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电脑技术发展史

合集下载

电脑技术发展史从电子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时代

电脑技术发展史从电子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时代

电脑技术发展史从电子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时代电脑技术发展史:从电子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时代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而如今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创造最早的电子计算机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电脑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

本文将回顾电脑技术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初,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了。

这台计算机由美国军方投资研制,体型庞大、体积庞大,被用于计算弹道、编码和解码等军事应用。

尽管ENIAC存在诸多限制,比如巨大的体积、功耗大以及计算速度慢,但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个人计算机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开始迅速普及。

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相继推出了Apple I和IBM PC等第一代个人计算机,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个人计算机的问世使计算机不再只是企事业单位或科研机构的专用工具,而成为普通人家中的日常应用设备。

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大大推动了电脑技术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的商用化推动了电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在线交流和电子商务,世界变得更加紧密连接。

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比如网页设计、网络安全和电子支付等,这些都为未来的互联网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移动计算的时代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问世为电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智能手机不仅可以进行通话、短信,还可以上网、玩游戏、拍照等。

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电脑技术走进了更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移动计算的时代也给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和物联网等技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人工智能的崛起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成为电脑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和智能家居等。

(2024年)计算机发展历程图片

(2024年)计算机发展历程图片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迅速普及,成为人们
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推动了移动应用软件的繁荣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移动应用软件需求激增,各种APP、移动游戏、移动支 付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2024/3/26
改变了智能终端市场竞争格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智能终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大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智能终端 设备和操作系统,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微型化趋势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逐渐实现 微型化,为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7
2024/3/26
02
硬件技术演进及影响
CHAPTER
8
处理器速度与性能提升
2024/3/26
早期处理器
早期的计算机处理器速度较慢,性能有限,主要用于简单 的数学计算和逻辑运算。
摩尔定律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处理器的速度和性能不断提升, 遵循摩尔定律,即每隔一段时间,处理器上的晶体管数量 将翻倍,性能也将大幅提升。
多核处理器
为了进一步提高处理性能,多核处理器应运而生,使得多 个任务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9
存储设备容量增长与价格下降
早期存储设备
早期的计算机存储设备主要是磁 带和磁盘,容量有限且价格昂贵

2024/3/26
闪存技术
随着闪存技术的发展,存储设备的 容量不断增长,价格也不断下降, 使得大容量存储设备成为个人电脑 的标配。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 、智能家居、智慧金融、智慧医疗等 多个领域,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 式和工作方式。

2024年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史

2024年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史

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史一、引言二、计算机的起源计算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为了解决军事和科学研究中的计算问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摩尔电机学院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

ENIAC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它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实现了高速计算和自动计算。

三、计算机的发展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在ENIAC问世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然而,它们在科学研究、军事、工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体积缩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开始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计算机软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级编程语言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编程变得更加便捷。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集成度大幅提高,计算机体积进一步缩小,功耗降低,性能提升。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科研、工业、商业等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微处理器计算机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得计算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微处理器将中央处理器(CPU)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计算机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大幅提升。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办公室等场所,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

四、计算机的现状1.科学研究:计算机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模拟实验、数据分析、计算化学等。

2.工业生产:计算机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智能制造等。

3.商业应用:计算机在商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电子商务、企业管理、金融分析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汇总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汇总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如下:
1.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第一代计算机基于真空电子管,特点是体积庞大、功耗高、可靠性差、运算速度低。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艾克特和莫齐利拉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2.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基于晶体管,特点是体积缩小、能力增强,可靠性大为提高。

晶体管数字机的发展得益于晶体管、磁芯存储器、磁带、磁盘等硬件的发明及应用。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1年)
第三代计算机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特点是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功耗进一步降低,运算速度增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集成电路数字机的发展得益于集成电路的发明和集成度的提高。

4.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1971—2008年)
第四代计算机基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点是电路集成度大大提高,功耗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降低,运算速度大幅提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此时期计算机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软件也越来越丰富。

5.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2008年—)
第五代计算机基于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特点是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大幅增加,价格大幅降低。

此时期计算机的发展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软件也越来越丰富。

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电子管数字机、晶体管数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机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五个阶段。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各种社会人员,总是时不时的打开电脑。

在我们感受计算机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候,我们也更要了解计算机的历程,下面就简单地介绍我们的先辈如何通过努力将我们带进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一台被称为ENIAC的庞然大物,从此便开启了计算机时代的大门。

从此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

一直以为,人们都以计算机物理器件的变革作为标志,故而把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代。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内装了18000个电子管,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但运行速度比当时最好的台式计算机快1000倍。

第二代(1959-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晶体管计算机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减小,寿命大大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第三代(1965-1970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路,计算机也开始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主要元件,同时主存储器开始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处存储器有磁盘和磁带。

并且还产生了标准化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

操作系统逐步完善,同上两代相比,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和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企业管理、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等领域。

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一种将大量晶体管组合到单一芯片的集成电路,其集成度大于大规模集成电路。

集成的晶体管数在不同的标准中有所不同。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的历史

未来展望
01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 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产业将继 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实现更 高水平的发展
03
国际化进程加速
随着中国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国 际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中国将 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 国计算机产业走向全,中国计算机产业将进一步 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 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04
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 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未来几年,中 国计算机产业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 保护,推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未来展望
-
THANKS!
XX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和陪 伴我一齐成长的同学,他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本论 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
PART 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 段(1990年代-2000年代)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
这个阶段的主要 特点是市场化、 专业化和国际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计算机产业得到
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开 始大量进口高性 能计算机和关键 部件,如CPU、
内存、硬盘等
中国开始生产自 己的PC机和服务 器,并逐渐应用 于政府、企业、
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
老师表示感谢!
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很大的限制
PART 2
第二阶段:自主研发阶 段(1970年代-1980年代)

计算机发展概括总结

计算机发展概括总结

计算机发展概括总结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突破,如今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工具。

以下是对计算机发展的概括总结:1.第一代计算机(1940s-1950s):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庞大、耗能高,运算速度相对较慢。

代表性的计算机是ENIAC。

2.第二代计算机(1950s-1960s):采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减小了体积并提高了运算速度。

同时,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

IBM 1401和UNIVAC 1107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

3.第三代计算机(1960s-1970s):集成电路(IC)技术的出现,进一步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可靠性和运算速度。

操作系统和高级编程语言的引入使计算机更易于使用和开发。

IBM System/360和DEC PDP-11是该时期的代表。

4.第四代计算机(1970s-1980s):微处理器的问世使得整个中央处理单元(CPU)能够集成在一颗芯片上,计算机进一步变小、更加便携和可靠。

个人电脑(PC)开始普及,如IBM PC和Apple II。

5.第五代计算机(1980s至今):个人电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移动计算的普及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

总的来说,计算机发展经历了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庞大而昂贵的设备到轻便而高效的工具;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从低级的机器语言到高级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从科学研究到商业管理、通信、娱乐等多个领域。

计算机已经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回首计算机的十年发展路程

回首计算机的十年发展路程

回首计算机的十年发展路程(一):后DOS时代十年,弹指一挥间,身边的人和事已几番新,唯一不变的可能是自己对电脑的那份热忱吧。

作为一个7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十年间见证了中国电脑市场的崛起和发展,当然也听说了硅谷里一幕幕激情澎湃的传奇和黯然神伤的故事。

在这个一日千里的资讯时代,十年对于IT产业来说可谓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化。

我的第一台电脑所使用的Pentium 100MHz处理器至今仍安躺在抽屉里,而今天Pentium 4 3.8GHz都已经面市。

身边一些从事IT行业的朋友更是感慨万千,从十年前不知道电脑是何物到成为某网络公司的技术主管,而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他们又纷纷加入了失业大军。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许许多多业界厂商上,它们有过辉煌的一刻,也面对过惨淡经营甚至倒闭的困境。

平时,我们总是把目光投注在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身上,却鲜有回顾一下计算机的过去。

为什么我们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称之为后DOS时代?这是因为Windows 3.x系列的盛行已预示着DOS时代的终结。

让我们看看这个时代留下了些什么产物。

一、命令行式的操作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操作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DOS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

所以操作方式也非常简单,只需输入命令,然后回车,系统就会执行命令(如图1)。

因此,用户必须记住大量的命令及其执行参数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命令行程序分为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内部命令是随装入内存的,而外部命令是一条一条单独的可执行文件。

内部命令都集中在根目录下的文件里,电脑每次启动时都会将这个文件读入内存,也就是说在电脑运行时,这些内部命令都驻留在内存中。

外部命令都是以一个个独立的文件存放在磁盘上的,它们都是以com和exe为后缀的文件,只有在电脑需要时,才会被调入内存。

可以这么说,DOS时代的电脑用户的记忆力应该比Windows时代的用户要强。

举个例子,Windows的用户通过资源管理器便可对存放在硬盘里的文件和文件夹一目了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速龙和毒龙A M D从未如此给力过年复一年,在IT业界,每天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而生,庞大的数量群也产生了数以百万亿的价值。

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改变业界的产品或技术一年会有几个?2000年的毒龙/速龙、2001年的ipod、2002年的Radeon 9700、2003年的Opteron……,十年过去了,是时候回顾一下那些曾今改变业界的产品和技术了。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让人记忆犹新的IT产品/技术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业界,对IT产业带来了非同寻常的革新意义。

是的,IT产业需要这样的产品和技术,越多越好。

●2000:速龙和毒龙 AMD从未如此给力过>>第一代Athlon 产品很棒但市场表现一般它给人留过,10端和早期的AMD总是在模仿、模仿、再模仿AMD是在1969年由Jerry Sanders领导的7位前仙童公司的雇员联合创办的,公司一开始主要做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业务,RAM是一种相对较为简单的逻辑芯片,不过到了1982年,在IBM的帮助支持下,AMD开始正式涉足x86微处理器业务,当时AMD与Intel签署了授权协议,允许“克隆”Intel的处理器产品。

但是到了1986年,Intel拒绝给AMD提供80386微处理器的详细技术资料,两者因为此时还闹到了联邦法庭。

最终,AMD不得不逆向开发“自己的”80386和80486系列微处理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处理器的设计流程需要变得越来越短,逆向开发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

AMD此刻意识到,是时候开发自己的微处理器芯片了。

AMD的前两代微处理器分别为K5和K6,虽然在性能上难以与Intel的产品相抗衡,但是其优越的性价比以及与对手相同的接口设计,让AMD抢了Intel不少市场份额。

而AMD创,一个极具第一代1999年8月份,Athlon处理器开始在全球商家开售。

很快,人们发现,同频下,AMD的Athlon 在性能方面要优于Intel的Pentium III处理器,而且Athlon处理器的超频潜力更大。

对Intel而言,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与Pentium III处理器的820芯片组主板采用昂贵的RDRAM显存(由Rambus提供生产),但是事实证明,RDRAM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产品。

自此,AMD的处理器性能高、性价比高、稳定性高的美誉开始名扬四海。

不幸的是,AMD的Athlon处理器采用插槽式接口设计,这就意味着与之匹配的主板成本较高。

此外,AMD的750芯片组性能算不上很好,而且第三方方案威盛KX133的数量又很少,这些都制约了Athlon 处理器的发展。

更糟的是,当时的主板制造商们都不愿意为Athlon处理器设计主板,因为他们怕得罪Intel。

总之,AMD的Athlon单就产品而言绝对是顶呱呱,但是由于与之搭配的不给力,再加上主板厂商们的不作为,Athlon在市场端的表现并不好。

但是无论如何,Athlon都让AMD看清楚了一件事:AMD 的处理器不比Intel的差,甚至更好。

>>第二代Athlon——毒龙让Intel吃尽苦头Athlon让AMD明白了很多事情,也让他们有了足够的底气。

2000年中,AMD推出了第二代Athlon 处理器,代号为Thunderbird。

①首先:Thunderbird采用传统的插槽式接口设计,兼容性高②其次:整合L2高速缓存,确保了处理器的运算性能具备了线性时钟频率的可延展性③最后:Thunderbird诞生之时正是威盛新一代KT133主板量产之日,这确保了Thunderbird的迅速普及。

毒龙事实上,AMD不仅推出了性能更佳的第二代Athlon处理器——Thunderbird,而且还推出了赫赫有名的Duron(毒龙)处理器。

毒龙可以是缩水版的Thunderbird,不具备L2高速缓存,成本自然更低。

毒龙不仅让Intel的Celeron(赛扬)吃尽苦头,而且在面对昂贵的Pentium III时也毫不示弱。

socket A接口平台的推出也为AMD带了不小的成功。

这让终端消费者更加青睐AMD以及AMD的处理器。

当时有很多一线PC制造商开始采用AMD的速龙和毒龙处理器。

而且很多软件开发商们也开始倒向AMD阵营,纷纷着手优化各自的产品。

另外,主板制造商们也不怕Intel翻脸纷纷针对AMD平台推出了各自的高端主板。

2000年,AMD的Athlon处理器获得了70多个来自全球各大权威IT媒体的奖项——AMD 真的从未这么给力过啊。

产品卖得好,收益自然就有了。

2001年1月初,AMD公布了2000年年度财报——营收额达到了46.4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净利润为9.83026亿美元。

2000年可以说是AMD腾飞的一年,尽管现在看来这是昙花一现或者是Intel太轻敌打了个盹,但是无论如何,从那一年起,很多用户才算是真正接受了“世界上有两大x86处理器提供商”的说法。

2001:苹果iPod 数字音乐领域的革命●2001:苹果iPod 数字音乐领域的革命PC1997年重返12年之旅。

不过,在很尽管如此,MP3看上去非常iPod带队研发自己的MP3的技术,399美元。

共销售了五彩六色的iPod在iPod正式发售之前,Apple开发了一套非常特别的软件——iTunes(实际上在2001年初就发布了),该软件可以非常轻松的将其他格式的音乐文件转换成MP3格式,并且具备很多实用功能,比如说组织管理音乐文件、创建播放单等等。

该软件可以说也是iPod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关键。

2002年,在一代的基础上,Apple推出了第二代iPod,在各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而到了2003年5月份,第三代iPod在众多粉丝的翘首以待下正式发布,加入了对USB接口的支持,与此同时,iTunes音乐商店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MP3音乐商店。

和其他MP3一样,2001年第一代iPod并不完美,但是它确实让Apple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是数字音乐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2002:DX9的明星之作 Radeon 9700Pro●20DIY独显市场。

ATI这面旗帜已经不复存在了但至少曾经辉煌过多少年来,ATI的不是卖给OEM厂商就是贴上自己的牌子卖,市场策略不够统一。

此外,ATI对于PC厂商的需求也是一再妥协,以至于他的第一代3D加速器在与对手3dfx的竞争中总是雄不起。

另一方面,和其他友商一样,ATI也是一再扩展自己的产品线:它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3D加速的移动版GPU芯片;首款整合了TV调谐器和视频输入/输出功能的显卡适配器;为移动开发了全球首款显卡加速器。

公司一直坚持并购路线,壮大自己,直到有一天被收购。

比如说,2000年初,ATI买下了小有名气的ArtX,这家公司之前一直是Nintendo 64以及Nintendo GameCube的显卡提供商,它的市值为4亿美元。

此项收购后来证明非常超值。

但是尽管ATI也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创新DNA,但是有件很重要的事情ATI却总是很失败:及时为游戏玩家提供新的3D显卡加速器。

反观对手,自从1999元8月底推出第一代GeForce显卡后就一直都是业界领航者,总是率先发布新一代具备新DX协议的、性能更加强大的显示芯片。

得益于GeForce、GeForce 2,NVIDIA成功的打垮了对手S3和3dfx。

到了2001年初,随着GeForce 3的登场,NVIDIA成了ATI的头号敌人。

为此,ATI一代神话:Radeon 9700有人说R300的成功完全要归功于ATI并购的ArtX,也有人说R300的成功要感谢Dave Orton带领的新的研发团队(原来R200的研发团队有Markham带领),才最终创造了今天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的一代神话——Radeon 9700(基于R300显示核心)。

但是不管怎样,R300不仅赏给NVIDIA的一记重拳,而且也为大量的高端玩家提供了非常精良的显卡装备,意义重大,因为在高端市场几乎一致都是3dfx和NVIDIA的天下,而现在轮到ATI撒回野了。

自从R300诞生之日起,ATI Radeon 9700 Pro以及ATI Radeon 9700 Pro衍生品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当时市场上最快的3D显卡产品,把竞争对手的GeForce 4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而此时的对手NVIDIA 有些急了,他曾暗示其新一代DX9 GPU将会具备更多的特性,但是几个月过去后,NVIDIA没能推出任何产品来抵挡R300的火力。

即便是2003年NVIDIA推出的旗舰级产品GeForce FX 5800 Ultra,在面对Radeon 9700 Pro时也是稍逊一筹。

就在R300发布后的第一年,它的继任者——Radeon 9800 XT,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众多高端游戏玩家以及PC制造商的首选。

2004年6月份,功臣David Orton众望所归的成为了ATI的首席执行官。

改变策略,从AMD的Athlon MP当期待AMD并宣布到2002年Q42003年)第二最重要的是,IMB为了进入服务器领域,AMD花了很多时间,也做了很多努力,Opteron的到来让这一切成了现实。

但是不幸的是,后来,AMD在服务器领域的份额愈来越少,到了2007年只剩下可怜的6.3%。

不管现在怎样,2003年Opteron的诞生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在服务器领域除了Intel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AMD。

2004:PCI Express 六年板卡交互技术●2004:PCI Express 六年板卡交互技术虽说早在2001年的春季,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术取代PCI总线和多种芯片的内部连接,并称之为第三代I/O总线技术。

但是直到2004年,我们才等到了出现下一代多用途内部交互总线标准了。

PCI Express是新一代能够提供大量带宽和丰富功能以实现令人激动的新式图形应用的全新架构。

PCI Express可以为带宽渴求型应用分配相应的带宽,大幅提高中央()和图形处理器(GPU)之间的带宽。

最初的PCI总线始于1993年,时至今日PCI总线依然可以在很多设备上看到。

不过到1997年,PCI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时AGP已经开始上位),因为它的带宽无法满足日益强大的加速器的需要。

后来,在Compaq、Dell、IBM、Intel、Microsoft以及PCI特别兴趣小组(PCI-SIG)的牵头下,代号为Arapahoe串行I/O互连总线架构应用而生了。

PCI Express接口根据总线接口对位宽的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PCI Express1X、2X、4X、8X、16X甚至32X。

由此PCI Express的接口长短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