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题50题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16*5=80分)【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分析: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
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分析:“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分析:C项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的例子则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不合,在课文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可知此项解说错误。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初赛试题(卷)注:本卷为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B.在我国古代,“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江表”是指长江以北地区,“江左”是指江东,“淮左”是指宋时的淮南东路。
C.“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D.“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是古代的坐具。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B.“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少年时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是指老人和儿童,“纵豆蔻词工”中“豆蔻”亦指“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弱冠”表示男子20岁成年;“及笄”是指女孩子15岁成年;“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是指男孩子15岁左右。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50题检测题(含答案)

文化常识50题检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得分:1、明代提出“心学”的著名学者是?(____________)2、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是?(《____________》)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类书是?(《____________》)4、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没有(___)。
5、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平民教育开始于哪个时候?(____________)6、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___)7、“马踏匈奴”雕塑最可能出自(____)。
A、秦陵兵马俑B、敦煌石窟C、云冈石窟D、霍去病墓石雕8、梨园用来指代什么界?(____________)9、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什么?(____________)10、青铜器上的铭文,在书法字体中属于(____ )A、隶书B、草书C、楷书D、篆书11、古人对“死”多讳称,见背、孤露、弃养等是什么人之死的讳称?(____________)12、“宋四书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____)A、玄 B、皂 C、青 D、苍14、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____)1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____________)16、中国戏曲中的人物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哪一个是女角色的统称?(__)17、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_____)印.18、秦朝标准字体是秦朝李斯受命统一的文字,秦朝标准字体是什么?(______)19、《石头记》指的是那部古代小说的别名?(____________)20、《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第一组:1、请说出农历的元旦的别称(至少两个)农历的元旦,称之为春节,也称为新正、瑞日、元辰、元日第二组:1、请说出元宵节的别称(至少两个)元宵节,又称为上元、元夜、元夕、灯节。
第三组:1、请说出三个清明节习俗。
祭祖扫墓、插柳戴柳、春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第四组:1、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
古人以九为阳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
请说出至少三个重阳节的风俗。
登高、吃重阳糕、饮酒、赏菊……第五组:农历八月十五是每年的中秋节。
请说出至少两个中秋习俗。
吃月饼、赏月第六组:1、请至少说出三个元宵节习俗吃元宵、赏灯、猜灯谜【第二轮】第一组:2、【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华盖星,运气如何?A、好B、不好C、一般D、无所谓答案:(B )第二组:2、曹植诗“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两句诗中提到的参商指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中的两宿。
人们根据这两个星宿的位置多用参商来比喻什么?A、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B、比喻不久就能相见。
C、比喻相逢的欢喜。
D、比喻世事的无常。
答:( A )第三组:2、《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这里的“东曦“指的是:A、春天B、太阳C、月亮D、东风答:( B )第四组: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立春、惊蛰、雨水、春分B、清明、小满、谷雨、立夏C、处暑、立秋、白露、秋分D、寒露、霜降、立冬、小雪答:( D )第五组:2、古时候没有时钟,人们利用地支来纪时。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请问”巳“时大概是现在的几点钟?A、凌晨3—5点B、中午1—3点C、上午9—11点D、傍晚5—7点答:( C )第六组:2、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含答案+详解)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含答案+详解)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含答案+详解)班级姓名号数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100分,每道题2分)1、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A、尚书省、兵部B、门下省、吏部C、中书省、刑部D、尚书省、工部答案:A解析: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
①、三省职责: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职责: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财政、国库等。
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学校等。
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会审。
工部:负责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2、“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其中《四书》是指:()A、《诗经》、《尚书》、《周易》、《春秋》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国语》、《左传》、《礼记》、《春秋》D、《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答案:B解析:《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50题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50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正确答案)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答案解析:【解析】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正确答案)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答案解析: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C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正确答案)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答案解析: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训练50题(一)答案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训练50题(一)答案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6.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7.C(“除”,任命官职。
)8.答案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9.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0.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1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1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
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1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1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18.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
20.【答案】D。
【解析】皇帝的庙号。
21.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2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2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试卷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春秋时期,一辆兵车,4匹马,配甲士3人,步卒72人,后勤25人,共计100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
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正确答案)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2. 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
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福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B. 结发:古代成婚前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C.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为王朝的代称。
D.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特定称谓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辰。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
(正确答案)3.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庇荫,庇护。
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
“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B.再拜,指第二次拜,古代隆重的礼节。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正确答案)C.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D.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按年、月、日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4.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正确答案)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