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_全套
人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必修1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共分为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化学实验基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计量与溶液化学等基础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学生理解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掌握化学键的形成、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能量变化;掌握化学计量的基本知识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
2.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的深入理解及其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讲解新知:系统讲解新知识点,注重概念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完整版

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有限,部分实验无法开展,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策略不够灵活
在面对不同基础和需求的学生时,有时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 进度。
改进措施及未来发展规划
加强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分层 教学策略,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 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获得进步。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采用辅导 、答疑等个性化辅导方式,帮助 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 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
与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化学现象和案 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 心。
家校沟通渠道建立
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建立家校 沟通渠道,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和生活情况。
家长反馈收集与处理
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处 理并回复家长关切的问题。
家校合作促进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教育 过程,促进家校合作和共同发展。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成长
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分享
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内容
课程地位
高中化学必修一在高中化学学科体系 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化学课程的 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01
学生应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
、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引入化学 史话和现实生活案例,成功激发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

目录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课时) (2)第一课时《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4)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7)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8)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10)第三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二、离子反应 (12)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2)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14)《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说课稿 (16)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9)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2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镁铝铁 (24)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6)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9)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32)第三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 (35)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38)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 (39)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42)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46)第四节氨硝酸硫酸(三) (49)氨 (49)硫酸 (52)硝酸 (53)1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课时)四、教学程序一、化学实验安全--p4教材: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P4标志)中学化学实验室规则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和提纯:利用混合物中组分的性质不同(物理性质,如:溶解性不同等;化学性质,与物质反应的现象不同等),除去杂质达到提纯的目的思考:如果有铁屑和铜屑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除去?演示:1、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物理方法;2、加盐酸—化学方法讨论:如何分离出铜屑?通过怎样的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得到固体?P5--在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除掉杂质,化学上所指的杂质都是有害的吗?常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有哪些?过滤和蒸发过滤——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之一(1)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模板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模板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1开始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p ,学情分析^p ,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展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构造进展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可以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展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根底。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响有了一定的根底,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根底,学习了混合物、纯洁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详细应用的相关知识。
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历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展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响进展总结和归纳,并进展适当的拓展和进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使本来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化理解化学的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全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说课稿目录:化学必修1 (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1。
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 (1)§1.1气体摩尔体积 (3)§1。
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4)§2。
2离子反应(第1课时) (7)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8)§2。
2离子反应(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8)§2。
3氧化还原反应 (10)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3)§3。
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13)§3.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15)§3。
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6)§3。
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20)§3。
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2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21)§3。
3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23)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6)§4。
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1课时) (26)§4.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2课时) (27)§4。
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 (28)化学必修2 (30)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30)§1.1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30)§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34)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6)§2.1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36)§2。
2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 (39)§2.3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41)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43)§3.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43)§3.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46)§3.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 (48)§3。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1课时) (50)§3.4 基本营养物质 (54)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58)§4。
高一化学说课稿(通用10篇)

高一化学说课稿高一化学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化学说课稿篇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课堂教学面临的重大改革。
我校校园网和班班通网络建设的完善,大力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我有幸代表全体教师,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教材分析《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
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
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
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说课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
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word完整版)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全套,文档.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稿)目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实质”讲稿气体摩尔体积讲稿材料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 (5)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讲稿)二等条件)氧化还原反应讲稿十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堂课)讲稿“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节)讲稿金属化学性质(第3课)量的应用物质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的课堂讲稿27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的课堂讲稿(重要铝化合物(第二届会议)第三节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导作用............................................ ...........33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导作用第二节海水中富集的元素氯37我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想说的是教训是材料的数量。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学习本课的四个方面:1、论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节课是第二节第一节课的内容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它是高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运行贯穿高中化学的全过程并起着核心作用在化学计算中的作用。
在这之前,学生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或定性的角度从简单定量的角度学习化学知识,并这部分学习它将使学生对数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化学。
因此,对材料量概念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直接帮助我们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体积本章中的物质和气体质量浓度的下一步是为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因此,教材质量的教学不仅是重点这一章,也是整个过程它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意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数量和粒子的数量,以及初步认识物质的数量和质量他们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全套目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1)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4)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8)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10)《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15)《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17)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8)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1)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3)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25)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7)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 (27)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 (28)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30)《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 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
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
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
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
“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
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
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
所以用“个”不行。
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 A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
(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1)1molO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
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 说学法1.学情分析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
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
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
(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①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5.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