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梳理(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同音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同音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同音字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的文言文知识点之一——同音字。

同音字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掌握同音字的正确用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和写作文言文。

一、同音字的基本定义同音字指的是在发音上相同的字或词,但意义不同。

在文言文中,同音字常常是由于语音演变或古代音韵的原因而产生的。

因此,正确理解和使用同音字成为我们研究文言文的重要一环。

二、同音字的典型例子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的文言文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同音字以及它们的用法和意义:1. 齐、其、奇齐、其、奇- 齐:平等、整齐。

- 其:表示关系、代词。

- 奇:特殊、不同寻常。

2. 若、弱、偌若、弱、偌- 若:好像、仿佛。

- 弱:不强壮、不坚定。

- 偌:如此、那样。

3. 耳、尔、饵、而耳、尔、饵、而- 耳:听觉的器官。

- 尔:表示处所、表示关系。

- 饵:食物。

- 而:表示转折、连接次要的并列成分。

4. 伊、衣、医伊、衣、医- 伊:他。

- 衣:衣服。

- 医:治疗、医学。

以上只是一部分同音字的例子,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遇到更多的同音字。

正确理解和使用同音字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不断积累和总结。

三、同音字的运用技巧在研究同音字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1. 注重上下文:同音字常常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歧义的,通过仔细阅读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其意义。

2. 注意词性:同音字的意义通常与其词性相关,例如名词、动词等。

3. 查阅资料:在遇到生僻的同音字时,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相关资料来获取准确的意义和用法。

结语通过掌握同音字的基本定义、常见例子和运用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同音字,并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在研究中,我们应该不断积累和总结,提高对同音字的辨析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复习资料大全[最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复习资料大全[最新]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凄异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答案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三峡》1. 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 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重点字词【字音】阙处( q u ē)襄陵(x i ān g )绝巘(y ǎn )属引(z h ǔ)沿溯(s ù)飞漱(s h ù)御风(y ù)猿鸣(y u án )曦月(x ī)素湍(t u ān )长啸(x i ào )郦道元(l ì)林寒涧(j i àn )肃重岩叠嶂(z h àn g )【通假字】略无阙处。

通“ 缺”, 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 至” 和介词“ 于” 。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 )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 )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 1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 )有时朝发白帝(“ 白帝” 前省略了介词“ 于” ,意思是“ 从白帝城” )4. 重点问题( 1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 清荣峻茂” 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 林寒涧肃” 、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代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代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代词
本文档旨在归纳部编版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知识点,重点关注代词的使用。

以下是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1. 代词的定义:代词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名词而使用的词语,它可以替代名词在句子中起相同的作用。

2. 代词的分类: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几种类型。

3.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主要用于表示说话人、被说话人和谈话中的其他人。

例如:
- 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4.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主要用于指示事物的位置或者具体的对象。

例如:
- 这、那、此、彼等
5.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用于提出问题,询问具体的人、物或事物。

例如:
- 谁、什么、哪、几等
6. 不定代词:不定代词主要用于表示概括、不确定或不特定的人或物。

例如:
- 一些、任何、其他、所有、无论等
7. 代词的使用注意事项:
- 代词的使用要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准确选择,避免产生歧义。

- 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要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约定。

以上是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关于文言文代词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二)古今异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二)古今异义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精品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词语 1.会 2.亡
3.间
4.往往 5.身 6.怜
7.诚
用法举例 会天大雨 今亡亦死 又间令吴广之 次所旁丛祠中 卒中往往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楚人怜之 今诚以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8.篝火
夜篝火
9.第 10.十六七 11.比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佳木秀而繁阴 野芳发而幽香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局促一室之内 土膏微润 夫不能以游堕事 恶能无纪
至 往、到 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指对书中的 内容有所领会 这,这样 得到 跑 这 指已成年 小跑,疾走 热水
两(顿) 离开 年轻人 第二年 景象 规模 详尽 离开 全 日光 古义 没有 弦乐器 管乐器 茂盛、繁茂 开放 离开 拘束 肥沃 坏、耽误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常用于颜色、光亮、无报 酬
今义
或许;应允;赞许
奔跑,飞奔 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政治 规划 罪过;乖张 制造 赞美,夸赞 指领会别人 没有明白的意思 判断动词 达到,实现 行走 判断动词 帽子 表趋向 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又一次,继续怎样 从甲地到乙地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今年的下一年 看 制度 具备,具有 从甲地到乙地 数词 景色,景观 今义 细微 丝线 竹子 秀气,好看 出发 从甲地到乙地 不自然 很稠的糊状物 落,掉;往坏里变 可恶
18.使 19.是
20.豆
21.钟 22.乡
23.是;已
24.或 25.国 26.于是 27.从容 28.是 29.安 30.请
31.云
32.师 词语 33.间 34.鄙 35.安 36.牺牲 37.加 38.狱 39.虽 40.情 41.忠 42.可以 43.从 44.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最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古诗翻译汇总

最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古诗翻译汇总

八年级下册翻译资料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庄子》二则字词句内容知识点分类梳理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庄子》二则字词句内容知识点分类梳理汇总

《<庄子>二则》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文章写作背景《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

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

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

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

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三、字音字形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濠háo梁鯈tiáo鱼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怒而飞。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3.垂天之云。

(悬挂)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徙)5.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7.水击三千里。

(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环旋着往上飞)(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凭借)(这里指风)10.野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二、字词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2、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

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

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3、武陵:古代郡名。

今湖南常德一带。

4、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

为:作为。

5、缘:沿着,顺着6、行:行船。

7、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8、忽逢:忽然遇到。

9、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10、杂:别的,其它的。

11、芳:泛指花卉。

12、鲜美:鲜艳美丽。

13、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4、缤纷:繁多的样子。

15、甚:很,非常。

16、异:惊异,诧异。

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17、欲:想要。

18、穷:走完。

19、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20、便:于是,就。

21、得:看见。

22、仿佛:好像。

23、若:好像。

24、舍:放弃。

25、初:起初,刚开始。

26、才:仅仅。

27、通:通过。

28、行:行走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29、复:又30、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31、平:平坦。

32、旷:宽阔33、舍:房屋。

34、俨然:整齐的样子。

35、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36、属:类。

37、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38、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9、种作:耕种劳作。

40、衣着:穿着打扮。

41、悉:全,都。

42、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4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44、并:都。

45、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46、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

47、大:很,非常。

48、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49、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50、要(y āo ):通“邀”,邀请。

51、咸:副词,都,全52、讯:消息。

53、问讯:询问消息。

54、云:说。

55、先世:祖先。

56、妻子:指妻子、儿女。

57、邑人:同乡的人。

乡邻。

58、率:率领。

59、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60、复:再,又。

61、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62、间隔:隔绝63、今:现在。

64、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65、无论:不必说。

(古今异义)66、延至:邀请到。

(延,邀请。

)67、为:给。

68、具言:详细地说。

(具:详细、具体。

)69、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70、叹惋:感叹。

(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71、惋,惊讶。

72、停:住。

73、辞:告辞。

74、去:离开。

75、语:对……说,告诉。

76、不足:不值得。

77、为:介词,向、对。

78、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原来的。

79、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80、及:到达。

81、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82、诣:拜访。

83、如此:像这样。

84、即:立即,马上。

85、遣:派遣。

86、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

所志,所做的标记。

(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

向:原来的。

87、遂:最终。

88、复:再。

89、得:找到。

90、高尚:品德高尚。

91、欣然:高兴的样子。

92、规:计划,打算。

93、未果:没实现。

94、寻:不久。

95、终:死亡。

96、问津:探询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三、考点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 āo )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 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5)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8)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9)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10)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11)津(古义: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12)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13)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14)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15)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16)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17)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18)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19)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20)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21)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22)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23)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24)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1)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2)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5)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6)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7)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6.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 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 è),名词,“房屋”)(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5)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6)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 éi ,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 éi ,介词,对,向)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7)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8)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9)得: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10)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11)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12)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 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13)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7、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优美)(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8、探究思考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 2 至 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第 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 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 4 至 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9、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

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