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音乐较为快速。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去年的时候因为妹妹考试要弹这首曲子,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开始认真地研究这部作品。通过倾听,阅读书籍和读谱,我发现自己越发喜爱这部作品了。那段时间我和妹妹经常讨论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幼稚的,但那绝对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下半年听了一些大师课,叙三录音版本的收集也没有停止过。我觉得自己对叙三的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终于有了些时间,我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献上自己收集到的全部版本和大师课录音。希望对学习这首作品和喜爱叙三的朋友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技术要求最简单的一首,但也有很多钢琴家认为它是艺术表现上是最难以捉摸的。它和第二叙事一样都和密之凯维支的叙事诗有联系,而且都和波兰的希维德什湖有关,第三首更具幻想性。关于第三叙事曲的这首诗讲的是希维德什湖中的仙女报复负心汉的故事。虽然肖邦的这部作品最女性化,具有沙龙音乐的气质。但我觉得它绝不应该被弹成彻头彻尾的甜腻,至少应该有一种悲剧性的气质贯穿其中,带着些许血腥味儿。 关于作品背景的书,有一本钱仁康先生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非常好,大家有机会买来看看吧。我现在只是写一些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对处理的看法。 乐曲的开头,前八小节,是引子性质的,非常的重要,也非常难弹。Cortot曾把他比喻成情侣间的对话。是这样的,那是水仙女与骑士的第一次会面。至少在那时,那是一份真爱,不带一丝虚假。1,2小节是仙女的提问:“你会永远爱我吗?”3,4小节是骑士热诚的回答:“是的,我会永远爱你”。5,6小节是骑士的反问:“你是否永不变心”7,8小节是仙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 析 【摘要】肖邦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在1831年到1842年的这段高峰创作时期共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钢琴曲也是肖邦一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肖邦是第一个在创作钢琴曲的时候运用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这个举措为叙事曲和以后的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艺术特点;演奏赏析 欣赏肖邦的音乐,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还因为通过肖邦的音乐,能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所具有的结构和思想。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肖邦音乐和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时候把音乐展现技术和音乐艺术展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一、《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到1835年间创作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的影响而创作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依据密茨凯维的浪漫主义长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 在肖邦进行创作钢琴曲的时候常常是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大胆的进行自由化的音乐结构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在古典主义的结构基础上还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这种感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体现的非常明显。肖邦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众多音乐结构集中的使用在了《第一叙事曲》的创作中来,这些复杂而又自由的曲式结构让这首钢琴曲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能够把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表现的更加戏剧化,从而增加了音乐的个性化特点。肖邦的这种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钢琴曲的叙事性进行强化的创作方式,让《第一叙事曲》展现出一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明确独立性的音乐结构,而且这个很多曲式结构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十分完整的[2]。虽然肖邦《第一叙事曲》拥有非常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1)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 (1) 【摘要】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

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 1. a 句分为:4+4的结 构,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肖邦 [作者简介] 肖邦(Chopin, FryderykFranciszek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2月22日生於华沙附近.童年时代, 他母亲经常唱故乡的歌曲给他听, 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 有很大影响.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音乐, 八岁即公开演奏, 他最初的创作就在这时被刊印出来.1826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这时无论在钢琴演奏或作曲方面都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1830年肖邦来到巴黎, 尽管他在巴黎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 祖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始终牵挂着他的心.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 定居巴黎.肖邦的晚年生活孤寂, 体弱多病, 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17日病逝於巴黎.肖邦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降b 小调奏鸣曲》及一部分《夜曲》、《幻想曲》等.他采用玛祖卡、波洛涅兹等民间舞曲体裁并赋予新的意义;在器乐中创用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诙谐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 进一步使练习曲的技巧与艺术

性紧密结合.肖邦在创作上的成就, 对其后的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 有深远影响.他的作品, 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相映成辉, 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作品简介]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予的印象而写作的.诗的简要内容是: 十一世纪立陶宛被日耳曼骑士团所灭, 立陶宛年幼的康拉德·瓦连罗德被敌所俘, 并被扶养成人, 成为骑士团中的佼佼者.他英勇善战, 但不知自己是立陶宛的后裔, 却为敌人卖命, 攻打自己的祖国.就在这时, 一位立陶宛老人, 乔装成唱诗的歌手, 深入虎穴.在老歌手循循善诱的教育下, 康拉德终於醒悟.在一次与立陶宛的激战中, 康拉德和老歌手假装被俘, 回到了祖国.从此康拉德一直为祖国浴血奋战.后来, 康拉德化妆成贵族, 又回到了骑士团, 并以超人的武艺当上骑士团的首领, 开始了复仇大业: 他削弱军队, 涣散军心, 耗尽财力物力, 暗中破坏十字军的一切力量.在一次对抗立陶宛起义部队的战斗中, 康拉德故意使十字军陷入包围, 致使全军复没.骑士团被打败了, 立陶宛人从此获得解放.而解放立陶宛的勇士康拉德却被敌人的秘密法庭处死. 密茨凯维支的这首长诗悲壮感人, 气盖山河, 但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并没有具体地描写长诗的情节, 而是抓住诗的感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

肖邦夜曲鉴赏

肖邦夜曲鉴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肖邦夜曲鉴赏 怀着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和喜爱,因此这学期选择了音乐鉴赏的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欣赏,领略了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伟大作品,也欣赏了威尔第等的歌剧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地了解了这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传达出的深沉情感。其中,肖邦的夜曲给我印象尤其深刻,故仔细欣赏一番。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作为着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而夜曲作为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于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

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18世纪的夜曲常以意大利语notturno为名,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J.海顿、W.A.莫扎特均写有此类乐曲。19世纪的夜曲是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的抒情特性曲,类似无词歌,但内容较为深沉,常含有忧郁的情绪,始作者为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在欣赏这组夜曲之前,老师曾分享道:他曾在月夜,听完肖邦的夜曲,顿觉自己的整个灵魂都得到了洗涤,于是趁月出门,在月色中散步,久久回味着其中的魅力...在老师略带浪漫的介绍下,我也静静地欣赏起了这组夜曲。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作的钢琴质体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肖邦四首叙事曲

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 析:2013-7-7 17:02:56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

肖邦作品赏析

肖邦《革命练习曲》赏析 肖邦共写了二十七首练习曲,此作品是10号作品《十二首练习曲》中最后一首。1831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去往巴黎的途中抵达德国斯图加特时,知沙俄侵略华沙,波兰华沙人民起义失败,肖邦在义愤填膺中写下了这首作品。全曲采用了c小调、快板、四拍子,运用肖邦早期波罗涅兹和马祖卡体裁中常用的三部曲式写作而成。虽采用小调色彩,左手快速跑动十六分音符让作品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悲情愤怒、受压迫人民的必胜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右手沉重的八度和弦体现了波兰人民对抗战信心的坚毅。 引子开始是一个在c小调上建立的属七和弦,,好似战士们战场上的呐喊。紧接暴雨骤雨般的高音至低音的音阶跑动,象征着波兰战士在战场上义勇奋发冲向敌阵的紧急脚步。第一段分为二部分,第二部分材料是第一部分的引申。第一部分以附点节奏呈现的主题,丰满的八度织体,虽是小调却铿锵有力。每一个动机后都有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用了不稳定的和弦,从而引出下句。下句从高音区至低音区的应答,再次表现了失落心情。左手快速音阶流动为第二部分的出现作了准备。先是微弱的主题再现,紧接以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以及由慢至快向上的半音进行,自然地将乐曲情绪更为激动和高涨。 第二段没有明显的乐句,是一、三段的连接,带有间奏的性质。左手快速音阶跑动与右手歌唱性的和弦完美结合,前半部分都用了相同的节奏型。由深情变为坚毅,心潮澎湃转为细腻的安抚,最后经由这层层至上的转调手段把把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气氛烘托到了最高点。由第一部分的最后经过如果说第一段是战士们的呐喊声、号角声的相互助威,那么这段则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悲伤和强烈的愤怒。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加进了三连音等装饰性新织体形式的动机进一步加强了心潮愤怒之感和求胜之心的急迫,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矛盾戏剧的冲突,更富有激情。这种原旋律加花的形式是肖邦很擅长的作曲手法。 尾声部分开始部分是很弱的,没有大幅度的跳进,显得平静从容。虽然战败,我们会平静的接受,但这并不能削垮我们的意志。平静是再次激情的准备,最后,又是在一阵狂有力的犹如洪钟响彻环宇的大主和弦中,再次激起人们的热情,又是一次从高至低的音节下行,那般激情再次走入人的心里。结尾的两个和弦短暂,代表波兰人民不怕挫折、对抗战充满必胜的信念。斗争没有结束,未来会属于我们,属于正义! 在多处运用了相同的附点节奏,自始至终强调渲染了悲情、愤怒的主题。左手描画出暴风骤雨般的环境,右手犹如响彻环宇般的钟声敲打战士们的心田。相信这首作品在当时一定是波兰人民鼓舞军心的精神武器,体现了肖邦浓烈的爱国情怀,且具有高超的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舒曼说:肖邦的作品是掩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的艺术是爱国主义的艺术,更是人道主义的艺术。它的音乐是波兰人民义血奋战的宏伟篇章,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抗战的的精神武器!作品的悲情与作曲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再次验证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分析报告

cc Op.48No.1 Op.48No.1 这首夜曲创作于这首夜曲创作于1841 1841年,是公认的最年,是公认的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它的与众不同在于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和戏剧性的激情,其所伸展的感情幅度惊人的广阔,这在夜曲体裁作品中实属仅有。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作品的作品的呈示部呈示部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性三段曲式,其性三段曲式,其呈示段呈示段为为8 8小节方整并行二小节方整并行二句式乐段。主题句式乐段。主题始于较慢的速度Lento,主调为c小调,进而表现出宽广、沉稳且略带哀伤的情绪。其音区波动并不大,主要集中在c2-g2之间,并要求用mezza voce(半声唱法)演奏,致使旋律音色格外柔和。主题旋律为点线结合的织体形态,其走向整体上呈下行趋势,具有冠音型旋律的感叹语气特征。该主题的节奏形态主要为顺分性组合,这为主题带来了声乐化曲调的倾向,其旋律发音点密度在各小节间形成的稀疏对比又具有一种器乐化的装饰性效果,使的主题更为丰满、华丽。伴奏织体采用了强调低音节奏的分解和弦形式,其伴随着主旋律徐缓

的进行更烘托出凝重庄严的气氛。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55小节真并行进入,小节真并行进入,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bE bE上,致使同上,致使同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对比性中段对比性中段始于第始于第99小节,其与呈示段小节,其与呈示段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方面对比方面::①①虽然同为虽然同为88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发展为发展为2+2+1+3 2+2+1+3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乐段内部结构的长短不齐给乐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张力。(结构句法)②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旋律外形旋律外形))③③中段一开始就离至中段一开始就离至bD bD大调,带来了调大调,带来了调式色彩上的新鲜感。(式色彩上的新鲜感。(调式调性调式调性))联系方面联系方面::①①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呈示段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

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531199.html, 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作者:刘菁菁王世红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7期 摘要:18世纪的夜曲主要为流行的器乐套曲,仅活跃在少数西方贵族阶层。许多杰出的 音乐作曲家都曾尝试创作夜曲这一体裁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波兰作曲家肖邦,也对夜曲这一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它们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c小调夜曲》(Op.48 No.1)更为精品中的精品。此次笔者根据肖邦《c小调夜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的民族性,结合肖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及现实情怀来进行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波兰民族音乐作曲家肖邦夜曲的魅力。 关键词:夜曲肖邦音乐分析 夜曲以高雅轻盈的曲风而受人喜爱。从上世纪开始,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夜曲也逐步转为浪漫主义的一类音乐体裁,是行云流水的安谧,是田间小溪的恬静,也是哲理逻辑的静默,是以器乐表演为主的抒情短曲,以钢琴类表演作品居多。与其他钢琴作品主张“炫技”不同,夜曲体裁更加侧重于旋律的动听性,是一类极富歌唱性的钢琴曲调,节奏以慢速或中速居多,带给听众心灵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放松,以恬静淡雅来抒发情感。 一、创作背景 这部《c小调夜曲》(Op.48 No.1)是上世纪杰出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在1841年创作并完成的,也是肖邦诸多夜曲创作中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一部。夜曲的创作也在肖邦的改创下逐步摆脱了西方贵族的浓重气息,转为另一种更有质感的、以丰富形象及深刻内涵为创作方向的钢琴音乐体裁。创作之时恰逢肖邦的人生顺境,尽管身处异乡巴黎,但在音乐艺术创作方面备受瞩目,在物质生活上也十分富裕。在肖邦的物质生活有滋有味之时,他的个人感情也在与乔治·桑的恋情中得到充实和享受。这首《c小调夜曲》(Op.48 No.1)尽管篇幅较小,但五脏俱全,完全具备叙事曲的要求,以三段式为全曲的结构。第一段主要为宣泄情感和叙述故事,旋律十分优美动听但微微泛着感伤;第二段转换为庄重深远的和弦,厚重有力且汹涌澎湃;第三段延续第一段音乐的伤感和含蓄,并逐步加入了不安的躁动情绪,随着乐曲的进行明显加重,以致这种躁动的情绪在收尾处显得无法克制,充满悲愤。在悲情和愤恨中变得平和,音乐在淡淡的伤感中戛然而止。 二、音乐作品创作的民族性 肖邦推崇莫扎特式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喜爱简约纯朴的曲调,因此,二者的整体创作方向大致相同,都是以深邃的作品立意和巧妙的构思打动听众,以远而深的质感扣人心弦,完美的织体和清晰的脉络随时经得起推敲和品味。这便是肖邦毕生的创作理念,他用丰富的想法来构思作品,将创意与作品完美融合,尽可能地将个人情感和思想逻辑紧密联合。为了保证肖邦夜

肖邦《幻想即兴曲》的赏析及感想

肖邦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它优美度旋律,以及极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所以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被一位盲人钢琴家弹奏过。 肖邦的许多作品刚开始都是通过自己精彩而成功的演奏才得以成型的。肖邦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不像李斯特那样经常举办音乐会,平时他会化很多时间辛勤地练习钢琴。美国钢琴家ROTH SLENCZYNSKA(露丝史兰倩丝卡)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肖邦练得最多的是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他无以数计地练着这些作品,目的是使指尖具有敏锐的触键能力:莫扎特的奏鸣曲对力度的控制有很大的助益,而巴赫的赋格则要求手与脑有绝对完善的配合。肖邦天才地掌握了键盘的技巧,使人确信,那些乐曲的和声、结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完成的。 幻想即兴曲的第一主题充满了热情,在不断反复的六连音琶音组成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右手四个音符对左首三个音符,对于许多初学者确实有些难以下手,但这段音乐在成熟的演奏家手中却可以被演绎得如痴如醉,肖邦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此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肖邦是钢琴诗人,更是诗狂。 肖邦的这首乐曲早已是钢琴音乐中广为人知的名作,此曲作品编号为.肖邦的作品至都是在他逝世后由其好友冯达纳JulianFontana,1810-1865)所发现并加上编号出版的.而冯达纳的编号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创作时期.就像这首<即兴幻想曲>的创作时间为1834年,最后定稿在1835年.这样一首优秀作品,为何未能即时发表据说是由于肖邦觉得乐曲的A段主题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莫舍列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所作的一首<降E大调即兴曲>有相似之处,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一直没有出版面世.原作为四首<即兴曲>之一,冯达纳于肖邦逝世后六年,即1855年整理出版时又加上了幻想曲之名,就成了现在<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但事实上,这首幻想即兴曲绚丽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涵不仅超过了莫舍列斯的即兴曲,也超过了其他同类乐曲,这段变幻的、闪光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它赢得了无数爱乐者的喜爱。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在听过的那么多西方古典曲中,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灵魂深处的梦想启示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