,消声与隔振不仅是为了满足环境噪音和振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的消声与隔振设计,不仅可以改善设备的运行环境,还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故障率,提高运行效率,从而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用户满意度。

学校综合楼(音乐厅 钟楼)复杂结构隔振设计详解

学校综合楼(音乐厅 钟楼)复杂结构隔振设计详解

学校综合楼(音乐厅钟楼)复杂结构隔振设计详解作者之一简介孙柏锋:高工,云南省设计院集团第一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工作室主任。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特种结构与结构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及昆明市震后房屋建筑应急评估专家队成员。

专家导读——邱明兵学校综合楼隔震来自筑龙结构设计00:00 01:17前言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基底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把上下部分隔离,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

能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

随建筑造型各异及多样化的需要,结构体系越来越复杂,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基础隔开,将减少地震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地震影响的目的。

1、工程概况本文选取某学校综合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65s,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主楼结构为4层,屋顶上部出屋面钟塔为6层,主楼结构设置专门的隔震检修层即隔震层。

其中一层~四层层高均为4.2m,隔震层层高1.2m。

出屋面钟塔下部五层为4.46m,顶层层高为10.70m。

效果图如图1所示,剖面图如图2。

主楼结构框架柱尺寸700x700mm,600x600mm,框架梁尺寸500x800mm,450x700mm,350x800mm,350x700mm,250x500mm,200x500mm;出屋面钟塔框架柱尺寸箱形350x350x18x18,框架梁尺寸H500x200x10x14。

图1 效果图图2 剖面图2、隔震结构设计2.1隔震支座布置本工程共布置有58个隔震支座,其中有铅芯600mm直径(LRB600)12个,有铅芯500mm直径(LRB500)30个,无铅芯700mm直径(LNR700)4个,无铅芯600mm直径(LNR600)4个,无铅芯500mm 直径(LNR500)4个,均为叠层橡胶支座,具体参数详表1,隔震前后的周期对比如表2所示。

隔振原理与隔振设计及应用

隔振原理与隔振设计及应用

隔振原理与隔振设计及应用隔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振动源与被振动的物体隔离,从而减少或抑制振动传递的一种应用。

隔振原理是指根据振动传播的特点,通过设计隔振装置或隔振结构,使振动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受到阻抗或减弱,从而达到减震、隔音或减振的目的。

隔振设计可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隔振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通过对待隔振物体的振动特性和传递路径进行分析和试验,确定合适的隔振模型,便于后续设计和计算。

其次是隔振装置或结构的设计。

根据隔振需求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隔振材料、隔振系统设计方式和隔振支撑结构,以减小振动幅值和传递效率。

最后是隔振装置的优化和实施。

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模拟和分析,对隔振性能进行验证和改进。

隔振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程领域中,隔振主要应用于振动源和大型机械设备之间的隔振,比如建筑物与地震、船舶与海浪、高速列车与轨道等。

隔振可以减小振动对设备的损坏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在航天领域,隔振可以保护卫星等载荷免受发射震动和运载火箭振动的影响。

在电子设备领域,隔振可以减小设备内部部件之间的振动对电子元件和线路的影响,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交通领域,隔振可以提高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乘坐舒适性和平稳性。

隔振设计的应用还有很多细节和技术。

比如在建筑物的地基设计中,可以通过在地基中设置隔振器,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电子设备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的隔振支撑结构和隔振材料,将设备与外界的振动隔离。

在车辆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车辆的悬挂系统和减震器,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

在机械设备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优化传动系统和降低机械零部件的共振频率,减小振动幅值和噪声。

总之,隔振原理和隔振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技术。

通过合理的隔振装置或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小振动对设备和环境的影响,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隔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建筑物、航天、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

隔振设计还涉及到很多细节和技术,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和需求进行分析和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系统的减振与隔振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系统的减振与隔振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系统的减振与隔振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系统的减振与隔振设计机械系统的减振与隔振设计是机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振动是机械系统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会造成机械部件的疲劳破坏,还会影响机械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因此,在机械设计中,合理的减振与隔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机械系统的减振与隔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机械系统振动的原因和危害机械系统振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机械结构的不平衡、运动部件的不对中、旋转部件的不圆度等。

这些振动不仅会导致机械系统的疲劳破坏,还会降低机械系统的工作精度和稳定性,同时还会造成噪声和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二、机械系统减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机械系统的减振设计的目标是降低机械系统的振动幅值,提高系统的工作精度和可靠性。

减振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结构或增加振动吸收材料来消除或减小振动的传播。

常用的减振设计方法包括增加系统的刚度、采用减振装置和改变系统的共振频率。

1. 增加系统的刚度增加系统的刚度是减小振动幅值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机械系统中增加横向支撑杆、加固结构等方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刚度,减小系统的振动幅值。

2. 采用减振装置减振装置是一种能够吸收、消散机械系统振动能量的装置。

常用的减振装置有减振垫、减振弹簧和减振吸振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将机械系统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小振动的传播。

3. 改变系统的共振频率共振是机械系统振动幅值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改变机械系统的共振频率,可以减小振动的幅值。

常用的方法有增加系统的阻尼、调整系统的质量等。

三、机械系统隔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机械系统的隔振设计的目标是防止振动的传播,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其他机械设备的干扰。

隔振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振垫、隔振支座等隔振装置,阻断振动的传播路径。

隔振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利用隔振垫隔振垫是一种能够吸收机械系统振动能量的材料,常用的材料有橡胶、聚氨酯等。

水泵隔振设计

水泵隔振设计

水泵隔振设计
1.水泵资料:
3.设备扰力计算
水泵扰力R1=1.1×10-5×m×r0×n2=158.4N
m---旋转部件的总质量,0.05Q16Kg
r0---为当量偏心距0.4
n---为机械设备转速
电机扰力R2=1.1×10-5×m×r0×n2=198.0N 总扰力R=R1+R2=356.4N
隔振系统总荷载Q=静荷载+1.5倍总扰力=13484.6N
4.隔振器计算
每个隔振器的荷载=Q/8=1685.6N
a.选择橡胶弹簧复合隔振器
型号KS1-A180
极限荷载2600N
最佳荷载1800N
预压1685.6N压缩h(mm)21.3
阻尼比0.05固有频率 2.8~3.5
刚度79N/mm
竖向刚度79N/mm
隔振器高度H130mm
按静荷载计算隔振器变形和固有频率:
每个隔振器静荷载=1618.75N
隔振器变形△=20.5mm
安装后隔振器高度H'=H-(△-h)=130.8mm
隔振系统固有频率f n= 3.5Hz
频率比λ=f/fn=7.2
传递率ηz=0.02435766
隔振效率Tz=97.6%
隔振系统水泵震动速度V= 1.73mm/s<[V]=10m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JK 的消能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
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 年 9 月
YJK 的消能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


YJK 的消能减震设计和隔振设计 .......................................................................................... 1 第一节 消能减震设计 ................................................................................................... 1 1. 规范要求 .............................................................................................................. 1 2. YJK 消能减震设计过程....................................................................................... 1 3. 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计算 .......................................................................... 4 4. 与 Etabs 对比分析 ............................................................................................... 4 第二节 隔震设计 ........................................................................................................... 5 1. 提供减震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FNA 算法 ..................................... 5 2. 在计算前处理进行隔震设置 .............................................................................. 7 3. 时程分析计算 ...................................................................................................... 9 4. 求出地震力的水平向减震系数 β ....................................................................... 9 5. 对非隔震结构按照 αmaxl 进行结构设计计算 .................................................. 9 6. 也可用振型反应谱法计算隔震结构 .................................................................. 9 7.隔震支座的位移和轴力 ...................................................................................... 10 第三节 非线性连接单元的动力性质 ......................................................................... 11 1. 粘滞阻尼单元 .................................................................................................... 12 2. 橡胶隔震单元 .................................................................................................... 12 第四节 隔震计算与 Etabs 对比分析 .......................................................................... 13 Etabs 算例 1—云县图书馆 ............................................................................................ 13 一、工程概况 ......................................................................................................... 13 二、Etabs 计算模型 ............................................................................................... 13 三、YJK 计算模型 ................................................................................................ 17 四、反应谱计算计算结果对比 ............................................................................. 18 五、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对比 ................................................................................. 21 六、结论................................................................................................................. 22 Etabs 算例 2—东川紫荆家园 ........................................................................................ 22 一、工程概况 ......................................................................................................... 22 二、Etabs 计算模型 ............................................................................................... 23 三、YJK 计算模型 ................................................................................................ 27 四、反应谱计算计算结果对比 ............................................................................. 28 五、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对比 ................................................................................. 31 六、结论................................................................................................................. 33 YJK 算例 1—27328 ....................................................................................................... 33 一、工程概况 ......................................................................................................... 33 二、YJK 计算模型 ................................................................................................ 34
2
YJK 的消能减震设计和隔震设计
三、Etabs 计算模型 ............................................................................................... 35 四、结果对比 ......................................................................................................... 35 YJK 算例 2—23811........................................................................................................ 36 一、工程概况 ......................................................................................................... 36 二、YJK 计算模型 ................................................................................................ 37 三、Etabs 计算模型 ............................................................................................... 38 四、结果对比 ......................................................................................................... 38 YJK 算例 3—23811 隔震带地下室............................................................................... 39 一、工程概况 ......................................................................................................... 39 二、YJK 计算模型 ................................................................................................ 40 三、Etabs 计算模型 ............................................................................................... 41 四、结果对比 ......................................................................................................... 42 YJK 算例 4—24601(单塔) ....................................................................................... 43 一、工程概况 ......................................................................................................... 43 二、YJK 计算模型 ................................................................................................ 44 三、Etabs 计算模型 ............................................................................................................................................................................ 47 第五节 某隔震工程设计过程 ....................................................................................... 48 一、建模................................................................................................................. 48 二、计算前处理及隔震支座布置 ......................................................................... 49 三、反应谱法计算结果 ......................................................................................... 50 四、时程分析计算 ................................................................................................. 52 五、设计方法 ......................................................................................................... 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