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内烟气脱硫模拟分析

合集下载

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的试验

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的试验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床料磨损
循环流化床技术中,床料不断循环,磨损较大,可能导致床料失效。未来研究 应探索更耐磨、高效的床料。
排放再处理
虽然循环流化床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颗粒物排放,但排放物中可能仍存在一定 浓度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因此,需要考虑对排放物进行再处理,以进一步 降低污染排放。
04
结论和建议
该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和实际应用价值,为燃煤电厂的 环保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 可和关注,为循环流化床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
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扩 大其在燃煤电厂的应用范围,提高污 染物减排效果。
开展与其他环保技术的联合研究,探 索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新途径和方 法。
结论概述
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脱硫率达 到90%以上,脱硝率达到80% 以上。
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技 术具有较高的脱硫脱硝效率, 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 物排放。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燃煤电厂 提供了新的环保解决方案,具 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评价
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试验取 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其技术优 势和环保效果得到了充分验证。
参考文献2
该文献详细介绍了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试验所用的试验装置和试验 方法,包括试验流程、试验条件、数据采集和处理等,为试验的开展提 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3
该文献重点探讨了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试验的结果和结论,通过对 比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结果,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为循环流 化床技术脱硫脱硝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的试验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
通过实时监测工艺参数,如烟气流 量、二氧化硫浓度、吸收剂投入量 等,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工艺条 件,确保脱硫效果和效率。
03
CATALOGUE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应用
在不同类型电厂的应用
大型煤电基地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适用于大型煤电基地,能够满足 高硫煤的脱硫需求,降低烟气中SO2的排放量。
02
副产物的处理与回收是工艺中 不可或缺的一环,通常采用脱 水、干燥、煅烧等工序将其转 化为有价值的产物。
03Leabharlann 部分副产物可作为建筑材料、 化工原料等再利用,从而实现 资源循环利用。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 神经中枢,负责监测、控制整个工艺流 程。
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 等组成部分,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和优化操 作。
智能化控制技术
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 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 现工艺过程的智能监控和 优化控制。
未来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燃煤发电的增加,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 艺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技术竞争加剧
随着技术的进步,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 创新能力。
跨国合作与技术引进
通过跨国合作和技术引进,推动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国际交 流与合作。
对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减少污染物排放
01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能够有效降低SO2等污染物的排放,
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资源回收与利用
02
通过脱硫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
用。
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
03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空气质量逐渐恶化,尤其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浓度逐年攀升。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烟气脱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技术,它可以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有效地去除,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脱硫效率不高、设备成本较高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国内外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的脱硫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尽管这项技术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内外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采用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项目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而在国外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

那么为什么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国内还存在这么多问题呢?一方面这可能与国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关,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国内的投资环境有关,由于环保政策的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多企业可能会选择更为简单和低成本的脱硫方式。

虽然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2. 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话说这环保事儿,可真是让人头疼。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多层喷水的试验研究及其产物分析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多层喷水的试验研究及其产物分析
的部 分 细 颗粒 送 人 反应 塔 , 参加 再 循 环 。
统运行 更加稳 定可 靠。质谱 分析和 电镜 分析表 明 :( 与 c s) ' a ( H) 反 应后 , 脱硫 剂 的表 面形 成产 物 层 , O , 在 减缓 了 S 2与 O
脱硫 剂的进 一步反应 。


词: 循环 流化床烟 气 脱硫 ;多层 喷水 ;趋近 饱 和温 度 ;脱硫 效率 ;电镜 分析
入气 一气 换 热 器前 , 向掺 人 一 定 量 的 纯 s 2与 烟 旋 0, 气 均 匀 混合 。进 入循 环 流化 床脱 硫 反 应 塔 的烟 气 温 度 可 调 , 常 为 10 ℃左 右 。 同时 还 向反 应 塔 内 添 通 5 加粉煤灰 , 以模 拟 真 实 锅 炉烟 气 。 烟 气 进 入 脱 硫 反 应 塔 后 , 反 应 塔 不 同 高 度 的 从 喷水 口喷 人 一 定 量 的 水 , 气 被 增 湿 冷 却 , 中 的 烟 其 s2 o 与脱 硫 剂 C ( H) 生 反 应 。反 应 后 , 气 进 a O 发 烟 入 气 固分 离装 置 , 离 下 的 固体 颗 粒 , 部 分 由 回料 分 一 器 回送 人 反应 塔 内 , 断循 环 ; 不 为保 证 布 袋 除尘 器 和 尾 部 流道 中烟气 温 度 不 低 于 露 点 , 离 器 出来 的烟 分 气 与 气 一气 换 热 器 中被加 热 的空气 混 合 后 进 人 布袋 除尘 器 , 后 由引 风 机 送 人 大 气 。布 袋 除 尘 器 除 下 最

30 ・ 5






20 0 2钷
s, O 气体 向浆 滴 内部 的 传 质 阻 力 , 硫 速 率 开 始 降 脱

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硫技术

ABB-NID1、ABB锅炉烟气脱硫技术ABB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简称NID,它是由旋转喷雾半干法脱硫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NID的原理是:以一定细度的石灰粉(CaO)经消化增湿处理后与大倍率的循环灰混合直接喷入反应器,在反应器中与烟气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固态的亚硫酸钙及少量硫酸钙,再经除尘器除尘,达到烟气脱硫目的。

其化学反应式如下:CaO+H2O=Ca(OH)2Ca(OH)2+SO2=CaSO3·1/2H2O+1/2H2ONID技术将反应产物,石灰和水在容器中混合在加入吸收塔。

这种工艺只有很有限的商业运行经验,并且仅运行在100MW及以下机组,属于发展中的,不完善的技术。

和CFB技术相比,其主要缺点如下:由于黏性产物的存在,混合容器中频繁的有灰沉积由于吸收塔内颗粒的表面积小,造成脱硫效率低由于吸收塔中较高的固体和气体流速,使气体固体流速差减小,而且固体和气体在吸收塔中的滞留时间短,导致在一定的脱硫效率时,钙硫比较高,总的脱硫效果差。

需要配布袋除尘器,使其有一个”后续反应”才能达到一个稍高的脱硫效率,配电除尘器则没有”后续反应”。

对于大型机组,由于烟气量较大,通常需要多个反应器,反应器的增多不便于负荷调节,调节时除尘器入口烟气压力偏差较大。

脱硫剂、工艺水以及循环灰同时进入增湿消化器,容易产生粘接现象,负荷调节比较滞后。

Wulff-RCFBWulFF的CFB技术来源于80年代后期转到Wulff 去的鲁奇公司的雇员。

而LEE 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Wulff公司没有,因此其技术有许多弱点:电除尘器的水平进口,直接积灰和气流与灰的分布不均。

没有要求再循环系统,对锅炉负荷的变化差,并直接导致在满负荷时烟气压头损失大。

消石灰和再循环产物的加入点靠近喷水点,使脱硫产物的黏性增加。

喷嘴上部引入再循环灰将对流化动态有负面影响,导致流化床中灰分布不均,在低负荷时,流化速度降低,循环灰容易从流化床掉入进口烟道中,严重时,大量的循环灰可将喷嘴堵塞。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分析及工程应用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分析及工程应用

出现 的 问题 进 行 了分析 , 烟 气 循环 流化 床 脱 硫 工 艺的 选择 和运 行 提 供 参 考 。 为
关 键 词 : 环 流 化 床 ; 气 脱 硫 ;技 术 分 析 ; 程 应 用 循 烟 工
Abs r t Bas he de opm entsi t tac : ed on t vel t i and t ua on ech ogy c nol har c er is ofci at l died be le gas at i c r st cul i f ng ui z d fu
湿 法 脱 硫 媲 美 等 特 点 具 有 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本 文 从
循 环流化 床烟气 脱硫 的发展 现状 、 艺特点 、 工 国内外
工程应用 以及工 程运行 过程 出现 的问题等 方面进 行 分析 研究 , 为烟气 循 环流 化 床脱 硫 工 艺 的选 择 和运
行提供 参考 。
d s l a i n t c n lg t e e g n e ig a pia in a o n b o d o i ua ig f i ie e r t ’ e uf r t e h oo y, n ie r p l t th me a d a r a f r lt l dz d b d we e i r ui o z h n c o cc n u n o
du ced. The pr l s w hch app obem i ear n t e pr es per ton w er s ss ed i h oc s ofo ai dicu ed. hi ovded r er ces f e w ch pr i ef en or
21 0 O年 4月
电 力 科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设计 资料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设计 资料

1、前言循环流化床燃烧是指炉膛内高速气流与所携带的稠密悬浮颗粒充分接触,同时大量高温颗粒从烟气中分离后重新送回炉膛的燃烧过程。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是一种炉内燃烧脱硫工艺,以石灰石为脱硫吸收剂,与石油焦中的硫份反应生成硫酸钙,达到脱硫的目的。

较低的炉床温度(850°C〜900°C),燃料适应性强,特别适合较高含硫燃料,脱硫率可达80%〜95%,使清洁燃烧成为可能。

2、循环流化床内燃烧过程石油焦颗粒在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是流化床锅炉内所发生的最基本而又最为重要的过程。

当焦粒进入循环流化床后,一般会发生如下过程:①颗粒在高温床料内加热并干燥;②热解及挥发份燃烧;③颗粒膨胀及一级破碎;④焦粒燃烧伴随二级破碎和磨损。

符合一定粒径要求的焦粒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受流体动力作用,被存留在炉膛内重复循环的850C〜900C的高温床料强烈掺混和加热,然后发生燃烧。

受一次风的流化作用,炉内床料随之流化,并充斥于整个炉膛空间。

床料密度沿床高呈梯度分布,上部为稀相区,下部为密相区,中间为过渡区。

上部稀相区内的颗粒在炉膛出口,被烟气携带进入旋风分离器,较大颗粒的物料被分离下来,经回料腿及J阀重新回入炉膛继续循环燃烧,此谓外循环;细颗粒的物料随烟气离开旋风分离器,经尾部烟道换热吸受热量后,进入电除尘器除尘,然后排入烟囱,尘灰称为飞灰。

炉膛内中心区物料受一次风的流化携带,气固两相向上流动;密相区内的物料颗粒在气流作用下,沿炉膛四壁呈环形分布,并沿壁面向下流动,上升区与下降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固体粒子横向迁移和波动卷吸,形成了循环率很高的内循环。

物料内、外循环系统增加了燃料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使燃料可以反复燃烧,直至燃尽。

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的物料参与了外循环和内循环两种循环运动,整个燃烧过程和脱硫过程就是在这两种形式的循环运动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3、循环流化床内脱硫机理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是一种炉内燃烧脱硫工艺,以石灰石为脱硫吸收剂,石油焦和石灰石自锅炉燃烧室下部送入,一次风从布风板下部送入,二次风从燃烧室中部送入。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与炉外脱硫比较分析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与炉外脱硫比较分析
1 炉 内脱 硫 技 术 分 析 . 2
能 造 成 未 反 应 的 石 灰 石粉 太 多 。床温 或者 石灰 石粒 径 偏离 最佳
系统 工 艺
值均会导 致脱硫效率 下降 . 成石灰石 的浪费 。 造
实 际 运 行 结 果 : 钙 硫 比 为 23的 情 况 下 , 加 石 灰 石 在 _ 添 量 为 25 th 脱 硫 效 率 为 5 % , 减 S 4 k / , 气 S 2 .2/ , 3 削 O 3 6 gh 烟 0, 排 放 浓 度 为 19 mgm3 虑 到 煤 燃 烧 过 程 中硫 的 转 化 率 及 0 5 / 考
供应系统工 艺见 图 1
如 图 1所示 . 每套 石灰石 粉供应 系统 配有 2台罗茨鼓 风 机 ( 1台运行 , 台备用 ) l ,石灰石 粉从 料仓下 经旋 转给料 阀
环 流化 床锅炉燃烧 温度较低 . 氮氧化 物产生量 只有其 它锅炉
的 13 所 以循 环 流 化 床 锅 炉 是 一 种 较 清 洁 的燃 烧 设 备 。 但 /。 在循环 流化床锅 炉采用掺烧 石灰石进行脱 硫的实 际运行 中 .
脱硫 效率较 低 .达不 到设计值 的 8 5%,只 能达 到 5 0% 左
膛。
1 循 环流 化床 锅炉 炉 内脱 硫
11循 环 流 化床 锅 炉 脱 硫 现 状 .
循 环 流化床 锅炉具 有很 多优点 . 烧劣 质煤 . 可 可采用 掺 烧石灰 石( 炉内喷钙 ) 实现脱硫 。相对湿法 烟气脱 硫 , 占 来 其 地面积 小 . 脱 硫 方 法在 工 程 及 设 备 上 的 投 资 基 本 相 当 , 采 用 炉 外 脱 硫 的 效 果 较 好 、 行 成 本 较 低 , 但 运 因此 炉 外 脱 硫 应 是 目前 循 环 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 D (C sat − C H 2 O )Se ∂u g 1 ∂ ∂vg ∂P ∂ + −α g + µe r ∂r rµ e ∂z + α g ρ g g z − ∂z ∂z ∂ z ∂u g ∂vg v g ∂ 2 2 + + α g ρ gk + µe ∂z ∂r r 3 ∂z 3 ∂u g ∂ ∂v g 2µ ev g ∂P ∂ + + µ e r∂r rµ e ∂r − r 2 + ∂r ∂z ∂ r ∂u g ∂v g vg ∂ 2 2 α g ρ g g r − α g ρ g k + µe + + 3 r ∂r ∂r ∂z 3 −α g Gk − α g ρ g ε ε Cε1Gk − Cε 2α g ρ gε k
2
数理模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136020 教育部博 士点基金项目 2000000304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0136020).
2.1 数学模型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设备装置及过程描述参 见文 [2] [3] 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设备反应
第 11 期

岩等
循环流化床内烟气脱硫模拟分析
175
2.2 相关参数 颗粒动力学参数可参见文[6]~[8] 1 颗粒湍动特性分析 存在着颗粒团 还存在颗粒团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设备中 的生成和解体 除单颗粒脉动外 脉动 对颗粒湍动特性描述
液相中 SO 2 传质为 NSO 2 = φα D ,SO 2 ,l CSO 2 ,i 系, 即 PSO 2 ,i = HCSO 2 , i (10) 联立式 (8)~(10) 得到 NSO 2 = φαSO 2 , l CSO 2 / φα SO 2 ,l / α SO 2 , g + H / RT g (10) 总的 SO2 传质系数为 K SO 2 = φα SO 2 ,l /(φ α SO 2 ,l α SO 2 , g + H / RT g )
dp 颗粒直径

β (vg − v p )
湍能 k p 方程 湍流耗散率 εp 方程 能量方程 拟温度方程 SO2 浓度方程 H2 O 浓度方程 kg(m2 ⋅s)−1 P
kp εp cpp Tp
µ s + (µ s , t / ξ ε ) µ s + (µ s , t / ξ ε ) λp µ s, t 2 Γ Θ+ 3 ξΘ D SO 2 , e D H 2O ,e
2 −1
m D 扩散系数 m⋅s−1
Gs 固体质量通量
径向位置; m
Sc Schmidt 准则数 T 温度 K u 轴向速度 m⋅s−1 ; v 运动粘度, m2 ⋅s−1 ; w 床壁面
径向速度, m⋅s
τ 剪切应力 N⋅(m )
ρ 密度 kg⋅(m )
µ 粘度 Pa⋅s φ 增强因子 v
万方数据
Tab. 1
方程 连续方程 ϕ 1 Γϕ 0
间相互作用 下标 i 取 g 和 p 分别代表气相和颗 粒相 控制方程的具体表达式见表 1
φ=0.3m h=4.5m
图 1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设备反应器示意图 Fig. 1 Diagrammatic sketch of CFB-FGD reactor
表 1 控制方程中各项具体表达式 The expression for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Sϕ Sϕgp 0
动量方程(z)
ug
µe
− β (u g − u p )
气 相 动量方程(r) vg µe
− β (v g − v p )
湍能 k 方程 湍流耗散率 ε方程 能量方程 连续方程
k ε
µ g + µ g ,t / ξ k µ g + µ g ,t / ξε λe
0
Gp
(
)
(ε / k )Cε 3G p −α H (Tg − T p )Se
0
c pg T g
1
µφ g + rα D (C sat − C H 2 O )Se −α D (Csat − C H 2 O )Se ∂u p 1 ∂ ∂v p ∂P ∂ ∂Ps + + µ p r ∂r rµ p ∂z + α p ρ p g z − ∂z − ∂z ∂z ∂ z ∂u p ∂v p v p ∂ 2 2 + + α p ρ p k p + µ p − ζ s r ∂z ∂r 3 ∂z 3
第 23 卷 第 11 期 2003 年 11 月 文章编号 0258-8013 (2003) 11-0173-05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中图分类号 TK221 文献标识码 A
Vol.23 No.11 Nov. 2003 ©2003 Chin.Soc.for Elec.Eng. 学科分类号 470⋅2040
−α p
动量方程( z ) up µp
β (ug − u p )
颗 粒 相
动量方程( r )
vp
µp
∂P ∂ ∂uv ∂ ∂v 2µ v + µ v + rµ v v − v v + ∂r ∂z ∂r r∂r ∂r r2 ∂P ∂ 2 ∂v v 2 ∂u α v ρ v g r − 2 − α v ρ v k v + µv − ς 2 v + v + v ∂r ∂r 3 ∂r r 3 ∂z − αv G kp − α p ρ p ε p ε p / k p Cε 1 Gkp − C ε 2 α p ρ p ε p µφ g − rα D C sat − C H 2 O Se G pp − (2 / 3)γ / 3 + (2 / 3)α p ρ pε p − K SO2 C SO2 Se α D (Csat − C H 2 O ) Se
汽化潜热 kJ(kg) −1 ; Sh
3 −1
G gp
(
)
(ε p / k p )Cε 3G gp −α H (T g − T p ) Se
0 0 0
(
)
Θ C SO2
C H 2O
注 aD 对流传质系数 m⋅s−1 ; aH 压力 Pa; r
−1
对流换热系数, kJ(m2 ⋅K)−1 cp 定压比热 kJ⋅K−1 Sherwood 准则数
ABSTRACT A model was developed from two-fluid model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evaporation and desulfurization to simulate the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between cluster ans particles and wall was considered by introducing the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and the particle turbulent energy and dissipation rate of turbulent energy were introduced to descript the cluster turbulence. These considerations greatly improve the consistence of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with experiments and better understand some phenomena such as local solids fraction distribut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luster could decrease the slurry evaporation rate and enhance the desulfurization. KEY WORDS: Two-fluid model; Circulating fluidization bed;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Cluster 摘要: 基于气固两相流双流体模型及床内浆滴蒸发和 SO2 吸收过程的分析 团 特性 过程 该文发展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 采用恢复系数修正颗粒与颗粒 合理解释固相含率沿径向分布 的双流体 / 蒸发脱硫模型 壁面之间碰撞影响
循环流化床内烟气脱硫模拟分析
颜 岩 彭晓峰 王补宣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北京 100084)
INVESTIGATION ON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YAN Yan, PENG Xiao-feng, WANG Bu-xuan (Therm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引入颗粒相湍能和湍能耗散率描述颗粒团的脉动 分析不同表观气速和颗粒循环量时床内颗粒相轴 及颗粒团形成和脉动对浆滴蒸 分析指出颗粒团的形成可减小浆
向速度沿径向变化规律 发和脱硫效果的影响 滴蒸发速度
增强脱硫效果
关键词: 双流体模型 循环流化床 烟气脱硫 颗粒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