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阶段一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分点突破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第十三单元⎪⎪[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4)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背景(二)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doc](https://img.taocdn.com/s3/m/50c49a4a227916888486d774.png)
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1.学在官府2.私学兴起(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孔子:①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③思想评价:④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①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哲学思想: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③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④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诸子百家:1.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成就:①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主题一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儒家思想的代表,被分别称为圣人和亚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复习提纲 岳麓版必修3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阶级基础:“士”阶层的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5)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儒家学派⊙孔子——创始人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1)政治主张:“仁”和“礼”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课件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 (共21张ppt)

语
先秦时期的中华 文明和社会变动
回炉重造
内容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 地,是中国早期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孕育、发展、变 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 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变、国家分裂走向统一的 趋势特别明显。
高考24题选择为先秦时期。政治史,注意 多角度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经济史, 纵向把握春秋战国经济大变革对中央集权 制度形成的影响,横向关注经济发展与同 时期政治、思想、军事、人才选拔等的联 系。思想史,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诸子 百家思想的具体主张并做简要评价,注意 古今贯通,从先秦儒学与后世儒学的比较 出发,认识先秦儒学的地位及时代特征, 注意中外联系,对同一时期西方思想家的 思想与先秦思想家思想的比较。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征: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 继承制为核心;家国结合。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 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不 仅是政治隶属关系,还是家族等级 关系。
现象:家谱、宗祠、族规、财产继 承、祭祖;妈祖庙;北京四合院; 福建土楼
作用: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礼: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 和礼仪规定
乐:配合礼而实行的维护等级差别 的乐舞制度。
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 具。
分封制使政治生活等级化,宗法制使宗族生 活政治化,礼乐制使等级观念生活化。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 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 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1、诸侯争霸,战争频;王室衰微, 分封制崩溃;卿大夫逐渐崛起。 2、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 的道路,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发展的要求。 3、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由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由分裂向统一过渡。 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 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 折。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先秦知识点及练习(附答案)

专题一先秦时期(前2070-前221年)【时代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农业“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
【考点整合】一、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周分封制⑴实行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难以直接管理广大地区;贵族力量强大。
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⑶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⑷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等义务。
⑸影响:通过分封扩大疆域,巩固周王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受封诸侯在领地内有很大独立性,实力不断增强,造成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⑵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之间权力、财产分配与继承关系。
⑶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4)宗法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影响:与分封制相表里,把“国”与“家”紧密联系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
3.礼乐制度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岳麓版讲义: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33讲含解析

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与宋明理学一、秦朝的“焚书坑儒”1.原因(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
2.内容(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予烧毁;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诛灭家族。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
(2)坑儒:继焚书之后,秦始皇又坑杀了460多名对自己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消极影响:春秋末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
3.内容(1)来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2)观点①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②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③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易错辨析(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岳麓版必修三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岳麓版必修三【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和宋明理学二、学习目标:1.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 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1)秦朝: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派遭受了沉重打击。
(2)汉初:由于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X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但是,主X“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际上支持了中央丞相和地方王国权力的膨胀,不利于中央皇权的加强。
(3)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期的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期的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时,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
通过“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2)新儒学:董仲舒融合法家、阴阳家以及黄老之学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根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X。
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大力宣扬“君权神授”。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3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课件岳麓版

-22-
主题一 主题二
【史论形成】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 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 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 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 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 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爱民”思想
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 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
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主题一 主题二
-27-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天
“限制君权” 思想
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 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 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
-23-
主题一 主题二
对点训练 1.(2018黑龙江哈三中第二次验收考试,30)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 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 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 ) A.得君行道 B.著书立说 C.历史研究 D.世界影响
关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3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山东德州期末)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据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得出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9·山西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解析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故选C项。
答案 C3.(2019·山东烟台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
答案 A4.(2018·山东潍坊期末)《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主张以人为本B.强调君民共治C.强调贤人治国D.提倡礼法并用解析A项与材料中“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不符,故A项错误;君民共治指领导或者皇帝与民众一起治理国家事务,材料中“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都是从君民共治角度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符,故C项错误;提倡礼法,与材料中“先秦儒家”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6·10月浙江选考,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答案 B6.(2019·山东滨州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为此,该思想家主张()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与材料中“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7.(2018·博雅闻道联测一)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
”“王”即周天子。
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解析据题干“王(周天子)正月”可知,孔子依然强调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
孔子的《春秋》描写的是鲁国的历史,因而材料仅体现鲁国的纪年,A项错误;孔子时期,此时还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项错误。
答案 B8.(2018·山东日照校际联测)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体现了努力维护周礼,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影响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故B项正确。
答案 B9.(2019·河北衡水一中分科综合考试)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解析据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故选C项。
答案 C10.(2018·湖北稳派教育联考)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
这一派别()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解析据题干“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可知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故选A项。
材料恰好体现墨家积极入世的精神,B项错误;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的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不是严刑峻法,D项错误。
答案 A11.(2019·四川资阳诊断)《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
”材料表达的思想()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解析孔子“仁”突出“爱人”、“克己复礼”,“礼”强调恢复“周礼”等级秩序,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黔首利莫厚焉”,说明国家一统对维护百姓利益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答案 B12.(2019·山东烟台模拟)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
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
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解析材料中“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是观念问题,导致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故B项正确。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2018·海南单科,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解析第(1)问,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
第(2)问,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
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③思想活跃。
(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14.(2018·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漫画阐明正确观点,并能以准确史实为依据,史论结合,注意逻辑的严密与思路的条理清晰,规范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相斥”论。
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
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