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地标——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阅读答案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阅读答案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

今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

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

上海世博语文试题

上海世博语文试题

2010上海世博会试题
1.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

②世博会始终顺应人类发展进步,不断与时俱进,演绎着人类对“进步”理念的最新诠释,这是世博事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③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

④历史证明,世博会崇尚创新的精神无数次点燃人类智慧的火焰,帮助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发挥着作用。

2、根据语境,把括号中的备选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城市文明成果,▲城市建设经验,▲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探索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工作模式。

(传播交流展示)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核心建筑中国馆业已结顶。

②它的外形如同一个超级斗拱冉冉上升。

③设计师们从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到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元素,并从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jí()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liàn(),形成了精妙的设计构思。

④它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16个字: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2)第②个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3)结合文字和图片,请你说说中国馆的外形设计除了像斗拱外还像什么?设计者的寓意是什么?。

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轴项目》语文阅读答案_及解析

《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轴项目》语文阅读答案_及解析

“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轴项目”语文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海世界博览会世博轴项目,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也是世博精神、世博理念和世博主题的承载体。

在三年多的设计建设进程中,世博轴凸起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亮点频现。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糊口更美好”的主题下,世博轴缭绕“人、城市、自然、交换”的命题,通过本身的功能组织和独特的建筑语言,表现出人与人、人与城市、城市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通过交换形成的融洽瓜葛,并以此形成了美好的城市糊口空间。

世博轴亮点之一是具有世界最大范围的张拉索膜屋面。

这一独特的结构,张拉起自由飘逸的白色索膜,让其下人流的往来聚散与自然界水流、气流的飘散聚集互相对应,以富有张力的体型表现出力与美的统一,实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结构科学的美好结合。

膜材料使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不燃性、防紫外线、抗风化、自洁性和高反射性等特点。

另外,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腕,可确保索膜结构在台风等卑劣天气条件下的结构安全,并可实行初期预警。

世博轴亮点之二是“阳光谷”。

“阳光谷”为大悬挑单层网壳钢结构,是现今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技术的代表,设计与建造采取了国际领先的数字化仿真技术。

6个“阳光谷”贯穿世博轴各层建筑平面,使全部建筑在视觉上气概恢弘而又不失轻快。

“阳光谷”兼具生态功能,可将阳光、绿化和自然空气引入建筑内部和地下空间。

“阳光谷”内的庭院景观意味了人类同自然资源的依存瓜葛,并以高昂向上的形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世博轴亮点之三是对生态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利用。

首先,世博轴双侧的景观绿坡、膜结构屋面和“阳光谷”都可进行雨水搜集,经简单净化后用于洗手间冲刷和景观灌溉,既节俭了水资源,又大大减少了建筑本身和园区排水泵站的建设投资与运营能耗,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平衡融洽。

其次,依据世博轴主体建筑结构构件巨大、混凝土比热容量大的特点,利用开敞的楼层增进空气与结构之间的热交换,保证建筑的冬暖夏凉。

上海世博会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上海世博会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上海世博会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上海世博会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各题。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迎来又一举世zhǔ()目的国际盛会--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将体现到来自全球的精彩展示之中,贯穿于184个日日夜夜。

世博给了我们欢聚的机缘。

秉()承“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让世界走进世博园,走进了“天下一家”的嘉年华。

在世博这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实现文化的多元共享,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世博会将让世界更加美好。

世博给了我们梦想的'力量。

世博会,见证东方古国的巨大进步,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活力和进取心,更见证中国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将唉世博会上尽情——世博会也将让中国更加美好。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举世zhǔ()目秉()承2.第一段中有一处要加引号,请写出需要加引号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平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特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才有历代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参考答案:1.瞩;bǐng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3.指提供交流和对话的空间或时机。

(意思对即可)4.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将在世博会上尽情挥洒(或缩放、释放;展示等)5.示例:楚霸王自刎乌江留下千古叹息;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

【历年高考经典】2008年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历年高考经典】2008年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东方之冠阅读理解

东方之冠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东方之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

中国馆融合了东方哲学、文化、艺术、时代精神与世博会精神,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它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选取了代表城市发展轨迹的足迹,追寻、回溯中国民族的智慧之源,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设计师以古开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与现代材料、工艺相结合,呈现了中国馆的巍峨壮观。

那舒展的平台,层叠出挑,制成了极具冲击力的建筑造型,它表达着开放、包容的胸怀。

那四根立柱之下的空间就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展览区域。

在这里,由陆川执导的电影短片《历程》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短片将带领参观者走进中国的历史,见证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所发生的变迁与演进。

在“寻觅之旅”展区中,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行进中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对历史与未来的双重回溯、探询与对话。

在“低碳行动”展区中,以案例展示的方式,讲述了上海及其他中国城市在探索城市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如何积极实践“低碳生活”,从减少碳排放,到回收再利用,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个展区凝聚着中国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智慧。

其中,“寻觅”之“寻”是一次再发现,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探寻、回望与理解;“觅”则是一次新创造,是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与提升,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探索。

这两个字凝结了七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创新进取的精神,是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深度解读和独特阐释。

【高中说明文阅读】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世博会是浓缩的社会》附答案

【高中说明文阅读】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世博会是浓缩的社会》附答案

【高中说明文阅读】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世博会是浓缩的社会》附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世博会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叶永烈世博会是一个集中的世界,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一个建筑艺术的万花筒。

世博会各国展厅充分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当然,最引人注目、最壮观的是中国馆。

在各国的场馆中,中国馆是唯一的永久性建筑。

红色东方王冠的造型不仅富有中国民族特色,而且庄重大方。

以紫罗兰色充气膜为屋顶的日本馆和金色尖顶的泰国馆就像一艘长途船(名为月球船)的沙特阿拉伯馆。

马来西亚馆的A型屋顶可以迅速释放热带暴雨,美丽多彩。

漫步世博会,如同漫步世界。

世界富有多样性。

我注意到,各种各样的外墙,也充分体现各国文化元素:捷克馆的白色外墙上,粘着一个个黑色圆饼。

打听了一下,方知那是用硬橡胶做的冰球,因为捷克队屡屡在国际冰球比赛中夺冠。

波兰馆的外墙,则是镂空成波兰民间剪纸图案,富有民族特色。

尤其是到了夜间,灯光从镂空处照射出来,更加凸现剪纸的效果。

西班牙馆也很吸引眼球,看上去像藤条篮子似的,其实内部是钢化玻璃结构,外面装饰了8524块藤条板,以表现古朴的气氛。

越南馆的外墙呈咖啡色,走近一看,是用一根根紫竹武装起来的,反映越南竹林特色。

澳大利亚馆的外墙红棕色,是用很多块生锈的钢板装饰,而墙脚则堆放着一圈铁矿石,那是在宣示澳大利亚富有的铁矿。

最具创意的是英国馆,看上去如同刺毛球或者蒲云英,那是用6万多只纤细透明的亚克力管组成的。

亚克力有机玻璃灯管,在夜间射出鲜艳的彩色光芒,组成不断变幻的图案,可谓美仑美奂,精彩绝伦。

在中国馆,我仔细参观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展馆。

北京馆外形为椭圆形国家大剧院,大门为典型的北京宫殿大红门。

上海馆使用石库门来反映上海风格的建筑。

山西馆是典型的乔家院落山西民居,外墙用太原钢铁厂生产的环保粉煤灰砖装饰。

湖南馆以一个巨大的数学符号infin意外获胜;这个形状象征着宽阔。

蓝色的吉林馆看起来像一个冰雪世界。

广东南部的金色拱廊揭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新地标——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阅读附答案阅读《上海新地标——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完成问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的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保有了中国的文化底色和色调,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外形上极像斗拱,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

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

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保留了“故宫红”色调,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

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

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展馆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00吨;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世博会后,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展示基地,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00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展示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划线句改为“地区馆平台上厚厚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不少能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

材料: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00吨。

“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在展出结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

“阿联酋馆”采用“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一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
(2)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
(3)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幢憬;⑷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

2.(1)至少表最低限度,表明太阳能板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500吨或2500吨以上,突出了太阳能板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主要明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展示基地,体现了中国馆在我国历史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3.不好,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地区馆平台覆土层之厚,节省能耗之多。

4.“略”。

提示:回答的内容要能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不污染环境,能给人提供一个理想住所等要点。

(意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