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

合集下载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

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村庄就像一个小宇宙。

江村,这个小小的村庄在费先生的笔下就像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啥东西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从经济方面看,那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体系。

这里面有农业,种稻子啊啥的,就像这个小宇宙的基础能量源。

农民们天天在田里忙活,跟土地打交道,那土地就像一个魔法宝库,你精心伺候它,它就给你产出粮食。

但是呢,光靠种地还不行,还得有副业。

就像家里光有主食没有配菜可不行一样。

缫丝业就是江村很重要的副业,这就像是给这个小宇宙的经济增加了一些高级的装备。

妇女们在这个副业里可是起着超级大的作用,她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忙着缫丝,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这让我觉得一个村庄的经济不是单一的,而是像一个拼图,各个小块儿得拼在一起才完整。

二、人际关系像一张大网。

在江村,人际关系也是特别好玩的。

这村子里的人啊,就像一群相互关联的小蚂蚁,谁跟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个小细胞。

家庭里的长辈就像是细胞核,有着很大的权力。

比如说家里的经济大权啦,还有对子孙婚姻大事的决定权之类的。

然后家庭和家庭之间又通过婚姻、宗族关系连在一起,就编织成了一张超级大的人际关系网。

这张网可神奇了,在村子里,不管是农忙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忙,还是有啥纠纷需要解决,都是靠着这张网的力量。

而且这种人际关系还影响着经济呢。

比如说,亲戚之间借钱、借农具啥的,都是很常见的事儿。

这就像是这个小宇宙里的信息和资源交换,靠着人际关系这张网来传递和调配。

三、传统与变革的博弈。

江村也面临着传统和变革的大问题。

传统的东西就像村子里那些老房子,稳稳当当的,大家都习惯了。

像那些古老的耕作方式、家庭结构、社会习俗,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大家觉得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可是呢,外面的世界在变,就像一阵大风吹过来。

缫丝业就面临着这种变革的冲击。

以前传统的手工缫丝慢慢不行了,因为有了外面更先进的机器缫丝。

这就像传统的小帆船遇到了大轮船,有点招架不住了。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篇一江村经济读后感最近读了《江村经济》这本书,哇塞,真的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思考!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学术著作会很枯燥无聊,但我读下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作者费孝通先生深入到江村这个小地方,把那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江村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隐藏着的大大的乾坤。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村子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你想想,一个村子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啊!书里讲的那些农民的生活,他们怎么种地,怎么搞副业,怎么处理家庭关系,真的特别真实,就好像我自己也走进了那个村子,亲眼看到了一样。

比如说,他们养蚕的那些细节,我以前哪知道啊,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养蚕还有那么多门道。

我就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和江村那会儿比起来,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可又一想,也许有些本质的东西还是没变的,比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总是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可那些乡村的传统和智慧是不是也被我们丢得太快了?难道现代化就一定要抛弃乡村的一切吗?这可真不好说。

读了《江村经济》,我真心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大家难道不这么觉得吗?篇二江村经济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江村经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这本书,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太学术、太晦涩难懂,结果一读进去,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费孝通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他在跟我面对面聊天,给我讲述江村的故事。

江村,这个小小的地方,却蕴含着大大的经济奥秘。

我读着读着,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村子里,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了生计而发愁的叹息。

你说怪不怪,江村的人们靠着那一点点土地,想尽办法谋生。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怎么就那么有韧性呢?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逼得人不得不去想办法,不得不去拼搏。

书里提到的那些乡村工业,比如蚕丝业,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小小的蚕丝背后,有着那么复杂的产业链和经济关系。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江村经济读书心得1全书正文一共十六章,四篇附录和一篇序言,接下来将对正文十六章的内容做简单的自我认识和总结。

第一章前沿和第二章调查区域,主要陈述作者写作全书的目的以及选择调查区域的原因、调查区域的地理、经济、人口及土地背景。

中国农村在当时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3],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过程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简单的转渡过程,而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和西方社会制度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将会引导这种社会制度变迁趋于期望的结果,这也是当时中国青年学生爱国救国的一种尝试。

至于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是因为此村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蚕丝业中心之一,农业较为发达,具有完善的水路交通网,同时,作者本是当地人,语言具有优势,且有其亲人帮助,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工作效率较高。

第三章到第六章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及户与村的角度描写了开弦弓村的社会背景。

家庭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规模一方面受到“分家”的力量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父母和子女相互依存合力的增强,在此平衡力量下,中国农村家庭人数大约在4-6人之间。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重要,夫妻间的关系次之。

婚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有后代,子女是家庭“香火”绵续的载体,也是父母年老后的生活保障。

由于拥有土地面积的有限,生产能力的约束,为了预防贫困,存在溺婴、流产等人口控制现象,杀害女婴更为经常,家产较大的家庭则不受限制的有更多子女。

父母与婴儿的关系受到迷信的影响,表现为,对孩子的珍爱被刻意小心地掩藏起来。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较为密切,父亲则是严厉家法执行者。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居于主导,学校教育由于与经济活动不相适应,辍学率较高,文化知识及训练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帮助。

婚姻大事并不是由青年男女自己决定,而是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通常在孩子6-7岁时便已安排好。

江村经济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

江村经济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

江村经济读后感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江村经济》这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深入探讨了江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对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1. 乡村经济的挑战乡村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书中提到的江村经济,在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下,经历了从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变。

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改变江村经济的落后状态,仍然存在着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等问题。

2. 四化经济的特点在《江村经济》中,四化经济的概念被提及。

四化经济是指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四个方面的经济发展。

这四种化的发展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化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乡村城镇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生态化可以保护农村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四化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3. 大学生参与乡村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知识、技能和活力的群体,参与乡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建立科技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激发乡村青年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参与乡村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4. 总结通过阅读《江村经济》,我深刻认识到乡村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为大学生,我将更加关注乡村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助力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幸福的目标。

以上是我对《江村经济》的读后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思考应用到实践中,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

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

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以开弦弓村为样本,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经典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实地调查的方法,详细描述了开弦弓村农民的生活状况、经济活动以及社会关系。

这种基于实地调研的写作方式,让书中的内容真实而生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江南水乡的小村落之中。

开弦弓村以蚕丝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蚕丝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蚕丝业生产流程、销售渠道以及技术变革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农村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传统产业,必须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农村的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的分配、租赁以及使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

费孝通先生指出,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往往导致农民贫困和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这让我思考,如何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经济方面,《江村经济》对农村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家族、邻里、宗教等社会关系在农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既维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农村文化中的传统观念和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等,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发生变化。

这让我意识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费孝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农民的深切关怀所打动。

他不仅仅是在研究农村问题,更是在为农民的福祉发声,为农村的发展寻找出路。

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农村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江村经济》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要重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积极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相关推荐《江村经济》读后感1500字(精选1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村经济》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江村经济》读后感篇1前些日子,我研究生时的老师博导阮建青老师推荐了一本书——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此书是费老先生在去英国留学之前,调研了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极其细致地描述当时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这是人类学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看完此书之后,谈谈自己看书的心得和体会。

调查区域。

开弦弓村位于太湖东南岸,属于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平原,适合种植水稻,村子的经济生活主要靠蚕丝业。

当时全村人口1400多人,不包括外来人口。

本村人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外来人口没有土地。

村子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生活在这一特定环境内的气候、交通、人文、经济和人口等社会问题。

该村的调研数据和资料可以与其他地区作为调查比较。

每一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属性,前一阵子林毅夫教授调研东北的报告引发了大批经济学家的质疑。

费老先生在文中说: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实事,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

目前的形势也并不总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

可以较贴切的解释这种争议。

户与村的生活。

文中数个篇章非常细致地描述家庭、成员构成、婚姻、家庭财产分配及生活习俗情况。

家庭是在婚姻和血源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家庭受传统习俗、宗族伦理、法律法规的影响和控制,以及自身经济状况的制约。

当时的婚姻是由父母决定,通过媒人和算命先生确立结婚对象。

婚姻的目的就是为了延续后代,儿媳妇的社会地位需要靠生育孩子来确认,否则就会被遗弃。

就算生育了后代,儿媳妇的地位也是不高的,要受婆婆的诸多管教。

由于人均土地面积的限制,儿童的出生也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同时受到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婴的死亡率比男婴要高出许多。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书感想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展现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丰富面貌。

本文旨在总结本书的核心框架与经验教训,并提炼出易于理解的大纲和摘要。

摘要《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博士在1936年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

该书详细描绘了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

书中不仅关注经济活动,还探讨了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强调了家族和社会网络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性。

大纲引言本书背景及作者经历介绍。

调查目的与方法概述。

社会结构分析家族制度:阐述中国农村中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功能。

村落共同体:描述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机制。

经济活动模式农业生产:探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具使用及耕作技术。

手工业与商业活动:介绍村内手工作坊的运作情况及市场交易的特点。

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乡风民俗:分析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

宗教信仰:考察民间信仰体系及其对村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社会变迁与发展外部冲击:讨论外来因素对中国农村带来的影响,如现代经济模式的引入等。

未来展望:基于调查结果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建议。

主要经验教训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强调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

文化传承的价值:指出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对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城乡差异的挑战:提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促进共同繁荣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这些总结,《江村经济》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江南乡村社会图景,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当下复杂社会现象的重要视角和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江村经济》——探究上世纪初中国的乡土经济商学院李国鹏在班主任李政军教授的鼓励下,终于读完了《江村经济》一书,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我决定根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知半解写下来,8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称为“人类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巨作。

”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读书的过程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其他经济学作品,大量数据的堆叠而导致枯燥乏味,相反,他却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村风景,是人读来易懂生趣。

有人说,《江村经济》是一首舒缓的民谣,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经济报告。

不是数字,不是数据,不是结论。

它展开了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犬相闻的乡村画卷。

费孝通是经济学家中的文人,他有文人的悲悯情怀。

书在前言中,一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旨,“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教授以一个村子为研究单位,但显然它所代表的通性不仅仅据显现于这个小村落,透过这个村落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当时改革的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

我将先以四个部分来简述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第一部分,是序言和调查区域(第一二章);第二部分,是家,财产的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第三四五六七章)第三部分,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第四部分是中国的土地问题。

简述每一部分是不局限于该部分或按照顺序来写,而是结合全书来写的。

第一部分首先,在序言中,作者简单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把全书的整体内容贯穿了一遍。

在调查区域中说了江村的地理位置,自然和其经济情况,同时解释了选择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先是定义了研究的范围,简单的介绍了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把村庄的布局也说了一番。

还有村子里的人口作者用之前的普查表大体说明,包括人口组成和外来人员的介绍。

调查区域的选取往往厚此薄彼,地点太小,不具有代表性,地点太大,不能抓住中心。

最后还是选择了一个典型的社区——开弦弓村来进行研究,从它能看出所选区域人们的生活片段,但也还不至于过于碎片化。

关于对这个地区的选择还有如下原因,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该村是我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在之前的十年里这个地区进行了蚕丝业工厂化的改革,作者想通过这个个例来说明当时中国工业化改革所受到的阻力。

其次开弦弓村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路便利。

它特殊的土地制度也是分析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材料。

最后作者作为本地人,省去了学习方言的时间,方便了调查。

这里解释一下两个名词,一是“圩”,在本书中的意思是“圩田”,中国江南地区濒湖低洼地区筑堤围垦而成的农田。

《文献通考·田赋六》:“江南水乡,堤河两涯,田其中谓之圩。

农家云圩者,围也。

内以围田,外以围水,该河高而田在水下。

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

”圩田始于唐末五代。

盛于宋元。

①二是“蒲式耳”,一种度量衡,bushel,1蒲式耳约等于36.37升。

②①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747页②《江村经济》附录,译者说明第二部分作者提出“家”的概念,不多做解释。

然后根据家来展开后面的描写。

我们先来算一笔粮食账,这与后面的内容息息相关。

土地总面积3065亩农地占90%即2758.5亩分给274户,每户10.06亩每亩产量6蒲式耳每户产量60.36蒲式耳一正常家庭(第七章第5节)每年正常吃33蒲式耳剩下27.36蒲式耳新米上市每蒲式耳2.5元,把粮食卖出得68.4元而每户每年的最低生活需要约263元(第七章第八节),故即亏空 194.6元,但可怕的是该村90%的农户是佃户,需缴纳40%的当年产量即24蒲式耳作为地租,剩余粮食刚刚够吃。

这就亏损的十分严重了,这也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家庭蚕丝业的原因了。

女性的悲惨命运从出生开始说起,首先不一定能够活得下来,要经历被溺死的危险,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因为粮食产量不足以提供生活,另一部分是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养儿能防老,女儿最后只能成为别人家的人,而且结婚时,不仅是彩礼要作为嫁妆还回去,自己还得准备一份和彩礼相当的嫁妆,由于女孩带来的经济负担导致了大量的溺女婴现象。

以上只针对走投无路的家庭,家境稍好的人,还是愿意多些子女,因为这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教育方面,男女基本一样,都不被父母重视,女孩从母亲那里学习蚕丝技术,缝纫和家务。

没有爱情,全由父母决定,有的还会成为“小媳妇”,或者成为表亲婚姻的受毒害者,结婚后,在家里的生活也十分悲惨,靠养的第一批蚕作为考试内容决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而且在旧观念中,女性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且婚后短期内不分家,公婆主财政,婆婆和媳妇儿之间的婆媳关系有时十分不和谐。

后来蚕丝业改革,进行了合作工厂化,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成为“挣工资阶层”。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民法,给男女以平等的继承权,子女共同完成赡养义务,但在村子里并未引起实质性的改变。

家庭的财产继承和特殊的家属关系家产的具体方面不得总结,家产的分配和管理有着较为严格传统的制度,未分家前,家长对财产有较大的控制权。

一般的经济来源都是由家长控制的,一些固定财产房屋等儿子和儿媳有一定的权利,但是并不完全。

当儿子成家一段时间后,有了足够的经济条件,可以摆脱父母后便要求分家,也即是年轻一代对经济独立的要求,是家这一群体的瓦解力量,但这仍然无法完全摆脱父母的控制。

“分家以后,儿子获得单独的住房,或分得一部分老房屋,其中单有一间厨房,其妻便在这间厨房内为这个家煮饭,他有单独另外一块土地,做得产品归他个人支配,但实际上他对这些分配所得的权利仍是不完全的,只要他父亲在世,便可以对他使用土地和房屋施加影响,儿子不得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出售土地,父母需要食物时,他必须送往。

父母双方年老或有一方在世时,他必须负责赡养,所以分家并非就是完全结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经济联系。

” 关于财产的继承,女儿对不动产没有继承权,只与儿媳共同分得母亲的一部分首饰财产。

如果这家妇女不能生育,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没有子女,则需要领养一个孩子,但这会损害宗亲们的利益,但他们也不能过分阻挠。

不想让同族人继承财产是因为养子会更好地建立亲情关系,会给自己一个更有保障的赡养,在亲属的扩展中,名义上收养的孩子对其财产没有继承权,所以可以看出财产继承方面有着严格的准则的。

生活方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透露着十分传统的人生观。

在文化对于消费的控制中,一方面,在吃饭穿衣上极度朴素节俭,而另一方面,在婚嫁丧礼上的极度奢华挥霍(出生30元,结婚500元,丧葬250元),人们这种看似矛盾的两种做法,正是乡土文化中对于传统礼仪的敬畏和对社会关系的心灵认同。

衣着方面,男人夏天干农活时穿短裤,夏天会客或进城时穿作裙,在较冷不干农活时穿长袍;女人一般是穿长裙,因为女人不会下地干活,所以制衣任务必定是她们的职责,每年买衣料大概花三十元。

运输方面,家家户户都有船,而且畜力不用运输;娱乐活动方面,在辛勤劳作一段时间后,男子在茶馆消遣,女人会带着孩子走亲戚,还有几次重大的集会如刘皇会,但经济萧条之后,此类集会也销声匿迹,这也代表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

家庭之后便是简单介绍村政府。

村长的选出,是因为他在该村这里有较高的威望,还得需要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不会得到经济报酬,但他们在村子里的地位会高于普通村民,他们在后来的蚕丝改革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甲制是当时一种流行的政体,村子只有融入到这种制度中,才会有法定地位。

每10户为一甲,按地理位置四个圩分为四个保,开弦弓村的四个保与周边几个村的七个保成为乡,即开弦弓乡。

以上是江村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制约。

第三部分农业土地“地就在那里摆着,你可以天天见到他,强盗不能把他抢走。

盗贼不能把他偷走,人死了地还在。

” 这是当地村民对土地概念做出的理解,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土地神圣的敬仰之情,这也是土地带给人们的祖辈相传的安全感,土地所有权方面一种流行于当时的不在地主制度,以下表总结:由于江村处于经济略发达的东部地区,城镇资本大量投入江村,使得江村2/3的田地被不在地主占有。

这种土地的所有权形成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田面的所有权一直保留在江村百姓手中,有土地的租赁就会产生租金,被地主压榨,但当地的老年人还是认为这是正常的,只讲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力,这边是田底和田面所有权的分离所造成的。

平均要上交产量的40%作为地租。

但是,由于近期经济的持续萧条,这种道德约束力已经开始动摇,地主和农民的冲突也开始加重。

为什么土地的所有权会一步步落入地主手中?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其与城镇高利贷制度之间的直接联系。

如下图从此落入恶性循环,地主财富越积越多,农户积贫积弱。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在财产继承分配过程中的不合理,土地被越分越小,一块土地被分离成离的很远,“妨碍了畜力的使用,也妨碍了采用其他具体工作方式,这是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种植这里的农业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据估计,开弦弓村9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种植水稻,一年中用于种植水稻的时间约占六个月,人们靠种植水稻挣得一半以上的收入。

”由于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便形成了一种劳动组织,一墐的成员在合作下取水用水。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的匮乏,让农民不得不信仰巫术。

虽然这对天气本身不会造成任何影响,甚至会阻碍科学的发展,但是百姓可以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慰藉,还是有一定更积极的作用的。

蚕丝业费孝通在本书中重点讲了该村蚕丝业在融入世界市场后所经历的一次变革。

前面已经说了,为了保障家庭的正常生活,蚕丝业也是该村传统的手工业。

而现代工业发展的浪潮,使开弦弓村融入市场世界市场,村民生产同样品种,同等数量的生丝从市场上不能赚回同等金额的钱,为了接受这种改变,村民开始用合作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

那么促进改革的力量又有哪些呢?【1】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蚕丝业在世界范围内向科学化、工厂化企业的发展。

中国蚕丝的出口量在这段时间里败给了日本。

表2 世界主要蚕丝国生丝输出量比较表(单位:公担)资料来源:《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47页对于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大于日本的原委,日本人有如下分析,即日本生丝的激烈竞争;人造丝的压迫;金融补助的缺乏;交通运输的不便;生产方法的不良;研究机关的失职;制丝厂家的投机;小量生产成本高;产品不统一等等,③国人则有更深刻的见解,(1)为无政府之善意的保护与奖励,反而勒索重税;(2)为丝业之贪近利,只知多量生产,不知质之改善,(3)为世界金融之中心被人控制,中国对外汇兑不能稳定……总之,一为殖民地之中国之民族工业受外力压迫而发展困难,二为中国政府与国民之不知科学改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