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的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的译文

《咏怀古迹其三》唐代杜甫的译文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译文: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汉元帝竟宁元年被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长青,故名“青冢”。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一作“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夜月:一作“月夜”。

怨恨曲中论: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怨恨。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历史遗迹、表达怀古之情的诗篇。

开头“群山万壑赴荆门”设定了一幅宏大景象,荆门在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

紧接着,“生长明妃尚有村”则点出了历史人物明妃,她的故事似乎还残留在某个村落之中。

下一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紫台”可能指代帝王的陵墓,而“朔漠”则是边疆的意思,这里暗示着历史的辉煌与荒废。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1《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原文与赏析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本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咏昭君村的。

王昭君是汉元帝宫人,由于她的特殊遭遇,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在以昭君为题的连篇累牍的诗文中,杜甫的这首七律是皎皎者。

诗的首联“用形家寻龙问穴之法,大奇!”(《杜诗解》)起句如大江东去,撼山摇谷。

“赴”字拟人,将群山万壑写活,欲伴诗人齐去访古,其情之殷,其行之疾,不言而喻。

第二句如涓涓细流,轻声低语。

在这秀美的山水之间,还有王昭君出生成长的村庄,“尚”字透出诗人对灵秀钟斯的赞叹,既点出所怀之人,又交代所咏之迹。

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一疾一徐,一重一轻,可谓摇曳多姿。

颔联写昭君出塞的故事。

十四字,抵得上一部王昭君传记,这是何等高超的概括凝炼之功,昭君辞汉,远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抔黄土朝着衰草斜阳。

工巧对仗,双声迭韵,推敲语词,饱含深情,诗人在倾全力歌唱。

“一去”、“独留”都寓有无边的感慨。

“连”字写出昭君虽远行千里,却心系故国;“向”字表现了孤魂异域的悲怆凄凉。

颈联再写昭君出塞,从而讽刺汉元帝昏庸,寄托对昭君的哀怜。

凭画图而辨宫女容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可想而知。

“春风”般的美貌反遭嫉妒暗算,确实令人不平,而诗人杜甫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昭君葬身他乡,只有玉饰丁当作响,在凄凉的月夜,伴孤魂随北风飘归汉朝。

怀古伤情,哀思缕缕,一个“空”字,寄托无限惆怅。

这两句明暗相伴,因果相生,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尾联承上而来,咏叹昭君的哀怨千古流传。

《琴操》云:“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庾信亦有《昭君词》,其诗云:“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这些以咏叹昭君为题的曲子,都在评述当年的故事,诉说昭君的哀怨,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怀。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廖仲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雨,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像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古诗赏析

咏怀古迹五⾸·其三古诗赏析《咏怀古迹五⾸》是唐代伟⼤诗⼈杜甫于唐代宗⼤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其三是苏轼路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其三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环佩空归夜⽉魂。

(夜⽉⼀作:⽉夜环佩⼀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古诗赏析诗⼈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

据《⼀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溪。

杜甫写这⾸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

他站在⽩帝城⾼处,东望三峡东⼝外的荆门⼭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近及远,构想出群⼭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诗的⾸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会涪万,瞿塘争⼀门”(《长江⼆⾸》)的警句,⽤⼀个“争”字,突出了三峡⽔势之惊险。

这⾥则⽤⼀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势的雄奇⽣动。

这是⼀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句,却落到⼀个⼩⼩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些不同的议论。

明⼈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万壑赴荆门,当似⽣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象雄伟的起句,只有⽤在⽣长英雄的地⽅才适当,⽤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是另⼀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等起句,谓⼭⽔逶迤,钟灵毓秀,始产⼀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川的雄伟⽓象来烘托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
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 个 “窈窕红颜 ”,要把她写得 “惊天动地 ”,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 “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亦与此意相接近。

究竟谁是谁 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 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 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 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 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 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 “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只 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 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 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 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 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 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 不了。

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 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 ?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 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 ?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 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 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 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 ?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
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 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
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 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 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 “怨恨”尽管也包含着 “恨帝始不见遇 ”的“怨思 ”, 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 情。

话又回到本诗开头两句上了。

胡震亨说 “群山万壑赴荆门 ”的诗句只能用 于 “生长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 “怨恨 ”的主题。

据汉刘熙的《释名》说: 曲壬
壬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
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石崇《明君词序》说: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王王王
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廖仲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