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合集下载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老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所以一直到现在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时在高铁上所看见的窗外的风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这本书把农村的样貌向我娓娓道来。

《江村经济》就是这么一本书,“随着本书的描述,读者本身将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

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

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

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 它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而且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使命感。

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

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同时,《江村经济》中从微观到宏观,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区,完全参与的参与观察法等调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江村经济》(精品文档)

《江村经济》(精品文档)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读后感

《江村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锋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一部令人深思熟虑的社会学著作,它将读者们引入了中国农村的世界,深刻剖析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和哲学内涵。

阅读这本书让读者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变革的窗户。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采用了田野考察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多面性。

与其他作家的田园牧歌式描写不同,费孝通不回避也不嘲讽农村中的消极一面,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深入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观察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它还具有哲学的意味。

费孝通探讨了存在主义、实用主义、象征主义等概念,通过富有逻辑性的叙述方式展示了江村的风气。

其中有许多句子富有哲学意味,如“抚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抚养孩子”,这句话虽然看似晦涩,但深思熟虑后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这种哲学性的探讨让读者对江村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江村社会中,人情风味浓厚,中国人传统的意味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江村社会逐渐瓦解,但中国人仍然怀揣着江村情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但江村的风景和风俗仍然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共同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费孝通运用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社会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得出具体结论。

这本书让读者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传统生活的根源以及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从书中,读者了解到当前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导致许多农民外出务工。

这个问题虽然在费孝通写作时只是一个趋势,但如今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剩余劳动力的去向,同时也导致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江村经济读后感全书分为十六章,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江村经济读后感。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也是对全书内容的总括。

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从地理状况、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了调查地区的情况,并阐述了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别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据上文描述,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1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因此,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仅是农业大国的说法,从当时农村看来,中国是农工业大国,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一般认为,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

”“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

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1)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1)

用行动坚持信念——读《江村经济》有感一、作者简介:重情奇男子1936年夏,一位刚从清华毕业的年轻人在太湖边的一个普通中国农村住了下来。

一个月后前往英国求学,在上海到威尼斯的邮轮上他写下了这篇论文的第一行字“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涛涛海浪和对半年前大瑶山调查中牺牲的前妻的思念见证了《江村经济》的诞生。

这个年轻人叫费孝通,他所有著作的第一行字从未改变过。

也就是如此重情重义的男子,在如今的中国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篇章,却在2005年4月份永远离开了,为表示对费孝通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后人都称其为“费老”,以此纪念这位老先生。

二、书本内容简介:中国农民之生活回到话题本身,《江村经济》是一本人类学著作。

该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伦敦经济学院师从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的马林诺斯基时的博士论文。

该书被看作人类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经济生活”的崭新尝试。

该书虽说是一本人类学著作,却有着浓重的经济学意义,在农业经济学课上,老师也曾推荐此书让我们阅读。

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在农村发展工业的经济模式,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计这是一种来自中国的经济思想灵光。

就书本身而言,《江村经济》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方面的内容。

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依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

它倡导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应该从“野蛮人”转向文明社会,好像也因此引起了西方一阵研究东方的风潮,而费孝通本人则很好地运用了“微型社会学”的方法。

三、读书心得:见贤思齐、勇往直前《江村经济》中简单生动而逻辑严密的行文,就凭我的那点功力和那浮躁的心态当然无法企及。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老师推荐我们去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觉得似乎和我们这门课没什么关系,后来老师说是这一本经典着作,于是加深了印象。

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书来看,粗略看了一下,发现虽然他研究的内容许多都不太明白,但是其中所运用的实地调查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江村经济》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

全书分为十六章,其中涉及一个小农村的方方面面,写的很具体,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在当时)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模式。

尽管这是七十多年前的研究了,但其对中国科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这本书打破了学术研究的常规模式,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将一个村为研究点,具体考察农村的家庭关系、财产与继承、户与村、产业和商业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农村的真实全貌,折射出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小见大。

作者的研究意图不仅仅是要弄清“开弦弓村”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分配和交易状况,寻找其中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问题,更要表现这个村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农村发生着。

我们在研究一些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借鉴这种对个案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现在我们并没有丰富的资金、资源和强有力的人脉支持,对一些宏观问题的研究会很片面,不能真正抓住其中的关键。

而且,对于微观问题的研究,如果采用常见的调查研究方式,总免不了流于表面,落了俗套。

教育问题尤其如此。

所以,《江村经济》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应当多多运用在我们平常的教育研究中,毕竟将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个个个体,也只有将个案研究透彻了,才能更好的掌控全局,把握好教育的大方向。

《要是陀螺转起来》的读后感读到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是在今年初春的夜晚,窗外的微风恰如读书时的感觉——清新的、柔软的、暖暖的。

笑意还不由自主地挂在脸上,那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点点漫上嘴角的,终于,在看到校长带着孩子们脱了鞋、手脚并用地转起四个陀螺时,忍不住乐出了声。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

江村经济读后感优秀3篇江村经济读后感篇一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其实,此书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名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最早是1939年以英文版面世的,其后直到1986年才有了中文译本。

这时隔的40余年,可以说贯穿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历史进程——从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建国后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

所以单从时间上说,此书是中国近现代发展轨迹的见证者;另外在内容上,此书由于中译本出现时间较晚,所以现在大家所见的中译本里一般都会附加费老先生在回国后对江村陆续进行的十余次调查情况以及其总结和比较。

作者将本书的研究范围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拓展到90年代,而这些后续的补充也极大的提升了此书的价值:特别是在历史研读和文献价值方面,因为目前还未出现第二本能对某一地区进行的长达60多年的调查和总结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所以,无论上是作为历史资料来研读还是作为社会学研究著作来看,此书可以说都是首选。

而事实也说明了这点:此书自面世以来就是那些有心了解、学习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变迁的入门之选。

首先接触此书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待稍微深入进去后,我们才发现它已经为我们踏入中国农村这一重要而宏大的调查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范本。

可以说,现代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很难不受到此种风格的影响:从《黄河边的中国》到《私人生活的变革》,无不闪烁着此书的影子(看了一点,即有此种感觉····不当之处请明者指正)。

而这点其实也激起了我对于此种调查风格或是研究方法的反思:为何一种思路或是方法在没有出现之前很少有人去运用它,而一旦其出现则如同秋风扫落叶之势风靡不止呢?能否简单的比较说是某位大家创造了一种风格,还是说他适应了大众对于某一事物的欣赏和偏好而顺势而为的。

对于这个问题,只是一点突发奇想而已,其实不应该是我们读书笔记的“正规任务”,仅此自娱吧!另外,看了此书,不禁联想起了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一书。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村经济的读书笔记1《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据说不错(当然在看完之后,我觉得确实不错)。

它是费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论文。

作为论文,由于受其自身体裁的限制,学术性的内容会多一些,因而便显得枯燥。

其实,在一开始,我对它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在读过两三章之后,发现它真的很不错。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思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的罗曼蒂克——费孝通《江村经济》
武定县国家税务局华志星
最近一直没多少时间看其他书,直到今天才把这本买了一个多月的《江村经济》看完。

书是去楚雄考驾照时在新知买的。

当时每天除了练练车也没什么事干,每天晚上就一个人跑到新知混时间。

偶然在商务印书馆部分看到这本书,想起了前不久才去世的费老。

大学时期看苏力的书时,总是能看到很多来自于费孝通的引文,苏力也在很多论文里强调费孝通对他的影响,后来在书城买到费老的《乡土中国》,虽然只是一本很小的册子,读后却有使人茅塞顿开之感,连读三遍而不忍释卷。

惊讶于他对中国状况深入的分析和清澈的解释,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到像“地缘社会”与“血缘社会”这类的名词,对于一个刚离开高中应试教育不久的学生来说,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是让人震撼的,以前只关注自己生活小圈子的人,开始对国家、社会有了整体的观念。

费孝通是真正的学术楷模,他深入研究问题的方式和细致的态度可以让人看到大师是如何养成的。

比如这本他的代表作之一《江村经济》。

这是一本写于70年多前的书,它经常被人错误的放在农业书籍这一栏,而事实上,这是本人类学的著作,而且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一样,这是一本博士论文集。

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

70多年前,那个时候共产党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

费孝通刚从清华毕业,作为一个人类学专业的硕士,他知道继续研究或许是对他这个苦难的国家最好的交代。

1935年秋天刚毕业的他拿到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入学通
知书,走之前,他忽然觉得作为人类学家,在出国前进行现场勘察研究是必要的。

于是那一整年他决定和她妻子,一个叫王同惠的女人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

1935年冬天的雪下的特别大,意外发生了,108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

伤的是肉体,但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学术的执着,毕竟,这是祭奠亡妻的最好方式。

于是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他的感情生活,在25岁时就结束了。

1936年的夏天,他收拾好行装,在出国前的两个月考察了开弦村,也就是江村。

上海到威尼斯的航程让人烦闷,他在船上无所事事之际,写下了他在江村的所见所闻。

26岁的费孝通不知道,这本书将奠定他在学界的地位。

而他也将在几十年后因之收到赫胥黎奖。

马林诺夫斯基在评价这本书时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以复述静止过去。

它有意识的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江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

费孝通自己说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

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都有其历史的根源。

例如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

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

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能干活。

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做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

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

再例如费老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

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

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地中国的政经疑云,当500强在中国遇到本土化难题时,不妨回到费老的观点,换个角度,从制度和文化来理解这些问题。

而任何有志于在中国开创事业的年轻人,更有必要了解这些潜在的因素了。

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变了,但根本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相似处。

文化就是这样的奇怪,大部分生活在其中之人都感受不到并且难以叙述,但又不得不顺着它生活,比如我们依然会喜欢男孩、我们会保持父母子女间的亲密感,我们会走亲访友,虽然已经没有了”族”的概念。

费老在序言的这几句话似乎点出了即将到来的那场席卷神舟大地的社会变革:
“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

“对社会制度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改变是更加困难了,当以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时,甚至可能还没有代替它的制度。

困难在于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只有通过一致行动才能改变它,而一致行动不是一下子就组织的起来的”
书的最后,费老给出了预言式的论断:内部冲突和耗费巨大的斗争最后必将终止,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上。

如他所言,又一轮政权的更替,但核心的问题仍然没有触及。

事实上大部分社科学者的重要作品都在解放前,那时的学术开创的根基反而异常扎实,反观中国现在的学者越来越浮躁,用正在云大读研的弟弟的话,现在的大学教授不是想着弄钱就是想着弄女人,勤于治学的人反而成了少数。

旧中国残酷的现实,反而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才辈出,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有俊杰挺身而出。

如果把追逐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为浪漫的话,我就一直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比起徘徊在康桥月色下的徐志摩,更加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费孝通这样的学者抗争的方式,正像他书里说的那样:“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