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一学段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诱读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

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

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

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

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创设阅读的时间: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

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

如在家设立“亲子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3、诱导阅读的渴望: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

新课标对数学第一学段的要求

新课标对数学第一学段的要求

新课标对数学第一学段的要求课标对数学学科第一学段的要求一、数与代数(一)具体内容目标1.数的重新认识(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够融合具体内容情境初步认知分数的意义,能够认得、念、写下小数和直观的分数。

(6)能够运用数则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展开交流。

2.数的运算(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秦九韶法,可以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够排序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坐三位数、两位数乘坐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乘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够灵活运用相同的方法化解生活中的直观问题,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展开推论。

3.常见的量(1)在现实情境中,重新认识元、角、分后,并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内容生活情境中,体会并重新认识克、千克、吨,并能够展开直观的折算。

(5)融合生活实际,化解与常用的量有关的直观问题。

第1页(总页)课标对数学学科第一学段的建议4.探索规律辨认出取值的事物中暗含的直观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一)具体目标1.图形的认识(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识从负面、侧面、上面观测至的直观物体的形状。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语文新课标四个学段目标

语文新课标四个学段目标

语文新课标四个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语文学科的第一学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在这个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发音、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

他们将通过听故事、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书写汉字,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将能够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学段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学科的第二学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欣赏文学的美,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特点。

他们将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风格,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这个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家的作品。

他们将通过阅读和讨论,发展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学段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文学科的第三学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将能够思辨、批判地阅读和分析不同的文学作品。

他们将学习如何评价文学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这个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文本分析,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意义。

他们将学习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学段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文学科的第四学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将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他们将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

在这个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他们将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新课标古诗词教学分段目标

新课标古诗词教学分段目标

新课标古诗词教学分段目标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4)在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专门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5)。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1](7)。

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第二学段进一步把诵读与情感体验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了,而且有了对理解作品内容的要求。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9)。

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在阅读诗歌中领悟诗情,体会诗人情感,这标志着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强调“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则更进一步地深入了文本,贴近了文本,开始关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总目标和各个阶段性目标都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那么,什么又是情感体验呢?为什么学习古诗要以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主呢?我们可以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的一段话中得到启示:“我们过去的文学理念对人的感情往往简单化。

我们归纳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什么思想,其实不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反映,人的内心非常复杂。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

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新课标学段目标(1-3)2011版《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新课标第一学段课程目标

新课标第一学段课程目标

新课标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022版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解读

2022版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解读

强调基础 整合⽬标 韩中凌: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解读创设情境⼀、主要变化这⼀段话当中对语⽂学习任务群的描述有两个关键词需要引发我们的⾼度关注。

第⼀个当然就是核⼼素养,都知道核⼼素养指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核⼼品格和关键能⼒。

那语⽂的核⼼素养包括4个⽅⾯,⽂化⾃信、语⾔运⽤、思维能⼒和审美创造。

很明显它与⾼中课标理念的4个核⼼素养体系完全⼀致,那语⾔运⽤是语⽂学科的核⼼本质,也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另1个关键词就是语⽂实践活动,包括4个⽅⾯,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这次修订主要有五⼤变化,⼀是强化了课程育⼈导向,⼆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尤其是课程内容结构,同以往的单元建构相⽐,更加注重遵循学⽣的身⼼发展规律和核⼼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活为基础,以语⽂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融合了学习内容、情境、⽅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语⽂学习任务群。

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新旧版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对⽐,从4个⽅⾯解读我们今天着重要交流的就是表达与交流这⼀课程⽬标,我们可以做⼀个粗浅的对⽐,看⼀看2022版和2011版相⽐有哪些变化?①⾸先他做了⼀个内容上的整合,原来是⼀共有6条,现在调整为4条。

②原来是先说写话后说⼝语交际,现在是调整了顺序,按照⼝语交际到写话的顺序来呈现。

③第三点就是修订了很多⽐较重要的词句,使表述更加精准,表⾯上看起来似乎是变化不⼤,但实际上背后却是完全不同的课程理念与课程设计。

我将这种变化归纳为三点,⼀个就是强调基础,⼆个是整合⽬标,三个是创设情境。

接下来我将从4个⽅⾯来进⾏课程⽬标的解读。

第⼀个是它的内在逻辑,第⼆个是内涵阐释,第三个是实施路径,第四个举⼀个践⾏案例。

1.内在逻辑:互相关联,彼此融合⾸先第⼀个,课程⽬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互相关联,彼此融合。

我们知道语⽂课程就是要致⼒于提⾼学⽣的语⾔⽂字运⽤能⼒,提升学⽣的语⽂核⼼素养,⽽表达与交流⼜直接指向了核⼼素养中的语⾔运⽤。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

“朗读”在课标中的要求及有效指导实例集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

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

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

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

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

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

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

理解课文是感情朗读的充要条件,教师评价语言的引导、想象画面的引导、朗读技巧的渗透、范读等是感情朗读的充分条件。

A:理解性朗读实例《2008,北京!》这一课,写了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欢聚天安门广场的沸腾场面。

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天安门广场早已经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们还是像潮水一般涌来。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将满把的鲜花抛向天空。

许多人举着旗帜不知疲倦地飞奔着。

长龙舞起来了,锣鼓敲起来了。

五颜六色的礼花映亮了北京的夜空,也映亮了狂欢的人们。

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当时人们激动的场面,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第一学段课程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

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