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锋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一部令人深思熟虑的社会学著作,它将读者们引入了中国农村的世界,深刻剖析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和哲学内涵。
阅读这本书让读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变革的窗户。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采用了田野考察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多面性。
与其他作家的田园牧歌式描写不同,费孝通不回避也不嘲讽农村中的消极一面,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观察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它还具有哲学的意味。
费孝通探讨了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象征主义等概念,通过富有逻辑性的叙述方式展示了江村的风气。
其中有许多句子富有哲学意味,如“抚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抚养孩子”,这句话虽然看似晦涩,但深思熟虑后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这种哲学性的探讨让读者对江村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江村社会中,人情风味浓厚,中国人传统的意味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江村社会逐渐瓦解,但中国人仍然怀揣着江村情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但江村的风景和风俗仍然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费孝通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社会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得出具体结论。
这本书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传统生活的根源以及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从书中,读者了解到当前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导致许多农民外出务工。
这个问题虽然在费孝通写作时只是一个趋势,但如今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同时也导致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篇一江村经济读后感最近读了《江村经济》这本书,哇塞,真的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思考!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学术著作会很枯燥无聊,但我读下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作者费孝通先生深入到江村这个小地方,把那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江村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隐藏着的大大的乾坤。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村子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你想想,一个村子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啊!书里讲的那些农民的生活,他们怎么种地,怎么搞副业,怎么处理家庭关系,真的特别真实,就好像我自己也走进了那个村子,亲眼看到了一样。
比如说,他们养蚕的那些细节,我以前哪知道啊,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养蚕还有那么多门道。
我就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和江村那会儿比起来,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可又一想,也许有些本质的东西还是没变的,比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总是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可那些乡村的传统和智慧是不是也被我们丢得太快了?难道现代化就一定要抛弃乡村的一切吗?这可真不好说。
读了《江村经济》,我真心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大家难道不这么觉得吗?篇二江村经济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江村经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这本书,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太学术、太晦涩难懂,结果一读进去,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费孝通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他在跟我面对面聊天,给我讲述江村的故事。
江村,这个小小的地方,却蕴含着大大的经济奥秘。
我读着读着,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村子里,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了生计而发愁的叹息。
你说怪不怪,江村的人们靠着那一点点土地,想尽办法谋生。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怎么就那么有韧性呢?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逼得人不得不去想办法,不得不去拼搏。
书里提到的那些乡村工业,比如蚕丝业,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小小的蚕丝背后,有着那么复杂的产业链和经济关系。
《江村经济》

条件是可以比较的,因而结构也是可以比较的。
是进行一些愚民教育,便于管理。虽然说改变命运的不只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但是后来我明白不论我研究了多少类型,甚至把所有多种多样的类型都研究遍了,如果把所有这些类型都加在一起,还不能得出‘中
证的调查研究,才能把包括基层在内的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各种社区综合起来,才能概括地认识‘中国文化和社会’这个庞大的社会文
是很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很多,家里面没有大 化实体。
费先生提出,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依靠中国乡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技术改革与组织合作(而非其他),才能更坚强地应对外界经
人的温暖和守护,孩子的性格会不健全。逢年过节回家父 济波动的影响,使中国农民实现富裕并保持富裕的成果。
作者简介
•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 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 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 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 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1939)、《禄村农田》 (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 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 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 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 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 论文多篇。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 奖章。
江村经济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

江村经济读后感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江村经济》这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深入探讨了江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对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1. 乡村经济的挑战乡村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书中提到的江村经济,在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下,经历了从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变。
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改变江村经济的落后状态,仍然存在着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等问题。
2. 四化经济的特点在《江村经济》中,四化经济的概念被提及。
四化经济是指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四个方面的经济发展。
这四种化的发展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化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乡村城镇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生态化可以保护农村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四化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3. 大学生参与乡村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知识、技能和活力的群体,参与乡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建立科技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激发乡村青年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参与乡村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4. 总结通过阅读《江村经济》,我深刻认识到乡村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为大学生,我将更加关注乡村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助力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幸福的目标。
以上是我对《江村经济》的读后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思考应用到实践中,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对《江村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再认识

对《江村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再认识
江村经济是一种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以江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村落社会结构、农业部门的结构和发展、农村金融、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和农村社会生活等为研究视角,系统研究了江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江村经济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性和实证性,从实际现象出发,把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江村经济理论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需要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现状,采取实施综合性、可持续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江村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再认识,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首先,江村经济理论有助于深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江村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和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政策建议。
第
三,江村经济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有效阻挡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上所述,江村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江村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深入探讨江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规律,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2023年《江村经济》读后感

2023年《江村经济》读后感2023年《江村经济》读后感1老师推荐我们去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觉得似乎和我们这门课没什么关系,后来老师说是这一本经典著作,于是加深了印象。
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书来看,粗略看了一下,发现虽然他研究的内容许多都不太明白,但是其中所运用的实地调查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江村经济》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
全书分为十六章,其中涉及一个小农村的方方面面,写的很具体,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在当时)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模式。
尽管这是七十多年前的研究了,但其对中国科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这本书打破了学术研究的常规模式,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将一个村为研究点,具体考察农村的家庭关系、财产与继承、户与村、产业和商业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农村的真实全貌,折射出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小见大。
作者的研究意图不仅仅是要弄清“开弦弓村”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分配和交易状况,寻找其中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问题,更要表现这个村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农村发生着。
我们在研究一些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借鉴这种对个案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现在我们并没有丰富的资金、资源和强有力的人脉支持,对一些宏观问题的研究会很片面,不能真正抓住其中的关键。
而且,对于微观问题的研究,如果采用常见的调查研究方式,总免不了流于表面,落了俗套。
教育问题尤其如此。
所以,《江村经济》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应当多多运用在我们平常的教育研究中,毕竟将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个个个体,也只有将个案研究透彻了,才能更好的掌控全局,把握好教育的大方向。
2023年《江村经济》读后感2对于江村经济的研究,费老可以获得蚕丝业方面最全面、最详实的数据与资料,包括国际国内对生丝业的影响变化,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政策行为,高校与农户签订的合作互动等等,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与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能获得一手的、尽量全面的、高度与深度兼备的资料、数据与事实,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与课题论文成功的一大半了,费老恰好在这个章节得天独厚,这是他的幸运,亦是学术的幸运。
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读后感

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读后感《<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江村经济》,讲的是咱们中国农村的生活。
哇塞,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书里描述的农村生活,就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一点点在我眼前展开。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农民伯伯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弯着腰,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土地上,那场面,真让人心疼,不是吗?就说里面提到的农业生产吧,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播种、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得精心照料。
这多像我们学习呀,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认真掌握,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好成绩。
我不禁想,我们在教室里努力学习,他们在田地里努力耕种,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还有农村的家庭结构,那也是很有意思的。
长辈们的权威,晚辈们的尊重,大家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家庭的运转。
这就好像一个小小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缺了谁都不行!我就问你,这和咱们班级里大家一起完成活动,是不是有点像?再说说农村的经济模式,他们靠着土地产出换取生活所需,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简单又纯粹。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这多像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需要不断地去克服,去改变,才能进步呀!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和身边的小伙伴讨论起来。
我问小伙伴:“你说,农村的发展怎么就这么不容易呢?”小伙伴眨眨眼睛说:“可能是因为外界的变化太快,他们一时还没适应过来吧。
”我又接着说:“那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小伙伴歪着头想了想:“也许我们可以多了解农村,把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带给他们。
”是啊,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既充满了艰辛,又有着无尽的希望。
它就像一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享受着便捷的生活,但也不能忘记农村,不能忘记那些为了生活努力拼搏的人们。
我们应该多关心农村的发展,为他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难道不是吗?总之,《江村经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我对农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它通过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的一系列的深刻阐述,客观的揭露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和从中表现出的社会关系,该著作以小见大,揭示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面貌,探讨了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
社会变迁贯穿了整部书在世界经济大萧条以及日本侵华两者结合的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破产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不如往日。
导致了日常生活开支的削减婚姻制度的变迁开销较大的娱乐活动不得不迫于经济拮据停止举办为了改善经济上的困境人们开始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对蚕丝业进行改革发展新的职业-----养羊与贩卖职业分化也日趋明显。
本书有很多鲜明突出的特色下面一一列举从书的内容上来看该著作是由照片、图表、统计数字、文字的结合而来内容丰富专业性很强并且内在逻辑性强描述得当内容连贯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从专业角度讲作者是由深入调查而获得大量的真实的数据资料并且运用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术语结合统计的专业手段也寓于其中它同时通过客观事实验证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渗透了许多社会学的专业方法使得本书具有极强的专业价值。
从情感角度讲作者在书中暗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国人饱受磨难的深刻同感对祖国的未来饱含着期望并且教育和鼓舞下一代人能够担负起民族的责任促进中华民族的崛起。
从社会学角度讲该著作是社会学派的一个原创它是第一步研究世界文明古老民族并且有民族的一员研究自己的国家这是一个先创是社会学的里程碑。
费博士通过细致的描述向我们勾划了一副农村生活的生活场景图如对插秧细节的描写十分具体生动。
书中表述了许多中国农村社会的习俗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似乎比夫妻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思想、重男轻女思想、迷信思想、祭祀习俗、表亲婚姻、童养媳、土地情结、分家等等让读者十分详细的了解中国农村各方面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36年对江苏省吴江县庙港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后,经由其导师马琳诺夫斯基在详实的调查资料的指导下而写成的博士论文。
作者运用散文式通俗易懂的叙述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朴实丰富的江南小镇开弦弓村,借此阐明了乡村经济的存在状态、发展模式以及崩溃的根源,指出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
全书全面而详尽的讲述了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把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对农民重视礼仪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如:(当地)挑选(儿媳)时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是身体健康,能生育后代,二是养蚕缫丝的技术。
这表明了对一个儿媳妇所要求的两个主要职能,即,能绵续家世及对家中经济有所贡献;怀孕的妇女被认为处于特殊地位并免除了她各项家务劳动。
这是因为人们对性有一种不洁净的意识。
这些都是文化传承中影响深远的习俗。
费孝通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开弦弓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了各种手段来获得消费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并限制了人们的要求;在地理环境中,人们由于所占土地不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很多种;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天气是很重要的条件。
除去农业生产,桑蚕业是开弦弓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书中详细分析了作为江南农村重要商品生产和农民重要收入来源的桑蚕业,了解到只有发展商品生产、发展工业,农民才能富裕起来。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深入一个基层社区,并进行连续观察的研究成果。
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1.成功地把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移植到社会学中来,开辟了人类学研究当代文明社会农村的先河。
2.深入社区,完全参与。
调查者变成了被调查的社会中的一员,进入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心心相通,打成一片,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悲哀,做到无话不说,无所顾虑,
3.社会学调查方法初展风采。
《江村经济》采用社会学调查研究的路子,深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按照社会学调查的基本理论,作者在《江村经济》里,尝试着首先确定一项研究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循着这个路子,以文化功能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贯串全书。
4.从实证主义走向理解社会。
《江村经济》中对农民生活中的许多理解和分析便说明了已经逐步摆脱早期社会调查的那种实证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方法论的思想束缚,走向理解社会学。
5.模式比较法的起跑。
《江村经济》在方法与方法论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学调查方法尝试的成功代表作,而且还在于它是在方法论上是“类型比较法”的起跑点。
费孝通先生做调查的方法也值得学习。
事先确定好调查区域,也为调查确定好目标,更有利于行动。
即调查区域的确定—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村里的人—选择这个地区的理由。
而选择开弦弓村首先是因为该地区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其次,这里自然资源极佳,农业水平较高,有关土地占有制度在这里也有特殊的细节;再次,这里河网密布,广泛使用水上交通,因而城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作者是吴江人以及和姐姐的个人关系,使得调查工作极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