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nf课件

临床应用举例
肩关节功能障碍 膝关节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 偏瘫患者的应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基本概念
定义
又称PNF技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 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刺激相应肌肉收缩能 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 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 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
什么是本体感受器?
可用节律性发动(RI)和反复收缩(RC)帮助发动运动, 可用节律性发动(RI)和控制-松弛(HR) 和收缩-松弛 (CR) ;节律性稳定(RS)增大ROM。
稳定性(stability):
可用节律性稳定(RS)
受控的活动(controlled mobility):
可用节律性稳定(RS)和反复收缩(RC)和时间顺序的 强调(TE)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 后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 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反复收缩(RC)
1-2级肌力时:快速牵张以引起收缩,一旦有 收缩后立刻给与阻力。
技巧(skill):
可用节律性稳定(RS)和反复收缩(RC)和时间顺序的 强调(TE)
三、运动模式
肢体运动模式(单侧运动模式和双侧运动模式) 1.上肢 2.下肢 3.头和颈运动模式 总体运动模式 1.运动功能的发育顺序 2.总体模式的使用原理和原则
1 (上肢)肩关节运动示意图
屈曲
内收
D1
屈曲
姿势和运动的发展顺序: 双侧对称
双侧不对称 反转
康复治疗学: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8
(一)神经生理学
运用各种反射,包括:
1.生理反射: 如腱反射、交互抑制、 牵张反射等等。
2.病理反射: 原始反射(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紧张性反射 等等)
(二)神经发育学 正常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1.头颈---躯干---肢体; 2.近端关节---远端关节 ; 3.简单动作----复杂动作; 4.粗大运动----精细运动; 5.对称运动---不对称运动。
(4)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当躯干位置
倾斜时,由于来自眼部的刺激,而将头
部保持正确位置。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2
平衡反应
定义: 当人体突然受到
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 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 反应。
当患者能在稳定的平面上完成平衡反应时, 就可将其放在可移动的平面上,然后移动或
(3)出现痉挛:
①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 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
②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 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0
调正反射
定义:指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 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 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 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5
控制关键点
关键点(key point):指人体的某些特定 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 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手法作用于关键点,可以抑制异常的姿 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 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 反射性抑制(RIP)综合应用。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一.概述: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神经发育规律。
在临床上,将神经发育的原理和规律,运用到临床治疗的具体操作中,通过大量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治疗方法。
1. 定义促进技术(简称促进法)──是根据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原理,运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用以促进和提高随意控制肌活动的能力,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促进技术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1)促进兴奋──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处于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转变为兴奋状态的过程。
(2)促进抑制──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产生兴奋冲动的神经元返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过程。
2.原理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
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α运动系统和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1)中枢性促进技术──以Brunnstrom为代表,它是利用机体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发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它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由于外周传入冲动的促进作用,而是通过相对肌力较强的肌肉随意收缩时,整个运动模式中所有运动神经元兴奋的聚集,来增强肌力较差的肌肉的力量;或通过患肢有意识的触发异常粗大的共同运动,最大限度的摹集所有运动单位地参与,使原本仅有微弱收缩的肌肉也能参与到这一模式中,从而促使肌力的恢复。
(2)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主要包括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和其他利用皮肤深部冷刺激抑制肌肉痉挛等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坐位下出现下肢阵挛,用手用力 下压膝部
未抑制时体位及肌痉挛
抑制痉挛的体位
坐位站起时出现重心转向健 双手交叉双上肢尽量向前伸展或
侧,躯干健侧旋转,患肢痉 患侧上肢伸展位支撑某物(桌面、
下肢功能的预后:
约有70%的病人中风后6个月 内能行走。
ADL功能的预后:
到发病后一年时,约有60% 的患者在ADL活动中不需要 帮助
痉挛性瘫痪的征候学特点 瘫痪与肌肉紧张异常分布。
障碍——凡由伤病造成的 功能、能力的欠 缺或丧失均称为 障碍。
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有:
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 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神经发育方法的中枢性机 制——通过改变错误运动 模式,建立正确的姿势反 射和主动控制的运动能力, 挖掘患者的潜能。
Bobath技术:理论基础
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 用正常的感觉反馈输入,诱发正常 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 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 功能
先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 (pattern)
– 支撑、抬腿、摆动、足跟着地等
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
• 促进活动阶段(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 缩与拮抗肌抑制完成
– 新生儿四肢的活动 • 促进固定肌活动阶段(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
固定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 •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阶段
– 婴儿在学会爬行之前,先手脚触地,躯干作前后摆动
患侧上肢屈曲置于胸前,手握拳,指板将手指伸展,下肢屈曲位,足尖朝
下肢屈曲外旋,足处于跖屈位, 上,足底用硬物支撑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仰卧,头正中, 主动或被动 肢体伸 地将头转向 一侧 同上 将上或一半 身扭动 被动向左或 右侧倾斜 同上
全身象一根圆木本 样随意转动 下或上半身能随之 转动而成一条线 头倾向于在空间寻 找正直的位置 同上
坐位 闭眼 同上 开眼 是于俯卧位 臂伸过头
将其突然移 向地板
肢体保护性的伸出 保护
手、膝站、坐、 倾斜摇离平 跪站等 衡点
• (一)Bobath)疗法; • (二)Brunnstrom疗法; • (三)Rood疗法; • (四)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PNF)。
其他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 (一)Temple—Fay治疗法 ; • (二)Vojts治疗法; • (三)Peto治疗法; • (四)Domam—DeIecato治疗法; • (五)Phelps治疗法; • (六)上田法 ; • (七)中村法。
仰卧
头转达向一侧 颔向侧上下肢伸展 枕向侧上下肢屈曲
仰卧、头中位 肢体伸直
仰卧时 俯卧时
伸肌张力上升 所有屈肌张力上升
4.正支持反应 (出生在6月)
站
压支持腿的足 支持腿伸展,肌肉 底或用足底在 紧张不能屈曲 硬地面上跳几 次
一侧用力抗阻 另一侧出现不随意 收缩 的紧张性活动
5.联合运动 (出生0~3月,至8~9月 )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原理
• 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原理是神经肌肉促进 技术的理论基础。 • 藉由观察患者及治疗患者的经验,发展出 各种治疗理论,甚至有些理论还找到神经 生理学来解释,不过这些理论早期的发展 都是藉由观察与经验累积,再去寻找适合 的理论来解释。
神经发育的原理
神经生理的原理
神经生理和病理的基础知识
1.对称性联合反应 (1)上肢(对称性)(上肢几乎是左右对称) 健肢屈曲→患肢屈曲 健肢伸展→患肢伸展 (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下肢内外旋是对称) 健肢内收内旋→患肢内收内旋, 健肢外展外旋→患肢外展外旋。 (3)下肢(相反反应性屈曲与伸展)(多数呈相反) 健肢屈曲→患肢伸展 健肢伸展→患肢屈曲 2.同侧性联合反应(个别侧外是相反的) 上肢屈曲→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上肢伸展
康复医学之PNF技术(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课件

4. 慢逆转(slow reversal)
对抗的两组肌群缓慢地、交替地做等张收缩; 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 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 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 适用范围
➢ 肌力较弱; ➢ 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2. 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
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 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 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
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 适用范围
➢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 ➢ 疼痛; ➢ 平衡能力低下。
1. 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
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 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 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 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 适用范围
➢ 起始运动困难; ➢ 位置觉迟钝的患者; ➢ 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 ➢ 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
第十三章
PNF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治疗技术 第三节 肢体基本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 第四节 临床应用
概念
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 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
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 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
时间总和
➢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 (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空间总和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ojta技术等等Bobath技术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常用治疗技术一、反射抑制性模式:1、躯干抗痉挛模式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3、肩的抗痉挛模式4、手的抗痉挛模式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1、翻正反应2、平衡反应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四、关键点的控制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五、推―拉技巧1、压迫性轻推2、轻微牵拉六、拍打七、肢体置放和控制1、定位置放训练2、控住训练八、辅助器具九、患侧肢体的负重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Brunnstrom技术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偏瘫患者。
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二、共同运动1、上肢共同运动2、下肢共同运动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2、交叉伸屈反射3、屈曲回缩反射4、伤害性屈曲反射5、紧张性颈反射(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6、紧张性迷路反射(分静态和动态)7、紧张性腰反射8、正负支持反射中枢性瘫痪运动恢复分期I 期:弛缓,无随意运动。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pt课件

ppt课件
1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概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以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规律为基 础; 应用促进或易化(facilitation)和抑制的原理; 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由于在这些疗法中 广泛采用了神经生理学上的促进或易化原理,故称之为 促进技术。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ppt课件
16
1.对称性联合反应 (1)上肢(对称性)(上肢几乎是左右对称)
健肢屈曲→患肢屈曲 健肢伸展→患肢伸展 (2)下肢对称性Raimiste反应(下肢内外旋是对称) 健肢内收内旋→患肢内收内旋, 健肢外展外旋→患肢外展外旋。 (3)下肢(相反反应性屈曲与伸展)(多数呈相反) 健肢屈曲→患肢伸展 健肢伸展→患肢屈曲 2.同侧性联合反应(个别侧外是相反的)
伸肌共同运动
伸展 内收 内旋 伸展 h疗法
Bobath夫妇分别是英国的 神经病学博士和著名的物 理治疗师。 Dr Karel Bobath, physician, Berta Bobath, physiotherapist
ppt课件
23
Bobath疗法的特点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主要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一)Bobath)疗法; (二)Brunnstrom疗法; (三)Rood疗法; (四)本体感神经肌肉促进疗(PNF)。
藉由观察患者及治疗患者的经验,发展出各种治疗理论, 甚至有些理论还找到神经生理学来解释,不过这些理论早 期的发展都是藉由观察与经验累积,再去寻找适合的理论 来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
•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
•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 ojta技术等等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
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
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
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治疗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1、躯干抗痉挛模式
•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3、肩的抗痉挛模式
•4、手的抗痉挛模式
•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
•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
•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1、翻正反应
•2、平衡反应
•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
•四、关键点的控制
•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
•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
•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
•五、推—拉技巧
•1、压迫性轻推
•2、轻微牵拉
•六、拍打
•七、肢体置放和控制
•1、定位置放训练
•2、控住训练
•八、辅助器具
•九、患侧肢体的负重
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
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
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偏瘫患者。
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一、联合反应
•二、共同运动
•1、上肢共同运动
•2、下肢共同运动
•三、原始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
•3、屈曲回缩反射
•4、伤害性屈曲反射
•5、紧张性颈反射(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6、紧张性迷路反射(分静态和动态)
•7、紧张性腰反射
•8、正负支持反射
中枢性瘫痪运动恢复分期
•I 期:弛缓,无随意运动。
•II 期:出现协同运动,痉挛开始发生。
•III期:协同运动能随意进行,痉挛加强,且可较显著。
•IV期:能作脱离协同模式的某些运动,痉挛减轻。
•V期:能脱离协同模式自由运动,痉挛轻微。
•VI期:能自由进行单个关节的运动,协调接近正常,无痉挛。
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一、心理方面治疗与支持
•二、床上姿势和床上训练
–1、床上姿势(下肢屈肌姿势,伸肌姿势,良性床上姿势、上肢良性床上姿势肢)
–2、床上训练(由被动到主动借助运动、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训练、俯卧位训练、诱发足背屈运动训练)•三、坐位躯干、颈、四肢训练
–1、作为躯干平衡训练(倾斜现象、诱发平衡反应)
–2、前方倾斜和躯干向前方屈曲
–3、躯干旋转
–4、头和颈的运动
–5、肩的可动域
–6、髋屈肌群的收缩
–7、足背屈肌群的活化
•四、各部位的训练方法
–1、上肢(1-3期的训练方法,4-6期的训练方法)
–2、下肢(1-3期的训练方法,4-6期的训练方法)
–3、手
–4、躯干
Rood技术
•Rood技术的核心是对运动终板较丰富(一般为肌腹)的皮肤区域施加机械刺激或温度刺激,诱发或抑制骨骼肌运动,达到恢复肌
肉正常运动模式的目的。
•运动模式基于先天的原始反射模式,经过不断利用和感觉的反馈修正,逐步在大脑皮质水平形成和谐的运动控制。
•如果对瘫痪患者的皮肤感受器反复施加正确的刺激,就可能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
皮肤刺激
•触觉刺激法
–快速擦刷
•采用软毛刷,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
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
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
•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
•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温度刺激法
–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
s,可促进肌收缩。
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
收缩的作用。
本体感觉刺激
•兴奋手法
–快速牵伸肌肉;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快速挤压肌腹;
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牵伸手或足内肌;抗阻
收缩;挤压关节;骨突处加压。
•抑制手法
–轻柔挤压关节;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缓慢转动体位;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
体温;肌肉持续牵伸;远端固定、近端运动。
运动控制顺序
•个体发育规律
–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等。
•运动控制发育顺序
–关节重复运动等。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核心是通过刺激本体感觉,促进或抑制肌肉运动。
•强调对角螺旋斜线抗阻的运动模式。
基本原则:
•1、积极主动的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治疗过程中,要求通过患者自己能做的方法在生理和心理水平上支持自身
•2、所有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患者取得最高水平的功能
•3、PNF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它要求每个治疗都是对人整体功能的指导,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身体的某一部分
促进技术
1、阻力
2、扩散和强化
3、手法接触
4、体位及生体力学
5、言语(指令
)6、视觉7、牵引和挤压8、牵张9、节律10、运动模式
4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