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关公神像的描述

关公神像一、关公神像的起源与意义关公神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代表了忠诚、正义和勇气。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公神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在今天,它在中国各地的庙宇、公园、纪念馆等地都可以见到。
二、关公神像的造型与特点关公神像的造型多种多样,但最经典的形象是关羽身披青龙偃月刀,戴红色头巾,面容庄重,神情威严。
他通常被描绘成高大威武的形象,有时还会有长须和双翼的装饰。
关公神像的特点是力量感和威严感,给人一种庄重而威武的感觉。
三、关公神像的象征意义1.忠诚与义气:关公是忠诚和义气的化身,他对刘备忠心耿耿,被誉为“义之将军”。
关公神像的存在提醒人们要忠于信仰、忠于家国,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2.正义与公平: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正义之士,他在三国乱世中秉持正义与公平,以身作则,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关公神像的存在提醒人们要追求正义,维护公平,不畏强权,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勇气与力量:关公是中国历史上勇猛无敌的将领之一,他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关公神像的存在激励人们要勇往直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屈不挠,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四、关公神像的文化影响关公神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宗教信仰:关公被尊奉为神明,许多人将他视为信仰的对象,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关公神像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对信仰和宗教需要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艺术表现:关公神像作为艺术形象,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戏曲等艺术形式中。
关公神像的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3.社会团体:关公神像也成为了一些社会团体的象征和标志,例如关公文化研究会、关公义警队等。
这些团体通过研究、宣传和弘扬关公文化,增强了社会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好: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2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zhexue/zongjiaoxuelilun/70272.html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作者】刘永华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祀、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诠释也不同。
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祀、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诠释也不同。
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①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 chain)②;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
为什么寺庙会供奉关公?

为什么寺庙会供奉关公?关公在我国民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代历史人物,同时他也作为道教神团中的一位显赫神祇,在民间广受崇拜。
在广大百姓眼里,他似乎有无边的法力,管辖范围甚广,不仅可以治病救灾、驱邪避恶,还可以寻财问卜、济民救国;不仅被称为“伏魔大帝、荡魔真君”,经常与张飞一起以门神的形象出现,还作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甚至被作为武财神在当今社会受到空前的推崇。
但总的来说,人们一般认为他是一名道教神祇系统中的一员。
但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许多寺庙中也供奉关公,许多寺庙建筑上也塑有关公像,这些在佛经中并无详细记载,因而人们往往疑惑。
关公,名羽字云长,大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据《三国志》载,他生前最大的军衔为“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死后谥曰“壮缪侯”。
自魏适唐,关羽在民间其实并无太大影响,到了宋代,因为朝廷江山不稳、战祸连年,统治者便把史书上忠君报国,英勇善战的关羽抬出来封王封侯,用以教化臣民,同时以震国威。
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
这种传统延续到了元代,元朝文宗皇帝也封关公为“显灵威勇英济王”,元末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问世,更是让关公声名大振,自此他被完全塑造成为忠义、勇武的化身,成为全社会范围内被崇拜敬仰的偶像。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加封其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清朝开国时,据说爱新觉罗氏自举兵以后,常常得到关羽神灵的庇佑,于是统治者们对他的敕封层层加码,到了顺治皇帝时关羽的封号已经多达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所谓得到神灵庇佑也很可能仅仅是一种说辞,因为满族入关在当时被视为外族入侵,抬出关公,一方面是关公骁勇,符合满族统治者的理想形象,另一方面将汉族推崇的关公作为其庇佑神可以为其政权取得一定的合法性,削弱汉族百姓的抵触心理。
由此,关羽从一名武将而升为王,再升为帝,以至大帝。
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

关羽是怎样成为民间“武财神”的?作者:李志茗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9年第05期作为一种持续已久的文化现象,关羽崇拜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羽崇拜离不开关羽形象的塑造。
关羽形象的塑造有文学、戏剧、曲艺、图像等多种形式,其中图像最方便易得、最流行普及,因而对关羽形象的建构也最复杂多元。
尤其是,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各种创作,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切合了群众的需求,使关羽形象深入人心。
真实人物本身并非完美无缺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存在多神崇拜,历史、戏剧、神话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凡能解困消灾、增福添利的都有可能受到崇拜。
但只有对关羽的崇拜超乎寻常,不仅长盛不衰、香火鼎盛,而且遍及全国乃至海外。
他被尊为“武圣”,风头甚至较“万世师表”的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人赵翼曾感慨:“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
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羽为何会受到古往今来国人的普遍崇拜呢?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塑造了智、义、奸三个奇绝人物,关羽即为义绝,“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因此,尽管关羽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史称其“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但他身上所被赋予的忠、义、仁、礼、信、勇等品德,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向往和追求的。
大体说来,中国的关羽崇拜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作为一名战将,关羽在荆州和蜀地民间被盖庙祭祀。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
佛教介入民间的关羽崇拜,制造关羽显灵传说,封其为护法神,而官方也将之作为诸多武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庙。
第三阶段是宋元时期。
道教、儒家追随佛教,分别将关羽列入自己的信仰或学说体系之中,使关羽崇拜不仅仅处江湖之远,而且居庙堂之高。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细说关羽简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
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
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
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
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
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
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

278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徐彦杰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关公因为忠义,在民间被推崇为忠义神,在中国清朝时期,关羽从忠义神转变为了财神。
本文试就关羽从民间忠义神向财神的转变过程及原因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关公;忠义;财神;晋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是以忠义英勇示人,但是一千多年后,关公成为人们求财纳福的武财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店面和家庭,我们都可以看到关公神像被供奉,“财神”的称谓怎么和关羽联系起来了呢!一、关羽的形象演变据史料记载,关羽在历史上真有其人。
关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所有一切关于关羽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义”字展开和抒发的。
唐《云溪友议》中记载:“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伺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1]由此可见,在唐代时,关羽就被人们给供奉起来了。
只不过在当时,关羽是以一个瘟神的形象,这大概和关羽的死头身分开而有关系。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对关羽重新塑造,给予全新的诠释。
因为关羽英勇善战,而兵家都很崇拜关羽,于是,关羽便被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
《三国演义》在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间的流传,使得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被关羽的英勇气概所折服。
因此,人们便把关羽供奉起来,当做“忠义之神”。
关羽是正义、忠贞、勇猛的代名词,被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类所崇信。
[2]可见,当时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明清时代,无论是上层阶级的官绅,还是黎民百姓,由于人们崇拜关羽,所以就对关羽的形象也是新生敬畏。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
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关羽地位愈加显赫,被人们尊为“武圣人”。
[3]关羽还被世人附会成各种神通广大的神。
可以掌握凡人的命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法力,因此民间各行各业都对关帝顶礼膜拜。
在我国国粹京剧中,关公也被塑造成红色脸谱,做成唯一的净红,表示坚贞、正直、刚强、忠义,吻合关公的性格,红脸关公的形象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胡小伟引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
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
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
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
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
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
』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
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化传统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
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
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
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
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
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
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
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
唐末范掳《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
《云溪友议》称:“(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
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
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
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
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
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
”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
《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873)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
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
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
’语未终,一时股栗。
”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
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
些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
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羽形象的踪迹。
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
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
底下有关云长像。
”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
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
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
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
“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
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
”至上元元年(760),“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
为十哲象坐侍”。
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
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782),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
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
”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
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
⑧至此,关羽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
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
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
至宣和五年(1123),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
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
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
响。
⑩
二、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关羽形象一直是三国故事的一部分。
据学者考证,三国故事可追溯至唐代。
⑩从《事物纪原》和《东京梦华录》等书看来,三国故事在宋代已颇为流行。
前者提到:宋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⑥,而后者载徽宗时,东京瓦肆伎艺中有名为霍四究者说《三分》。
⑩苏东坡也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轨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留理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顺三国故事还被改编成戏剧上演。
《南村辕耕录》载有元代院本《赤壁厦兵》、《刺董卓》、《襄阳会》、《骂吕布》等名目。
《录鬼薄》载有关汉卿所写剧本《闹荆州》、《单刀会》、《双赴梦》及武汉臣的《三战吕布》等名目。
⑩宋末元初,在“说三分”等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三分事略》(刊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和《三国志平
话》(刊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两书。
⑩至元末明初,就出现了上承“说三分”与《平话》传统、并依据史书改编、摘录和复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演义》与“说三分”有清楚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平话》和元代三国戏中国共产党约35个故事,都见于《演义》。
”
从“说三分”至《三国志平话》再至《三国演义》这一传统中,民间艺人对关羽形象进行了重塑,关羽形象因此较唐有较大变化。
在唐代他是一个以凶猛著称的人人敬畏的神,此时则变成广为接受的人物。
宋人张宋《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轨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宋代关羽形象于此足见一班。
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可用“儒家化”来概括。
陈寿《三国志》中的关羽可说是名将,但说到忠义,他却曾为敌国所俘,说到神勇,他却失之鲁莽傲慢,最后不得寿终。
历史上的关羽虽非文盲,但大概也识字无多。
《三国志》本传没有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