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理特点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是与成人不同的,由于其身体的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小儿的身体机能和病理特点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快速:从出生到成年,身高和体重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速度更是惊人。
2. 免疫力较弱: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3. 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小儿的心肺、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才能正常运作。
4. 代谢率高:小儿的代谢率较高,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发育,否则容易营养不良。
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疾病类型多样:小儿的疾病类型很多,包括感染性疾病、呼吸系
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
2. 病情变化快:小儿的病情变化快,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3. 难以判断病情:小儿对疾病的表现不同于成人,很多病症不易识别,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4. 治疗难度大:小儿的身体比较娇嫩,治疗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方式,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治疗,以保障小儿的健康成长。
小儿生理特点及常见病防治PPT课件

合理饮食与运动
小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合理 饮食是保证小儿健康的关键。
家长应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 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和
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包括蛋白质、脂 预防疾病,家长应鼓励小儿多参加户外
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检查是及早发现和治疗小儿常见疾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给宝宝用药,避免滥用药物或擅自更改用药剂量。
家庭康复训练
根据宝宝的病情,家长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帮助宝 宝恢复身体功能。
05
小儿疾病预防与控制
提高儿童保健意识
建立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的儿童保健服务, 提高家长参与度。
定期开展儿童保健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家长对儿童保 健的重视程度。
治疗腹泻主要是预防脱水,如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饮食。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由于饮食不当、慢 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小儿营养 不足。
症状包括体重不增、消瘦、皮 下脂肪减少等,还可能出现生 长迟缓、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治疗营养不良主要是调整饮食 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同时治 疗慢性疾病。
肺炎
加强儿童保健教育,让家长了解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 常见疾病预防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儿童营养、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为每个儿童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生长发育情况和 疾病史。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医生可以对小儿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及早发现和 干预发育异常。
定期健康检查还可以及时发现小儿的潜在疾病,如贫血、佝偻病等,以 便早期治疗和管理。
小儿生理特点简介

小儿生理特点简介小儿生理特点简介引言:小儿生理特点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体特征和功能。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很多独特之处。
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些特点对于儿童的保健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小儿生理特点的多个方面,并对其进行综合总结和回顾性的分析。
一、儿童的身体组成儿童的身体组成与成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儿童的身体比例不同,他们的头部相对较大,四肢相对较短。
其次,儿童的骨骼系统还未完全发育,骨骼处于生长阶段,骨骼密度和强度较低。
此外,儿童的脂肪组织相对较少,肌肉组织发育不完全。
这些特点使得儿童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也需要更多的保护和照顾。
二、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身高、体重、器官发育等方面的变化。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和肌肉是最为明显的变化。
由于骨骼还未完全发育,儿童的骨骼易于受伤,并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
此外,儿童的器官发育也在不断进行,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渐次完善。
正因如此,儿童需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以促进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儿童的免疫系统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他们对病菌和疫苗的反应也有一定的差异。
虽然儿童患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他们的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增强,通过与病原体的接触,儿童的免疫系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因此,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规律的免疫接种都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四、儿童的认知能力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能够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增强。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更注重感知和经验,喜欢通过触摸、摸索等方式来探索世界。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结论:小儿生理特点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体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第一节.小儿生理及病理特点
一、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两个方面。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 迅速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两个方面。
一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形是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精血津液;气是 指生理活动功能;诸如肺气、脾气、肾气等等。 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体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 脏腑的形气都相对表现为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尤为突出。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儿之初生,如木方萌”,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 速度越快。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向完善。历 代医家据此提出“纯阳”一说,如《颅囟经· 脉法》:“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医学正传· 小儿科》:“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 对于“纯阳”,不能理解为“盛阳”,也不能理解为有阳无阴。对此, 《温病条辨· 解儿难》指出:“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所谓 “纯阳”,主要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尤如草木方 萌,旭日初生。
三 小儿的五脏特点
由于小儿的体质与成人有所不同,中医常将小儿五脏特点归纳为“心肝有余,肺 脾肾不足”。 “心有余”:在生理上表现出小儿神思敏捷,聪明好奇,病理上可表现为烦躁、 夜啼和口舌生疮等心火有余的实证,尚有心气不足,心神怯弱,易受惊吓的虚证 一面。 “肝常有余”:小儿时期少阳升发之气旺盛,如草木方萌、欣欣向荣,病理意义 主要为小儿患病后,肝木之气易亢旺而动风。病理上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惊厥、肢 体抽搐神志昏迷等症状,起病缓慢可见性情急躁、好动不静、两眼时眨、手足蠕 动等症状。 “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对水谷精 微的需求较成人为多,然小儿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失常。运化不 足,饮食停滞,短期内多生腹胀、大便不调诸症,长期则更伤脾胃,水谷不能化 生精微,气血乏源,又易导致气血两虚的病证,临床多见面色萎黄、四肢痿软乏 力等。 “肺脏娇嫩”:小儿肺脏尤娇,卫外不固,易受侵袭。在病理上表现为易伤难调。 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及肺炎喘嗽等。 “肾常虚”:小儿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因此要注意对小儿肾阴肾阳的固护, 让它逐渐充盈成熟而不可克伐。肾精不足可导致各种疾患,如佝偻病,遗尿等。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1.生长发育快速:儿童的生长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和器官的生长都明显快速。
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和青春期时期,生长速度更为显著。
2.心血管系统特点:儿童的心脏和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全,心率较快,血压相对较低。
此外,儿童的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也不完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
3.免疫系统特点: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较差,易感染。
特别是在新生儿期,抗体和免疫细胞的产生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
4.消化系统特点: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吸收功能较低。
胃酸和胰蛋白酶的分泌不足,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5.泌尿系统特点:儿童的泌尿系统功能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也不稳定。
因此,儿童容易出现尿量增多、尿频、尿失禁等泌尿系统问题。
二、病理特点1.疾病易感性: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此外,儿童接触的环境较为广泛,对社会上的病原体较易接触,使疾病的易感性进一步增加。
2.疾病多样性:儿童的疾病种类多样,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由于儿童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力不完善,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3.疾病严重性:尽管大部分儿童疾病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但儿童患病后病情常常比成人严重。
这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
4.疾病影响发育:儿童的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慢性疾病、饮食不良、营养不足等都可能导致儿童的身高和智力发育迟缓。
综上所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具有生长发育迅速、免疫系统不完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易感染、疾病种类多样等特点。
了解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儿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加强儿童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发展。
小儿的生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的生理特点是指儿童在生理发展上与成人有所不同的一些特点。
从出生到青春期,儿童的生理特点会经历许多变化,并逐渐接近成人的生理状态。
以下将详细解释小儿的生理特点。
1. 儿童的身体比例不同于成人。
儿童的身体相对较短小,头部、四肢和躯干的比例不同于成人。
例如,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占整个身体的比例较大,而四肢则相对较短。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身体比例逐渐接近成人。
2. 儿童的内脏器官相对较大。
儿童的内脏器官相对于身体整体来说较大,因为这些器官需要支持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儿童的心脏和肺部相对较大,以适应身体的需求。
3. 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全。
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系统正在不断发育和成长,因此相对较脆弱。
他们的骨骼系统还在形成中,骨骼相对较软,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
此外,儿童的肌肉力量相对较弱,需要通过运动和锻炼来逐渐增强。
4.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他们的免疫系统正在逐渐发育中,因此容易感染疾病。
儿童的免疫系统需要通过接触各种细菌和病毒来逐渐建立免疫力。
5. 儿童的代谢水平较高。
儿童的新陈代谢水平较高,能量消耗速度较快。
他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和发育,因此儿童对食物和饮水的需求量较大。
6. 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不同于成人。
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与成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学习和经验来逐渐提高。
7. 儿童的生长速度较快。
儿童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年。
他们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各项生长指标都在迅速增加,这是因为儿童的细胞分裂和增殖速度较高。
总结起来,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身体比例不同、内脏器官相对较大、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全、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代谢水平较高、心理和认知能力不同、生长速度较快等。
这些特点使得儿童在生理上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特殊关注和照顾。
家长和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当的营养、保护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课件

病理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
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治疗 为辅,注重营养和护理
护理要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
学龄前儿童病理特点
免疫系统发育 不完全,容易
感染疾病
消化系统发育 不成熟,容易 出现消化不良、
腹泻等问题
呼吸系统发育 不成熟,容易 出现呼吸道感
染等问题
营养需求:幼儿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生长发育 饮食建议:均衡饮食,多样化食物,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 健康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等 运动锻炼:鼓励幼儿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
营养需求:蛋白质、脂肪、碳 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教育:进行早期教 育,如音乐、语言 、视觉等刺激,促 进大脑发育
婴儿护理与教育
婴儿护理:包括喂奶、换尿布、洗澡等日常护理 教育:包括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的教育 亲子互动:与婴儿进行互动,增进亲子关系 安全防护:注意婴儿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幼儿护理与教育
幼儿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迅速,抵抗力弱,易受疾病影响 幼儿心理特点: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需要引导和培养 幼儿教育方法: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饮食建议:均衡饮食,多样化 食物,适量摄入
健康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挑食、偏食
运动锻炼:适量运动,增强体 质,促进生长发育
小儿护理与教育
新生儿护理与教育
喂养:母乳喂养或 配方奶喂养,注意 奶量、奶温、奶瓶 清洁等
睡眠:保证充足的 睡眠时间,营造安 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洗澡:注意水温、 时间、手法等,保 持皮肤清洁
铁质补充:预防缺铁性贫血 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定期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

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小儿是指年龄在出生后28天至12岁的儿童,其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对小儿的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一、生理特点1. 生长发育:小儿的生长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两年,身高和体重增长迅猛。
此时,小儿的骨骼和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对于营养的需求量较大。
2. 免疫系统:小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尚不完善。
他们的免疫力主要依赖于母体传递的免疫球蛋白和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
因此,小儿易受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3. 代谢率:小儿的代谢率较高,能量消耗较大。
他们的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相对成人来说更加活跃。
4. 器官功能:小儿的器官功能相对不完善,婴儿的肺部和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排尿困难等问题。
此外,小儿的消化系统也较为脆弱,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尚未完善。
5. 神经系统: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质的发育和功能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为敏感,容易出现异常行为和情绪波动。
二、病理特点1. 先天性疾病:小儿由于胎儿期的发育异常或遗传因素,容易患上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小儿的呼吸系统较为脆弱,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其中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小儿的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问题。
此外,小儿肠套叠、胃肠炎等也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4.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癫痫等。
5. 免疫系统疾病: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受感染。
典型的免疫系统疾病有水痘、麻疹、流感等。
6. 心脏疾病:小儿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
总结起来,小儿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速度快、免疫系统不完善、代谢率高、器官功能尚未完善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一直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一、稚阴稚阳,阳强阴弱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生理的“稚阴稚阳”说。
“稚”指幼小、幼稚而未成熟;“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
“稚阴稚阳”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
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即其脏腑阴阳虽俱,但阴气不足,阳气未充,属幼稚阶段,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处于不稳定状态。
故称“稚阴稚阳”。
同时,“稚阴稚阳”又揭示了小儿的病理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即生命力脆弱,容易受到伤残;阴阳稚弱,容易出现阴阳不足、阴竭阳脱。
二、纯阳之体,生机旺盛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脉法》首先提出“纯阳”学说,云:“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这里的“纯”指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
..“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特点,并不是指有阳无阴或阴亏阳亢。
“纯阳”学说也提示了小儿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性,具有潜在的反应强烈、泛化的特点以及小儿患病易趋康复的特点。
由于小儿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患病之后对于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灵敏,“随拨随应”,因而易趋康复。
“纯阳”的理解不尽一致。
《宣明论方·小儿门》说:“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
”《医学正传·小儿科》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日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
”《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
上述医家多从小儿病理角度阐述“纯阳”,但从《颅囟经·脉法》原文,结合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看,《幼科要略·总论》中的观点更为确切,“纯阳二字,须善体会,是生气之极惩阳气之已充也。
纯阳、稚阴稚阳、阳常有余,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矛盾,而是统一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小儿阴阳的本质,充实、完善了小儿阴阳特点,丰富了小儿阴阳学说的内容。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气未充,是言小儿阴阳皆稚弱;而纯阳、阳常有余言稚..弱之阴阳中阴稚尤甚,而阳稚稍逊,即阴阳不均衡,较稚阴稚阳的认识又有进一步的深化。
总之,若从阳气充实、完善的程度来看,小儿阳气是稚弱的,即稚阳;若从小儿阴阳对比而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从气阳功能活动上小儿为纯阳之体。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三、小儿的机体,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
如小儿的身长、胸围、头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小儿的思维、语言、动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地提高。
小儿的年龄越小,这种蓬勃的生机就越明显。
小儿充满生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的速度越快。
《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
“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
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
”纯阳指小儿先天禀受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因而成为后天生长发育的动力,使儿童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迅速地发育成长。
四、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嫩:柔嫩。
形是指形; 脏腑即五脏六腑。
娇:指娇弱,不耐攻伐体结构,即四肢百骸、肌肤筋骨、精血津液等。
气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脾气等。
充,指充实。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
小儿初生之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需赖先天元阴元阳之气生发、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才能逐步生长发育,直岁左右,方能基本发育成熟。
因1614至女子二七岁,男子二八此,在整个小儿时期,都是处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状态。
而且,..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年龄越是幼小的儿童,表现越是突出。
小儿的脏腑娇嫩,虽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致。
更是因为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
所以,小儿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
因此,相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需求,经常会出现肾、脾、肺气之不足,表现出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
形气未充又常常表现为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不够稳定、未曾完善。
如肺主气、司呼吸,小儿肺脏娇嫩,表现为呼吸不匀、息数较促,容易感冒、咳喘;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表现为运化力弱,摄入的食物要软而易消化,饮食有常、有节,否则易出现食积、吐泻;肾藏精、主水,小儿肾常虚,表现肾精未充,婴幼儿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较弱等。
不仅如此,小儿心、肝二脏同样未曾充盛,功能未健。
心主血脉、主神明,小儿心气未充、心神怯弱未定,表现为脉数,易受惊吓,思维及行为的约束能力较差;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实、经筋刚柔未济,表现为好动,易发惊惕、抽风等症。
..从脏腑娇嫩的具体内容看,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表现尤为突出。
肺主一身之气,小儿肺能未健,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肺气需求较成人更为迫脏未充,主气功切,因而称肺脏娇嫩。
小儿初生,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而小儿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显示脾常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甫生之时,先天禀受肾气未充,需赖后天脾胃不断充养,才能逐渐充盛,这又与儿童时期迅速长养的需求常显得不敷所求,故称肾常虚。
清代医家吴鞠通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小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可以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这里,阴,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稚阴;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稚阳学说进一步说明,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娇嫩和未曾完善的,必须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才能不断地趋向于健全和成熟。
五、三有余,四不足之说..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根据钱乙的五脏虚实证治,提出小儿“肝又在朱丹溪理论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常有余,脾常不足的影响下,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称“三有余,四不足”说。
脾常不足一)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且脏腑功能不足,脾胃负担比成年人相对较重,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称之为不辨优劣,因此小儿脾胃功能易于紊乱,而出现脾胃病“脾常不足”。
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脾受克抑。
因此,小儿“脾常不足”。
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的病证。
肝常有余二)(小儿生机蓬勃,精气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未充,肝阳旺,肝风易动,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
肝应少阳春木,内寄少阳生长之气,“此有余为生长之气自然之有余”,所谓“肝常有余”,)明·万密斋但“少阳生长之气方长而未已”(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其性刚而不柔,为将军之官,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并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正如《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中说:“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
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其次,小儿肺常不足,肝少克制,自然肝常有余。
形气未' 小儿肝之“有余”又是稚弱的、相对的。
小儿脏腑娇嫩充,肝亦不例外,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肝亦是从无到有,从小其次,小儿肾常虚、脾常不足,肝无其形与气亦未成熟完善;到大'再者,小儿气血尚未充盛'则肝血不足。
因此,“肝常有以滋生;余”是相对的有余,是稚弱的有余,是相对于其他脏腑而言的,并非强实、成熟之谓也。
“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气横逆、肝风内动的实证与虚证。
)肾常虚( 三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府,小儿肾常虚,是针对小儿脏腑虚弱,气血未充,肾中精气尚未旺盛,骨气未成而言。
肾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水谷,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满则泻溢贮于肾。
小儿甫生,先天禀受肾精未充,既生之后,又赖后天脾胃摄取水谷之精的滋..养,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需至“女子二七”,“男子二八”,肾其次,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各脏之;气方盛;阴依赖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肾阳之温煦,肾之精不断被消耗再者,小儿“脾常不足”,不能充养肾精,而且君火、相火消烁肾精,“一水不胜二火”。
因此,明·万密斋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肾常虚”。
小儿“肾常虚”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诸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佝偻等肾精不足之疾患。
心常有余) (四所谓“心有余,,是由于小儿阴常不足,木火同气,心肝之火肾阴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火易炎的生理状态。
易亢;其次,小儿;“心为火脏”,火性属阳,其性炎上、亢奋、外现“肾常虚”、“阴常不足”,水不上济心火,心少克制,故言“心常有余”。
所谓“心常有余”是小儿心气旺盛有余,乃自然之有余,从而保证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并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有余。
心之“有余”又是相对的、稚弱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心亦不例外,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心亦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次,“肾常虚”、“阴常不足”,心在小儿阶段心亦未完善成熟;..再者,小儿气血尚未充盛,则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心藏无以滋助;神功能稚弱,突出表现在脉率、语言、智力上。
“心常有余”,为相对有余,并非强实、成熟、完善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