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物的生活与环境

合集下载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基础知识(ppt137张)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基础知识(ppt137张)
浆期。
(二)植物三性: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 生长性。
五、繁殖与授粉 (一)繁殖:1、有性繁殖, 2、有性繁殖。
(概念、方法)? (二)授粉:1、自花授粉, 2、异花授粉。
(概念、方法)? (三)自交系与制种:隔离区、去雄、授粉及
授粉树配置。
第二节 遗传与变异
一、基因型与表现型 (一)基因型的概念:生物的内在特性必存在
植物生长与环境
第一章 植物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形态与功能
一、植物的形态 (一)植物组织
细胞、组织、器官; 1、细胞的概念: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单 位 ,是植物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分单细胞 植物和多细胞植物。
2、细胞结构: 细胞壁、原生质体、细胞核(核膜、核仁、
核质、染色体)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 核酸)细胞质(原生质膜、泡馍、胞基质)液泡 及内含物(水、糖、单宁、有机酸、植物碱、色 素等)
二、杂交优势利用 (一)育种:f1利用,杂交种只能种一次,
再种分离减产道理在此。 (二)杂交优势原因分析:地缘、亲本种
间远、亲本纯系、遗传力突发;
第二章 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
第一节 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一、种子萌发与环境 (一)种子萌发:种子的胚根长到种子的一样
长,而且胚芽达到种子一半长度时称为萌发。
注:光、温度是关键? (四)变异型: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大小、 花色抗性均表现明显分离现象。
二、生态因素 (一)概念:对植物有明显影响的气象、土壤、
生物等条件统称生态因素(生态条件)。 (二)生态因素意义:环境条件的适宜性体现
了生态意义过丰、缺均不能表现品种的优势。
(三)引种事项 :
1、土壤酸碱特性5.5-8.5PH值; 2、日照强度、日照时数; 3、活动积温、无霜期长度(天数)、气温 (气温 及较差);

4 第三章 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4 第三章 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2、温度对花卉分布的影响
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花卉,这些花卉有
着不同的耐寒能力: 耐寒性花卉:能在寒冷地区露地越冬, 多数宿根花卉和二年生花卉); 34 不耐寒性花卉:不能忍受0-50C以下温度; 半耐寒性花卉:在北方冬季加需防寒才 能越冬(金盏菊,紫罗兰);
耐寒性花卉:
一般能耐0℃以上的低温,其中一部分种类 能耐-5℃—-10℃的低温。如原产于温带及寒 带的二年生花卉,三色堇、金鱼草等。
7点:睡莲、花毛茛
19 至 21 点 昙 花
4-5点:野蔷薇
6点:蒲公英、 龙葵、芍药;
12点:太阳花
光照强度对花卉花色的影响
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 才能产生,在弱光下不 易产生。如:秋季红叶、 春季芍药紫红色嫩芽等 (还与光照的波长和温 度有关)。
3. 光照长度对花卉影响
(1)光照长度对花卉的分布的影响
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一般喜欢阳光充足,但在微阴下生长也良 好。萱草,桔梗。
中性花卉
2.光照强弱对花蕾开放时间和花色的影响 有的花蕾必须在强光下开放,如:半支莲、 酢浆草等; 有的需在傍晚开放,如:月见草、紫茉莉、Fra bibliotek晚香玉等;
有的须在夜间开放,如:昙花;
有的须在早晨开放,如:牵牛、亚麻等。
早蔫的处置
因天旱或漏浇等原因,一时盆土过干,嫩枝低垂、叶片 萎蔫,仙人掌和多肉植物体色暗淡,常绿植物发蔫或叶
片发亮而不柔润。
宜先把花盆放置荫处,稍浇些水,并向叶面少许喷水,
待茎叶挺起后,再浇水,可防伤根和叶黄化脱落。
水涝处置
浇水过量或连阴久雨盆花未经强光照射或高 温影响而萎蔫或叶色发暗的,多为涝害。
(1) 不同波长的光对花卉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

园林树木学课件——第三章 观赏树木的习性

园林树木学课件——第三章 观赏树木的习性
1.枝的生长类型:背地性;向上生长、水平或垂直生长;顶端加长和茎干 加粗、竹类植物的居间生长。
三种生长类型:直立生长、攀援生长、匍匐生长
2.分枝方式:
总状分枝:又称单轴分枝,枝的顶芽具有生长优势,能形成通直的主 干或主蔓,同时依次发生侧枝,侧枝又以同样方式形成次级侧枝。这 种有明显主轴的分枝方式称为总状分枝。如银杏、水杉、松柏等。
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密切相关,往往交错进行, 生长要求的温度比地上部低
根的生长发育高峰:春季、地上部生长趋于停 止时、落叶前。
2.根的生命周期: 根系的发根方式:侧生式或二叉式
幼树根系的领先生长期
根系不断发生的局部自疏与更新
3.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土壤通气、土壤营养、树体有机养分
(二)枝干的生长
每年开花次数:一次开花、二度开花、多次开 花
2.结果:授粉受精后,子房膨大发育成果实称为 结果。
二、观赏树木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相关性:植物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 互联系、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关系, 即某一部位或器官的生长发育,常能影 响另一部位或器官的形成和生长发育, 这种相互促进或抑制的关系称为相关性。
地上部与根系间存在着对养分的相互供应和竞争关系。
根的冠幅与根系存在密切关系。根冠比:树冠和根系在生长 量上常呈一定的比例。
树木移植过程中,修剪的原理。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器官、生殖器官。(1) 营养生长是生殖发育的基础,生殖器官的数量和强度又影响 营养生长。(2)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是相互依赖、竞争和 抑制的
城市土壤肥力的特点:有毒物质直接影响植物 的生长发育,污染物还可引起土壤PH值的变 化。
三、城市其他因子
城市的地上线路 城市的地下线路

第三章果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三章果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三章果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三章果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环境:环境是指果树⽣长空间⼀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候条件、⼟壤条件、地势条件和⽣物因⼦。

对果树起作⽤的⽣态因⼦包括:1.⽓候因⼦光照、温度、⽔分、空⽓、雷电、风、⾬和霜雪等。

2.⼟壤因⼦成⼟母质、⼟壤类型等。

3.地形因⼦地形类型(⼭地、平原、洼地)、坡度、坡向和海拔等。

4.⽣物因⼦动物、植物、微⽣物等。

5.社会因⼦环境污染。

果树和环境条件是⼀个相互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体。

任何⼀个栽培种或品种,⼀⽅⾯要保持其最初⽣存时所要求的条件;同时⼜要适应改变了的新的环境。

果树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中环境条件起主导作⽤。

果树栽培学的⽬的就是根据果树的特性,改变和创造适合的环境条件来满⾜果树的要求,达到优质⾼产的⽬的。

第⼀节温度⼀、温度与果树的分布⼆、⽣长季的温度变化与果树的关系三、温度与果树⽣长发育⼤关系四、⾼温、低温对果树的影响⼀、温度与果树的分布温度是影响果树分布的主要因素之⼀,各种果树的地理分布是受温度条件的限制,其中主要是年平均温度、⽣长期的积温和冬季最低温度。

延庆年平均温度8.5℃左右,冬季极端最低温度-27℃,苹果适应年平均温度7-13℃,葡萄是8-18℃,杏6-14℃;⼤于等于0℃的积温3704℃,237天;⼤于等于5℃的积温3952.℃,202天⼆、⽣长季的温度变化与果树的关系积温:植物在达到⼀定的温度总量时才能完成其⽣活周期,通常把⾼于⼀定温度的⽇平均温度总量叫做积温。

延庆的活动积温为3498.5℃⽣物学零度:对果树来说,在综合外界条件下能使果树萌芽的平均温度叫⽣物学零度。

即⽣物学有效温度。

⼀般果树⽣物学有效温度的起点多在平均温度6-10℃,常绿果树10-15 ℃。

延庆≥10℃的积温3252.6℃,165天;苹果果实成熟所需要的积温是1099℃。

葡萄2100-3700℃。

桃1083℃,杏649℃。

各种果树在⽣长期中对温度热量要求不同,这与果树的原产地温度条件有关。

第三章 植物的生活与环境

第三章 植物的生活与环境
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利于叶绿素合成,促进糖的合成; 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促进蛋白质合成; 绿光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被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2、紫外光与植物适应
紫外光波段:<0.38μm。分UV-A(0.32~0.38μm)和UV-B(0.28~ 0.32μm)两部分。 对植物的影响:破坏细胞原生质、损伤DNA、抑制光合作用、改 变植物生长型。尤以UV-B(0.28~0.32um)辐射的破坏严重。 植物适应特征:茎节间缩短变粗、降低根茎比、叶面缩小变厚、 多绒毛以提高紫外光反射量、富含花青素增强紫外吸收。
三、植物的生态适应
(一)适应(adaptation)
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的现象称为适应。
1、广义适应
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繁殖的特征(形态、生理、发育、行为等)。 环境影响导致的基因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表型可塑性现象 环境因子异常并抑制生命活动或威胁生存的环境胁迫现象 生态因子破坏了部分或全部个体/种群/群落正常生命过程的干扰现象 受干扰的生物及其群落回到健康状态的恢复现象
生态幅与植物生理分布
生理最适与生态最适
(三)植物内稳态
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控制小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并 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植物对外界环境依赖性的机制。
(四)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
1、驯化 2、休眠 3、周期性调整
(五)植物的需求性
植物完成生活史所需要的物质、能量等有利条件统称为植物的需 求性。保证植物需求性可以扩展植物耐性范围。
理活动的现象。
季节变化——季节节律; 昼夜变化——昼夜节律;
影响植物生长期
(一)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
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植物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

冀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知识点整理

冀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一章种子的萌发和芽的发育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3、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比较:不同点子叶胚乳贮存营养物质的结构双子叶植物两片,肥厚无子叶单子叶植物一片,不肥厚有胚乳相同点1、都有种皮和胚;2、都贮存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3、胚都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构成。

4、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1)、吸水膨胀,软化种皮且透性增加,氧气进入胚和胚乳(2)、在酶的作用下,贮存在子叶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供胚吸收利用(3)、胚根尖端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4)、胚轴伸长,把两片子叶带出地面(子叶出土)(5)、胚芽逐渐发育,形成茎和叶5、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1)、吸水膨胀,软化种皮且透性增加,氧气进入胚和胚乳(2)、在酶的作用下,贮存在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经过子叶转移给胚,供胚利用(3)、胚根发育成根(4)、胚轴伸长,并钻出土面(子叶不出土)(5)、胚芽逐渐发育,形成茎和叶6、大型的、子叶不出土的种子(豌豆、玉米)播得深些小型的、子叶出土的种子(菜豆、棉花)播得浅些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条件1、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2)、做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温度、空气、水分,等。

)(3)、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大豆种子40粒、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标签4张、清水。

(4)、完成实验:(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撒一些种子,拧紧瓶盖撒一些种子,洒入少量清水,然后拧紧瓶盖撒一些种子,洒入少量清水,然后拧紧瓶盖撒一些种子,倒入较多清水,直至水即将从瓶口流出为止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置于室温环境中放入低温处(如冰箱内)置于室温环境中1号瓶和2号瓶,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3号瓶和2号瓶,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4号瓶和2号瓶,说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苔藓植物1、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2、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3、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藻类植物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占整个绿色植物释放氧气的95%)。

3、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三、蕨类植物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四、种子植物1、种子的结构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2、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3、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物质-→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和胚轴发育成茎和叶(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4、幼根的生长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章习题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章习题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2.3.土壤肥力:4.土壤有机质‎:5.土壤通气性‎:6.土壤结构性‎:7.土壤孔度:8.土壤耕性:9.土壤缓冲性‎:10.土壤保肥性‎:11.指示植物:10.土壤孔性:11、土壤酸碱性‎:12、土壤孔隙性‎:13、土体结构:14、土壤供肥性‎:15、团粒结构:二、填空题:1、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_‎___【土壤固相】、土壤水分_‎___和_‎___【液相】三相物质组‎成。

3、土壤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___‎_%以上,它好似土壤‎的____‎。

4、土壤质地可‎分为___‎、____和黏土三类‎。

5、土壤生物包‎括____‎、____和____‎。

6、根据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可分为__‎_、____和兼气性微‎生物。

7、____是表示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8、我国土壤的‎P H值大多‎数在___‎_的范围内‎。

小麦适宜的‎P H范围是‎_____‎_____‎_。

9、酸性土壤通‎常通过使用‎___肥料,碱性土壤通‎常通过使用‎____、____、____等‎进行性酸碱‎中和,改良土壤。

10在农业‎生产上是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确定宜耕‎期的。

11构成土‎壤胶体的微‎粒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2土粒团‎聚成棱角比‎较明显,_____‎____与‎_____‎____较‎差,大小与团粒‎结构相似的‎土团。

13构成土‎壤胶体的微‎粒有___‎_和___‎组成。

14土壤胶‎体按其微粒‎组成和来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是土壤的‎主要存在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 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植物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
物(开花时日照时数>14h的植物)。
特征:在短暗期或连续照明条件下能够促进开花。 光照时间愈长,开花愈早。 延长日照时间可以提前开花。 多起源于北方(凤仙花、除虫菊、冬小麦、油菜、甜菜、蚕豆、萝
3、生态幅与分布区
生态幅决定植物的生理分布区&生理最适分布区,与植物的实际分 布区&最适实际分布区不一致。
7 6 5 4 3 2 1
冷性狭域植物
广温性植物
暖性狭域植物
生态幅与植物生理分布
生理最适与生态最适
(三)植物内稳态
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控制小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并
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植物对外界环境依赖性的机制。
水 深/m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3)水生植物在水中呈垂直分布特征。绿
藻——褐藻——红藻。
光强随水深的变化
三、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可见光与植物适应
可见光波段:0.38~0.76μm,占太阳辐射能的38~49%
意义:诱导植物的形态建成、向光性、色素形成、种子萌发、
2、狭义适应
有助于植物生存、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
(二)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1、生态幅概念
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该范围内植物具有生命价值,又称生态价(ecological valance)。
生态幅亦指植物耐受幅(tolerance),即死亡的上下限之间的耐性范围。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以上:光强不再限制光合作用
的速率,称光抑制。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以下:植物因受光不足,
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茎细软、伸长较快、 叶子不舒展,称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 。光合速率等于呼 吸速率时的光强称光补偿点。即碳水化合物合成与消耗平衡时的光强。 是植物生存的最低光强。
C5 + CO2
酶RuBP
2C3 (PGA)
2、 C4途径与C4植物 C4途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固定后的第一产物是C4化合
物(草酰乙酸)的过程。
C4植物:能实现上述过程的植物统称C4植物。
特征:CO2利用率高,光呼吸损失2-5%
卡尔文循环(进行于维管束鞘细胞)与固碳过程(进行于叶
肉细胞)存在空间分离
(四)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
1、驯化 2、休眠 3、周期性调整
(五)植物的需求性
植物完成生活史所需要的物质、能量等有利条件统称为植物的需
求性。保证植物需求性可以扩展植物耐性范围。
(六)生态类群与生态型
生态类群:相似环境条件下,由对某一生态因子需求性和耐受
力相似,并具一致适应性特征(如生理、形态、结构以及物候等)
温度与湿度对植物生态幅的综合影响
2、植物的适应类群

广生态幅种
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较宽的种。广温性植物、广湿性
植物、广水性植物、广盐性植物等。
广生态幅种的适应范围较宽,但对极端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弱。

窄生态幅种
植物对某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较窄的种。热窄温植物、中温植 物、冷窄温植物等。 窄生态幅种的适应范围较窄,但对某种极端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
三、植物的生态适应
(一)适应(adaptation)
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活繁衍后代的现象称为适应。
1、广义适应
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繁殖的特征(形态、生理、发育、行为等)。

环境影响导致的基因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表型可塑性现象 环境因子异常并抑制生命活动或威胁生存的环境胁迫现象 生态因子破坏了部分或全部个体/种群/群落正常生命过程的干扰现象 受干扰的生物及其群落回到健康状态的恢复现象
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弱光利用率高

中生植物 (shade plants)
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
2、适应机制
阳生植物适应特征:
适应强光及其带来的高温干热条件。 (1)叶一般小而厚,海绵组织细胞稀少,栅栏组织发达。
(2)叶被多毛,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大。
(3)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部分较高。 (4)光补偿点、光饱和点高。
的多种不同植物组成的类群。
生态型(ecotype): 同种植物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的局部条件中,
发生基因分化,而出现生理、形态、适应特征各有差异的种群, 称为生态型。
第二节
光照与植物适应
一、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
(一)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
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 放氧气的过程。
(5)占据群落上层,生长较快,叶随光强作垂直向日运动。
如:蒲公英、杨、柳、桦、松、杉和栓皮栎。
阴生植物适应特征:
适应弱光及其带来的阴湿条件。 (1)叶一般大而薄,枝叶浓密、枝下高较矮。 (2)叶绿素含量较多,但叶绿素a/b比值较小,有利于利用漫射光。 (3)缺光条件下植物体机械组织不发达。 (4)呼吸损耗较少,光合效率高。
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
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由地表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 圈层相互配合形成的。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
对植物生长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栖息地生境)。 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
指生物体内组织或者细胞间的环境。
光合过程
光反应 阳光
H2 O
天线色素 吸收光能 + + H+ NADP 电子流 光能传递 少量叶绿素a 电子传递 NADPH 激发,失去e e 叶绿素a+ ADP—ATP;光能—化学能 H+
O2
暗反应
NADPH C3 ATP

(含有稳定 (CH2O)n 的化学能) ADP+Pi
NADP+
NADPH作为还原剂,并可以提供能量。
第三章 植物的生活与环境
——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第一节 一、环境及其类型
植物生活环境概述
生物环境(bio-environment): 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植物/动物/人类)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
物的总和。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 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 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又称全 球环境,或地理环境(geoenvironment).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1、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 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 、 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Odum对该法则的补充:(1)只适应于稳定状态;(2)需要考虑生态因 子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一)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的概念
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直接和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态因子的基本类型
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植物因子 动物因子 人类因子
3、生境(habitat):
耐受性下限
生态幅 适宜范围
耐受性上限 降 低 生 命 活 动
6 5
死 亡 降 低 生 命 活 动
死 亡
生命活动强度
4 3 2 1 0
最适点
限 制 区
最适区
限 区
适宜区
适宜区 制
生态因子梯度
生态幅与耐受限图解
生态幅基本特征

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幅
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有别;某些生态因子的适应范 围(即耐性范围)可以重叠


生态因子组合不同,耐性范围不同 不同生长阶段,同一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不同环境下的同种植物,同一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T:25-27.5℃ ; >35℃ F:80-82.5%; >97.5%
T:30-35℃ F:85-95%
T:27.5-30℃; 32.5-35℃ F:82.5-85%; 95-97.5%
3、红外光与植物适应
红外光波段:>0.76μm,为漫射长波光 对植物的影响:利于种子或孢子萌发,提高植物体温,促进枝 叶徒长。 植物适应特征:枝叶繁茂、茎节伸长、推迟花期。
四、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
光照长短:是指太阳的可照时数。
光周期:植物营养生长和繁殖过程受光照长短变化制约的现象。
即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影响,植物有规律依次出现各种生 理活动的现象。 季节变化——季节节律; 昼夜变化——昼夜节律; 影响植物生长期
二、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与光合作用
10 9 8 7 6 5 4 3 2 1
光抑制
气体交换量
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黄化
光强度
净 光 合 作 用
真 正 的 光 合 作 用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以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
正比。光合速率停止时光强的最大值称光饱和点。即植物生长所能接 受的最高光强。
具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生态因子同时作用与植物生长;一因子变化导致其他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