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
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

人类学角度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村庄就像一个小宇宙。
江村,这个小小的村庄在费先生的笔下就像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啥东西都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从经济方面看,那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体系。
这里面有农业,种稻子啊啥的,就像这个小宇宙的基础能量源。
农民们天天在田里忙活,跟土地打交道,那土地就像一个魔法宝库,你精心伺候它,它就给你产出粮食。
但是呢,光靠种地还不行,还得有副业。
就像家里光有主食没有配菜可不行一样。
缫丝业就是江村很重要的副业,这就像是给这个小宇宙的经济增加了一些高级的装备。
妇女们在这个副业里可是起着超级大的作用,她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忙着缫丝,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这让我觉得一个村庄的经济不是单一的,而是像一个拼图,各个小块儿得拼在一起才完整。
二、人际关系像一张大网。
在江村,人际关系也是特别好玩的。
这村子里的人啊,就像一群相互关联的小蚂蚁,谁跟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个小细胞。
家庭里的长辈就像是细胞核,有着很大的权力。
比如说家里的经济大权啦,还有对子孙婚姻大事的决定权之类的。
然后家庭和家庭之间又通过婚姻、宗族关系连在一起,就编织成了一张超级大的人际关系网。
这张网可神奇了,在村子里,不管是农忙的时候大家互相帮忙,还是有啥纠纷需要解决,都是靠着这张网的力量。
而且这种人际关系还影响着经济呢。
比如说,亲戚之间借钱、借农具啥的,都是很常见的事儿。
这就像是这个小宇宙里的信息和资源交换,靠着人际关系这张网来传递和调配。
三、传统与变革的博弈。
江村也面临着传统和变革的大问题。
传统的东西就像村子里那些老房子,稳稳当当的,大家都习惯了。
像那些古老的耕作方式、家庭结构、社会习俗,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大家觉得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可是呢,外面的世界在变,就像一阵大风吹过来。
缫丝业就面临着这种变革的冲击。
以前传统的手工缫丝慢慢不行了,因为有了外面更先进的机器缫丝。
这就像传统的小帆船遇到了大轮船,有点招架不住了。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5篇江村经济读书心得1全书正文一共十六章,四篇附录和一篇序言,接下来将对正文十六章的内容做简单的自我认识和总结。
第一章前沿和第二章调查区域,主要陈述作者写作全书的目的以及选择调查区域的原因、调查区域的地理、经济、人口及土地背景。
中国农村在当时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3],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过程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简单的转渡过程,而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和西方社会制度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了解,将会引导这种社会制度变迁趋于期望的结果,这也是当时中国青年学生爱国救国的一种尝试。
至于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是因为此村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蚕丝业中心之一,农业较为发达,具有完善的水路交通网,同时,作者本是当地人,语言具有优势,且有其亲人帮助,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工作效率较高。
第三章到第六章从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及户与村的角度描写了开弦弓村的社会背景。
家庭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规模一方面受到“分家”的力量削弱,另一方面又受到父母和子女相互依存合力的增强,在此平衡力量下,中国农村家庭人数大约在4-6人之间。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为重要,夫妻间的关系次之。
婚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有后代,子女是家庭“香火”绵续的载体,也是父母年老后的生活保障。
由于拥有土地面积的有限,生产能力的约束,为了预防贫困,存在溺婴、流产等人口控制现象,杀害女婴更为经常,家产较大的家庭则不受限制的有更多子女。
父母与婴儿的关系受到迷信的影响,表现为,对孩子的珍爱被刻意小心地掩藏起来。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较为密切,父亲则是严厉家法执行者。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居于主导,学校教育由于与经济活动不相适应,辍学率较高,文化知识及训练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帮助。
婚姻大事并不是由青年男女自己决定,而是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通常在孩子6-7岁时便已安排好。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书感想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展现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丰富面貌。
本文旨在总结本书的核心框架与经验教训,并提炼出易于理解的大纲和摘要。
摘要《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博士在1936年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
该书详细描绘了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
书中不仅关注经济活动,还探讨了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强调了家族和社会网络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性。
大纲引言本书背景及作者经历介绍。
调查目的与方法概述。
社会结构分析家族制度:阐述中国农村中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功能。
村落共同体:描述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机制。
经济活动模式农业生产:探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具使用及耕作技术。
手工业与商业活动:介绍村内手工作坊的运作情况及市场交易的特点。
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乡风民俗:分析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
宗教信仰:考察民间信仰体系及其对村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社会变迁与发展外部冲击:讨论外来因素对中国农村带来的影响,如现代经济模式的引入等。
未来展望:基于调查结果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建议。
主要经验教训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强调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
文化传承的价值:指出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对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城乡差异的挑战:提出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促进共同繁荣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这些总结,《江村经济》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江南乡村社会图景,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应对当下复杂社会现象的重要视角和工具。
《江村经济》读后感(四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今天终于将费老的《江村经济》细细品完。
真的是挺惭愧的,由于一些琐事,我前前后后近三周才读完,由于不是一口气,所以下一次读的时候都要把前面看的再温习一下,虽然觉得看的挺透的,但是这种效率,我自己都汗颜。
我觉得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体悟到了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从作者阐述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的细致程度。
而且,这种分析不是纸上谈兵,它结合了实际需求,是在一定的高度上避开政治立场、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所做的调查和研究,这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立场和客观务实的科学精神。
本书行文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名词,以一种平易的叙述方式描述了开旋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结构清晰、逻辑清楚。
第二章说明了为什么选择开旋弓村作为调查对象以及开旋弓村的大致情况。
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描述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特点,介绍了开旋弓村的实际情况。
从第七章开始,是这本书的重点吧,分别描述了开旋弓村的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和资金。
其中对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土地的占有这一章,土地真的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之于农民如同水之于鱼,没有水,鱼无法存活。
同样,没有土地,农民也将无法生存,所以当土地只属于地主阶级时,农民最终会受不了剥削而起来反抗。
但是,现在土地公有化了,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他们生活就变好了吗?我无法给出直接的答案。
近年来涌现的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或许能给出一些回答,他们有的甚至是将家里的土地荒芜,也要到充满诱惑的城市来用低端的劳力赚取他们认为比种地强的价值。
是土地不够?还是土地质量不好?又或许是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太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或许,这就是我所学专业“农业推广”的使命所在?《江村经济》读后感(二)___年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用第一手真实资料总结了《江村经济》一书,该书即是作者___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
江村经济第十三四章读后感想与思考

江村经济第十三四章读后感想与思考篇一江村经济第十三四章读后感想与思考哎呀,读完《江村经济》的第十三四章,我这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啊!这两章里讲的那些乡村经济的事儿,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咱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多少也能感觉到一些书里说的那种经济模式的影子。
陌生的是,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么多门道和讲究,以前我可真是没往深了想。
你说,以前咱就觉得农村嘛,不就是种种地,养养鸡鸭啥的,能有啥大学问?可这书里一分析,我才发现,这里头的经济关系复杂着呢!也许就像人家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拿书中提到的土地分配和农业生产来说吧,我就在想,为啥有的地方土地多,有的地方土地少?难道这都是天生注定的?我觉得可能也不完全是吧。
也许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或者是人为的因素在里头捣鬼。
再说那农业技术的改进,为啥有的地方能很快接受新技术,有的地方却一直守着老一套?这是不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系呢?我琢磨着,可能有些人就是害怕改变,觉得新的东西不靠谱。
不过,读了这两章,我也有点迷茫。
咱们农村经济要发展,到底该走哪条路?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还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反正吧,这书让我对农村经济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家乡的未来。
我就想啊,以后能不能为家乡的发展出点力呢?篇二江村经济第十三四章读后感想与思考《江村经济》的第十三四章,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为啥?因为太震撼啦!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农村的经济问题能这么复杂,复杂得让我脑袋都快炸了!书里说的那些关于土地租赁、劳动力分配的事儿,感觉就像是一团乱麻,我想解开,可越解越乱。
比如说吧,土地租赁这事儿。
我就在想,为啥有些人愿意把土地租出去,而有些人宁愿自己累死累活地种?难道租出去不是更轻松吗?后来我又琢磨了一下,也许是因为那些自己种的人,对土地有感情,觉得那是自己的根,舍不得放手。
这是不是有点傻?我也说不好。
还有劳动力分配,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江村经济第七章读后感

江村经济第七章读后感这一章一开头就给我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感觉,讲消费嘛,这可是和每家每户都息息相关的事儿。
费老写得那叫一个细致,感觉他把村民们口袋里的钱怎么花的,都摸得门儿清。
他提到村里的消费分成了不同的种类,就像我们现在分什么刚需消费和非刚需消费似的。
村民们首先得顾着吃穿住这些基本的东西。
看到这里,我就想啊,这不管啥时候,填饱肚子、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都是最重要的。
不过呢,这村里边的消费也受到好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他们的经济收入,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赚钱多了,花钱的时候底气就足一点呗。
要是收成不好,那花钱就得捏着点。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关于礼仪方面的消费。
这村子里的人可讲究了,逢年过节啊、婚丧嫁娶啊,都得有相应的消费。
这种消费好像不完全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在村子这个大家庭里的面子和人情关系。
比如说办个婚礼,那得摆酒席,请亲朋好友来吃吃喝喝,这花销可不小。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有时候为了一些人情世故也会有一些额外的支出,看来这种文化传统还真的是源远流长呢。
还有就是教育和娱乐方面的消费。
在当时的江村,感觉教育方面的消费好像还不是特别受重视,毕竟大家都忙着填饱肚子。
但费老的描述里也能看出有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有点像刚刚开始萌芽的种子。
娱乐方面呢,虽然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但村民们也有自己的小乐趣,哪怕是花点小钱去凑个热闹啥的。
读完这一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江村的消费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
它反映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还有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这就好比是一面镜子,从消费这一个角度,我们能看到整个江村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等等。
而且啊,费老写得这么详细,让我这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村子里,和村民们一起盘算着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呢。
这一章让我对江村的了解又深了一层,就像拼图一样,又找到了一块很重要的碎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给我们的三个启迪
文:丁元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出处:北京日报2006年11月
7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并在两年后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国际上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同时,《江村经济》也成为当代学者研究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献。
虽然时间已经跨越半个世纪又二十年,今日重读《江村经济》,品味20世纪初期先辈学者对于中国农村的调查和思考,对探索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备感启迪,思源致远。
启迪之一应当用农业来促进工业,以工业来维护农业
重读《江村经济》,回顾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艰难探索,深感中国农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村建设的艰巨性。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单独成篇,全面阐述,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鲜明特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考虑了农村生产发展,也考虑了农民生活、乡村文明、村容建设、基层民主等,是一个农村全面发展的规划。
而且,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城”和
“乡”一并考虑,缺一不可。
科学发展观在这里得到了全面体现。
农村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症结。
70年来,这个症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表现,但基本内核似乎变化不大,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民现状一直是核心问题。
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经济》的最后结论中对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总结道:“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针对这个判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收入。
”在后来的探索中,他更加从发展农村副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一体化寻求解决之道。
费孝通教授对于农村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学术领域的反映,特别是对当时乡村建设经验的反映,尤其是对他的姐姐费达生开展乡村建设经验的总结。
费达生长费孝通7岁,早年从苏州女子蚕校毕业,1920年赴日本学习缫丝,1923年回国,指导和帮助当地蚕农用新法养蚕缫丝。
1929年,在开弦弓村成立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自己办的丝厂,时为国内外各界所瞩目。
1936年夏天,费孝通在其姐的丝厂进行实地研究。
秋天,他赴英伦留学,在英伦期间,他整理这次调查的笔记,并不断与姐姐沟通,进一步明确了在调查中不能确定的问题。
从此,费孝通在探索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息地跋涉直到去世。
费孝通教授于1938年学成回国,就职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在当地继
续开展他的农村研究。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禄村农田》的调查。
不管是在江村还是在禄村,费孝通教授总是把乡村的发展与城市联系起来,认为农村的发展,不能离开城市。
可见,城乡关系问题在20世纪前期已经是中国农村发展关注点之一。
基于城乡关系的分析,费老把视角拓展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
1943年,在准备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战后经济座谈会上,他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建议:“我主张今后的政策不但要使乡村和都市的发展不相冲突,而且应当用农业来促进工业和以工业来维护农业。
”这样,在整个20世纪初期,基于实地研究和调查,费孝通及其他先辈对于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提出了基本的对策。
这些判断和对策在我们现在看来依然具有鲜活的价值。
启迪之二“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大部分农民的小康问题。
但是,农村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仍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并没有很好地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
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民工问题,依然是我们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尚不完善的城市化政策,
使他们缺乏接近基本公共服务和完全融入城市社区的机会。
今后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在农村强大推力和城市强大拉力下,大量农村人口别无选择地迁移到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由于体制分割,迁移人口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纳入城市体制还有一段路要走,过去的二元分割造成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分割还将造成新的问题,社会不平等,甚至不平等程度加剧在一个时期内是存在的。
大量迁移人口进入城市,基本的公共服务供应不足,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既不符合公平与公正原则,还将会产生若干严重社会问题。
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劳动力资源无限供给的背景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工业化特征是,重化工业不能大量吸纳就业,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但不能从根本上安臵迁移人口。
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15-30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挑战之一。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农村发展,富裕劳动力迁移和就业,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初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展开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主要的倡导者、参与者是知识分子。
在当时的条件下,开展乡村建设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而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的民国政府不可能提供这样的资金支持。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则不同,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奠定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
乡村建设运动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是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放在农村。
启迪之三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必须跨越式发展
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农村问题放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将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上看,我们面临的挑战仍是严峻的,甚至不亚于上个世纪。
2005年9月,我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历史博物馆,参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当我看到1900年美国城市化程度为40%时,我为之一惊,因为当时我在做中国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研究,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也在40%左右。
从1900年至2004年,美国走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用一百多年。
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现代化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中国的现代化,最关键还在于农村现代化,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农村现代化实现之日,也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是否能够在本世纪剩余的94年里,走完美国用了一个世纪走过的道路?如果进行一些历史比较,我们应当有信心,因为历史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国家的确不少,英国在19世纪通过工业革命和改革,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美国通过新技术革命等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20世纪的世界强国。
我国要在本世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除非实现跨越发展,别无选择。
我国实现这种跨越发展面临的国内挑战和国际环境已经根本改变,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都不是英国和美国在几个或一个世纪前所面对的。
要实现这种跳跃,中国不仅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要把
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培养成现代产业工人,在劳动技能和知识掌握上也要实现跨越。
仅就此一项,我们不难看到我们所面临任务的艰巨性。
说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农村现代化,要求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即通过实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未来的94年中,实现发达国家需要一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
说到底,我们需要创新技术,而支撑这些技术的是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是部分科学家、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而且还包括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包括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新农村建设仅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第一步。
中国农村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农民收入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统筹问题,更是一个农民和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要使7亿多农民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成为有现代技术和技能的产业工人,实现从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中国农村现代化面临的任务不是一般的艰巨。
正如费孝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看到的,“乡村工业是可以有前途的”,“除非乡村工业在技术上和组织上变了质,它才能存在,才能立足在战后的世界里”。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不从这个目标考虑问题,我们就不能实现中国的农村现代化。
从《江村经济》到现在,70余年,弹指一挥间,未来94年,也是如此。
在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空前艰巨,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却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