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毅然决定蓄须,展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文通过讲述梅兰芳先生蓄须的过程和他对待艺术、国家的态度,教育学生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理解梅兰芳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和过程,感受他的爱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学习笔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课文讲述的是谁?他做了什么事?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梅兰芳先生为什么决定蓄须?他蓄须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生字词卡片,学生进行生字词竞赛。
学生通过竞赛,巩固所学生字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 梅兰芳蓄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讲述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坚决蓄须,展现了梅兰芳先生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风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其坚定的民族气节。
2.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梅兰芳蓄须》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 课堂讨论稿4.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梅兰芳先生的京剧选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梅兰芳先生蓄须的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梅兰芳先生的其他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板书设计1. 课题:《梅兰芳蓄须》2. 课文结构:背景、事件、意义3. 重点词汇:民族气节、艺术风范4.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作业设计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梅兰芳先生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2. 搜集其他有关梅兰芳先生的事迹,进行分享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梅兰芳蓄须》,使学生了解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寓意。
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难点
1.将故事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板书。
3.相关教学素材。
4.学生课前预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故事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1.讲解故事内容,重点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组让学生展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3. 操练(20分钟)
1.学生分组表演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4. 总结(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寓意和教训。
2.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听课效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含义和故事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六、课后作业
1.整理笔记,复述故事内容。
2.思考如何将梅兰芳蓄须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以上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第23课《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文中描写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场景。
3.理解“蓄须”在戏曲中的意义。
4.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理解“蓄须”在戏曲中的意义。
•难点:理解文中描写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场景。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
2.教学辅助:图片、视频等资源。
3.教学工具:投影仪、PPT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蓄须”这个词的含义和在哪些场合会用到。
2.介绍梅兰芳这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并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课文(15分钟)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3.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情景描写。
步骤三:理解“蓄须”(10分钟)1.解释“蓄须”在文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在戏曲中的象征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梅兰芳蓄须的用意,并讨论不同观点。
步骤四:情感体验(10分钟)1.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中的情景。
2.引导学生用言语描绘梅兰芳蓄须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给学生播放与梅兰芳相关的视频资料,增进对他的了解。
2.让学生自由书写关于梅兰芳的一篇小记,展示他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梅兰芳蓄须的理解和感受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学习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和《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23 梅兰芳蓄须(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3 梅兰芳蓄须(教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及其在蓄须过程中的坚持与努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理解其蓄须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从中体会到艺术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理解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发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坚持。
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及其在蓄须过程中的坚持与努力。
2. 感受梅兰芳的艺术魅力,理解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梅兰芳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梅兰芳吗?他为什么蓄须呢?”等问题。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标记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及其在蓄须过程中的坚持与努力。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梅兰芳蓄须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板书设计:1. 梅兰芳蓄须2. 正文:梅兰芳蓄须的原因、蓄须过程中的坚持与努力、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等。
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梅兰芳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
2. 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梅兰芳蓄须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梅兰芳蓄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理解其蓄须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从中体会到艺术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

《梅兰芳蓄须》(教案)一、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讲述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坚决蓄须,保持民族气节的故事。
课文展现了梅兰芳先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梅兰芳先生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和意义。
2. 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梅兰芳先生的京剧片段,引导学生欣赏,然后引入课题《梅兰芳蓄须》。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梅兰芳为什么蓄须?蓄须的意义是什么?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体会梅兰芳先生的高尚品质。
4.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5. 读写结合:学生选取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
六、板书设计《梅兰芳蓄须》一、梅兰芳简介二、蓄须的原因三、蓄须的意义四、梅兰芳的品质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和意义。
选取课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梅兰芳先生的其他事迹,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京剧、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和意义,感受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语境中理解沦陷、困顿、侵略、骚扰、不堪其扰、斩钉截铁、破绽等词语。
2. 迁移方法,借助鱼骨图与关键词概括,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办法和期间遭遇到的困难、危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借助补充材料,结合文中梅兰芳的言行,感受他的民族气节,积累更多的人物故事,生发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重难点:1.迁移方法,借助鱼骨图与关键词概括,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办法和期间遭遇到的困难、危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借助补充材料,结合文中梅兰芳的言行,感受他的民族气节,积累更多的人物故事,生发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补充阅读材料,《1+x》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识梅兰芳【借视频与资料认识艺术家梅兰芳】1、观看2分钟表演视频这出戏的剧名?——《贵妃醉酒》这位贵妃的扮演者是?——梅兰芳(板书:梅兰芳,旦角),这人可厉害,还是位男性2、梅兰芳先生是何许人?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材料一,来认识认识梅兰芳。
3、梅兰芳先生果然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家,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声望,难怪称为艺术大师。
在舞台上他唱旦角,旦角是女性角色,所以他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艺术创作最巅峰的几年,却留起了胡须。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吧(板书:剃须,蓄须)活动二:关注人物与事件梳理课文内容【把握重难点,学生全体参与学习。
提供策略支架“用关键词概括”,提供可视化思维导图“鱼骨图”、“时间轴”,化减难度,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
通过学习单的练习和反馈,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把握学情。
】4、自学: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实在不能理解的可以请教同学。
5、出示词语:这课的生词比较多,谁来读读?纠缠、逼迫、骚扰(指名朗读,正音)这些词语,都是写谁的?(都是写日本人的)对,故事就发生在日本人侵略我国的抗日战争期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一篇描写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生平的课文。
文章通过讲述梅兰芳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坚决不给他们唱戏,从而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他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和民族气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2.教学难点:分析梅兰芳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3.分组讨论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梅兰芳表演京剧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梅兰芳。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梅兰芳的距离。
2.呈现(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和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梅兰芳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并用卡片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全班交流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梅兰芳蓄须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蓄、纠、缠”等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宁、要”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梅兰芳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生:梅兰芳)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梅兰芳,去认识这位京剧大师,聆听他身上的故事。
二、资料简介梅兰芳(1894-1961),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内容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明确:梅兰芳先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表演京剧。
(1)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2)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3)梅兰芳卖房,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4)梅兰芳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四、品味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梅兰芳不登台演出,而是关紧门窗,拉上窗帘,在寓所细声吟唱?(2)为什么梅兰芳要蓄须?(3)为什么梅兰芳宁可卖房度日,也不接受戏园子老板开出的优厚的条件?(4)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体现在哪里?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
(2)找出文中体现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句子。
(3)多媒体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句子一: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体现了艺术对梅兰芳的重要性,在民族气节和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面前,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族气节。
)句子二: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
(用尽了可见梅兰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
)句子三: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宁可……也不……表现了梅兰芳拒绝登台演出的决心。
)(4)教师总结梅兰芳“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①避港拒演;②蓄须拒演;③卖房拒演;④自伤身体拒演。
五、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心中的梅兰芳。
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梅兰芳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
——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23、《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表现了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 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所以在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同学们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让同学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芳的相关知识。
在同学们展示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补充总结。
学习新课时,我首先从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先给同学们示范用书中的语言概括地总结出第一件事情,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试着总结出其他几件事,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概括出本文写了梅兰芳的几件事。
这样学生们通过认真阅读,了解本文主要写了梅兰芳的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围绕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来写的,突出了梅兰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气节,课文的脉络就十分清晰,学生很快就读懂了。
2.其次,感悟重点语句。
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来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到梅兰芳把民族气节放在了第一位,为了民族气节他宁愿放弃视为生命的艺术。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较窄。
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梅兰芳照片,引出课题并板书。
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最后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京剧四大名旦”。
他的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
课文一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工作的认真;二是通过写梅兰芳如何拒绝日本人的四件事,表达了他将民族尊严、国家尊严置于首位的爱国之心。
一、教学效果依据教材特点和编者的意图,学生的生活储备,设计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流程,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音频导入,激发兴趣。
基于学生曾经学习过《梅兰芳学艺》,所以,一开始便设计复习交流的环节:你对梅兰芳有哪些了解?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通过交流,让学生调动起生活的储备,为今天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交流完之后,播放《贵妃醉酒》,让学生欣赏,从而培养对国粹艺术的向往之情,也从心底对梅兰芳精湛的表演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奠定好本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快速浏览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也表达同样情感的句子;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2、自读自悟,初读感知。
自学的第一步: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可以体现梅兰芳先生热爱表演、热爱舞台的句子。
自由朗读,标画相关的句子,在旁白处写一写批注。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理解感受到作为一个艺人,不能登台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为下面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感悟他的爱国情怀。
自学第二步:自读自悟,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再次引导学生边读边作批注,总结归纳出四件事情:(1)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播音;(2)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3)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再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4)梅兰芳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明白其中第四件“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写得较为详细。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更能体现它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拓展升华。
面对危险和困难,他这样做,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之后在班内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给予沟通,且评选出最佳的小作家,以资鼓励。
然后再创设口语表达的氛围: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进一步通过口语交际的环节引导学生领悟到: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不一定面对什么危险局势,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努力充实自己,在外国友人面前做到以礼相待,维护国家的尊严,却是完全可以的。
二、成功之处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爱国主义情怀扎根心中。
三、不足之处老师还是引导太多,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
四、教改措施把时间和空间真正留给学生,创设学生完全自读自悟的氛围,让教学更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