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腹诊初探
中医腹诊的研究(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中医腹诊的研究1、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1)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概念,我国中医界和日本汉方医界对腹诊的基本概念有过不同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
狭义的腹诊,一般认为仅指用手触按腹部而进行诊察;广义的腹诊,则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胸、胁、腹进行全面的诊察。
刘智壶[1]指出:此种诊法主要属于切诊,但也包括有望、闻、问的诊法内容。
它通过诊察腹部与胸胁部表现的各种征象,以判断疾病及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刘氏认为腹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及辨别其病因病机,是由于胸腹与脏腑、经络及某些重要腧穴有着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种联系,脏腑疾病及其病因病机,则在胸腹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病理征候。
通过胸腹表现出的病理征象,就能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
(2)腹诊基本原理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中医理论角度阐明腹诊的基本原理,完善体系,如有从腹诊与脏腑的关系,表现在人体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部之中,因而腹诊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在生理上,胸胁腹为脏器所藏之处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之中,脏腑之气血则皆汇聚胸腹。
尤其是胸中聚有宗气;大腹又有中气充盈其中,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居脐腹两侧,又为先天之本,中藏元阴元阳,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
同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胸腹内部脏腑与胸腹体表的联系,使胸腹体表部不同的区域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
在病理反映上,由于脏腑在胸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的位置而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络,脏腑病变则反映于胸胁腹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自觉或他觉之病理症征。
并且,随脏腑的不同病因病机,而可在胸胁腹表现各种相应的征候。
胸腹与经络的关系,表现在胸胁腹是很多经络循行通过的部位,与十二及奇经八脉之任、督、冲、带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

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摘要】:日本汉方医家十分推崇腹诊,认为“腹为保生之本,百病皆以此为根”。
而在诊断疾病和治疗时,则提出“先证不先脉,先腹不先证”的主张。
可见汉方医家非常重视腹诊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汉方腹诊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腹诊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内容较为具体而丰富。
腹诊是通过察腹部肌肤之肿胀、润泽、荣枯、肥瘦、弛张,触摸腹壁之软硬、压痛,了解动悸之所在和腹内状态等,辨别人体之虚、实、强、弱,对疾病的临床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诊断学的内容,又弥补了脉诊、舌诊的不足,使诊断更加明了、准确。
第1部分总结汉方腹诊形成的历史,公元五世纪中国医学始传入日本,十六世纪开始逐渐本土化,十七世纪日本主要致力于繁荣本土医学,一批精英有志之士,奉仲景为医圣,持《伤寒杂病论》为医门之经典,发腹证与腹诊之精蕴,从而形成了按腹以候证之腹诊学术思想,并渐成体系,形成“伤寒派”腹诊学派。
伤寒派腹诊虽然晚于难经派腹诊,但由于其精英众多,如后藤艮山、香川修庵、吉益东洞、村井琴山、濑丘长圭等,故发展很快,而最终以稻叶文礼和和久田叔虎师徒二人所著《腹证奇览》和《腹证奇览翼》之大作标志着伤寒派腹诊达到顶峰。
此后,汉方医学进入衰弱时期,但现代汉方医家继承古代医学成就,复兴了汉方医学和腹诊。
第2部分总结了汉方腹诊的具体手法、辨别方法及诊腹的主要内容。
古代伤寒派腹诊的手法和辨别方法均较系统,后世汉方医家继承其手法和方法。
至近现代由于西医技术和诊法的传入,山田光胤、小川新等提倡新手法,故使得一些腹诊方法有所改进,以古代方法为基础,加上现代新研究方法,形成完整的汉方腹诊手法和方法。
此外,总述诊腹的要点,其中论述汉方腹诊独特概念,如以腹力强弱为定病情虚实、腹直肌的紧张和《伤寒论》原文中的腹证关系、水饮停滞的振水音概念、心下悸和脐上悸等动悸、肠管蠕动的里急证等。
第3部分论述方药中的腹证症状,即古代腹诊专书《腹证奇览》、《腹证奇览翼》的腹证详解方法,此书对《金匮要略》的方药研究较为深入,方药种类相当多。
有图有真相!日本汉医视腹诊重过脉诊折衷派腹诊

有图有真相!日本汉医视腹诊重过脉诊折衷派腹诊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在网络,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折衷派腹诊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它是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腹诊提供给我们诊疗的信息只是四诊之一,但在独特的时候能发挥独特的判断作用。
它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机械防御反应判断虚实而进行病情的决定以及选用方剂的决定。
今天介绍的腹诊来源于日本汉方医学里的古方派。
腹诊的源流有《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所谓内难派和伤寒派,以及后世的折衷派。
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腹部症候的领会及临床实践在江户时代形成腹诊的理论,实践直至今日。
如今汉方医学的临床医师们,把腹诊当作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脉诊,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大塚敬节把腹诊大致分为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
目前汉方医学的古方派所采用的腹诊方法是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关于腹诊的理论依据,《内经》、《难经》中有丰富的描述,今天就不做介绍。
其中,关于尺的概念解释,汉方医学古方派认为尺实际上是腹部。
比如,《素问·方盛衰论》中“按脉动静,循尺滑濇”,是说按循腹部的滑与濇来取得诊疗信息;《灵枢·论疾诊尺篇》中“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也是指腹部。
内容简介“日本汉方腹诊选编”,是编译者在已搜集到的100余部汉方腹诊书籍中的基础上,遴选目前在日本汉方界影响较大的三派代表作中有实用价值者。
所选各派腹诊书多达60余部,总字数150余万字。
以日本江户时代以来,腹诊学派“难经派”、“伤寒派”和“折衷派”名称,冠名《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分三册,以“日本汉方腹诊选编”系列丛书出版。
《伤寒派腹诊》、《难经派腹诊》已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正式出版,今次出版《折中派腹诊》。
此书共选用《众方规矩秘录百箇条(内题:百腹图说)》、《医学典刊》、《浅井南溟先生腹诊传》、《腹诊略》、《腹诊辨》、《腹证诊法前编》、《腹诊口诀》、《腹诊讲义》、《腹诊秘录》、《愿亭腹诊》、《三越先生腹诊传》、《古训医传·-腹候辨》、《丛桂亭医事小言》、《东郭诊诀》等14部折中派系腹诊书籍。
学习腹诊,您不得不知的大塚敬节

学习腹诊,您不得不知的大塚敬节大塚敬节,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
1923年毕业于熊本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师事汤本求真学习汉方医学,1931年开设汉方专科医院,从此以复兴汉方医学为己任,不懈地工作。
1934年参与创立日本汉方医学会,1950年参与创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历任理事、评议员、会长、理事长等职务。
1955年参与设立医疗法人金匮会、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
1974年参与创建社团法人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
五十年汉方一条道路,从事疑难病诊疗与研究,培育后续人才,且著述甚丰,为汉方医学复兴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被授予日本医师会最高优功奖。
1981年被追授予日本文部大臣奖,以表彰其生前成就。
主要著作有:《汉方诊疗三十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辨脉平脉法讲义》、《金匮要略研究》、《金匮要略讲话》、《汉方临床诊疗学》、《从证候论治——汉方医学治疗的实际》、《汉方诊疗的实际》(合著)、《皇汉医学要诀》、《东洋医学史》、《汉方的特质》、《与东洋医学在一起》、《汉方与民间药物百科》、《汉方医学唯一的道路》、《大塚敬节著作集》(共八卷)等。
大塚敬节腹诊医案选(二十七):吴茱萸汤腹证1 有偏头痛病史的胃弛缓症患者患者为四十五岁男性,肤色黑,消瘦型体格。
过去曾患有中心性视网膜炎、肾炎、阑尾炎等疾病。
初诊是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主诉为约一周发作一次的偏头痛,自数年前胃部不适以来一直持续存在。
头痛总是发生在右侧,发作时食欲减退,恶心,但不呕吐,并且也不是疼得抬不起头来的剧烈疼痛。
大便一天一次。
脉略沉,血压120/80mmHg。
腹诊,胃部有振水音,腹壁无弹力。
此时可以选择的方剂有五苓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川芎茶调散、吴茱萸汤等。
如果使用五苓散,必须有口渴和小便不利,但该患者无此症状。
川芎茶调散作为治疗头痛的方剂是有名的,但我曾用于胃弱的病人遭失败,所以觉得对该患者也不适宜。
【汉方专栏】日本汉方翻译第一弹?《汉方之精要》(10)桂枝茯苓丸本人原创译作

【汉方专栏】日本汉方翻译第一弹《汉方之精要》(10)桂枝茯苓丸本人原创译作我有的时候跑药店,去看看现在出了什么成药。
可惜的是,由古方直接作成的成药是比较少的,其实不是没有,比如小青龙,桂枝汤,黄芪建中,安中散都有相应的成药,但是名字都是千奇百怪,制剂种类繁多,全然不像我吃过的台湾的颗粒剂,统一有序,固然机械,但是便于取用。
桂枝茯苓丸祛瘀血剂之代表如果说在祛瘀血剂中选一个代表,那么应该就是这方子吧。
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应用度也比较广。
桂枝茯苓丸,过去在汤本求真是他晚年喜用的方子,后来,已经故去的隐士名医吉村得二,在他的中将汤ビル诊所里,常常使用这张方子治病。
据说,大塚敬节先生从吉村先生那里学到,“如果有时候迷茫的不能断清证,可以试着用这张方子,然后看看结果。
”在现在的各位大夫里,也有特别擅长使用这张方子的人。
我虽然不是特别常用,但是也时时有,啊,就用这个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用煎剂用得特别多。
瘀血的腹证桂枝茯苓丸的使用大致分为两途。
1,瘀血的症状和腹证可以确认的时候。
2,有瘀血证,但是腹证不明朗的时候。
腹证有两种场合。
1,一般认为,是在腹力中等度的状况下,肚脐下部的左右,有伴有压痛的肿块或者抵抗。
肿块的话,不会很大,就像个指头似的。
压痛也不是说,会痛到弹起来,一般就是你问他痛不痛,说痛。
这种比较多。
2,我个人的看法是。
腹直肌会部分的痉挛,然后触诊压痛。
主要是肚脐水平以下的腹直肌,而且摸起来有点咕噜咕噜的感觉。
应该还是说,就是腹直肌的紧张。
在右下方的情况多,有时候在左边。
说的仔细一点的话,髂前上棘和肚脐连线和腹直肌相交的部分。
2,3厘米左右长。
压痛不是那么的强烈。
压痛明显的话,一按患者就跳,身子就会扭,可能就是桃核承气或者大黄牡丹的证。
对于这两个腹证,我在20回日本东洋医学会总会研讨大会上发过言,由于时间的关系,回应的人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位会员提出,“这是茯苓的腹证吧,要是我的话,我会考虑茯苓甘草。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日本汉方的腹诊术,最早是受我国医学影响而出现的。
主要分为“难经派”与“伤寒派”。
“难经派”腹诊由针术医家提倡,以《内经》、《难经》为理论根据,重视诊察胸腹间动气,将腹部分区与五脏相配。
“伤寒派”腹诊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指导,将腹诊所得证候与仲景原文对比,决定选方用药。
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诊断技术。
(1)腹诊的目的腹诊的最大目的是测知虚实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腹力,包括腹肌的弹力、厚度、加压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综合情况是反映虚实的重要指征。
如腹壁厚、肌肉发达、富有弹性的为有腹力,多见于实证。
相反,腹壁软,腹肌弹力弱为没有腹力,多属虚证。
(2)腹证的临床意义[1]心下痞硬,指心下部憋闷,有抵抗感,多见于阳证,如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用泻心汤类或柴胡剂;若素来胃肠虚弱见腹胀、时腹痛,误用下剂而致的心下痞硬者则为阴证,用人参汤类。
[2]心下痞、心下痞满,指有心下部憋闷感而没有压痛,抵抗等他觉症状,常在心下部有振水音,为虚证,适于用四君子、六君子及人参汤等。
[3]心下软,心下部软而无抵抗,多见于虚证病人,偶见于实证者。
[4]胸胁苦满,指从胸到两胁严重的胀感并伴有抵抗和压痛。
按体质的虚实及胸胁苦满的强弱,分别使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5]胁下痞硬、胁下硬满,指肋骨弓下部的痞硬,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也应柴胡剂。
[6]心下支结,指腹直肌在上腹部分的肌紧张状态,是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的证。
[7]里急、腹直肌挛急,指腹直肌从上至下呈紧张状态,包括自觉肌紧张,肠蠕动亢进、疝痛等,多是虚证的腹证。
适于用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等。
[8]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拘急是下腹的肌肉从耻骨联合为下顶点的逆八字形的肌紧张,多伴腰膝无力,腹疼等,为肾虚的腹证,用八味地黄丸。
小腹弦急指下腹的肌肉沿腹直肌的异常紧张状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转载]汉方临床(日本)
![[转载]汉方临床(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b8e9cc2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b.png)
[转载]汉方临床(日本)葛根汤加味方治嗅觉消失症(译文) 矢数道明田000子.47岁之主妇,初诊:昭和56年9月(1981)主诉:五年来嗅觉异常.体格,营养状态,气色等一般.乍一见似乎是标准健康体型,脉偏弱,别无异常.血压:110/74,腹部平坦,仅有右胸胁苦满,眼睑结膜充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此患者于昭和52年患感冒,打喷嚏流清涕,但从那以后,嗅觉消失,五年间任何气味都不能嗅出.昭和54年一年间,曾服用汉方颗粒制剂,自感暂时有些好转,但很快就又恢复原状,什么气味也闻不出了,还接受过针灸治疗,也是暂时好转,很快就恢复原状.作为其它自觉症状,有头肩部板滞不适,眩晕,足冷,鼻腔稍干,时有鼻痂.对于鼻粘膜干燥,生痂皮,嗅觉消失症,浅田先生常用加味八脉散,所以就给予十日量试服,十日后复诊,无任何效果.因此又以项强为主证,转方给予了葛根汤加桔梗黄芩川芎辛荑各三克三十日量,不料,从服药第十天开始,能嗅到味觉的日子差不多占到一半,竟逐渐地好转起来了.当时认为,这可能是暂时现象.但因项强症状减轻,就嘱其原方继续服用,服药期间,患者感觉嗅觉在逐渐好转,直到翌年1月10日.病情迅速走向痊愈,嗅觉已与五年前正常时完全相同,能很好地判别气味.此后即使患感冒,也不受影响.患者很高兴,为巩固疗效,继续服药,从昭和57年开始,6个月期间,一直是同一处方恢复到完全正常.持续服药至6月下旬,认为完全治愈,不会复发而仃药.(摘译自<汉方临床>第29卷第9)按:此症经年,屡治不愈,何竟葛根汤加味而愈?不知前贤有言:凡杂病久治不愈者,宜问明受病之因,设法重治其因则愈.勿治现有之证也.考病者之嗅觉消失原由感冒引起,其后头肩部板滞不适,项强长期存在,而医者初未予重视,而用加味八脉散治之,宜其不效,(考加味八脉散为浅田家方,由知柏苓泽通诸清热利湿药组成,主治鼻炎之不闻香臭)然矢数道明氏必竟汉方之大家,很快调整思路,以项强为主证而用葛根汤加味治之,是重治其因也,故不治现证而现证反愈也.又,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矣,方中麻黄桔梗辛荑等宣肺通窍之功,亦不可没.关于半下散及汤的古今数则验案案一,吴佩玉伤风咳嗽,自用疏风润肺之药,转加呕咳咽痛,张路玉诊之,六脉浮滑应指,作半下汤与之,三啜而病如失,或问咳嗽咽痛而渴,举世咸禁燥剂,而用半下即效,何也?曰:治病必求其本,此风寒挟饮上攻之暴嗽,故用半下桂枝开通经络,迅扫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风痰扫,营卫通,则咽痛燥咳自已,设泥其燥浊而用清润止其痰湿,经络愈壅,津液愈结,燥咳咽痛愈勿宁宇矣.案二,少阴咽痛:郑XX,女,家庭妇女,身体素弱,有痰饮宿疾,因娶媳期届,心力俱劳,引起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咽喉疼痛尤剧,卧床不起,吞咽困难,脉象两寸浮缓,咽部颜色不变.诊断:三阴中少阴主枢,少阴之经循喉咙,枢机失常,邪气怫逆不能外达而发生咽痛.治以<伤寒论>半下汤原方,义取桂枝解肌,甘草以清火,半下以散结降逆,表里兼治方法.嘱徐徐咽下,服两剂,寒热,痰嗽等顿消.继以扶正而愈.(游建熙)案三,慢性咽炎.:王XX,女,成.二年前自觉咽喉疼痛,某医院诊为咽炎,经服抗菌素,消炎西药及清热解毒,滋阴化痰润燥之类的中药数十剂,咽痛未除,延成慢性咽炎.现症咽喉疼痛,咽部无红肿,声音不扬,头晕重痛,身倦无力舌淡润,苔白腻,此症系初起感受风热,过服苦寒阴柔之药,真阳受遏,而致咽部疼痛,绵延不愈,实系寒结少阴,随经上逆咽喉,而成斯疾,用半下散及汤合甘桔汤:桂枝9,半下12,甘草6,桔梗9.十剂而愈.(新医资) 案四,化脓性扁桃体炎:竹XX,女,32岁.77年8月2日,患者咽痛发热数日,脉细而软,并无数急之象,皮肤凉润,舌苔卜白,微黄质红,曾服寒凉药不效.现仍咽喉灼痛,吞咽困难,喉中咳出痰色如脓血,微热不退,头目昏痛.此病曾反复发作,此次尤甚,查见患者神情痛苦,视之可见咽部重度充血,局部粘膜下有出血点,双侧扁桃体2度肿大,表面脓点且已破溃.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处方用:法半下9克.桂枝9克,灸甘草9克,上三味用水两碗烧开,下药煮三~~五沸,勿久煎,频频含咽,半日尽剂.次日来诊,微热已清,神情舒展,告曰:药含入口,顿觉爽快.视之扁桃体已明显缩小,红肿减轻,但溃破处未愈合,守原方,服时加食醋少许,二剂痊愈.(新医资)按:其机理,前贤已详言之,兹录之:章虚谷: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喉,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尤在泾: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亦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愈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唐宗海:此言外感风寒,客于会厌,于少阴经而咽痛,此症余见多矣,喉间兼发红色,并痰涎声音嘶破,咽喉颇痛,四川此病多有,皆知用人参散即愈,盖即仲景半下散及汤之意也.又:仲景用药,多宗<本经>.半下治咽喉肿痛,桂枝疗喉痹,本经俱有明训.关于半下散及汤的两则日本验案近日孙曼之先生用半下散治愈声嘶一案,以其药简效佳引人关注,实则国内外医家多有用之者,为加深理解,以广其用,特先从日刊译出数案,供同道学习.国内医案,俟后发表.案一,半下汤治急性扁桃体炎昭和12年生人,(44岁)主妇,初诊:昭和56年1月12日.主诉:咽喉痛.有阿司匹林过敏症,色白,稍胖,面色偏红.现病历,从一天前,出现咽痛及咽头异物感,微恶寒,局部所见:两侧扁桃体轻度肿胀,右侧扁桃体上窝有脓栓.根据'少阴病,咽痛者,半下散及汤主之'之条文.给予半下散精制剂六克,(一日量)三份,嘱其溶于白开水中,边嗽边饮,三日治愈.三月四日,患者以同样主诉来院,因上次药方效佳要求服用原方,遂予上方三日量获愈.(略)案二,半下汤治咽神经官能症大正八月生人,(55岁)主妇,初诊:昭和55年5月18日.主诉,咽喉烧灼样疼痛伴咽喉异物感.约十年前,因咽头异物感曾作两侧茎突切除术,但症状无改善.体格,小个,瘦型,面赤,局部所见:咽头喉头无异常.患者强调咽喉症状并急切要求解决之.遂予半下散精制剂一日量六克,三份,内服方法同上案,十四天后患者来诉,药后咽痛消失,效果非常好,但一仃药似乎又感到不大好,所以恳求继续服用,从其表情,说话态度可见其是非常真诚的,因此让其继续服用本方.(以上两案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5号8~9页)黄连阿胶汤治顽固性皮炎和指掌硬化症(译文) 矢数道明青000,五十岁之主妇,初诊:昭和54年8月10日(1979),是一个饱经风霜不但患有顽固皮肤病而且还患有其它病的患者.患者27岁结婚,据述:自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之后,先是指甲处干涩发红.且波及整个手掌,硬痒皲裂,现已完全不能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而且口唇也粗糙起来,并渐次向全身扩散.上半身特别多,涉及整个面部,胸部.及两手腕.有白色皮屑脱落.下肢仅膝后,整个足底,特别是足跟部皲裂粗糙,有硬皮剥落.全身皮肤稍赤,痒感强烈,近来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发病以来已有23年之久,发病之初,虽曾用类固醇剂及类固醇软膏治疗,但不大有效,因成满月脸而仃药,平时常有足冷,易上火倾向.此外,患者有习惯性头痛,常发生剧烈的偏头痛,近时常打哈欠.面热,月经量少.体格,营养中等,脉大体正常,血压:130/80.腹部脐两侧有轻微压痛,我认为多少有点瘀血症.皮肤色红,搔痒剧烈,触之粗糙而干,无分泌物.是郁热迁延之状.以此为目标给予温清饮加连翘三克,甘草一克,.用药三周后,自感稍有效果,就继续服用了两个多月,但搔痒一点也不见好转.这期间,曾发生头痛,作为血症头痛,经服用清上蠲痛汤,头痛很快缓解.后因患者有事暂时仃药,次年九月再度来诊.虽再度给予温清饮加味方,但毫无效果,十二月四日来诊时,面部红肿而有热感,如此严重的情况是从未有过的.就总体来看,好象是实热证,但从用温清饮加减无效的情况来看,或许是慢性病的原因而是虚热症吧,在没有十分自信的情况下,给予了黄连阿胶汤,我认为黄连黄芩味苦难饮,开始用量不宜过大,将方剂作了如下调整.:芍药五克,黄芩四克,黄连二克,阿胶三克,鸡子黄一个(一日量).如法煎药,将阿胶鸡子黄以外的三味药用600CC的水煎至时300CC,去滓,再入阿胶烊化,候冷之后,加入鸡子黄搅拌,饭前一小时分三次服用.开始服药时的第三天,患者来电话说,服药后感到心下痛,就让其今后五天减半服用,即使这样,一周后竟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至第二周,面部的红疹,搔痒几乎全部消失了,到十二月底,皮肤变得干净细腻.昭和56年1月15日,服完40日药量的患者来诊.其皮肤已与正常人一样,这年正月,在相隔20年未用过化妆品的脸上化了淡妆,也未出现不良反应,手掌也恢复正常了,患者说,多年来不能接触盐,一接触盐病情就恶化,现在动手淹制咸菜接触盐也可以了,现全身皮肤柔软,面部象年轻时一样细腻.方证相符,竟然取得如此好的疗效,我和患者都感到惊奇.据说皮肤科的大夫也很吃惊,想了解究竟用的什么药.OOO黄连阿胶汤的使用指征是病在少阴之虚证,有内热,体液枯燥,热迫心胸,心中烦而不得眠,不得卧等证,用于皮肤病时,一般认为是,颜面潮红,上火,搔痒剧烈而难以入睡,患处发红,干燥,应用于皮肤搔痒症或干癣,干性皮炎,干性湿疹,手掌硬皮症,掌趾脓疱症等,本方从药物性能上来看,芍药散恶血,疏通脏府之气,并活化邪气所致之血液滞涩,黄芩善清里热,化气滞,黄连善泻热,解滞涩于心胸间的邪热.鸡子黄和血而除烦热,与阿胶一起润血燥而濡滑肌肤,诸药相协,滋润体液,消散心胸之热,除心胸之烦.按八纲理论属中和之剂,通常认为是<养血滋阴><熄风清热>之剂.与此病例相较,最为符合的症状是,有内热,邪热上冲,内迫心胸,胸部有明显热象,颜面潮红,上火,有热感,体液枯燥而干,有糠状皮屑脱落.搔痒剧烈而致烦燥不得眠等,此患者本应诊为虚证,乍一见却看不出虚象,但考虑到长达20年慢性病程,以及按实热症治疗的无效,就理所当然的按虚证对待,虽说诊为虚证,但又有实证的表象,可看作是真虚假实.在<汉方治疗实际>一书中,大冢敬节氏这样论述: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本病例,虽赤色明显,痒感较著.不因风吹日晒而恶化,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我认为,若诊为实热而用寒药无效时,可作为真虚假实转而试用补法是必要的, 此后,用芍药黄芩各四克,黄连阿胶各三克,鸡子黄一个为引,使之继续服用,病情日益良好,患者喜之不胜.(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第4号11~12页)桂枝茯苓丸加苡仁治子宫肌瘤(译文) 矢数道明川XXX子,42岁之妇人,初诊:昭和52年8月.三年前开始出现月经期延长,一年前发现子宫肌瘤.因听说最好是手术治疗,就中止了门诊治疗.直到昭和54年,患者再次来到了医院.现在患者最感痛苦的是心动悸和呼吸困难.一上楼梯就非常痛苦,总是服一些救心之类的药勉强镇静,另外肩关节也痛得厉害,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接受神经科的治疗,但无效果.妇科检查:子宫如拳大,肌瘤发硬,子宫像柿饼一样,硬而不能收缩.因此,无论如何也得作手术了,但患者提出能否想办法不作手术呢?于是就与患者约定:试服药三个月,若毫无效果,就手术治疗.首先给予三周的芎归调血饮.不料,心动悸,呼吸困难,肩痛却象说谎似的好了起来.但是肌瘤却一点也没有变化,在耻骨上仍可触到如拳头大的硬块.于是就变方为桂枝茯苓丸加苡仁,使之连服一个月.药后心动悸,呼吸困难,肩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不服用救心药也可以上楼了.于是又再次让其继服原方一个月,当一月后腹诊时,那个肌瘤竟意外的完全不能触及.54年11月,请经常就诊的妇科医生检查证实:肌瘤完全消失.并告知已经没有作手术的必要了.后来因为有便秘,曾用润肠汤合半下泻心汤加减治愈.此后,令患者痛苦的心动悸和呼吸困难完全象神话般的治愈了,据说,不论家人和朋友,凡是知道其长期患病遭受病魔折磨的人们,都说他好象换了个人似的.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用内服药很难治愈.在我的记忆里,鸡蛋大和拳头大的子宫肌瘤,劝其作手术治疗的,这仅是第四例,比这个更大的,通常从一开始就劝其作手术.可是曾经有一个50岁的妇人,患有象小儿头大的肌瘤.宁死也不作手术,态度十分坚决.我处以桂枝茯苓丸料加苡仁,连续服用一年多的时候,某日与大出血一起,分娩出一个小儿头大的肌瘤.意外地治愈了,这是我汉医入门数年的事.这个患者活到75岁,并经常礼节性的给我来信.(摘译自<汉方临床>29卷第8号)防已黄芪汤加麻黄附子治膝关节水肿患者,多X惠XX,女,52岁,初诊:昭和五十八年二月二日(1983).现病历:主诉:四年前出现左右膝关节肿胀,上下楼梯时疼痛.不能端座,入住某医院整形外科,作了膝关节腔穿刺,虽暂时好转,但不久就又恢复原状.现仍在治疗中,无明显效果.现症:体格中等偏瘦,易感冒,睡眠欠佳,无汗,左右膝关节肿胀有跳动感,大便正常,喜饮茶.舌苔白润,脉沉弱,腹软,皮下脂肪少,治疗经过:使之服用防已黄芪汤加麻黄附子.服用一个月后,膝关节内积液吸收,膝关节跳动感及疼痛消失.(摘译自<汉方临床>第30卷7号) 顽固咳嗽治验患者是一位77岁的老年妇人,体格较大,皮肤色白,此次感冒后,连续夜间剧烈咳嗽,难以入眠,痰粘稠,咽喉干燥,近时因剧烈咳嗽而致痰中代血,询其无家族肺癌史,皮肤正常,不干燥,故未用麦门冬汤而给予了滋阴降火汤加黄连.(当归芍药地黄天冬麦冬陈皮各2.5克白术 3克知母黄柏甘草各1.5克黄连1克)二剂,以观察疗效,药后剧烈咳嗽仃止,痰血消失.又继服二剂,病愈.此后用此方治了几例夜间剧烈咳嗽的老年人,均获治愈.(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第4号).按:本方见于<万病回春.虚劳门>原治阴虚火动,发热咳嗽,吐痰喘急,盗汗口干之证.日医称:按万病回春主治症状之意,此方虽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但对干咳或痰粘稠,皮肤浅黑枯燥,便秘可闻及干性罗音者更为有效.又:今人治咳,少用此方.特译此文以备一格.丹栀逍遥散治肩关节周围炎兼坐骨神经痛(译文) 绪方玄芳患者,音XXX,女,68岁,初诊:昭和58年4月1日(1982).现病历,主诉:从昭和57年10月开始,左右肩关节凝痛引起双臂上举受限,同时左右大腿后疼痛,在某大学医院整形外科,被诊为肩关节周围炎兼左右坐骨神经痛.虽经治疗毫无效果.另外,其丈夫因患胃癌在同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住院数月期间.同时为丈夫作护理,认为是疲劳所致.丈夫死亡后,虽从护理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其病情依然如故,现症:体格中等,睡眠欠佳,心情烦燥.气色不佳,有盗汗.项强,头重,耳鸣,胸胁苦满,四肢(左右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走向部位有压痛,左右膝关节痛,左右肩关节运动高度受限且伴疼痛,)大便一日一次.小便(夜起3~4次)食欲一般.舌苔白厚而润,脉沉紧,腹软,左右有轻度胸胁苦满.治疗及经过:开始服用葛根汤加白术附子.服用一个月无效.考虑到患者主诉有强调次要症状的倾向,决定变方丹栀逍遥散使之服用,服后自觉症状稍见好转,随之而来,肩关节运动受限和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压痛也开始逐渐减轻.从昭和,59年至今,除左右肩关节残留轻度运动受限外,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都消失了.另外,为巩固疗效.现仍在继续服药.按:本病肢痛用术附类不效,审其病由夫病亡且兼诸郁兼证用逍遥散获效,正应傅青主氏所言:'手足乃肝之分野,而人乃谓脾经之热,不知散肝木之郁结,而手足之痛自去,'又云:'手足一身皆痛,将治手乎,将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病自愈,'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兼郁之病,若但治其病,不知解郁,病非但难愈.且必缠绵有加也.。
现代腹诊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现代腹诊的起源与发展过程2019-09-18我们在这张PPT我们⾸先要看讲⼀下是腹诊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其实腹诊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我们中国的汉唐时期。
但是在我们⼤陆没有发展起来,我觉得可能与过去的这种封建礼教有关系。
但是它传到⽇本之后,,在⽇本蓬勃发展,所以说它发展盛于⽇本。
我们在⽇本的腹诊书,⽐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诊病奇侅》。
另外《五因⼦腹诊书》也是⽐较早的论述,腹诊的着作。
现在在⽇本通常流⾏的就是《难经》派,《难经》派是以《难经》腹诊为主,再⼀个就是伤寒派,伤寒派以《伤寒论》、《仲景⽅》为准。
另外就是折衷派,折衷派在重视腹诊的同时,也特别注重脉诊的诊断,这是折衷派。
我们今天要给⼤家介绍的现代腹诊诊疗体系,是以美国的松本奇⼦⽼师和他的⽼师长野介,根据《难经》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的⼀种⽤于针灸临床的腹部诊断和治疗⽅法。
也就是说我们⽤的腹诊诊断和治疗⽅法是基于长野、松本派这个腹诊诊断和治疗为基础的。
我们今天就是说以后我要给⼤家介绍的这种现代腹诊诊疗体系,我们就是以长野、松本派腹诊诊断为基础。
另外我们还结合了其他的腹诊诊断,临床中以腹诊诊断和治疗内症为主,并融合了多种针灸操作技术、对症治疗为辅的⼀个开放性的技术体系。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体系以长野、松本派,他的腹诊诊断图为主。
另外我们还结合了其他的⼀些腹诊诊断。
在临床治疗中,还加⼊其他的针刺⽅法以及我的⼀些针灸技术。
我们学习的这个腹诊诊疗体系,我们说它是⼀个开放性的技术体系。
就说我们诊断、基础治疗以我讲的为主,临床上⼤家可以根据⾃⼰的技术优势,把⾃⼰所擅长的技术加⼊进来,形成⾃⼰的治疗体系。
我们⼤家来看⼀下这个腹诊图,我制作的这个腹诊图。
这个腹诊图就是以长野、松本派它的腹诊为基础的⼀个腹诊图。
刚才我给⼤家介绍了《难经⼗六难》,在《难经⼗六难》当中,它虽然讲了肝病,肝的反射区,肝是在脐的左侧,其所有动⽓,肺是在脐的右侧,⼼就在脐的上⽅,脾是在脐中央,肾是在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preliminarystudyonabdominaldiagnosisinJapaneseKampo
WANGShan-shan,CUIChang-hong,ZHOUWen-jing,ZHOULu-hong (Shan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zhongShanxi030619)
【Abstract】 AbdominaldiagnosisplaysanimportantroleinJapanesKampfrom ancienttimetillnow.Itisusedin thediagnosisofeverydisorde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introducedtoJapanintheLiangDynasty.Asetofclassic books,e.g.Neijing(InternalClassic)andShanghanlun(DiscussionofCold-InducedDisorders)becometheteachingmate rialandthecompulsorycourseforthestudentsanddoctorsinJapan.Afterwards,bytheeffortsofJapanesemedicalmas ters,theabdomendiagnosissystemofnativeJapaneseKampowasformed.Beingdifferentfromthenarrowmeaningofabdo mendiagnosis,theabdomendiagnosisinJapaneseKamporeferstothecomprehensiveapplicationofinspection,ausculation andolfaction,inquiryandpalpationinthechestandabdomen.Nowadays,theabdomendiagnosisisgettingstandardization andobjectificationandprovidesthereliableevidenceforclinicaldiagnosis.
DOI:10.13935/j.cnki.sjzx.190735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8041056-4)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通讯作者:周路红,Email:Tiamjj@163.com
1 腹起源与代表人物
中医学之腹诊由来已久且运用于临证,但宋以 前由于封 建 礼 教 的 束 缚,医 者 以 手 直 接 触 摸 腹 部, 尤其对女性,似 有 失 礼 之 弊,致 使 腹 诊 不 能 提 倡 和 实施,因 而 逐 渐 萎 缩,“晋 隋 以 降,能 倡 其 说 且 有 建 树者,鲜矣。[2]”虽未能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但却 在日本开花结果。“诊腹之法,传 系 《内 经 · 刺 禁 论》及《难经》中所载,中土早已失传。日本医学向 习仲景遗法,故称汉医。各有师传,恪守秘本,然不 轻示人,虑 夺 其 利 也。”对 于 日 本 汉 方 腹 诊 的 起 源, 虽其说不一,但 可 以 肯 定 的 是,在 传 播 早 期 作 为 一 种“家术”“家秘”,并不外传,“虑夺其利也”。这也 导致各家腹诊之说各异,尤其是“难经派”腹诊中不 乏自相矛 盾 者。 如 荻 野 台 州 之 认 为 “脐 浅 而 小 者 ” 为“夭相”,而 福 井 枫 亭 则 认 为 脐 浅 小 者 不 尽 短 命; 竹田阳山认为“痞证属右者,是食积或乳癖、疟母之 类”,而白竹子认为“右痞者气郁也”。 1.1 五云子
· 10 2 6·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 14卷第 7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19,Vol14,No7
·海外中医药动态·
日本汉方腹诊初探
王珊珊 崔长虹 周文静 周路红
【摘要】 腹诊在古今日本汉方医学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诊病家,必察腹证”。自梁代中医学传入日 本后,《内经》《伤寒论》等一批典籍成为日本学生和医生的教科书和必修课,嗣后经五云子、松岗意斋、丹波元坚、 多贺法印与梦分斋等诸多日本医家努力,逐步形成了本土汉方腹诊体系。与狭义上的腹诊不同,日本腹诊为望、 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现今,腹诊正向着标准化、客观化迈进,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Keywords】 JapaneseKampo;Abdominaldiagnosis;AbdominalDisorder
中医学早在 6世纪梁代就开始传入日本。公元 552年我国赠 给 日 本 《针 经 》一 套;562年 吴 人 知 聪 携带《明堂图》等医 书 及 其 他 书 籍 164卷 到 日 本。 733年日本荣睿、普照等来华留学,743年至扬州邀 请鉴真和尚赴日传授佛学和医学,对当时日本医学 的发展产 生 很 大 影 响[1]。 随 着 中 医 药 学 术 在 日 本 的深入发展,许多中医典籍成为日本学生和医家的 必修课。发祥于中国传统医学,并结合本土医家学 术思想、实 践 经 验 和 社 会 文 化 因 素,形 成 了 独 具 特 色的日本“汉方医学”。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 定了汉方 药 医 疗 保 险 适 用 制 度,即 批 准 可 以 使 用 《伤寒杂病论》中的 210个有效方剂及 140种生药 列为医疗用 药,汉 方 医 学 在 日 本 逐 渐 转 暖 之 势,汉 方腹诊也 受 到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重 视。 “今 之 日 本,凡 为医者,须谙此术,每诊病家,必察腹证”,可见腹诊 在汉方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