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必无受利地一定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③不逾矩________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⑤不舍昼夜________(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仍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
③搐(chù):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阅读批注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
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
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
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乙)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①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②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
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______弦章:________【答案】(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2)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②静以修身________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答案】(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故句子划分为: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辅佐。
“饭”,动词。
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子: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⑵① 最终;② 介词表目的,来;③ 吃饭;④ 辅佐⑶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⑷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 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1)约定;离开;拉,牵拉(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
“去”:“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期,约定。
”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文言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
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解释加点的字①期日中________②尊君在不 ________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
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