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第七章住房读后感

《江村经济》第七章住房读后感篇一《江村经济》第七章住房读后感读了《江村经济》第七章关于住房的内容,我真的感触颇深啊!这一章里讲的那些关于住房的事儿,也许、可能对我们理解乡村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书里说住房不仅仅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它还承载着很多文化和社会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老家的房子,那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个不起眼的小破屋,可对于我来说,那是满满的回忆啊!我觉得吧,作者对住房布局和功能的分析真的很到位。
比如,厨房的位置,卧室的安排,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背后居然都有讲究。
这就好像我们平时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深挖一下,原来有这么多门道!不过呢,我也在想,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农村的住房是不是也会跟着大变样?也许以后那种传统的房子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小洋楼。
可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说真的,我心里挺矛盾的。
一方面,现代化的房子住着舒服,各种设施齐全;另一方面,那些传统的房子承载着我们的根和文化,丢了怪可惜的。
这就好比你有一个旧玩具,虽然它已经破破烂烂,但你就是舍不得扔,因为它陪你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读完这一章,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在追求更好的住房条件时,是不是把一些珍贵的东西给弄丢了?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篇二《江村经济》第七章住房读后感嘿,读完《江村经济》第七章住房这部分,我脑子里那是一团乱麻啊!这一章讲的住房问题,让我看到了乡村生活中一个特别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你说这房子,不就是个住人的地儿嘛,可仔细一琢磨,没那么简单!作者详细描述了江村住房的结构、布局,我就想啊,这跟我们现在城市里的房子差别可太大了!在江村,房子和周围的环境、家族关系都紧密相连,也许这就是乡村的独特魅力吧。
不过,我又有点疑惑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江村的住房会不会也变得和城市一样,千篇一律呢?那样的话,乡村的特色不就没了吗?想到这儿,我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智慧,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还能保留多少呢?可能很多传统的建筑技艺都会慢慢失传,这多可惜呀!就像我们老家以前的那种四合院,多温馨,多有人情味。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锋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一部令人深思熟虑的社会学著作,它将读者们引入了中国农村的世界,深刻剖析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和哲学内涵。
阅读这本书让读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变革的窗户。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采用了田野考察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多面性。
与其他作家的田园牧歌式描写不同,费孝通不回避也不嘲讽农村中的消极一面,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观察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它还具有哲学的意味。
费孝通探讨了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象征主义等概念,通过富有逻辑性的叙述方式展示了江村的风气。
其中有许多句子富有哲学意味,如“抚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抚养孩子”,这句话虽然看似晦涩,但深思熟虑后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这种哲学性的探讨让读者对江村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江村社会中,人情风味浓厚,中国人传统的意味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江村社会逐渐瓦解,但中国人仍然怀揣着江村情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但江村的风景和风俗仍然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费孝通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社会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得出具体结论。
这本书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传统生活的根源以及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从书中,读者了解到当前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导致许多农民外出务工。
这个问题虽然在费孝通写作时只是一个趋势,但如今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同时也导致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
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村庄就像一个小宇宙。
江村,这个小小的村庄在费先生的笔下就像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啥东西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从经济方面看,那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体系。
这里面有农业,种稻子啊啥的,就像这个小宇宙的基础能量源。
农民们天天在田里忙活,跟土地打交道,那土地就像一个魔法宝库,你精心伺候它,它就给你产出粮食。
但是呢,光靠种地还不行,还得有副业。
就像家里光有主食没有配菜可不行一样。
缫丝业就是江村很重要的副业,这就像是给这个小宇宙的经济增加了一些高级的装备。
妇女们在这个副业里可是起着超级大的作用,她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忙着缫丝,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这让我觉得一个村庄的经济不是单一的,而是像一个拼图,各个小块儿得拼在一起才完整。
二、人际关系像一张大网。
在江村,人际关系也是特别好玩的。
这村子里的人啊,就像一群相互关联的小蚂蚁,谁跟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个小细胞。
家庭里的长辈就像是细胞核,有着很大的权力。
比如说家里的经济大权啦,还有对子孙婚姻大事的决定权之类的。
然后家庭和家庭之间又通过婚姻、宗族关系连在一起,就编织成了一张超级大的人际关系网。
这张网可神奇了,在村子里,不管是农忙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忙,还是有啥纠纷需要解决,都是靠着这张网的力量。
而且这种人际关系还影响着经济呢。
比如说,亲戚之间借钱、借农具啥的,都是很常见的事儿。
这就像是这个小宇宙里的信息和资源交换,靠着人际关系这张网来传递和调配。
三、传统与变革的博弈。
江村也面临着传统和变革的大问题。
传统的东西就像村子里那些老房子,稳稳当当的,大家都习惯了。
像那些古老的耕作方式、家庭结构、社会习俗,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大家觉得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可是呢,外面的世界在变,就像一阵大风吹过来。
缫丝业就面临着这种变革的冲击。
以前传统的手工缫丝慢慢不行了,因为有了外面更先进的机器缫丝。
这就像传统的小帆船遇到了大轮船,有点招架不住了。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

江村经济读后感大学篇一江村经济读后感最近读了《江村经济》这本书,哇塞,真的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思考!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学术著作会很枯燥无聊,但我读下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作者费孝通先生深入到江村这个小地方,把那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江村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隐藏着的大大的乾坤。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村子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你想想,一个村子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啊!书里讲的那些农民的生活,他们怎么种地,怎么搞副业,怎么处理家庭关系,真的特别真实,就好像我自己也走进了那个村子,亲眼看到了一样。
比如说,他们养蚕的那些细节,我以前哪知道啊,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养蚕还有那么多门道。
我就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和江村那会儿比起来,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可又一想,也许有些本质的东西还是没变的,比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总是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可那些乡村的传统和智慧是不是也被我们丢得太快了?难道现代化就一定要抛弃乡村的一切吗?这可真不好说。
读了《江村经济》,我真心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大家难道不这么觉得吗?篇二江村经济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江村经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这本书,一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太学术、太晦涩难懂,结果一读进去,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费孝通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接地气,就好像他在跟我面对面聊天,给我讲述江村的故事。
江村,这个小小的地方,却蕴含着大大的经济奥秘。
我读着读着,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村子里,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听到他们为了生计而发愁的叹息。
你说怪不怪,江村的人们靠着那一点点土地,想尽办法谋生。
有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怎么就那么有韧性呢?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逼得人不得不去想办法,不得不去拼搏。
书里提到的那些乡村工业,比如蚕丝业,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小小的蚕丝背后,有着那么复杂的产业链和经济关系。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范文(四篇)第一篇: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关于《江村经济》一书的意义,也许对于我们9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丰富了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的了解。
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文科生来说,在历史课上所了解的只是被教科书美化过的一部分,真正的历史事实我们知道的少的可怜。
而它其中所讲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也算是贴近我们的生活。
乡村经济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以男性传承,女性的地位低到尘埃。
而本书详细的写出来了当时的状况。
在开弦弓这样的一个小村庄里,封闭,自给自足,延续着以父系为主的家族传承制度。
我一直都觉得男女应该被平等对待,甚至于女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因为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人类才得以延续下去。
可是,本书中写道:土地有限需要进行人口控制,这使杀害女婴变得更为经常。
而妇女只有在生下男婴后,地位才会得到确认,以及女儿没有资格继承父母的家产等等。
看完之后,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女性的地位总是那么低。
从西周延续的长子继承制,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我们从未重视过妇女的权利。
至于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婚姻只是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语,有时就像官场上被屠杀或交换的商品。
已婚女儿泼的水,母亲的家人不能回去,没有继承权,没有权利为父母服务,丈夫的家人不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甚至他们甚至没有办法为自己找到解脱,只能离婚。
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才得到缓解,但也只是轻微缓解。
到目前为止,虽然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反过来又问,这真的做到了吗?从以下例子来看:不允许检查胎儿的性别不是为了防止女婴死亡吗?为什么二胎政策是生女生才能生二胎,男生不能生二胎?光是女儿不好吗?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也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吗?我以前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
为什么像李宇春这样的中性女孩受欢迎本质上是对男人的尊重。
也许我这么说似乎有点极端,毕竟,我也是一个女孩。
当我看到女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我会感到共鸣。
然而,女性被不公平对待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江村经济读后感3000字大学生

江村经济读后感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江村经济》这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深入探讨了江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对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1. 乡村经济的挑战乡村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经济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书中提到的江村经济,在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下,经历了从传统农耕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变。
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改变江村经济的落后状态,仍然存在着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等问题。
2. 四化经济的特点在《江村经济》中,四化经济的概念被提及。
四化经济是指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四个方面的经济发展。
这四种化的发展需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化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乡村城镇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生态化可以保护农村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四化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3. 大学生参与乡村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知识、技能和活力的群体,参与乡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建立科技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激发乡村青年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参与乡村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4. 总结通过阅读《江村经济》,我深刻认识到乡村经济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为大学生,我将更加关注乡村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助力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幸福的目标。
以上是我对《江村经济》的读后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思考应用到实践中,为乡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读后感
20100700169 张涵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全书共计十六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贯穿全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初读下来,最大的感觉便是不同于《寻乌调查》的简洁短炼,《江村经济》用另一种平实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体验。
就像在你的耳边娓娓道来关于这个村庄的故事,不由得便入了神沉了进去。
故事讲完了,一个挥之不去质朴的江南村庄形象已经在脑海中深深印了下来。
全书详尽着重的刻画了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把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特别是农民生活的节俭和对礼仪习俗的重视,这也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东西。
例如,“配偶由父母选就,”“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保证生育男儿事像算命先生明白提出的要求”,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对于生产力的重视,这也导致了书中所提到的男女比例失调,贫困家的男子不易找到媳妇。
还如生活中的各种禁忌,“不能踩踏或糟蹋稻米”、“妇女在月经期间不准接触灶王爷神龛前的任何东西”、“任何字纸都应仔细的收集起来”。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很多习俗都已经遗失了,不过小时候去农村亲戚家拜访对他们对谷子的珍惜程度还是历历在目。
还有复杂礼节禁忌繁多的家庭关系,涉及财产、继承、亲属和丧葬婚嫁。
书中描写的内容正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影响最为久远的习俗,最真实的农民生活情况。
本书前言作者就提到,观察这个村庄的经济问题,只有在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是才能有所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工业的发展,生丝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经济预算中的重要性。
江村经济的变迁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本书引入了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调查,这点也更分析出问题的实质,而不只是单纯的描述问题的表象。
这一角度在第十二章对蚕丝业的分析中运用广泛。
该村蚕丝业的衰败源于生丝价格的下降,作者给出价格下降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战后世界经济萧条以及家庭缫丝质量不均,不适合高度机械化的丝织工业的需要。
这就涉及到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
战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属宏观经济问题,这一问题与开弦弓村自身的内部矛盾共同导致了该村经济的变迁。
一份调查报告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切片,也在于可以在其中发现问题并作出改变。
开弦弓村的经济就是当时中国普遍农村的一个缩影,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制而迟迟发展不起来,加上土地制度的剥削,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费孝通先生对开弦弓村的支柱产业蚕丝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写出了蚕丝业现阶段的变迁和改革,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该产业未来的构想和建议,并指出自身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之更好的发展。
在本书序言中,布·马林诺斯基提到,本书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品质,“虽然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给西方读者看的,文字中没有特殊的辩护或自宥的流露。
相反倒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一点在本书最后一章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展露出来。
费孝通先生直接指出国民党政府在土地制度上的不作为,一个学者敢于指出政府的问题也是难能可贵了。
在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最后一段,作者指出“只有经历这场斗争,我们才有希望真正建设起自己的国家。
在斗争过程中,土地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更加生死攸关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土地改革,解除农民的痛苦,我们与外国侵略者斗争的胜利才能有保证……”。
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开弦弓村如何发展如何变革,而是以小见大,中国的经济该如何走下去,中国怎样才能渡过这场磨难重新站立起来。
关于选定调查区域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被研究的社会单位须小但也也不宜太小,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
这为我们以后的实践调查选定区域提供了参考建议。
这一本不像传统晦涩乏味的学术论文的论文,不愧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中更多奥妙还要更多时间去一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