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梳理一、文体常识:1.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引论--本沦--结论)。
(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2、小说常识:(1)、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文学常识: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3、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
4、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
著成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当时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它以北宋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阶级统治的腐朽,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5、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内容预览: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n园分fn外妖娆ro成吉思汗h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纳比方、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田圃pǔ 禁锢g 留滞zh 喑yīn哑斗笠l 襁褓qiǎng bǎo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雨说》的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重点字词朦胧mng lng 覆f盖冻僵jiāng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星星变奏曲》的是江河。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备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备知识点一、语文基础知识1. 词语1.1 词的分类实词: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单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虚词:不能独立作为一个单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1.2 词性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
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代词:代替名词。
数词:表示数目。
介词: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连词:连接词语或句子。
感叹词:表示感叹。
1.3 词义词义:词的含义。
词义分类:义项、义近、义远、义通、义借、义比等。
1.4 词形词形:指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形态变化。
词形变化: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语态、人称等。
2. 句子2.1 句子成分主语:句子中进行动作或是被描述的人或物。
谓语:主语所进行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
宾语:动作的承受者或是被描述的对象。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补语: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的词语。
2.2 句子结构简单句:只包含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组成的句子。
复合句:包括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的句子。
主从复合句:包括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从句充当主句的某个成分。
3. 修辞手法3.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描述和说明。
例如:“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3.2 拟人用人的思想、行为、情感来形容非人事物,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天空中的太阳毫不畏惧地向我们微笑着。
”3.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以突出其特点和效果。
例如:“我一口气跑了十公里。
”3.4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这样做有错吗?”3.5 排比用相同的结构、相同的语法,列举三个或更多的事物,以增强语气和表现力。
例如:“我走过山和海,穿过风和雨,一路上只为了见你。
”3.6 对仗对句子或段落内的语言进行对称排列,以增加音韵和节奏效果。
人教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人教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本文为人教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以帮助学生复和提高语文水平。
以下是最新最全的知识点概述:
一、课文知识点
1. 课文理解与分析
- 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
-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 掌握重要细节和信息,理解作者意图。
2. 词语解释与运用
- 理解生词和短语的词义和用法。
-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句子的组织和写作。
3. 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
- 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如主谓宾、主谓补等。
-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倒装、比喻等。
4. 修辞手法与修辞作用
- 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
- 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夸张效果等。
二、作文技巧
1. 题材选择
- 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遵循兴趣和经验的原则。
2. 内容组织
- 确定中心思想,组织主题材料。
3. 表达方式
- 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描写、引用、扩展等。
4. 语言规范
-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鲜活性。
三、阅读技巧
1. 文章理解
-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2. 难句分析
- 分析文章中的难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句子翻译
- 掌握准确翻译句子的方法和技巧。
4. 阅读策略
- 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略读、精读、扫读等。
以上是人教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的概述。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到你的研究和复。
加油!。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课本后的“读读写写”部分是重点。
例如在第一单元可能会有一些描写自然景色或者表达情感的词汇,像“妖娆(yāo ráo)”“风骚(fēng sāo)”等。
要准确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 多音字,如“分(fēn/fèn)”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和用法。
- 易错字,像“亵渎(xiè dú)”中的“亵”字容易写错。
2. 词语辨析。
- 近义词辨析,例如“必须”和“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积累,如“断章取义”,要理解其含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二、古诗词背诵与理解。
1. 必背古诗词。
2. 古诗词赏析方法。
- 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古诗词中,“月”常常代表思乡之情,“柳”有送别之意。
- 关注诗人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境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这与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有关。
三、文言文学习。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 实词,如“为”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
“为宫室之美(为了)”“行拂乱其所为(做)”等。
- 虚词,像“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2. 文言文翻译技巧。
- 逐字对译,然后调整语序。
如“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这里要把主谓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
- 保留专有名词,像人名、地名、官名等,在翻译时直接保留。
- 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四、现代文阅读。
1. 记叙文阅读。
- 概括文章内容,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理解文章主题,从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方面综合分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一到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一到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第一单元-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风骚(sāo):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也指人举止轻佻。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2.第二单元-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3.第三单元-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谋食:谋生。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二、文学常识1.第一单元-《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现代诗人。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这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本文通过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为进行谴责,表达了对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视。
3.第三单元-《故乡》作者鲁迅,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课文重点内容1.第一单元-《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全)
知识点一:古代文学
- 《诗经》:介绍《诗经》的内容、作者和意义等。
- 《楚辞》:介绍《楚辞》的特点、作者和代表作等。
- 《古文观止》:介绍《古文观止》的作用、内容和影响等。
- 古代文言文阅读:介绍阅读古代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等。
知识点二:现代文学
- 鲁迅的代表作: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 郭沫若的代表作: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智取
威虎山》、《新长征路上的摇篮曲》等。
- 当代作家:介绍一些当代作家,如余华、莫言等,以及他们
的代表作品。
知识点三:古代诗词鉴赏
- 古代诗词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古代诗词的分类,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 古代诗人的代表作:介绍一些古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知识点四:现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介绍现代诗词的特点,如
抒情、写景等,以及一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现代诗人的代表作:介绍一些现代诗人,如北岛、顾城等,
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知识点五:文学常识
- 文学流派:介绍一些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 构成元素:介绍构成文学作品的要素,如主题、情节、人物等。
- 修辞手法:介绍一些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及
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一、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 古诗词。
- 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 思想内容:描绘了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 重点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诗人超越历史人物,创造空前伟大业绩的坚定信念。
- 文学常识: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 思想内容:诗中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重点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千古名句,表现出诗人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
2. 文言文。
- 文学常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重点实词:如“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等。
- 重点虚词:“之”“其”“而”等的用法。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可译为“的”。
- 思想内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文学常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 重点实词:“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等。
- 重点虚词:“者”“也”等。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
- 思想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3. 现代文阅读。
- 小说单元。
- 议论文单元。
二、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 一元二次方程。
-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2.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驹,少壮的马。
3.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风,风趣。
生:生动。
4.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通了。
5.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
指为人出主意,制定计谋策略。
6.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数量巨大。
8.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
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9.物华天宝:物有光华,天有珍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晋武帝时,牛、斗两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雷焕做豫章凤城县令,掘监狱地基,得到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两宿间的紫气也消失了。
后来两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
10.人杰地灵: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在《滕王阁序》中指东汉时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贫,常亲自耕种。
他品行高洁,为人所景仰。
2、文学常识。
1.重点作家:鲁迅、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苏轼、泰戈尔、韩愈、孔子、蒲松龄。
2.重点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社戏》、《聊斋志异》、《论语》、《水经注》、《安徒生童话选集》。
3、古诗文默写篇目。
1.王湾《次北固山下》(唐)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4.刘禹锡《秋词》(唐)
5.杜牧《赤壁》(唐)
6.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宋)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8.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9.《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南朝梁)
10.《论语》八则
11.郦道元《三峡》
4、文言文阅读。
重点篇目:《三峡》、《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