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1)
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分析

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分析肖邦(Fryderyk Chopin)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独具个性,充满浪漫主义情感,深受欢迎的程度至今未减。
下面将分析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
一、艺术特色:1. 浪漫主义情感:肖邦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感,他通过旋律优美、丰富的和声和细腻的表情,表达出深沉的思考、热情的爱情以及悲伤的情感,触动人心。
2. 独特的旋律创作:肖邦的旋律创作极富个性,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的特征。
他善于运用优美的旋律线条和华丽的装饰音来衬托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更具魅力。
3. 独特的和声技巧:肖邦的和声技巧独特而丰富。
他巧妙地运用和声变化,创造出丰富而复杂的音乐效果。
他的和声多采用开放的和弦,使音乐更富有张力和韵味。
4. 独特的节奏与节拍:肖邦的作品节奏感强烈,节拍变化多样。
他善于运用不规则的节奏变化和自由的节拍处理,使音乐更具动感和变化。
二、演奏特征:1. 灵活的表现力:肖邦的作品对演奏者的表现力要求较高,需要演奏者具备灵活且细腻的表达能力。
演奏时,需要精确捕捉旋律的情感变化,并通过细微的音色和独特的装饰音来展现作品的美感。
2. 技术要求高:肖邦的作品技巧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奏者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技巧。
其中包括快速的手指运动、复杂的音乐装饰、迅速的音符变化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细腻的手指力量和灵活性,才能完美地演绎肖邦的作品。
3. 注重音乐的细节:演奏肖邦的作品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音乐的细节,包括音色、音量、音符的连贯性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艺术感受来呈现作品的精髓,同时对作品中的细节进行精确的掌控,才能真正体现出作品的艺术特色。
肖邦的钢琴作品以其浪漫主义情感、独特的旋律和和声技巧以及高难度的演奏要求而闻名于世。
演奏者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时,需要通过灵活的表现力、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对音乐细节的把握,来展现出作品的美感和深度。
关于肖邦作品中的情感探析

关于肖邦作品中的情感探析作者:徐泮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肖邦作为波兰的一名爱国主义作曲家,他终其一生几乎将所有的心力全部献给了钢琴音乐领域。
肖邦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震撼力、表现力。
把握和了解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是对其作品进行透彻赏析的前提,肖邦的作品情感涉及到多方面,主要表达爱国之心和对民族的热爱,有时也叙述优美凄凉的爱情。
他的作品思想鲜明、个性张扬,甚至在钢琴音乐界形成了肖邦式风格。
本文将详细的介绍肖邦其人及他在音乐方面的造就、肖邦作品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肖邦夜曲忧郁的情感探析。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爱国主义情怀;夜曲;忧郁肖邦在钢琴音乐方面的造就十分突出,因此他的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肖邦几乎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他一生都在进行音乐创作。
正因为对钢琴音乐的创作,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爱国主义等最理想的弹奏风格。
他出生在波兰这个民族感情极强而且浪漫富有情调的国家,在这样大的生活背景下,他的作品不仅极富艺术色彩,而且爱国情感浓厚。
肖邦的夜曲是举世闻名的,甚至成为了世界钢琴音乐界研究和探讨的不变话题。
他的夜曲浪漫色彩浓厚,但是忧郁的气息夹杂浪漫而产生。
这种特殊性,让为数众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对他的音乐极其好奇。
本文将对肖邦作品的情感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肖邦其人以及他在音乐方面的造就肖邦的原名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他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年仅39岁,是波兰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肖邦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对音乐超凡的艺术天赋,6岁时便开始学习音乐,7岁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便开始登台表演。
他是钢琴音乐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音乐家之一,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对西方的钢琴音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余首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1. 引言1.1 介绍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他的作品中之一,被认为是钢琴曲中最具代表性和难度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许多钢琴演奏家视为一项技术和情感上的挑战,因为它要求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同时兼顾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悠扬,富有变化和戏剧性。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演奏家需要通过巧妙的琴键技巧和表现力来将这些情感传达给观众。
这首曲子也有许多技巧性的要求,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程以及复杂的和声变化等,这些都需要演奏家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完美演绎。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一首技巧和情感并重的作品,对于演奏家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只有技术和情感完美统一,才能将这首曲子演绎得更加出色和感人。
1.2 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重要性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技巧要求高的钢琴作品。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不仅要有出色的琴键技巧,还需要能够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技巧与情感完美地统一起来。
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重要性在这首曲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正是通过对琴键技巧的运用,演奏者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手腕的轻柔控制和手指的灵活运用,演奏者可以表现出曲子中细腻的情感。
而在高潮部分,演奏者则需要通过加大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出激情和悲伤。
2. 正文2.1 技巧性的要求:琴键技巧技巧性的要求在演奏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琴键技巧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肖邦的作品以其曲调细腻、旋律优美而著称,而要准确地表现出这种细腻和优美,就需要运用高超的琴键技巧。
演奏者需要对琴键的掌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在《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有许多旋律需要在高低不同的音域中变换,这就需要演奏者灵活运用手指的力度和速度,确保每一个音符都表现出应有的音色和强弱。
琴键技巧还涉及到对于音符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一)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一)【摘要】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
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关键词】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
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
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
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
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曲子充满了悲伤和哀愁的情感,同时又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情绪。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将技巧和情感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传达出曲子所带来的深刻感染力。
本文将就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进行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演奏技巧。
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音乐素养。
曲子中的乐段繁复多样,由于叙事曲的特殊性,需要在演奏时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转化。
在表现技巧上,演奏者需要掌握良好的手指灵活性和力度把握,以应对曲子中复杂的音乐要求。
还要注意到节奏的掌握和转换,确保曲子的节奏感流畅自然。
和声、速度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更好地演绎这首曲子。
是情感统一。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悲伤情感的曲子,演奏者在表演时需要将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好曲子的整体情感走向,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中诠释出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需要演奏者对曲子的情感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做到技巧与情感的统一。
在情感表达上,演奏者要注重对动态、音色的处理,通过音乐细节来展现出曲子中所包含的情感。
曲子旋律的起伏变化,需要演奏者有深厚的情感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通过音色、音量等手段去表现曲子中蕴含的情感。
在特定的音乐部分,演奏者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对曲子的理解,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去,使得演奏更具有个性和感染力。
还要注意与听众的情感共鸣。
在表演时,演奏者要注重与观众的情感沟通,通过音乐来触动听众的内心,让他们与音乐产生共鸣。
这需要演奏者对曲子深入的理解和对情感表达的敏感度,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曲子中的情感亮点,让音乐能够触动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1810-1849),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理想的键盘风格。
并因其优美的曲调和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被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一生创作了十几种音乐体裁,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之一。
在继承传统圆舞曲风格的同时,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圆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纪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舞,17、18世纪开始应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到19世纪后,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逐渐风行欧洲各国,成为城市中最时尚的社交性舞曲。
肖邦继承了圆舞曲传统的风格,伴奏部分仍采用简单的三拍子节奏,所使用的和弦是简洁的功能性和声,单速度变化加大,节奏更加自由,音乐织体丰富,风格高雅。
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这种体裁得到了发展,成为一种作为音乐会欣赏的单纯器乐表演形式的钢琴小品。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后选用其中的17首出版。
肖邦创作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一是“华沙圆舞曲”时期,这是1827-1830年间,肖邦离开故乡波兰前的作品。
包括2首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圆舞曲;降D大调Op70-no3,b小调Op69-no2,另外还有2首没有编号的E大调和e小调圆舞曲。
第二时期是1831-1835年间肖邦在巴黎生活时的早期作品。
包括降E大调Op18,a小调Op34-no2,降A大调Op34-no1,降A大调Op69-no1和降G大调Op70-no1。
第三时期是1838-1847年间创作的作品,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趋于成熟。
包括F大调Op34-no3,降A大调Op42,降D大调Op64-no1,升c小调Op64-no2,降A大调Op64-no3以及2首没有编号的圆舞曲。
从美学角度谈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

从美学角度谈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钢琴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音乐风格受到了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吸收了波兰民族音乐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
第一,肖邦的音乐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感主义。
肖邦生活在浪漫主义的时代,他的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思想,强调个性和自由。
他的音乐作品表现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悲伤、失落、烦恼和爱情等。
例如,肖邦的《夜曲》和《降E大调前奏曲》都是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情感主义。
第二,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肖邦在音乐创作中吸收了波兰民间音乐和传统的钢琴演奏技巧,这些元素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作品中。
例如,他的《波兰舞曲》以波兰民间舞曲为基础,加入了流畅的旋律和复杂的节奏,展现了肖邦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肖邦的音乐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复杂性。
肖邦的钢琴作品难度极高,需要演奏者具有精湛的钢琴技巧和演奏技能。
肖邦的音乐中包含了许多技巧上的难点,如连奏、跨度大的和弦和高速度的指法等。
例如,《革命圆舞曲》和《黑键波尔卡》都是钢琴作品中难度极高的曲目。
第四,肖邦的音乐具有艺术美和审美价值。
肖邦的音乐创作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和艺术价值获得了音乐世界的高度评价。
肖邦的音乐作品蕴涵了复杂的和声变化、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肖邦的《幻想即兴曲》和《降E大调夜曲》都是优美而深刻的钢琴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展现了强烈的情感主义、个人风格和艺术美学价值。
他的音乐作品一直为后来的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所推崇和学习。
肖邦的音乐创作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与情感统一的分析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情感张力的作品。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演奏者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技巧,以体现出曲子所表达的情感统一的感觉。
在曲子的开始,演奏者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曲子的开端,即第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是悲伤和忧郁的,演奏者需要通过柔和的音色和缓慢的速度来表现出这种情感。
在演奏时,可以在每个音符之间留有一些微小的停顿,以增强曲子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是曲子的第二个主题,这部分主题明亮而充满活力,需要通过演奏者快速而有力的手指技巧来表达出来。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注重每个音符的准确度和清晰度,以展现出这个主题的光明和积极的特点。
曲子的中间部分是一个转调,这部分的情感变化较为复杂。
演奏者需要仔细把握这个转调的起伏和变化,在演奏时要注重音符的连贯性和过渡的自然性。
演奏者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如轻柔的把弦,用各种不同的音色和强度来表达这一部分的情感。
在最后回到第一个主题时,这次的表达方式要比开始时更加深沉和有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快速且激情四溢的演奏来展现出这种情感。
可以利用一些技巧,如强烈的拍弦,加重每个音符的力度来增强情感的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
(1)
【摘要】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
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
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
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
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
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
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
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
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
掩映在钢琴诚挚的抒情诗行之中。
在乐章的中段,肖邦的热情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宣泄与倾吐。
那时强时弱、时而奔放时而收敛的旋律,构筑了在肖邦的一生中第一次的爱恋。
正当你要觉得这段浪漫的爱情乐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随之而来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钢琴灵巧地奏出圆舞曲式的主题,一下把人们从缠绵悱恻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在弦乐同音反复节奏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
活跃的三连音把人们带到火热的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
宏大的管弦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结尾.
肖邦对祖国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热的感情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中涌动,将自己心中那段恋情融入到了对民间音乐的大爱之中.
三、对c小调练习曲的赏析
肖邦创作过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又被后人称之为《革命练习曲》.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
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
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
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惨遭沙俄的血腥镇压。
正赴西欧途中的肖邦闻得此讯,为祖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悲伤,为沙俄的暴行感到愤慨,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沙俄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沙俄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
引子从右手弹奏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
左手奏出代表着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节,似狂浪波涛般滚动,犹如同仇敌忾的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同时奏出壮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号角般铿锵有力,渐强、渐弱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得知革命失败的噩耗时那种复杂激愤的内心活动。
当乐章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旋律,将乐曲推向高潮。
接着,钢琴的高声部弹出一个激情澎湃、带有英雄主义的主题,音响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
随后,乐章转回原调共四小节,表现了在感情上激烈动荡之后极度悲愤的气氛。
结尾部分则再现了前面的音调,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