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沁园春·雪》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沁园春_雪》课文词语解读

《沁园春_雪》课文词语解读

《沁园春_雪》课文词语解读沁园春-雪李白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唐代诗歌,以描写雪花飘落的景象为主题,通过运用丰富的词语表现出冬日的寒冷气息,以及雪的美丽和纯洁。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意境。

一、沁园春“沁园春”是李白在诗中运用的一个词语,在这里,它表达了春季开始的意味。

春天是大自然复苏的季节,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通过将“沁园春”与“雪”这个节气不常见的元素进行结合,李白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融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二、千山鸟飞绝这句诗描绘了雪后寒冷的景象。

李白用“千山鸟飞绝”这个词语来表达大自然的寂静。

在雪的覆盖下,山岭河流都被冰封,鸟类不再栖息,一片寂静。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雪的寒冷和冬日的严寒。

三、孤舟蓑笠翁这是李白在《沁园春-雪》中的一个插景,用来衬托雪景中的孤独与寂寞。

诗人用“孤舟”、“蓑笠翁”来形容一位独自撑船的老人。

他穿着蓑衣,头戴斗笠,独自一人在雪景中前行。

这个形象与白茫茫的雪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人的孤寂与凄凉。

四、独钓寒江雪这是诗人进一步展示孤独情怀的一句诗。

李白用“独钓寒江雪”来形容在雪景中孤独垂钓的人。

他独自一人坐在江边,面对寒冷的江水和纷飞的雪花。

这个词语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五、戍楼塞垣夜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李白对于士兵们孤守城楼的思念和关切。

在雪花纷飞的夜晚,戍楼上的士兵们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他们在严寒的环境下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家园。

李白用“戍楼塞垣夜”来提醒人们珍爱和平,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些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六、将军百战死最后一句“将军百战死”再次点明了士兵们坚守边疆的艰辛和牺牲精神。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将军带领战士们奋力作战,为了国家的安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白表达了对于英雄将士的歌颂和怀念之情。

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诗歌。

《沁园春·雪》知识总结

《沁园春·雪》知识总结

《沁园春·雪》知识总结爱旅游的寒江整理考点一、作家作品知识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湖南湘潭韶山人。

考点二、重点词语解释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2、须:等到。

3、竞折腰:这里指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折腰:倾倒,弓着腰侍候。

4、文采:文学才华。

5、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6、风流人物:这里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7、红装:原指妇女的艳妆,这里指红日普照大地。

8、素裹:原指妇女的淡妆,这里指白雪覆盖大地。

考点三、理解评价与赏析1、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从表达方式看,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议论抒情。

3、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气势雄浑的北国雪景。

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豪迈情怀。

4、“望”字有什么作用?答:领出下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答:运用了比喻、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表达作用是:前者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山、原活泼奔放的气势。

后者则暗示出词人的远大抱负。

6、作者写北国雪景,为什么要写到长城、黄河、高山、高原?答:这些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还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展示了地域的辽阔。

7、下阕中的“惜”字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试做分析。

(另一种问法:怎样认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评价?)答:(1)含褒义,肯定他们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2)指出了他们在文治、文学才华方面的欠缺(3)自信新的风流人物必将胜过前人。

8、指出词中描写静景、动景的词语,简析其意境。

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意境开阔,气魄恢弘,格调非凡。

《沁园春·雪》知识点及重点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知识点及重点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沁园春·雪》·重点分析一、关于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词牌名。

二、作者思路《沁园春·雪》第一部分:词的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第二部分: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承上启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亦是全词的主旨句。

《沁园春·雪》·知识点一、词语积累沁园春(qìn)数风流人物(shǔ)妖娆(ráo)素裹(guǒ)惟余(wéi)成吉思汗(hán)分外(fèn)还看今朝(zhāo)二、作家作品《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1945年公开发表,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 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三、词里的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成吉思汗: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尊其为元太祖。

四、课文简析“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

泌园春雪课文讲解

泌园春雪课文讲解

泌园春雪课文讲解《<沁园春·雪>课文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首词,那叫一个绝!它就像一场盛大的冰雪盛宴,让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它就是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哇塞!一开头,这气势,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冲进你的脑海啦?就好像你一下子被带到了那个冰天雪地的北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冰,到处都是雪,那场面,何其壮观呐!这哪里是在写雪,这简直就是在画一幅超级大的画嘛!“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哎呀呀,你瞧,毛主席望啊望,看到长城的里里外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那黄河呢,本来波涛汹涌的,现在也一下子安静下来,不流淌啦!这得多神奇,多震撼呐!这就好比原本热闹非凡的集市,突然变得鸦雀无声,是不是很有冲击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几句更是妙极啦!那些山啊,就像银蛇在舞动,那些高原啊,就像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在说:“哼,老天爷,咱们来比比谁更高!”这是山和原在和天公叫板呢!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气势呀!“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要是等到晴天的时候,那景色更是美炸啦!红红的太阳一照,雪啊山啊都裹上了一层红装,哎呀,那叫一个迷人,那叫一个好看!这就好像一个素颜的美女,化了个美美的妆,一下子变得光彩照人,让人移不开眼睛!再看后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咱们祖国的江山这么美,这么迷人,引得无数英雄好汉都为之倾倒,都想要来争夺这大好河山。

这就像一块超级美味的蛋糕,谁都想来尝一口。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哎呀,毛主席在这里点评了古代的那些皇帝呢!说秦始皇、汉武帝呀,在文化方面差了点;唐太宗、宋太祖呢,在文学才华上也不够出色。

还有那成吉思汗,只会拉弓射箭打仗。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就好像我们在评价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个数学好,那个语文差。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学科知识

沁园春雪学科知识

沁园春雪学科知识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创作于1936年2月,那时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正准备渡河东征抗日。

这首词以雄浑的气势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展现了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词的上阕,毛泽东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北国冬日景象。

随后他又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出天地的壮美、山川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

其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几句,更是将壮美与沧桑融为一体,展现出中国历史的厚重和伟大。

词的下阕,毛泽东抒发了他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感慨。

他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为引子,指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有其局限性,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接着他又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和豪情。

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的词作,它不仅表现了毛泽东个人的情怀和志向,更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民族复兴的壮丽前景。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沁园春雪》课堂笔记

《沁园春雪》课堂笔记

《沁园春雪》课堂笔记
以下是我对《沁园春·雪》的课堂笔记。

一、导入
介绍写作背景: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北国出现了奇异的现象:风雪之中,生机勃勃。

这一自然奇观深深吸引了当时的人。

二、新课学习
初步朗读
①学生齐读
②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③学生再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深入理解
①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重点词句的讲解
②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③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④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课文的再次朗读
情感分析
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情感,包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切等
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③学生根据情感分析结果进行课文的再次朗读
写作特点分析
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写作特点,包括对比、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
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③学生根据写作特点分析结果进行课文的再次朗读
背诵课文
①学生分段背诵,教师进行指导
②学生再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③教师检查背诵情况,进行总结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沁园春·雪》的基本知识,理解了词中的深刻含义和情感,分析了词中的写作特点,并且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

《沁园春·雪》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沁园春·雪》。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以及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

具体章节内容为:1.了解作者背景;2.诗歌朗读;3.意象分析与情感解读;4.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沁园春·雪》,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诗歌意象的分析,表达技巧的解读,思想情感的体会。

教学难点: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雪的美,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了解作者背景: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3. 朗读诗歌: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意象分析与情感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解读作者的情感。

5. 诗歌艺术特色探讨: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拟人等,探讨其艺术魅力。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课后习题,进行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沁园春·雪》2. 板书内容:a. 作者:毛泽东b. 意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 表达技巧:夸张、拟人等d. 思想情感: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雪》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谈谈你的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沁园春 雪》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沁园春 雪》知识讲解

《沁园春雪》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积累1.惟.(wéi)余莽莽.(mǎng):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3.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蜡象,白色的象。

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5.天公:指“天”。

6.须:等到。

7.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8.妖娆.(ráo):娇艳美好。

9.折.(zhé)腰:鞠躬,倾倒。

10.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1.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2.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13.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4.风骚.(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chán yú)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6.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17.弯弓:拉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沁园春·雪》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人教新
课标版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6年2月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时所写。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的请求,亲笔书写相赠并得以公开发表。

全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典型地代表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可谓中国词中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侧重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借评古来论今,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通篇将抒情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在理解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借助音像资料,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对于重点字词要细致地揣摩,细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词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豪情美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作者目接“千里”“万里”,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欲与天公试比高”,雄浑磅礴之极!下片议
论,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想到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视通几千年,评点历代英雄,充满自信的情怀。

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尽显一代伟人担当历史重任的豪情壮志。

(四)重难点突破
1.词的上阕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的?
【析】本词题为“雪”,自然离不开对雪景的描写,加之,情是由景而生,因此我们必须从体会雪景入手来思考。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着力写景,先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白雪,大地冰封。

再具体描写:其中有静态描写如,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以动态写静态的如,群山似银蛇飞舞,高原丘陵似蜡象奔驰。

最后有想像之景的描写: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互相辉映。

这种种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画。

2.作者是如何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析】本词下阕评论古代杰出的“风流人物”,既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抱负,又是诗词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

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下阕中评论历史人物,以一“惜”字统领,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蕴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华也有欠缺;“惜”中寓志,
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坚定的自信。

具体评论时,则指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了他们之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

作者评论历代英雄,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实则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以古代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人写“山”与“原”时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什么要赋予静止的“山”和“原”以动态?
【析】诗人创作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取决于其创作的目的,本词作者写景,既是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又为后文引出历代英雄人物争着为大好的河山奔走操劳,并进而评论他们张本。

【参考答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非常富有美感;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更显得神采飞扬。

“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驰”,化静态为动态,有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有视觉的因素。

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第二,有精神的因素。

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三,有时代的因素。

当时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本词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文中具体例句作分析。

【析】诗词是具有浓烈情感的文学样式,但旧体诗词往往受到篇幅、字数等的限制,用词造句极讲究凝练。

要领悟诗中的情、诗所描绘的意境,必须进行推敲、
品味。

【参考答案】《沁园春雪》全词仅114个字,却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其用词的含蓄、凝练可见一斑。

比如,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

又如,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雪覆盖之广;“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030608 7790 瞐36775 8FA7 辧_{22741 58D5 壕-39177 9909 餉 20423 4FC7 俇_23634 5C52 屒22656 5880 墀39007 985F 顟38561 96A1 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