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生物高中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A.4学分B.6学分C.10学分D.12学分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A.分子与细胞 B.稳态与调节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DA.稳态与调节B.生物与环境C.生物技术与工程D.遗传与进化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DA. 模块1:分子与细胞B. 模块2:遗传与进化C. 模块3:生物与环境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CA. 必修课程共4学分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B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 CA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 AA. 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B. 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C.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D.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ABCDA. 学科素养为核心B. 课程内容少而精C. 教学过程重实践D. 学业评价促发展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生物学核心素养ABCDA.生命观念 B.科学思维 C.科学探究 D.社会责任3.基于高中生物新课标的高考命题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关注对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考查B.关注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考查C.关注对科学探究与理性思考协同发展的考查D.关注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进而关注学科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4. 基于高中生物新课标的高考命题的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进行B.命题必须注意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试题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C.命题必须以生物学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内容和真实问题情境等要素组织命题D.试题立意不仅是考知识,而是通过感悟、体验,考查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建构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完整版)近八年高考生物选修一全国卷+地方卷真题汇编,推荐文档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历年高考试题选1.2018•新课标Ⅰ卷(15 分)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
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 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1)M 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一抑制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培养基。
(2) M 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答出两点即可)。
氮源进入细菌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 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该方法能筛选出产生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甲同学涂布了3 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 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 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 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
2. 2018•新课标卷Ⅱ(1)在实验室中,玻璃和金属材质的实验器具(填“可以”或“不可以”)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进行干热灭菌。
(2)牛奶的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或高温瞬时消毒法,与煮沸消毒法相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
(3)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其原因是紫外线能,在照射前,适量喷洒,可强化消毒效果。
(4)水厂供应的自来水通常是经过(填“氯气”“乙醇”或“高锰酸钾”)消毒的。
(5)某同学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并没有达到相应温度,最可能的原因是。
3.(2017•新课标Ⅰ卷.37)(15 分)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 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回答下列问题:(1)有些细菌能分解尿素,有些细菌则不能,原因是前者能产生。
高中生物课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生物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A.4学分B.6学分C.10学分D.12学分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A.分子与细胞B.稳态与调节C.生物科学与社会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A.稳态与调节B.生物与环境C.生物技术与工程D.遗传与进化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B.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C.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5.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A.模块1:分子与细胞B.模块2:遗传与进化C.模块3:生物与环境D.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6.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A.必修课程共4学分B.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C.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D.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A.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A.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B.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C.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D.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A.学科素养为核心B.课程内容少而精C.教学过程重实践D.学业评价促发展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生物学核心素养A.生命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社会责任3.基于高中生物新课标的高考命题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关注对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考查B.关注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考查C.关注对科学探究与理性思考协同发展的考查D.关注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进而关注学科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影响4.基于高中生物新课标的高考命题的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进行B.命题必须注意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试题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C.命题必须以生物学核心素养、学科教学内容和真实问题情境等要素组织命题D.试题立意不仅是考知识,而是通过感悟、体验,考查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建构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5.基于高中生物新课标的高考命题的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情境设定应尽量真实,情境设定尽可能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B.命题的问题指向要明确,尽可能清晰、直接,确保题目的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C.根据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要求,设计对学习内容的考查要求层次D.试题要能够测量出不同素养水平学生的表现,并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6.为帮助学生达成对“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值”这一概念的理解,课标建议开展的教学活动有:A.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B.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C.提取和分离叶绿素D.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7.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带带相传”这一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课标建议开展的教学活动有:A.运用模型或视频观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B.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C.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D.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8.为帮助学生达成对“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课标建议开展的教学活动有:A.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B.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设计保持和提高某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9.在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中包括4个较为具体的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B.细胞工程通过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获得有用的生物体或其产品C.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D.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不用关注10.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以及满足一部分学生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需求;为便于各地区和学校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课程的选题及设计实施建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修课程包含现实生活的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和学业发展基础等三个方向的多个拓展模块B.学业发展基础部分包括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与人类基因组等内容C.对健康生活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健康的生活知识,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D.选修课程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不得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三、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1.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它兼有:自然科学共有的探究性、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衔接性、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性、供不同发展方向学生进行学习的选择性等特性;2.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3.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5.高中生物学学业水平评价可以分成日常学习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类;对日常学习的评价是一种贯穿于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连续性观察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程度,用以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6.课程内容少而精是这次课改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追求;“精”是指课程的选材删除细枝末节的内容,凸显重要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精练的课程内容保证了教学过程中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必修课程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课程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课程的基础;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选择了最基本的生物学重要概念;8.稳态与调节模块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本模块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等内容;9.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其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是主要指现代生物技术;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10.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就业,以及满足一部分学生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需求;为便于各地区和学校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四、简答题4小题,共30分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些8分2.请阐述你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其内涵和表现的理解8分3.生物学课程设计的依据是什么8分4.生物新课标围绕课程目标达成提出的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有哪些6分五、案例分析10分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有多种不同的方式,除了实验探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进行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可就“疯牛病”这一社会关注的生物学议题,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情境设置:简介欧洲某些国家疯牛病发生和传播的事实;教师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讨论;●为什么国家要严格控制牛肉的进口这说明疯牛病有什么特点●哪些病原体会导致传染病●如果有一种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如何着手寻找它的病原体●应该从病牛的哪些个部位提取病原体●如何鉴别引发疯牛病的病原体寄生虫、细菌、病毒等●陶瓷纤维过滤器能否滤除病毒●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该病原体的性质和大小作出什么判断●能否根据这一项实验结果就断定病原体是病毒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可能●如果认为病原体可能是病毒,试设计杀灭病毒的探究方案;●实验结果否定了病原体是病毒,病原体可能是蛋白质吗●如何检验病原体是否是蛋白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由于这种蛋白质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因而称为“朊病毒”;教师还提供了一些有关朊病毒研究的网址和资料,鼓励有兴趣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对朊病毒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请对该案例进行一个简要的评析: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生物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A2.A3.D4.A5.D6.C7.B8.A9.C10.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C7.ABCD8.ABCD9.ABC 10ABC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四、简答题4小题,共30分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些8分1.学科素养为核心2分2.内容聚焦大概念2分3.教学过程重实践2分4.学业评价促发展2分2.请阐述你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其内涵和表现的理解8分1.生命观念2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理性思维2分“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3.科学探究2分“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4.社会责任2分“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3.生物学课程设计的依据是什么8分1.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生物必修与选修课程2分2.旨在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内容2分3.基于科学教育成果和生物学教改经验,设计操作性强的课程2分4.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设计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2分4.生物新课标围绕课程目标达成提出的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有哪些6分1.高度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达成2.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3.对重要概念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4.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5.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6.注意学科间的联系7.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答对其中任意一条得一分,最高6分五、案例分析10分参考答案: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基于资料分析的探究教学案例;2分该案例鲜明地展示出以下特征:1教师课前精心搜集、遴选和加工图文资料,设计探究情境;2分2由表及里地提出结构化的、有启发性的问题串;2分3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积极交流;2分通过以上备课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一步养成“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究”的生物学核心素养;2分。
2016-2017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 i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 o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 在t o〜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C. 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 在t i〜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2•下列所学到的生物学实验未用到模型方法的是①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②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③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A.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 S”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生存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B.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C.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5.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在 C 点以后B. C~D 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 该种群数量在E 点达到K 值D.B 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在 K /2左右6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J I I .............. .................................. 倉°12 3 4 5 6 7 8 时间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 d 点B. K 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 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7 .如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K 和&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B. a 点和c 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组成也相同种群增K率时何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D.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8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如图所示)。
2017 高中生物必修Ⅰ高考一轮: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功能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功能 第1讲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达标要求: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Ⅰ);教材复习参考:必修Ⅰ-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必修Ⅰ-4.1-4.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细胞膜的制备(1)实验原理:细胞 获得细胞膜。
(2)材料:人或其他 动物的 细胞。
(3)选材原因:①无 和众多 ,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②无 ,细胞易吸水涨破。
2.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脂质(约50%)⎩⎪⎨⎪⎧磷脂(主要)胆固醇(动物细胞膜具有)蛋白质(约40%):与细胞膜功能密切相关糖类(2%~10%)3.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 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 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 。
4.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连线)5.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结构模型(2)结构特点①特点:具有一定的 性。
②原因:组成膜的 和 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同一生物体的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 (2)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胆固醇最丰富( ) (3)细胞膜的成分是恒定不变的( )(4)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 (5)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 (6)细胞膜的流动性与ATP 没有关系( )2.根据细胞膜的物质组成,推测细胞膜的组成元素有 。
3.观察下列图示,写出三个图的信息交流类型。
提示 图1通过 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图2通过 直接接触(如精子和卵细胞)传递信息; 图3通过 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题组一 分析细胞膜的组成、结构与功能1.(2014·新课标Ⅰ,1改编)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蛋白质分子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2014·福建,4)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
济钢高中高三生物培优教材4.0

高三生物培优教程主编程鹏王英杰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2017年11月目录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理科生物)-----------------------1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专题汇编------------------------------2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理综生物----------54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理综生物--------58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理综生物--------6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理综生物--------64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理综生物--------67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理综生物--------70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理综生物--------73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理综生物--------76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理综生物--------79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Ⅲ)理综生物--------83 近三年(2015-2017)全国卷Ⅰ理科综合生物考点比较--------------------87 201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理综生物考查知识点分布表-----------------89 高考理综六大答题技巧---------------------------------------------90 高考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答题规范-------------------------------------93 2017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96使用说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子们参加高考的角逐,有人金榜题名,有人考场失意。
高中生物高考真题分章汇编(含解析)必修3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13广东卷)5.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A【解析】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a、鱼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正确;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答案】B【命题思路】本题借“稻田生态系统”创设情境,实际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知识理解推理能力、信息获取能力。
属于能力立意题。
【解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有差异,故C 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2013全国卷大纲版)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高中生物试题(高清矢量图,高考范围)

高中生物模拟试题1.冬去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又到了播种的季节。
下列对播种后的大豆种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 大豆种子中主要含有C、H、O、N、P等元素B. 大豆种子匀浆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 春季晴朗的天气条件下,播种的大豆种子萌发快,苗长得壮D. 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是因为蛋白质只分解而没有合成2.小窝是细胞膜上呈多种形态的凹陷结构,参与胞吞、胞内运输以及多种途径的信号转导等。
小窝蛋白是小窝的标志蛋白,其肽链中段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首尾两段均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小窝蛋白的中段和磷脂分子的尾部都具有亲水性B. 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上的小窝C. 小窝蛋白是在核糖体上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的D.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了小窝蛋白的加工与转运3.尿酸是嘌呤类碱基代谢的终产物,如果体内尿酸滞留过多,会导致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升高,进而引起体内的尿酸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沉积于关节以及关节周围。
吞噬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后,这些结晶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引起吞噬细胞自溶死亡,同时,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等会导致炎症物质被释放出来,进而引发急性炎症,形成痛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TP、ADP、DNA、RNA的分子组成中都含有嘌呤类碱基B. 溶酶体膜等参与构成的生物膜系统中不同膜的组成和功能都很相近C. 吞噬细胞摄取细胞外液中的尿酸盐结晶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 溶酶体合成水解酶的过程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4.线粒体是调控细胞凋亡的活动中心,在凋亡因子的刺激下,线粒体释放出嵌在其内膜中的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C能激活细胞内的凋亡蛋白酶,活化后的凋亡蛋白酶可以反过来作用于线粒体,引发更多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线粒体生成ATP的功能会逐渐丧失直至细胞凋亡。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色素C可能会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 线粒体生成ATP的部位是其基质、内膜和外膜C.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有利于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D. 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的方式存在正反馈调节5.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叶肉细胞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生物膜上B. 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都能够吸收蓝紫光C. 利用纸层析法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碳酸钙可以保护色素D. 具有含色素的大液泡是作为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材料的必要条件6.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生物)1.(2017·全国Ⅰ卷,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
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D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解析:卵巢属于内分泌腺,其分泌的雌激素进入血液中,经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并结合,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
2.(2017·全国Ⅰ卷,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解析:台盼蓝为大分子染料,完整的细胞膜不允许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不能被染色,故可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发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含肽键,无法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醋酸洋红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染色体着色;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混合后生成弱氧化性的Cu(OH)2,可被葡萄糖还原为砖红色沉淀(Cu2O)。
3.(2017·全国Ⅰ卷,3)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
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
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B.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C.可推测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大于CTK组D.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解析:对比CTK组与蒸馏水组两条曲线,CTK组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明显减慢,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衰老的检测指标,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对比CTK组、CTK+ABA组两条曲线,CTK+ABA组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明显加快,说明ABA可削弱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对比ABA组、CTK组两条曲线,ABA组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明显少于CTK组,则该组叶片光反应较弱, NADPH的合成速率小于CTK组;对比ABA组、蒸馏水组两条曲线,ABA组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明显增加,说明ABA可加速叶片衰老,即ABA可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4.(2017·全国Ⅰ卷,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C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解析: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若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过敏原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引起的反应,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时小鼠正常,而第二次注射时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表现异常;若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
5.(2017·全国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D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最大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维持种群数量的最适值,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短时间内可恢复种群数量。
丁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高于最适值,此时进行捕获,可获取一定量的捕获量,同时不影响种群数量的恢复;其他三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均低于最适值,若进行捕获则导致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故不应在甲、乙、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开始捕获。
6.(2017·全国Ⅰ卷,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 R X rB.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C.雌、雄亲本产生含X r配子的比例相同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 r的极体解析:F1中白眼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 r Y,其所占比例为1/8=1/4×1/2,即F1雄果蝇中长翅与残翅的分离比为3∶1、红眼与白眼的分离比为1∶1,结合亲本的表现型可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为BbX R X r、BbX r Y;对于翅型有:Bb×Bb→B ∶bb=3∶1,则F1中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对于眼色,亲本雌果蝇所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 R∶X r=1∶1,雄果蝇所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 r∶Y=1∶1,则亲本产生含X r的配子的比例相同,均为1/2;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 r X r,其所产生的卵细胞与极体的基因型相同,均为bX r。
29.(2017·全国Ⅰ卷,29)(10分)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 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
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解析:(1)DNA与RNA在碱基组成上存在不同,DNA特有的碱基为胸腺嘧啶、RNA 特有的碱基为尿嘧啶,题干中提示宿主细胞内碱基之间不能相互转换,由此可确定应分别用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尿嘧啶来区分新病毒的核酸类型。
由于病毒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故应分别用含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然后接种新病毒,一段时间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
(2)若用放射性标记尿嘧啶培养过的宿主细胞,在接种新病毒后产生的子代病毒含有放射性,而用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培养过的宿主细胞,在接种病毒后产生的子代病毒不含放射性,则说明新病毒的核酸为RNA,该新病毒为RNA病毒;反之,则说明新病毒的核酸为DNA,该新病毒为DNA病毒。
答案:(1)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30.(2017·全国Ⅰ卷,30)(9分)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已知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的。
回答下列问题:(1)将正常生长的甲、乙两种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
培养后发现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降低,原因是。
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时,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填“大于0”“等于0”或“小于0”)。
(2)若将甲种植物密闭在无O2、但其他条件适宜的小室中,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有氧呼吸增加,原因是。
解析:(1)甲、乙两种植物在同一密闭小室中,在光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照适宜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故一段时间后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则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
甲种植物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此时CO2浓度为植物的CO2补偿点;由于甲种植物的CO2补偿点大于乙种植物,当甲种植物达到CO2补偿点时,此时的CO2浓度高于乙种植物的CO2补偿点,故乙种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0。
(2)植物照光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故可进行有氧呼吸,随着O2的增加,有氧呼吸增强。
答案:(1)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使密闭小室中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随之降低大于0(2)甲种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释放的O2使密闭小室中O2增加,而O2与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ADH发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个环节,所以O2增多时,有氧呼吸会增加31.(2017·全国Ⅰ卷,31)(8分)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解析:(1)水分子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在血浆与组织液间进行双向交换。
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分子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总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2)胃肠腔内的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胃肠上皮细胞从而进入血浆,若胃肠腔内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由胃肠腔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2.(2017·全国Ⅰ卷,32)(12分)某种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
已知其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N/n)控制;黑毛和白毛由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
回答下列问题:(1)公羊中基因型为NN或Nn的表现为有角,nn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NN的表现为有角,nn或Nn无角。
若多对杂合体公羊与杂合体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