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

合集下载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承担着各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生活的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细胞的环境包括细胞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它们共同影响着细胞的生活和活动。

首先,细胞内部的环境对于细胞的生活至关重要。

细胞内部包含着各种细胞器和细胞质,它们构成了细胞内部的环境。

细胞内部的环境需要保持稳定的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以维持细胞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

此外,细胞内部还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供应,以维持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发挥。

其次,细胞外部的环境也对细胞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细胞外部的环境包括细胞周围的细胞间液和外部环境。

细胞间液中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浓度对细胞的生活和代谢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部环境的温度、氧气浓度和湿度也会直接影响着细胞的生存和功能。

细胞生活的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细胞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需要保持稳定,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和活动。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细胞才能够正常生长、分裂和发挥其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细胞生活的环境,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保障细胞的生存和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小结
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 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内在联系
血浆
互相渗透
组织液
组织细胞
淋巴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
食 物
内环境
外界环境
内环境
外 界 环 境 中 的 物 质
人 体 头 颈 部 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 大学生物系。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获博士学 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 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 止代谢的地理变异.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必 修 三 的 编 写 思 路
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酷日当空,我们人体的体 温都是37度左右,为什么?
人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之后为什么适宜喝点盐水, 或者喝电解质饮料呢?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1、上面两图各是什么细胞? 2、两者生活的环境有何异同?
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
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 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消化系统 O2 呼吸系统 CO2 皮肤、泌尿系统 尿素等
血液循环 循 环 系 统 淋巴循环
血浆
淋巴
组 织 液
体 内 细 胞
淋巴
组织 细胞
组织液
血浆
消化、呼吸 循环、泌尿
外界 环境
细胞外液 (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

思考与讨论1
1.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 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 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思考与讨论1
2.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 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 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 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 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 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 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思考与讨论2 1.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 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 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 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 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 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 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 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 巴。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的概念: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的概念: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的概念: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草履虫: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草履虫: 生活在水中单细胞生物 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环境。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2. 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3. 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3.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4. 讲解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功能受损时,对细胞生活的影响。

6.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细胞膜功能和维护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细胞生活环境。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七、课堂拓展:1. 介绍细胞膜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相似结构和功能。

2. 探讨细胞膜研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共27张PPT)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共27张PPT)

比如: a、当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多时:
Na2CO3 + H2CO3 NaHCO3 (肾脏排出)
b、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多时: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H2O+CO2
(肝脏代谢)
(CO2肺排出,多余的H2O肾排出)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三)温度 (37℃左右)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呼吸系统等。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血浆 血液循环
内环境

O2

环 境
呼吸系统


CO2


物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统

水、营养物质
淋巴
组织液
O2、营养 CO2、废物
代谢废物
淋巴循环
泌内尿系环统境、是皮肤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
外界 环境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注意: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 是外界环境在体内的延伸,属于外界 环境。如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 等不是体液,也不属于内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血管
(最薄,由单层细胞围绕而成)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血浆
(含血浆蛋白)
红细胞
(含血红蛋白)
血细胞
血液
血小板
白细胞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 环境是哪里?血浆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血浆
淋巴
(一)渗透压 (血浆为770KPa)
组织水肿(局部组织液增多)原因: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调节机制。

利用模型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绘制内环境稳态的模型图,加深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利用模型图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和调节机制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内环境稳态模型图。

2. 相关实例分析材料。

3. 小组讨论指导手册。

九、教学拓展1.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 内环境稳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和
繁衍。

细胞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世界,它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外界环境产生作用。

细胞的生活环境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两个方面。

细胞内部环境是由细胞质、细
胞器和细胞核等组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结构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外部环境则是细胞周围的环境,包括细胞外液、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等。

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细胞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细胞的生活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pH值和营养物
质的供应。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细胞内部化学反应的速率,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细胞造成损害。

pH值的变化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

营养物质的供应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也至关重要,它们提供了细胞所需的能量和原料。

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细胞的生活环境还受到其他生物体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例如,细胞需要与其他细胞进行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此外,细胞还需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例如细胞在受到外界压力或损伤时会产生应激反应,以保护自身。

细胞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直接影响着细胞的生存和发展。

细胞需要与外界环境保持稳定的交换和平衡,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功能。

只有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细胞才能健康地生长和繁衍,为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保护细胞的生活环境,为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 2、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 3、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
(二)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1、血液:血浆+血细胞
2、区别血浆和血清
3、血浆中水的来源?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三)组织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 生活的环境 1、来源: 2、存在场所: 3、作用: 4、去路:
4、直接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四大系统?
5、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组织水肿原因
1.过敏反应: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 液,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中水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减小 3.局部代谢旺盛:代谢废物进入组织液
4.淋巴管受阻
注意:
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大体相同 思考:白细胞、呼吸酶、血红蛋白、载体蛋白、胃蛋白酶 是否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2、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中蛋 白质的含量较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包含这些化学成分的细胞外 液具有怎样的理化性质呢?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不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在物质 交换。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一)体液
1、概念 ——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 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
细胞内液
体 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血浆的化学组成(完成四个讨论题)
成 分 水 血清白蛋白 含 量(%) 90.7 4.4 成 分 含 量(%) 0.2 0.22
蛋 白 质
脂 质
卵磷脂 胆固醇
血清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氨基酸氮 尿素氮 其他非蛋白氮 葡萄糖 乳酸
2.1
0.4 0.005 0.012 0.025 0.08 0.025 0.38 0.14
Na+
K+ Ca2+ Mg2+ Fe 2+ Cl- HPO42- SO42 - HCO3-
0.38
0.02 0.01 0.0035 0.0001 0.36 0.01 0.001 0.17
无 机 盐 离 子
脂 质
各种脂肪酸 脂肪
血浆的化学成分
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 血浆 代谢废物(尿素等) 气 体(O2、CO2等) 调节物质 (胰岛素等)
5、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
(四)淋巴: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 1、来源: 2、去路:
思考与讨论: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内环境=细胞外液
提升: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小肠上皮细胞 胃上皮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细胞
3
食 物
淋巴 血浆 组织 细 液 代谢终产物 胞
9 CO2
O2 8 营养物质
残 渣
气 体
呼 吸 2 系 统
O2
7


其他代谢终产 11 物 4 泌尿系统
CO2少 量水 10
尿液
汗液

5



1、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2、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氧气的途径是? 3、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是?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
血浆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 淋巴等
观察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 浆 血 细 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1、血液全是体液吗? 2、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3、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4、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5、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乳酸
肾脏排出体外 乳酸钠
由肾脏排出
NaHCO3 H2CO3 / NaHCO3 血浆
H2CO3 CO2 + H2O
Na2CO3
呼吸
NaH2PO4
/
Na 2 HPO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


消 循 化 营养 6 1 系 物质 环 统
细胞
皮 D肤
代谢废物
体外
体外
5.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本节小结
细 胞 生 活 的 环 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外
B 消化系统
呼吸 A 体外 CO2 系统
O2
O2 CO2 C 泌尿系统
代谢废物
营养物质
内环境
重吸收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